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傳播案例集:公眾號文章“10萬+”為什么
- 劉千桂
- 768字
- 2020-03-11 14:19:27
小學生的大能量
“清華附小2012級4班”公眾號記錄著清華附小2012級4班學生三年級到六年級的學習生活,以一篇爆火的文章《當小學生遇見蘇軾》交上一份滿意的“畢業答卷”。該公眾號運營時間自2014年12月11日起至2017年10月9日止,共發表文章81篇。經過對該公號號的具體分析發現:公眾號的閱讀量變化,2016年11月之前篇均500+,2016年11月后篇均1000+,點贊量從始至終保持在10至100的范圍內,《當小學生遇見蘇軾》除外;根據文章的風格,該微信公眾號的文章主要包含的系列為嚴謹的學術文、活潑的搞怪文、溫馨的抒情文……根據文章的具體議程設置,該微信公眾號的文章類型有游記、課題研究、學期總結、校園文化……無論文章風格和議程是怎樣設置的,都無例外是班級微信公眾號代表。
2017年10月9日,《當小學生遇見蘇軾》刷爆朋友圈,截至10月11日17時30分,文章的閱讀量已經突破“10萬+”,收獲了7000多個贊。文章發布以后被新華社、央視綜藝、灼見、新華每日電訊、央廣新聞和幾十個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轉載。截至日前閱讀量達上百萬,獲贊9660,因該個人公眾號尚未開通評論功能的權限,無精選評論。
這篇文章發出后,其話題引起廣大受眾的關注,引來了受眾的巨大質疑。文章傳播速度之快、引起的爭論之廣以及文章背后所反映的自媒體與其社會化媒體形式的互動出乎作者的意料。為此,相關負責人表示:清華附小三分之一的班級都有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并不是為了博人眼球,而是用來介紹班級各自的小研究、小創意的。文章擁有百萬點擊量,從未有過。課題研究并不神秘,也非高不可攀。在附小,人人都會做研究。從三年級開始,老師就從測量操場、密鋪等簡單問題起步,手把手地指導學生們做課題。從全班一個課題,到每組一個課題,到后來的自主選題、設計問卷、數據統計分析,這其中的酸甜苦辣,每個學生們都能體會到,也正是有了一次次的反復溝通和推翻重建后,才有現在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