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研究框架及方法

一、研究框架

本書主要從八個部分展開,整體的框架和各章節主要內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為緒論,主要闡述了選題的背景和意義;相關概念的界定,包括城鎮化、人口城鎮化、土地城鎮化和產業集聚;相關研究成果文獻綜述,包括人口轉移與城鎮化、城市土地與城鎮化、產業集聚與城鎮化,并對相關研究進行了述評;研究的框架和方法;論文的創新與不足。

第二章深入分析了土地城鎮化、人口城鎮化和產業集聚的內在關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為后面的分析和研究打下理論基礎。

第三章分析了土地城鎮化、人口城鎮化及產業集聚協調發展對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從城市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三者切入,既分析了土地城鎮化、人口城鎮化及產業集聚協調發展對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帶來怎樣的影響,也探討了三者不協調(土地城鎮化、人口城鎮化過快或過慢及產業集聚過高或過低)對城市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帶來的沖擊和影響;提出土地城鎮化、人口城鎮化及產業集聚協調對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第四章分析了中國土地城鎮化、人口城鎮化及產業集聚發展現狀和基本評價。發展現狀表現為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城市人口密度不高且呈下降趨勢以及產業集聚吸納就業人口不足;當前中國城市發展效率相比于國外的一些城市而言較低,同時城鎮化對農村發展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第五章基于土地城鎮化、人口城鎮化及產業集聚的視角,通過構建DEA-Malmquist指數模型,研究了總體城鎮化效率、比較分析了各產出指標的經濟效率以及投入指標的集約效率。

第六章分析了影響土地城鎮化、人口城鎮化以及產業集聚協調發展的因素。從理論上分析影響土地城鎮化、人口城鎮化以及產業集聚協調發展的機理和主要因素,并運用靜態和動態GMM面板數據模型從實證上進行了驗證。

第七章首先分析了中國城鎮化的階段和特征,并對城鎮化的多種模式進行了比較分析。然后分析了不同的城鎮化道路與人口城鎮化、土地城鎮化以及產業集聚協調發展的關系,并提出了現階段中國的城鎮化要推行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道路,而且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最后提出了促進中國土地城鎮化、人口城鎮化及產業集聚協調發展的城鎮化道路。

第八章為研究總結與展望??偨Y本書主要的研究結論和未來的深入研究方向。

本書的研究框架如圖1-3所示。

圖1-3 本書的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1)理論分析。研究中參考了大量發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城市經濟學等學科的理論,將區域產業集聚理論、人口轉移理論以及城市形成和發展相關理論研究現狀進行了定性的分析,梳理已有研究的進展和研究方向;對土地城鎮化、人口城鎮化和產業集聚三者互動發展關系進行了分析,從理論方面探究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

(2)案例分析。參考了國內外典型城市土地城鎮化、人口城鎮化和產業集聚協調發展的經驗和模式,并深入分析了這些典型城市的發展經驗對中國促進土地城鎮化、人口城鎮化和產業集聚協調的啟示。

(3)統計歸納。本書在研究過程中,力求做到理論與實證相結合,收集了大量的數據資料,測算了城鎮用地增長彈性系數、單位城鎮土地GDP、單位城鎮土地就業、城鎮人口密度等指標,并對當前這些指標的演變趨勢和特征進行了分析。

(4)對比分析。本書首先測算了中國主要城市以及國外主要城市單位城鎮土地GDP、城鎮人口密度等指標,并將這些指標進行了對比分析,得出中國主要城市單位城鎮土地GDP及城鎮人口密度遠低于國外主要城市。

(5)實證分析。通過構建DEA-Malmquist指數模型,研究了總體城鎮化效率、比較分析了各產出指標的經濟效率以及投入指標的集約效率;測算了土地城鎮化、人口城鎮化和產業集聚協調發展指數,構建省級層面的靜態和動態GMM面板數據模型,分析了影響三者協調發展的因素,使論文具有較強的科學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毕节市| 芮城县| 灌云县| 全椒县| 宜都市| 博罗县| 阿拉善盟| 定结县| 鄯善县| 习水县| 青神县| 库尔勒市| 定结县| 舞阳县| 东莞市| 尤溪县| 抚远县| 科尔| 柳林县| 上思县| 米脂县| 额济纳旗| 乐陵市| 浦北县| 五河县| 庆云县| 霍林郭勒市| 琼中| 永顺县| 波密县| 泌阳县| 新巴尔虎左旗| 莱阳市| 芮城县| 长丰县| 铁岭县| 呼和浩特市| 仲巴县| 中牟县| 平罗县| 吴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