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中國文化產業年度報告
- 范周
- 4457字
- 2020-03-04 18:37:07
三、2017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分析
(一)十九大報告明確文化產業發展新形勢
黨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政治判斷,精辟地概括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對第二個百年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出了戰略安排。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加快,擁有綠色環保、高附加值、消費群體廣等諸多特點和優勢的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在未來必將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首先,文化創造創新活力成為增強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十九大”明確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創新不僅是十九大報告的主線,更是新時代文化繁榮興盛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十八大”“十九大”以后,文化產業進入了以“文化創新力”為主題的文化經濟新時代。2017年文化原創力與創新力得到有效提升,一方面文藝創作原創性提升,文化精品頻出。以影視產業為例,《戰狼2》以56.8億元票房問鼎國產票房最高紀錄,《二十二》突破國產紀錄片票房紀錄,我國首部分級動畫《大護法》票房和口碑雙豐收。無論是市場重回冷靜、票房數據回歸理性的電影產業還是由“低齡化”向“全齡化”轉變的動漫產業,原創力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彰顯。另一方面,文化產業的產品附加值顯著提升,2017年前三季度,154家試點單位文創產品經營年收入近15億元,同比增長20%。我國文化產業由快速增長期轉為質量提升期,文化消費者對多層次、高品質文化內容的消費正在崛起,文化產業的核心原創競爭力逐漸提升。
其次,十九大報告對文化發展的意義作出新的歷史定位,提出了新的文化使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承擔著嶄新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職責。在國家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背景之下,我國的文化建設必須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前提下,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2017年,主流媒體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公信力大大增強,出現了一批如《穿越時光,這是我保家衛國的樣子》等現象級的融媒體產品,我國整體傳播力量得到跨越式發展,多層次、立體化的現代傳播體系基本形成。此外,互聯網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陣地,其互聯網內容建設不斷完善,2017年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我國網絡文化安全得到保障。
(二)“文化自信”引領文化發展時代命題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不僅是“四個自信”中最根本的自信,更是增強社會和公民廣泛認同感和歸屬感的核心凝聚力。文化自信為打造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新模式,實現多元優勢資源的有效融合提供思想依據,促進其在世界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展示好中國形象。2017年我國文化自信建設碩果累累,不僅深入人民群眾心中,更不斷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明顯增強。
首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一方面,傳統文化保護傳承扎實推進。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增強傳統文化的活化保護利用。隨著2017年實施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推動了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確立了“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著力加強保護傳承能力建設。預計“十三五”期間將培訓傳承人群10萬人次。另一方面,文物保護工作成效顯著。2017年全面完成第一次可移動文化普查,共計普查可移動文化1.08億件(套),文物收藏單位1.1萬余個。此外,“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截至目前,中國共有52項世界遺產,總數位列世界第二。
其次,文化自信是推動我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底氣。2017年以文化自信為主基調,我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愈加穩健。2017年,希臘、越南、保加利亞、以色列、緬甸5國的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揭牌或啟用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總數35個。一項對全球22個國家1.1萬名受訪者的調查顯示: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國家形象明顯提升,超過半數認為中國“歷史悠久、充滿魅力”,超過六成認同中國對全球治理的貢獻。
(三)體制改革深化帶動產業發展體系優化
近年來,在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這個總體目標下,在逐步完善的文化市場環境中,我國已經形成了全新的文化政策系統。據不完全統計,從2012年到2017年的重點的78項文化政策制定主體來看,除了文化部制定的15項政策之外,其他部門單獨出臺較少,而由國務院及各部委聯合發布的政策則達到63項。可見,加強部際聯動、推進文化政策從“小文化”向“大文化”轉變,已經成為各方共識。2017年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深化,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確保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不斷健全。文化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文化供給內容動力不斷增強,推動文化業態不斷融合、演繹、更迭、創新,我國現代文化體系建設成效顯著。
首先,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自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2020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的戰略目標以來,2017年國家和地方政府依然緊緊圍繞向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進一步探索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前,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有3153個,博物館、紀念館4109個,文化館3322個,鄉鎮(街道)文化站41175個。2/3的村有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社區有文化活動室,覆蓋城鄉的國家、省、市、縣、鄉、村(社區)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建成。同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正式實施,《公共圖書館法》正式頒布,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了法制保障。公共文化服務“2+5+5”的法律和制度體系框架初步形成。
其次,文化市場“放管服”改革繼續深化。第一,新興文化業態監督力度增強。2017年,面對野蠻生長的文化產業新興業態,政府堅持放管結合,服務與監管并重,完善信用監管制度,先后制定修復《娛樂場所管理辦法》等4部規章,完善文化市場的事中事后監管力度。第二,國有文化資產管理更為科學。2017年以來,財政部加強對中央文化企業的國有資產管理。3月,中宣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了《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辦法》,隨后財政部又先后印發《關于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產評估管理的補充通知》《關于進一步規范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管理的通知》,國資管理“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國有資本配置效率得到優化。12月又印發《關于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產權登記管理的補充通知》,為國有資產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奠定了基礎。第三,民營文化企業進入文化市場熱情高漲。2017年6月底,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數量超過322萬戶,同比增長22.4%。2017年10月底,滬深兩市文化傳媒板塊有119家企業上市,總市值近1.6萬億元。其中,2016年7月以來通過IPO登錄資本市場的文化傳媒企業有52家,占比超過40%。文化產業成為創新創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
(四)美好生活需求助力文化消費轉型升級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下,相較于“物質文化需求”,“美好生活的需求”有著更加廣泛且深刻的含義,它不僅包含著客觀的、物質的硬性需求,更代表著主觀的、精神的軟性需求,人們的消費需求從“吃穿住用”向“安享樂知”轉變。從產業角度來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成為促進文化消費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也是推動我國文化產業提質增效的重要推手。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在美好生活的感召下,居民的文化服務消費意識逐漸增強,文化服務消費總量也在不斷提升,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7年前三季度,我國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為1471元,增長8.9%,占人均消費支出的11.2%,文化消費總量的提升同時也成為大眾需求得以不斷滿足的有效反映。另一方面,文化消費總量得以提升的同時,我國文化消費的結構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2017年我國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中,相較于文化教育與文化耐用品支出,文化娛樂服務支出所占比重有明顯提升。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媒體和新技術,促進了人民文化消費方式的變革,不斷推進著文化消費結構的優化與調整。
文化消費的高低一方面取決于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另一方面取決于文化產品的供給。事實上,文化消費需求正形成一種“倒逼”,促使文化產業以及相關產業的加快發展,推動藝術創作與生產的發展繁榮。
(五)數字創意產業加速文化科技深度融合
2016年年底,國務院在《“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肯定了數字創意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的關鍵性地位,并提出到2020年,數字創意產業應該成為重點培育的5個產值規模達10萬億元級的新支柱產業之一。
截至2017年10月底,我國網民規模超7.5億,互聯網普及率超54.3%,其中固定寬帶用戶超3.4億,家庭寬帶普及率提升至72.5%,較5年前基本翻番;移動互聯網用戶發展迅猛,總數突破12.4億,人口普及率高達89.9%。在移動端,4G用戶達9.6億戶,滲透率高達68.5%。如果說這7.5億網民和移動互聯網技術是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堅強的后盾,那么,網絡用戶付費習慣的養成則是“引爆”數字文化產業的導火索。據ICT Research統計,2015年我國數據中心能耗高達1000億度,相當于整個三峽水電站一年的發電量。隨著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傳統文化產業將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并不斷催生出數字文化產業的新業態、新模式,數字創意產業正在加速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推動文化產業結構發生深刻變革。
當前,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經超過22萬億,隨著“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協同開發將會越來越多。以騰訊為例,騰訊的數字科技的研發與數字創意產業深度跨界融合,如騰訊的大數據分析技術、優圖人臉識別技術、視頻互動直播技術等。此外,數字創意產業在傳統文化當中尋找結合點和商機的例子也并不罕見,例如敦煌石窟壁畫彩塑的數字化,不僅永久保存了文物信息,也使傳統文化的數字產品更具市場價值。圖書館、博物館的數字化,也為中華傳統文化打造出一個超級共享平臺。
(六)跨界融合深化業態轉型與企業洗牌并行
業態轉型和企業洗牌并行是2017年的一個重要特征。傳統業態受到挑戰,新興業態隨著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產生,一方面,文化產業不再是獨立產業,而是與傳統業態融合促進了其他行業改造升級,創造了更多的文化內容和文化價值。另一方面,技術變革提速導致業態迅速變遷,進而導致企業洗牌,有些企業在長期燒錢后運行不下去,有的企業找不到新的業態支撐,企業生命周期變短。
2017年,互聯網公司不斷加碼大文娛,“互聯網+文化”融合加深,隨著互聯網企業紛紛入主文娛產業,文化產業格局迎來新一輪排列組合。以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與文化企業合作,不斷創新“互聯網+”商業模式,與文化企業進行了橫向合并和跨界整合。3月,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對中國最大演出票務平臺大麥網完成全資收購;7月,收購在線售票平臺“淘票票”,阿里正式跨界布局大文娛板塊。9月,閱文集團在香港上市,背后正是間接持有65.38%股權的最大股東騰訊。
從長遠來看,我國文化產業長期的出爐必須依靠產業發展與產業升級,傳統產業升級是通過技術進步完成換代與行業整合完成集聚化與規模化,而當下新的產業升級模式正是跨界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