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財務報表的基本理論
20世紀30~40年代,注冊會計師審計經歷了一個典型的發展階段。為了保護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利益,1933年,美國頒布了《證券法》。該法規定,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企業的會計報表都必須接受注冊會計師審計,由其出具審計報告。這一時期,審計對象轉為以資產負債表和收益表為中心的全部會計報表及相關財務資料;審計的主要目的是對會計報表發表審計意見,以確定會計報表的可信程度;會計學者也轉而重視審計報告規定的內容,以規范性的方式來指導現行的會計實務。財務報表成為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共同語言”,并愈來愈受到財務報表使用者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