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以來,面對日益增長的貿易逆差,美國的貿易政策越來越傾向于推行所謂的公平貿易。美國政府認為,之所以出現這么大的貿易逆差,不是美國的貿易競爭力出現顯著下降,而是因為美國產品在國際貿易中遭受了一些不公平待遇。基于此,美國不遺余力地推動相關貿易規則來保障和推動其知識產權密集型產品的貿易。這主要從兩方面展開:其一,通過推動全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保護美國知識產權密集型產品的出口貿易,防止其產品在國外被侵權。標志性的事件是在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中,美國極力推動將知識產權保護與國際貿易聯系起來,在國際上建立一套高標準、嚴要求的知識產權國際保護體系,并最終達成《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TRIPS),該協議是世界貿易組織(Wor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的支柱性協議之一。其二,通過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USITC)發起知識產權調查強化本國知識產權保護,防止其國內市場遭受進口品的不公平貿易,確保相關產業的知識產權不受國外商品侵害。美國發起的知識產權調查是國際貿易委員會根據美國《1930年關稅法》(Tariff Act of 1930)對進口貿易中的不公平行為發起調查并采取制裁措施。由于其所依據的是《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的規定,所以,一般簡稱“337調查”。“337調查”是指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根據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簡稱“337條款”),對不公平的進口行為進行調查,并采取制裁措施的做法。該條款最初在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中出現,經多次修訂,現規定為:進口行為如果存在不正當競爭,且對美國國內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可根據美國國內企業的申請進行調查。所謂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主要指:侵犯美國國內有效的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調查與反傾銷都具有限制進口作用。盡管美國的“337調查”從WTO規則來看,是沒有依據的,也遭到了其他大多數WTO成員的反對,但從實踐來看,美國已經將知識產權調查(337調查)作為“兩反一保”之外的又一項有力的貿易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