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活動主體德性研究
- 刁傳秀
- 1453字
- 2020-03-11 14:21:17
序
伴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高技術的發展,科技成果及其應用對生態環境、食品安全、人口、能源等關涉人—自然—社會系統的方方面面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響。其中既有造福人類的正效應,亦有對人—自然—社會系統的負效應。如同刁傳秀博士在該書中所說,產生了“造福人類的時間悖謬、空間悖謬及研究—應用的悖謬”,諸如生態倫理問題、食品安全倫理問題、基因倫理問題等科技倫理問題日益凸顯并且困擾全球,科技活動的倫理風險日益增大。
如何規避或者減少科技活動的倫理風險,解決日益凸顯的科技倫理問題?從科技倫理的客體層面而言,亟須建立和完善相關的科技倫理機制和法律法規,以及科技倫理文化氛圍;從科技倫理主體層面而言,亟須從德性論和科學倫理學或者技術倫理學的視域,研究科學活動與技術活動主體的德性。
該書主要從德性論和科學倫理學的視域,研究科學活動主體的德性。盡管對科學“無法下一個多樣和多變的普遍有效的”定義,但是可以通過概括科學的三種形相加以說明,即科學是多元的知識單元,通過其內在聯系建立起動態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生產過程的人類活動即科學活動。在這三種形相中,作為知識生產過程的人類活動即科學活動至關重要。因為作為多元的知識單元和動態的知識體系都與知識生產過程的人類活動即科學活動密切相關。因此,作者考察了科學活動及其主體的歷史演進,研究科學活動主體德性的歷史嬗變。從分析當前科學活動存在的問題入手,揭示了科學活動的德性悖論,其中包括科學探索活動中“真”與“偽”、“真”與“善”的德性沖突;科學創新活動中革故鼎新的困境及優先權之爭所引發的德性困惑;造福人類的時間與空間悖謬,即科學活動的近期德福一致與中期或者遠期德福背離;局部地區德福優化與全球德福次優化或者惡化;研究的優化與應用的退化等。在此基礎上,通過反思科學活動的德性悖論,立足于科學活動自身的特點,從兩個層面構建科學活動主體的德性:其一,在主體道德哲學層面探究科學活動主體德性的理論建構,其中包括科學探索主體如何克服科學活動真偽悖謬、真與善的沖突,培養自身的科學探索德性;科學創新主體如何突破革故鼎新的困境及優先權之爭,塑造自身的創新德性;造福人類的科學活動主體如何規避時間上、空間上及研究—應用上的德福悖謬,構筑其造福人類的德性。其二,在客體道德哲學層面構建科學活動主體德行機制,其中包括探討建立與完善科學活動主體德行導控與問責機制,探討如何進一步養成和提升科學活動主體的德性境界,以展現其人格魅力。
從科學活動本身出發研究科學活動主體的德性是該書的一大特色。而刁傳秀博士本科并不是學理工科專業的,因而研究這一選題的難度可想而知。難能可貴的是,刁傳秀博士以其頑強的毅力與刻苦鉆研的韌勁,勤奮研讀科技史、科學哲學、科技倫理、德性論等方面的中西方名著,檢索相關的中外文論文200余篇。在此基礎上,探索并領悟了科學活動的德性本質,繼而展開該選題的研究。與此同時,她為了體驗科學活動過程,還到工科院系工作實習?!懊坊ㄏ阕钥嗪畞怼保涍^5年多的艱辛探索,終于完成了博士論文的出版——她以自己的探索經歷詮釋了科學活動的德性本質。
客觀地說,盡管刁傳秀博士寫作過程歷盡艱辛,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該成果還只是她探索科技倫理的處女作。限于視域和文獻的研讀,還有許多可升華的空間。這有待于她的進一步研讀、探索和完善。既然已經邁開了探索的步伐,相信她一定會在今后的研究和探索的征程中繼續砥礪前行,肩負起一個學者探索科技倫理的使命,并使之發揚光大。對此,我們期待著。
陳愛華
2018年8月于翠屏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