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自信與網絡文化惠民工程
- 宋協娜 劉煜昊 董云峰
- 2372字
- 2020-04-22 12:47:27
三、在文化自信視域下推進網絡文化惠民工程要有新舉措
按照文化自信的橫向和縱向的構成維度,網絡文化惠民工程在實踐中應當分為不同的層次:一是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要的網絡文化惠民;二是國家治理現代化層面上的網絡文化惠民;三是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目標定位的網絡文化惠民。網絡文化惠民的提升,既要立足于第一個層次,更加重要的是在第二、第三層面作出新的探討。
推進網絡文化惠民工程,必須注重網絡公民文化建設。網絡公民文化是公民借助網絡技術,以網絡政治的參與為主要形式,以高度互動為主要特征,以政治主體意識提升為價值訴求的網絡政治文化。網絡文化提升公民政治主體意識,推動政府建立完善的民主機制;網絡文化催生公民自治新平臺,推動政府適度“限權”;網絡文化搭建通暢的信息交互系統,推動政府建立有效的政策“輸入”與“輸出”機制。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要求全黨上下全國億萬人民增強科學發展本領,提高網絡文化生態建設與發展的政治素養、技術素養、語詞素養和符號素養,在實際工作中時刻牢記中國互聯網文化強國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一脈相承,科學、合理、生動運用網絡語詞、網絡符號,加強互聯網語境中溝通交流的親和力,提速新時期科學決策、科學管理的效能,建設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中國網絡文化生態,讓中國社會每個網民都受益。
網絡文化惠民要實現文化自信必須牢牢把握住文化現代化問題。我國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現代化的基礎之上的。所謂文化現代化,指的是在揚棄傳統文化和吸納全人類優秀文化基礎上促進先進文化發展與人的現代化的實踐活動,是對傳統的以財富積累和經濟增長為主要價值取向的經濟現代化的糾偏與超越,構成標志文化的時代性、民族性和國際性水平的客觀尺度,展現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促進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的歷史進程。我們所講的現代化是一個有機整體,用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和社會全面生產理論分析現代化的構成要素,可以清晰地看到,現代化是由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生態現代化所構成的有機系統。文化現代化在現代化有機系統中處于靈魂和核心地位,集中反映著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在文化自信基礎上,主動地推進以人文環境優化、人的綜合素質提升和人格完善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實踐活動。在文化自信的視域中,文化現代化建設是內容豐富的系統工程,它涉及人文素質、文化管理和文化設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和文化遺產保護、文化消費和文化交流、文化人才建設等多方面的現代化、國際化、品質化的艱巨任務。文化是與人的本質和人的生活實踐緊密聯系著的,文化的本質是人化和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文化進步是在人的生活實踐中不斷地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中獲得自由而實現的。恩格斯指出:“最初的,從動物界分離出來的人,在一切本質方面是和動物本身一樣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因此,培育與現代化相適應,既要有國際視野又要有民族本土精神文化情懷的現代國民,便構成文化現代化的根本任務。同時,文化現代化建設還是任務繁重的創新工程,需要以理念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和行為創新形成的整體合力予以推進。
推進網絡文化惠民工程應不斷增進文化能力的自信。文化自信,歸根到底,是對文化創造主體創造新文化能力的自信。沒有這種自信,一個民族就不可能有推動文化創新發展的強烈愿望、自覺擔當與主動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創造能力之強,已然明證于史。沒有強大的創造能力,現今的我們便不可能擁有輝煌于史、溢彩于今、無與倫比的優秀文化遺產。提振我們的文化能力自信,尤需更加客觀全面地認識中華民族在當代的文化新創造以及面向未來再創文化輝煌的能力,使我們的文化自信既“長于談古”,也不“怯于論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的偉大勝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全面邁向現代化,讓中華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使具有500年歷史的社會主義主張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功開辟出具有高度現實性和可行性的正確道路,讓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使具有60多年歷史的新中國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短短30多年里擺脫貧困并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徹底擺脫被開除球籍的危險,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跡,使中華民族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這一論述,高度凝練地展現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改天換地的新創造、中華文明的創新發展及其世界意義。增進文化能力的自信,就是要增進中華民族在充分吸收借鑒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基礎上續寫出更加瑰麗文化新篇章的信念,努力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為人類文明的更加多姿多彩作出中國貢獻。
網絡文化惠民要實現文化自信,必須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信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是一條中華民族“自己的路”。在具體的文化建設領域,我們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堅持改革開放,著力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等等,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基本內涵。這條文化發展道路,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建立在對國內外歷史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對當今時代文化發展規律與態勢深刻研判、對當代中國文化國情準確把握的基礎之上,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在文化建設實踐中的具體展現。增進文化道路的自信,就是要增進中華民族“走自己的路”的信心與定力,扎實邁好我們發展中的每一步,建設彰顯中華民族智慧、氣度和神韻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