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之有范:數字時代的文化思考
- 范周等
- 2004字
- 2020-04-22 12:49:38
傳統文化交流如何做到“民心相通”

【寫作背景】在世界版圖上,有兩條始自中國的交通大動脈,壯闊而恢弘:一條陸路,一條海路;一邊是張騫策馬西行,一邊是鄭和揚帆南下。打開當今的世界地圖,中國倡導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開啟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嶄新時代,再次激發了這條古老而又嶄新道路的無限活力。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同時,也提出了五個“相通”的概念,而“五通”中最后一項就是“民心相通”,中國傳統文化的交流如何做到“民心相通”,本文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解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不是所有的傳統文化都應該走出去?換言之,是不是所有的傳統文化一定能走出去?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要想與“絲路”沿線國家做到民心相通,必須依靠文化的力量,而文化交流的最大前提就是對所有沿線國家人民進行消費市場的調查和消費喜好的分析。由于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價值取向和審美趣味的不同,他們對于文化的需求必然千差萬別,找到關注點和興趣點,有針對性地提供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形成文化品牌,使中華文化不但能“走出去”,而且能“走進去”,最大限度地減少“文化折扣”現象。
微評
★文化的差異可能帶來文化折扣,但反言之文化的多樣正是魅力與吸引力所在,文化品牌正是建立在特色文化的世界表達上。
《媳婦的美好時代》能在坦桑尼亞取得良好的效果,正是因為電視劇的內容迎合了當地對于“大家庭”的桑梓情結,能夠引起當地人民的情感共鳴。
雙向交流,求同存異
古代絲綢之路,中國友好使者將能代表古代王朝形象的器物通過單方面贈送的方式送到沿線國家,這是單一的、“以我為主”式的文化走出去。隨著時代的變遷,任何單項都被打破,競爭變成了“競合”,管理變成了“治理”,文化交流也由一方向另一方輸送變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去擁抱所有的優秀文明,是傳統文化發展的必然路徑,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現。“求同”也要“存異”,要尋找交流的最大公約數。
★文化走出去需要新思路。君子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非洲手鼓慷慨激昂,帶有火熱的原始氣息;俄國油畫注重寫實,社會悲劇感強烈;中國京劇博大精深,一個簡單的動作蘊含無限的想象……這些都是各個國家在歲月的長河中不斷淘洗、積淀而來的優秀傳統,形式各異但精彩紛呈。這些優秀的傳統用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類永恒的主題與追求:真、善、美。傳統文化的交流應該尊重差異,兼收并蓄。
傳統文化,現代表達
當花木蘭的形象現身大屏幕,巾幗英雄“替父從軍”的古老故事也能在全世界大放異彩;當熊貓與功夫相遇,兩大傳統元素也能如此妙趣橫生。傳統文化應積極尋求現代化的表達方式,以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予以呈現,畢竟很多時候,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還是基于各種符號:卷軸、瓷器、昆曲、武術……如果失去了時代的連接、缺少了情感的溝通,這些不過是一堆零散的符號、呆板的素材,充分考慮現代人民的接受程度和認知習慣,才是使傳統文化能夠薪火相傳的不二法門。
微評
★的確,傳統文化在傳播中面臨著不能對接現代生活方式的問題,但是我們的本土情感就是活化傳統文化的最好沃土。
故宮博物院率先打破陳規,創新開發文創產品種類超過1萬種,年銷售額達10億元。地處西部的敦煌博物館通過“數字敦煌”的建設,迎來了絡繹不絕的游客,年銷售額突破7000萬元……現代化、簡易化的表達形式,使得傳統文化能夠更好、更快地走出去、走進去。
互聯時代,科技助力
運用互聯網思維帶動文化與科技融合,同時要注重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如今的時代是技術革新時代,很多文化變革、文化創新往往是技術發展和突破所帶來的。創客、“互聯網+”等體現了經濟未來發展的趨勢,也代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方向。加強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提高了文化的傳播力、表現力。互聯網時代,社交網絡、網絡媒體等飛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舞蹈不僅僅可以綻放在舞臺,書法也不一定要流動于紙間,傳統文化應該乘上互聯網這班列車,利用網絡平臺,拓寬傳播渠道,創新傳播方式。
★傳統文化在年輕人手里已經有更多“玩法”了,國風的動漫、音樂、游戲,傳統文化解讀的付費音頻、詩詞大會等電視節目等異常火熱。
以故宮文創產品為例,通過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從非遺中吸取“養分”,從歷史中獲得“靈感”,再融入現代的設計和互聯網的銷售,深深地打動了參觀者。把那些有形有神、內外兼修的文創產品帶回家,滿足了消費者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
“一帶一路”的建設無疑給傳統文化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盲目地一擁而上并不是真正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和送出國門的最佳選擇。富有感召力的文化價值觀念和優秀的文化內涵往往能觸及人的靈魂,給人帶來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感召。同時,適銷對路的產品和喜聞樂見的形式也起著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定能夠在絲綢之路上香氣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