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沒有圍墻的“幼兒園”

小德洪的出生,給家庭帶來了許多快樂,也給父母帶來了許多辛苦。在那個“抓革命、促生產”的年代,小曾父母既要忙工作又要忙家務,還要照顧四個年幼的孩子。特別是在畜牧站當站長的母親,為人熱情技術又好,十里八鄉請她去給牲畜看病的人很多。每天一大早,母親就要離開家,騎著自行車趕往鄉下,去給農戶喂養的豬馬牛羊等牲畜看病,還要幫一些人家閹雞、閹豬,回到家就是再辛苦也沒得休息。

一次,母親請鄰居阿姨搭把手幫助照看一下小曾。阿姨抱著小曾在樓梯上玩,一不留神摔了一跤,小曾從樓梯上滾落下來。哭聲驚動了母親,當母親從地上把小曾抱起來時,心痛極了,眼淚禁不住奪眶而出。

沒想到這次摔跤在小曾幼小的腦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幾十年后,當有人問起小曾最早的記憶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人生中的第一個記憶是摔跤!”

不知道小曾孩提時摔的這一跤,是不是冥冥中預示了他這輩子要走的路不會平坦,人生的旅途會有許多坎坷,前進的道路會有許多挫折。

兩年后,小曾又添了一個弟弟。這個孩子是計劃外“產品”,小曾父母原本沒打算再生育,由于計劃生育措施沒做到位,小生命“趁機”來到了這個世界。

雖說是計劃外“產品”,孩子的出生還是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歡樂。小曾有了弟弟,新添了個玩伴更是開心。父母瞅著五個兒女,欣喜之余又發起愁來。小曾四歲那年,父母實在無力撫養這么多的兒女,思來想去,只得把小曾送到農村外婆家去。

外婆家在遂川縣枚江鄉,離縣城五六十里地。在這里,小曾生活了三年。

那時候農村生活很苦,平日里粗茶淡飯,雖然吃的不再是“紅米飯南瓜湯”,可是大米飯里常常都要放上一半的紅薯絲。下飯菜冬天常常是蘿卜、白菜,夏天常常是冬瓜、南瓜,只有在農忙和一些節日里才能“打牙祭”吃上一頓葷菜。在小曾的記憶中,最好吃的菜是毛豆燒鴨子。

小曾的童年雖然沒有像城里的孩子那樣走進幼兒園,但是在農村這個廣闊天地里,小曾無拘無束生活的很快樂,這里的一切對于小曾來說都感到新鮮。他每天和小伙伴們一道去山上放牛,下小溪抓魚,爬樹上掏鳥蛋,到田里拾稻穗……

最開心的事是遇到村里放電影和唱大戲,每次小曾都是早早地來到打谷場,演出或放映一開始,他總是要擠到最前邊,一直到演出或放映結束,才依依不舍地離去。

可能因為小曾是城里來的人吧,村里的孩子都喜歡找他玩。一次小曾在家里幫外婆剁紅薯藤,準備煮潲水喂豬,一群小朋友來找他出去玩,小曾不肯去,推搡中一個孩子把他手中的刀打落,正好掉在小曾的腳上,鮮血直流,嚇得孩子們四處逃散,聞訊趕來的外婆立即把他背到鄉衛生院包扎。

小曾生下來就沒有見過爺爺,據說爺爺在新中國成立前被抓壯丁抓走了,從此渺無音訊,不知死活。奶奶年輕時就開始守寡,孤苦伶仃在鄉下生活了一輩子。小曾的外婆出生于一戶有錢人家,家境殷實,一輩子遵守三從四德,相夫教子,操持家務。外公叫王冠,取了一個非常大的名字。20世紀40年代,外公在一所大學就讀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后到四川警察署當了一名秘書。婚后,外婆不愿離開家鄉去四川,外公為了能夠和外婆生活在一起,毅然辭去公職回到遂川老家,當上了一名鄉村小學的教師。

農村的學校缺乏師資,外公承擔了一、二、三年級的教學。小曾五歲那年,外公把他帶去學校,讓他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外公在臺上講課,小曾在臺下聽課。從此,小曾成了這所鄉村小學的一名編外小學生。

在小曾眼里,外公多才多藝,是個了不起的人。外公除了上得講臺,還拉得一手好二胡。每當夕陽西下、暮色漸濃的時候,外公就坐在家門前的大樹下拉二胡。當悠揚的琴聲響起,小曾就搬個小板凳坐在外公身旁,兩只小手托著下巴,瞪著兩只大眼睛,安靜地聽外公拉二胡。幼小的小曾對音樂有一種天生的敏感,沒過多久,外公拉過的曲子,小曾就會“咿咿呀呀”地哼唱了。小曾在音樂方面表現出的天賦,讓外公欣喜不已。

外公雖然很有才,可是經歷坎坷。一個老牌大學生,多次申請轉為公辦教師無果,最終當了一輩子鄉村小學民辦教師。外公雖然有些懷才不遇,但他對小曾的影響很大,可以說是小曾最早的啟蒙老師。從那時候起,外公手把手教他拉二胡,后來回城讀書,每年的寒暑假小曾都要到外公家來學拉琴。上中學前,小曾已經把二胡和小提琴拉得具有專業水準了。

外公這輩子過得平平淡淡,沒有什么大的建樹,但是他最終為國家、為軍隊培養出了一名杰出的音樂人才。從這點上說,老人家這輩子應無遺憾。

主站蜘蛛池模板: 焦作市| 青海省| 英山县| 灌云县| 偏关县| 大田县| 泗水县| 平定县| 四子王旗| 龙海市| 如东县| 扶沟县| 西峡县| 河南省| 奈曼旗| 忻城县| 白河县| 都匀市| 杭锦后旗| 华安县| 西充县| 孟村| 光泽县| 民勤县| 屏东市| 堆龙德庆县| 东乡| 宜兰县| 沈丘县| 山东省| 合川市| 五华县| 津市市| 文昌市| 宣化县| 开封县| 正蓝旗| 任丘市| 富阳市| 杂多县| 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