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名編輯研究
- 葉新 易文翔 周麗錦
- 1555字
- 2020-03-05 18:22:57
三、獨到的編輯眼光
世上有兩類好編輯,其中一類就是好的策劃編輯,能夠幫作者尋定寫作方向、分定章節次序、確定筆調主線,猶如舞臺劇導演一樣激發出演員最好的表演潛力。戈特利布當之無愧地位列其中。
在從事編輯職業的第二年,年僅26歲的戈特利布就因接手了約瑟夫·海勒的《第22條軍規》而在出版界聲名大噪。
在營銷上戈特利布也有自己的方法,他不急于出版此書,建議作者再花兩年時間進行改寫,每次出版延后,戈特利布都聰明地加以處理,并再次加強別人的心理預期。果然,這本書出版后大獲成功,成了當代堪稱“黑色幽默”的經典著作,而“第22條軍規”也成了一個美國成語,被當成是專制權勢的象征。
戈特利布廣泛的閱讀和對編輯工作的全心投入,使他能夠即使不看作者的名字,也能精確把握每位作者作品的風格。早在20世紀60年代,多麗絲·萊辛就以《野草在歌唱》《金色筆記》等享譽文壇,深得出版商的青睞。到20世紀80年代初,萊辛陸續完成了兩部長篇小說《一個好鄰居的日記》和《如果老人能夠……》。此時,早已功成名就的她想試試出版商出版她的作品,是因為她的名氣還是她的作品本身。于是,她化名“簡·索默斯”,把它們分別寄給了她在英國倫敦的兩個長期出版商。沒想到,編輯一看是無名小卒的來稿,看也不看就退回了稿件。1982年,萊辛的代理人又把書稿拿給戈特利布看,他一眼就看出真正的作者就是萊辛。他說:“我剛一讀就大笑了起來,因為這個筆調對我來說太熟悉了?!彼坏饝@兩本書不加聲張地在克諾夫書局出版,還同意與萊辛一起保守秘密,靜觀事態的發展。果然,兩本書問世后沒有引起輿論的注意,書的銷路極低,每本只有三千多冊,根本不能和署名萊辛的著作同日而語。在兩年后的1984年,萊辛把這兩部小說合二為一,改稱《簡·索默斯日記》,以真名萊辛出版,各種報刊爭相評價,一時洛陽紙貴,也讓原來的出版商大為尷尬。戈特利布就此評價說,雖然每本只有三千冊,但是實實在在的三千冊。
戈特利布還常常以他的編輯直覺,就內容部署、情節設置以及提供選題等為作者提供各種建議。托妮·莫里森曾是戈特利布在蘭登書屋的同事,他們的共事始于1973年她的第二部小說《秀拉》(Sula)。戈特利布1987年離職去《紐約客》擔任主編之后,一位新編輯被派來負責與莫里森的合作。但是她的《爵士》(Jazz,1992)和《天堂》(Paradise, 1998)出版后反響平平。而她的寫作狀態的恢復有一部分要歸功于戈特利布的再次出現。戈特利布提醒她要恢復書中一個已被刪掉的小人物,還讓她放棄了一個主要人物說出的“一個異常優美的段落”(戈特利布覺得有點冗長),對于這個人物什么時候(或者是否)變成了鬼,戈特利布希望能描寫得更清晰一點。他還鼓勵她“要有開放的思想和無畏的精神”,冒一些險,比如在她的小說《所羅門之歌》中描寫一個沒有肚臍的女人。
克林頓回憶錄初撰的時候,克林頓曾經交給戈特利布一份150多頁的書稿,里面幾乎記下了所有他認識的人的事,后來又有150多頁關于他對阿肯色州政界的介紹和他在20世紀70年代及80年代早期各種人的接觸。戈特利布對此的答復是:“好家伙!這些很棒。但有多少是你編造的?這簡直是故事。你不能在書里亂編,要講實話?!彪m然克林頓保證這是事實,但這些看上去像小說的部分無一例外地被刪掉了。
為作者提供圖書選題是一項有風險的工作,但在他的指引下,暢銷書、長銷書頻出。正是戈特利布給哈伊德·波托克推薦了《飄忽不定》(Wanderings)一書的構想;是他讓安東尼婭·弗萊瑟(Antonia Fraser)寫亨利八世6個老婆的故事;也是他勸說約翰·契弗把他所寫的小故事集成一本有趣的書《約翰·契弗短篇小說選》(The Uncollected Short Stories of John Cheever),作者因此而獲得1979年的普利策文學獎。
盡管很多編輯在對作者提出自己想法的時候會失敗,但由于戈特利布自身的閱讀經驗,對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熟悉,又對市場有精準的把握,他總能在愉快的合作中讓作者接受自己的想法,雙雙把作品推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