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上吃“輪飯”的小子
井岡山的春天是醉人的。
綠色的山林中,一簇簇紅色、白色、紫色、粉色的杜鵑花隨風搖曳,翠者欲滴,紅者欲燃,白者如玉,粉者如霞。漫山遍野的杜鵑花用不同的色彩,毫不吝嗇地裝扮著大地。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老區有個遂川縣,是井岡山精神的發祥地之一。1928年1月24日,毛澤東親手創建了第一個紅色政權——遂川縣工農兵政府。在這里,毛澤東主持制訂的縣工農兵政府《臨時政綱》,完整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時期的方針和任務,集中反映了廣大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成為贛西南和閩西等蘇區建設的最初藍本。在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與朱德一道在此多次指揮戰斗。
1934年8月7日,湘贛蘇區的紅六軍團作為中央紅軍長征的先遣隊,在任弼時、蕭克、王震領導下,從遂川新江鄉的橫石村突圍西征,拉開了震驚世界的紅軍戰略大轉移的序幕。
說到遂川,有兩支膾炙人口的紅色歌曲與這里密切相關。
一首是部隊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1927年10月,毛澤東在遂川縣荊竹山動員部隊向井岡山進發時,規定了三項紀律:“行動聽指揮,不拿群眾一個紅薯,打土豪要歸公。”1928年1月,部隊進駐遂川縣城,分散到縣城周圍農村發動群眾時,又提出了六項注意:“上門板,捆鋪草,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為了讓“三大紀律六項注意”深入人心,毛澤東讓部隊開始教唱《紅軍紀律歌》,這一招果然效果很好,許多戰士通過唱歌將“紅軍紀律”牢記在心。后來,“六項注意”又增加了兩項,即“洗澡避女人”“不搜俘虜腰包”。早期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就這樣產生了。
另外一首是江西民歌《十送紅軍》。歌中唱道“七送里格紅軍,介支個五斗江”,指的就是遂川縣五斗江鄉。1928年5月7日,朱德率紅四軍軍部和二十八團在五斗江打敗了駐贛敵軍楊如軒的兩個團,取得了紅四軍成立以來的首次勝利,史稱五斗江大捷。為紀念這段光輝歷史,江西民歌《十送紅軍》把五斗江唱遍了大江南北。
六十多年后,從革命老區遂川這塊熱土上,走出了一位著名軍旅歌手——小曾,他創作和演唱了大量的中國軍營民謠歌曲,深受部隊戰士們的喜愛,成為中國“軍營民謠”的創始人和領軍人物。二十年來,他走遍了雪域高原,海疆邊防,滿懷激情地把中國軍營民謠唱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軍營內外。
20世紀70年代的第一個春天,2月8日,農歷正月初三,立春后的第四天。
在遂川縣的縣城里,不時傳出一陣陣“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大街小巷到處都是走親訪友的人們。在全城熱鬧喜慶的氣氛中,縣城一大院里一個新的生命誕生了,他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聲啼哭是那樣的響亮,仿佛歌唱家唱歌前練習開嗓一樣。
這一天,正巧大院里一戶人家辦“輪飯”。
在贛南地區有一個習俗,正月里過大年親朋好友要歡聚一堂吃團圓飯,為了表示熱情好客和禮尚往來,習慣上采取每家輪流承辦一頓飯,當地稱之為吃“輪飯”。
母親望著剛剛出世的嬰兒高興極了,她指著孩子的小臉蛋樂呵呵地說:“趕上今天吃‘輪飯’,你急著從媽媽的肚子里跑出來,你就是個叫花子命,要吃!”
孩子的父親姓曾,祖籍江西贛州,是一個誠實正直的讀書人,20世紀50年代大學畢業后分配到遂川縣農業局,擔任一個部門的主管工作。母親姓王,是遂川縣畜牧站的站長,而且是一名非常優秀的獸醫。夫妻倆先前育有三個孩子,一男兩女。生活在農村的長輩希望他們夫妻能再生一個男孩,給曾家傳宗接代,夫妻倆終于拗不過老人的絮叨,因此直到6年后,第四個孩子才出生。
感謝上蒼,這回曾家人如愿以償,得到了一個寶貝兒子,一家人也樂開了懷。
曾姓在中國算得上是一個大姓,在2014年版的《百家姓》中排列第31位。在中國,曾姓人家都是一脈傳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正所謂“天下一曾無二曾”“四千年前是一家”。
曾姓最初發源于今山東省蘭陵縣西北一帶。西漢末期,為躲避王莽之亂,曾參(曾子)第十五世孫曾據率宗族千余人自山東南遷至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經世代繁衍生息,這里成為曾氏旺族中心,也是中國曾氏第二發脈地。曾姓后裔把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先祖。
按照曾氏宗祠的字行輩分,曾家這回新添人丁排“德”字輩,系曾參第七十九世孫。夫妻倆幾經斟酌,給兒子取了個響亮的名字——曾德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