1.1.2 天文學——信息爆炸的起源
綜合觀察社會各個方面的變化趨勢,我們能真正意識到信息爆炸或者說大數據的時代已經到來。以天文學為例,2000年斯隆數字巡天項目(見圖1-2)啟動時,位于新墨西哥州的望遠鏡在短短幾周內搜集到的數據,就比世界天文學歷史上總共搜集的數據還要多。截至2010年,信息檔案已經高達1.4×242B。不過,預計2016年底,在智利投入使用的大型視場全景巡天望遠鏡在5天之內即可獲得同樣多的信息。
天文學領域發生的變化在社會各個領域都在發生。2003年,人類第一次破譯人體基因密碼時,辛苦工作了十年才完成了三十億對堿基對的排序。大約十年之后,世界范圍內的基因儀每15min就可以完成同樣的工作。在金融領域,美國股市每天的成交量高達70億股,而其中2/3的交易都是由建立在數學模型和算法之上的計算機程序自動完成的,這些程序運用海量數據來預測利益和降低風險。

圖1-2 美國斯隆數字巡天望遠鏡
互聯網公司更是要被數據淹沒。谷歌公司每天要處理超過24拍字節(PB,250B)的數據,這意味著其每天的數據處理量是美國國家圖書館所有紙質出版物所含數據量的上千倍。
從科學研究到醫療保險,從銀行業到互聯網,各個不同的領域都在講述著一個類似的故事,那就是爆發式增長的數據量。這種增長超過了人們創造機器的速度,甚至超過了人們的想象。人類存儲信息量的增長速度比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快4倍,而計算機數據處理能力的增長速度則比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快9倍,每個人都受到了這種極速發展的沖擊。
以納米技術為例。納米技術專注于把東西變小而不是變大。其原理就是當事物到達分子級別時,它的物理性質就會發生改變。一旦知道這些新的性質,就可以用同樣的原料做以前無法做的事情。銅本來是用來導電的物質,但它一旦到達納米級別就不能在磁場中導電了。銀離子具有抗菌性,但當它以分子形式存在時,這種性質就會消失。一旦到達納米級別,金屬可以變得柔軟,陶土可以具有彈性。同樣,當人們增加所利用的數據量時,也就可以做很多在小數據量的基礎上無法完成的事情。
大數據的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正是體現在這里。一方面,對大數據的掌握程度可以轉化為經濟價值的來源。另一方面,大數據已經撼動了世界的方方面面,從商業科技到醫療、政府、教育、經濟、人文以及社會的其他各個領域。盡管人們還處在大數據時代的初期,但人們的日常生活已經離不開它。
- 管理思想史模擬試題集
- 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培訓教程第4分冊:高頻電子線路與通信系統設計
- AutoCAD+3ds Max+Photoshop一站式高效學習一本通
- 2019年四川省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醫用高等數學
- 服務營銷:理論、方法與案例(第3版)
- 工程制圖與3D建模習題集
- 數據驅動的半導體制造系統調度
- 電子設計與實踐
- 中醫診斷學彩色圖解
- 國際私法教程
- 宋濤《政治經濟學教程》(第11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 PLC基礎及應用教程(三菱FX2N系列):第2版
- 高銘暄《刑法學》(第5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48小時高清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