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網絡文藝批評理論與實踐作者名: 范周本章字數: 2546字更新時間: 2021-04-01 16:52:34
五、結語
確實還不能斷言,問題都得到了解決——事實上問題沒有解決——這里卻又出現了新的問題。
所謂新問題,不是新近才出現的問題,而是本來就存在卻一直沒有被當作問題來看待。具體而言,“后人文主義”和網絡文藝均處于未完成狀態,當下所能切實把握的只是兩者在這一時刻所展現出來的存在狀態,至于兩者最終會有什么樣的結局根本不可能完全預測到。這種未完成的狀態,仔細追究的話,其傷害是致命的。試想,一座設計奇特、建造精美的建筑,如果其地基選在隨時可能爆發的火山口上,那么結果當然可想而知。這里的問題就是,作為地基存在的“后人文主義”和網絡文藝本身充滿著諸多不確定性、未完成性甚至是不合法性,這無形中給質疑者以充足的理由。
面對質疑,一切申辯都是蒼白的。
因為,那些質疑有理、有據。
質疑者首先對“后人文主義”這個概念有所非議,理由是,“后人文主義”與“人文主義”其實是一脈相承的(這個判斷是有道理的),兩者之間沒有根本性的抵牾,所謂批判、反思和超越根本就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在他們看來,“后人文主義”僅僅是“人文主義”的某種簡單的變形,所以“后人文主義”與“人文主義”之間的分歧與對抗根本就是子虛烏有的虛假命題。可以參看這一段話:“近30年的事實證明,一種后人文主義的文化純屬子虛烏有。沿著人文主義的老路走,我們找不到法農所說的‘新的方向’。我們清理人文主義思潮的另一個原因是,人文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往往難以分割。”姑且不論質疑者對于“后人文主義”的偏見,得承認,“后人文主義”與“人文主義”之間的關系確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厘清的。“后人文主義”首先源出于“人文主義”,或者準確地說,“人文主義”是“后人文主義”出現的直接誘因,不難指認“后人文主義”中確實有“人文主義”的血脈。既然如此,“后人文主義”的反思和批判力度將大打折扣,并有論者認為,“后人文主義”只會讓我們重蹈“人文主義”的覆轍。言外之意是,“后人文主義”并不能帶來人類歷史的新文明,我們對新文明的期待需要期待其他思想、概念的提出。有論者把這種新的思想和概念寄希望于生態主義:“生態主義(ecoism)是繼人文主義之后一種新的‘思想范式’。”“我在討論這一‘思想范式’時不用‘中心’一詞,是有意回避‘反人類中心主義’(antianthropocentrism)、‘生物中心主義’(biocentrism)和‘生態中心主義’(ecocentrism)等現成術語,因為這些詞本質上具有笛卡爾認識論的特征,擺脫不了一種‘笛卡爾式主體’(‘我思’)。也就是說,這些詞有著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生態主義能成為21世紀甚至新千年的‘思想范式’,這是因為生態危機是我們目前最大的問題。”
很難否認會有比“后人文主義”更適用于未來人類世界的思想、概念出現,如果真的是那樣,當然表示肯定并接受。現在的問題是,在還沒有這樣的替代性思想、概念出現的時候,有沒有可能把“后人文主義”中容易遭受質疑的因素剔除?理論上是可行的。那么,把“后人文主義”同網絡文藝、網絡文藝批評放在一起加以討論,對“后人文主義”而言,恰好是一次校驗、調整的機會。如果“后人文主義”真的不具備合法性,那么很自然也就不可能為網絡文藝及其批評提供價值參照,所以,一切針對“后人文主義”的質疑都有必要加以嚴肅對待。
對網絡文藝的質疑并不比“后人文主義”少。鑒于前面已經對網絡文藝作品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有過討論,此處不再贅述。需要總結一下,由于大眾文化的屬性、缺乏經典作品的屬性決定了對網絡文藝的“文藝”身份的質疑。也就是說,網絡文藝究竟是一種有別于傳統文藝的新的文藝形式,抑或只是一種大眾狂歡式的娛樂形式,時常作為話題出現在相關討論中。而且,持后一種看法的論者大有人在。不難看出,網絡文藝的存在也是險象環生的。慶幸的是,在各種社會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當下網絡文藝的社會、文化層面的生態環境不斷改良,對于網絡文藝自身而言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比如“‘大力發展網絡文藝’,這句話走進政治局會議,審議并通過,以文件的形式確立了網絡文藝的重要性。這句話也被媒體敏感地提煉了出來,成為新聞標題……發展網絡文藝,首先要為它‘正名’,不把網絡文藝放在正統文藝的對立面,不把網絡文藝污名化。網絡文藝誕生于商業時代,天生帶有利益元素,但網絡文藝的商業化也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這一文藝類型的快速成熟……發展網絡文藝,要給它提供更為包容的發展環境。這種理想環境的形成,應包括政策的支持、管理的多元、創作上的鼓勵,以及其他一切有利于網絡文藝發展的做法。”再比如2015年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中,特別指出要繁榮發展網絡文藝:“大力發展網絡文藝。網絡文藝充滿活力,發展潛力巨大。堅持‘重在建設和發展、管理、引導并重’的方針,實施網絡文藝精品創作和傳播計劃,鼓勵推出優秀網絡原創作品,推動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劇、微電影、網絡演出、網絡動漫等新興文藝類型繁榮有序地發展,促進傳統文藝與網絡文藝創新性融合,鼓勵作家、藝術家積極運用網絡創作傳播優秀作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獨特優勢,把握傳播規律,加強重點文藝網站建設,善于運用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載體,促進優秀作品多渠道傳輸、多平臺展示、多終端推送。加強內容管理,創新管理方式,規范傳播秩序,讓正能量引領網絡文藝發展。”對于網絡文藝的生存和發展來說,這確實是絕佳的發展契機。盡管如此,網絡文藝如果要改變被指責、被質疑的現實,還是要經歷一番努力的。
構建網絡文藝、網絡文藝批評的價值參照體系這項工作的內容以及困惑、難點至此已較為明晰,這項工作的最終完成,主要包括以下這些內容。
論證“后人文主義”、網絡文藝的合法性。
論證“后人文主義”、網絡文藝相結合的可能性。
推出網絡文藝精品力作。
以“后人文主義”價值思想為依據,展開網絡文藝批評實踐。
在批評的基礎上反思“后人文主義”、網絡文藝。
關注、思索當下人類所遭遇的一切危機和難題。
構建新文明。
……
由此可見,以“后人文主義”為基點,試圖構建網絡文藝、網絡文藝批評的價值參照系的工作遠遠不是本文能夠獨立完成的。除了學理層面的探討,同時也還需要創作者、批評者的共同參與、實踐。不過可以預見的是,當這一項工作完成的時候,人類文明將隨之進入一個全新的境地,人類自身的生存狀態和生態也都趨于理想化。當然,在目前這一切都還只能停留在我們的憧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