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中國文化產業年度報告
- 范周
- 3808字
- 2020-03-04 18:37:07
五、2018年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
(一)深耕細作,文化產業將成我國經濟重要增長點
“十三五”規劃指出,2020年文化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巨大的消費潛力、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國內外市場需求等都決定著文化產業發展的光明走向。2017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5.4萬家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3874億元,同比增長11.7%,增速提高了3.8個百分點,這個速度遠高于去年,增速比2016年加快0.6個百分點。截至目前,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已經突破3萬億元大關。值得一提的是,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文化產業始終以高于同期GDP增長速度的增速增長,呈現出逆勢而上的猛烈勢頭,這說明,如今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的重要機遇期,經濟增長的傳統動能漸趨消失,必須進一步挖掘經濟增長新源泉,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而文化產業作為新時期的朝陽產業,正崛起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2018年我國文化產業將迎來黃金期,“互聯網+”、數字創意產業、人工智能方興未艾;共享經濟、知識經濟、付費經濟新潮涌動,隨著優質IP、網絡直播、移動電競等新興業態的進一步發展,文化產業將迎來新一輪資本競相追捧的熱潮。同時,2018年也會是我國文化產業進入深耕細作的一年,屆時,傳統文化與新興文化產品的融合將會更進一步,文化與其他產業間的跨界將會更加多元,文化產業作為綠色產業、朝陽產業,是我國經濟新一輪發展中的領軍者、排頭兵。
(二)轉變思維,政策紅利釋放文化發展新空間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經過前幾年的鋪墊,文化產業在力量上有了新的積累,在模式上有了新的探索,在路徑上有了新的方向,在思想上有了新的動員。十九大報告中對社會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斷,表明人民需求已經從物質轉向精神,從追求物質財富轉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轉向對文明幸福的憧憬。這無疑對當下的精神文化產品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文化產業發展來說是紅利更是機遇。政府的推動、資本的力量、技術的創新,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三大動力。具有意識形態屬性的文化產業將始終離不開宏觀文化戰略的指導和引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新時期傳統文化將迎來新一輪發展空間,2017年年初,中辦和國辦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年底,中辦和國辦又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這是政策釋放出的紅利信號。因此,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國際上易于接受的方法和形式進行表達和傳播,講好中國故事,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期重要的文化資源、戰略資源,這是我國未來文化工作中將重點把握的方向。
另一個總的趨勢是,無論是浙江的“萬億元產業級”政策,還是上海的“文創50條”中均能找到對優化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完善相關經濟和金融政策,以及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和產業體系的相關表述,并占據不少篇幅。這體現了政府思維的轉變:2018年,宏觀調控將從“傳統思維”轉向“產業思維”,摒棄以往直接給錢給物的補貼方式,通過稅收政策、激勵政策、引導政策、政策的杠桿效應等給予文化產業更寬松、更公平、更普惠的發展空間。
(三)破體入魂,“文化+”撬動文化經濟新天空
“文化+”的融合發展態勢是2017年中國文化產業的顯著特征,文化藝術向社會生活、實體經濟全面滲透,文化產業不再是傳統的“文化產業”了,它既可以獨立存在,更多時候卻表現為“魂”,為其他產業之體賦予能量,用文化帶動其他產業發展。
一方面,“文化+”將更全面,例如“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的觸角將觸及各行各業。以“文化+旅游”為例,2018年全國特色小鎮將更加突出“文化價值”,據《2017特色小鎮行業大數據報告》顯示,2017年在全國特色小鎮中,旅游發展型特色小鎮占比50.4%,歷史文化型小鎮占比18.1%,而工業發展型僅有15%。“文化+旅游”型小鎮占比將近70%。
另一方面,“文化+”還將更深度。文化與相關產業融合,能夠增加相關產業文化含量,延伸文化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文化+”不是僅僅將文化附著在另一個產業上,而是從內容、形式、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等方面全方位將其“文化化”,從“淺度融合”到“深度融合”,是產業形態更集約、產業組織更高效、更注重以人為本的過程。以設計產業為例,臺灣伴手禮“鳳梨酥”“牛軋糖”,每一個小包裝上都是設計師為人們創造的細膩生活,符合人們的心理需求,體現了設計師的匠心獨運。
2018年,“文化+”將更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融入社會生活和產業發展的方方面面。可以想見,對于產品而言,只有通過融入一定的文化內涵,使其具有更明確的文化屬性,才能夠適應越來越細化的未來的市場需求。
(四)創意無價,科技賦予文化發展新想象
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是創意,世界正在高科技的引領下發展新變,誰不具備運用科技激發創意的能力,就無法站上文化發展的制高點,也不可能引領世界先進文化潮流。如今,經濟發展越來越多地依賴于文化競爭力和科技競爭力,而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文化創新力是國家現代化的核心動力,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向全人類展示自身文化創造活力,引領全球文化潮流,參與全球化文化競爭的核心要素。
2018年,科技的進步將為文化發展賦予更多想象。一方面,科技為文化產業提供了內容和形式的更多可能,隨著科技在文化創意領域逐漸實現廣泛應用,新技術也在引領傳統文化產業走上一條創新發展之路,新技術與文化創意的結合將驅動更多形態的產品創新。另一方面,文化也是提升科技產業競爭力和價值追求的重要引擎,科技產品文化化,符合現代人的更多需求,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特質,是當代產業創新的內在驅動力量和必由之路。
2018年,文化科技融合產業將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支柱。以數字創意產業、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將成為文化創意產品的重要載體。博物館將制定數字化發展戰略,開通網站、社交媒體賬號加強與公眾的溝通,博物館內的信息化管理、數字服務水平也將不斷提升。音樂和影視行業將更關注數字渠道的利益分配方式,在內容創作者與平臺之間,將涌現更多服務于數字音樂的科技企業。手工藝品創意者將更關注利用互聯網和跨境電商渠道搭建交易平臺,建立虛擬社區將產品賣向全球。而2017年隨著谷歌阿爾法贏得人機大戰,人工智能也將更廣泛地應用于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意、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值得關注的還有區塊鏈技術,2018年這項技術將更加成熟,在知識產權保護、教育領域等方面都將發揮無可比擬的關鍵作用。
(五)生生不息,“互聯網+”賦能文化產業新發展
自2015年首次提出“互聯網+”的概念以來,文化產業與互聯網的關系日益緊密,“互聯網+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明朗。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達6761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4%;在文化及相關產業中,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營業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36.0%。
2018年,大量的資本將涌入文化產業,“互聯網+文化”的跨界融合將不斷加深。尤為顯著的是以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等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越來越重視與文化企業的合作,通過不斷加碼投資,使得資金大量涌入文化企業,并開創了“文化+互聯網”的新的商業模式。從以BAT為首的互聯網公司對文化企業的投資布局可以看出,“泛娛樂”產業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互聯網+”對文化產業新興業態的影響也已經滲透到全產業鏈之中。
除了資本涌入外,我國的數字文化產業也將蓬勃發展。2017年,我國文化部出臺了首個具有“數字文化產業”概念的政策文件《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鼓勵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完善數字文化產業生態體系,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數字文化領軍企業。網絡文化產業作為數字文化產業的一部分,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2017年,我國的動漫游戲、網絡文學、網絡直播等發展勢頭良好。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我國網絡直播用戶的規模達3.43億,占網民總數的45.6%。網絡文化產品已經成為人民群眾消費的主要文化產品。除了傳統的網絡文化形態外,還將出現如智能語言、智能穿戴等新的形態,網絡文化產業正在形成較為成熟的商業模式。
(六)揚帆出海,中華文化國際化迎來重大新機遇
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2018年中華文化國際化將迎來重大新機遇。首先,在頂層設計方面,在《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的指引下,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形成了中國與沿線國家經濟、文化、貿易等領域互聯互通、互利互惠的270多項具體成果,這為后期“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落實提供了堅實保障。
其次,在平臺建設方面,中國海外文化傳播平臺建設成果喜人。2017年,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總數增加到35個,在文化交流、文化外交上的橋梁和窗口作用更加凸顯。其中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設立的文化中心數量達到了11個。“感知中國”“中國文化年”“歡樂春節”等文化品牌活動和絲綢之路影視橋、絲路書香等工程紛紛開展;主流媒體人民日報社實現主要英文社交媒體平臺全覆蓋,臉書公共賬號粉絲量達3000萬、推特粉絲260萬;中央電視臺海外整頻道用戶達4億戶,分布在全球168個國家和地區。可以肯定的是,2018年這些數字將必然會被突破。
2018年,在“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可以預見的是,我國對外文化貿易規模將不斷擴大,文化企業對外合作領域將不斷拓展,中華文化“走出去”必將邁出更加堅實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