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金融風險的監督管理

金融監管是指政府或政府授權的機構或依法成立的其他組織對金融活動以及金融活動的參與者實施監督和管理的統稱。狹義的金融監管指金融監管當局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對金融業實施的監管。廣義的金融監管還包括金融行業組織的自律性管理與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本章著重介紹狹義的金融監管。

一、金融風險監管的理論根源及其有效性的爭論

(一)金融風險監管的理論根源

1.金融風險的外部負效應較大

(1)金融機構的負債率較高,且其債權人分布范圍廣泛,可能覆蓋社會各階層。一旦某家金融機構因承擔了過度的金融風險而破產,受損失的不僅是其所有者,眾多債權人也會蒙受損失。而且,由于金融風險的傳染性,也可能會波及其他金融機構。因此,金融機構倒閉的外部負效應在一定條件下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放大效應,若這種負效應過大,可能會導致系統性的金融風險,甚至導致大面積的金融市場的震蕩乃至崩潰。

(2)金融體系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存款機構是貨幣的主要供應者,并為社會提供支付體系。金融體系的穩定對貨幣供給的穩定和支付結算的順利進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金融風險引發的金融動蕩有可能會造成宏觀經濟震蕩。

2.金融市場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難以由市場機制消除

在金融交易中,當事人很難完全掌握與交易相關的全部、準確的信息,因此,普遍存在金融市場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的現象。資金供求雙方擁有的信息量存在顯著差異,資金需求者是擁有信息優勢的一方,為了以盡量低的代價獲取資金,可能在借款時隱藏對自身不利的信息。而資金的供給方則難以辨別需求者資信的好壞,只能根據市場平均利率收取利息。在這種情況下,低風險的資金需求者由于其預期收益也偏低,無力承擔由市場平均利率計算得到的利息而退出資金借貸市場,余下的是高風險的需求者。資金供給者為了回避風險,只好減少資金供應。這種金融契約簽訂前的逆向選擇,可能導致借貸市場萎縮。金融契約簽訂之后,資金的安全又面臨著道德風險的考驗。資金的使用者可能會謀求更高的利益而改變資金的用途,從事高風險高收益的經濟活動,或惡意拖欠,進而導致該筆借貸資金的呆壞賬,給出借資金的金融機構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3.金融體系具有內在的脆弱性

由于信貸資金使用與償還上的分離、金融資產價格的波動性、金融機構的高負債經營等,使金融活動面臨諸如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等多種風險,極易引發金融動蕩。

(二)對金融風險監管有效性的爭論

許多學者從多角度對金融風險的必要性進行了論證,但也有一些學者對其有效性提出了質疑,其中,監管成本論和監管失靈論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論。

1.監管成本論

金融監管的成本可以分為兩類:監管引起的直接資源成本和監管引起的間接效率損失。若金融監管的成本超過了其收益,則意味著金融監管是不經濟的,沒有實施的必要性。

(1)直接的資源成本。一是行政成本,是指監管機構在執行監管的過程中所耗用的資源。二是奉行成本,是指被監管者為了遵守監管條例而耗用的資源。

(2)間接的效率損失。金融風險監管造成的間接的效率損失表現為社會的整體福利水平可能因為監管的實施而下降。金融監管也可能導致道德風險,因為監管可能會引發私人部門疏于防范風險或更愿意冒更大的風險以牟取厚利,這可能會導致損失發生的可能性更大。

2.監管失靈論

監管的失靈表現為:

(1)監管者也是經濟人。從事監管工作的人員是獨立的利益個體,也有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要求。監管者可能為少數利益集團所誘,利用手中的職權為其服務。

(2)監管行為的非理想化。即使監管主體的主觀意愿是好的,由于對客觀規律認識程度和把握能力的差異以及受其他條件所限,其行為也可能是非理想化的,達不到目標效果。

(3)監管的低效率。監管機構作為監管制度的供給者,缺乏競爭和約束,容易出現官僚主義。

二、金融風險監管的目標和原則

(一)金融風險監管的目標

金融風險監管的具體目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和安全

金融監管機構應建立和維護金融交易秩序,監督金融機構穩健經營,降低和防范金融風險,維護公眾對金融體系的信心,防止系統危機和市場崩潰的發生。

2.保護社會公眾利益

銀行存款人、證券市場投資者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的公眾客戶作為風險的承受者在信息擁有、資金規模等方面不占優勢,容易受到金融風險的負面影響,因此,金融監管機構應對他們的合法權益加以保護。

金融風險監管的總體目標是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追求最優的效果,在穩定、公平、效率三者間尋求均衡。

(二)金融風險監管的原則

金融機構應遵循以下原則。

1.獨立原則

獨立原則是指金融監管機構或部門應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在職責明確的前提下,擁有制定監管條例和日常操作上的自主權,以避免受到某些利益集團或他人的影響或干預。

2.適度原則

金融監管機構的職能空間必須得到合理的界定。金融機構應以保證金融市場內在調節機制能夠正常發揮作用為前提。監管不應干預市場的激勵-約束機制。一方面,監管機構不應壓制富有活力的、正當的市場競爭。另一方面,監管機構不應承諾將對競爭中的失敗者采取拯救措施。

3.法治原則

金融機構必須有法律作為監管依據,并依法執行。金融機構者同樣應該受到約束和監督,以防出現監管過度或監管松懈。監管過度是指監管者為了自身的聲望或利益而過于強化監督,監管松懈是指監管者由于工作疏漏或受到利益誘導而放松監管。

4.公正、公平、公開原則

公正原則要求監管者公正地履行其監管職能,以法律或相關規章制度為依據,尊重客觀事實,避免主觀臆斷。公平原則要求監管者應保證交易各方的平等地位,不得給予任何一方任何的偏袒或歧視。公開原則是指監管者應將監管的過程和結果向有關當事人全部公開,提高監管的透明度,保證各方當事人的知情權。

5.效率原則

金融機構必須建立并明確成本-效益觀念,盡可能降低監管成本,減少社會支出。這就要求精簡監管體系,提高監管人員的整體素質,在監管過程中講求實效,對監管方案進行優選,并采用現代化的先進的技術手段。

6.動態原則

金融機構應與金融發展保持同步,以免阻礙金融發展。監管機構應盡快對不適應金融發展新形勢的規則進行修訂,避免壓制金融創新的積極性。監管機構還應該具有前瞻性,把握金融市場的走向和演變趨勢,提前做出相應的準備,縮短監管時滯,提高監管的先驗性。

三、金融風險監管體制

(一)金融風險監管的要素

金融風險監管是指金融風險監管的職責劃分與權力分配的方式和組織制度。金融風險監管體制的要素是監管主體、監管客體和監管手段。

金融風險監管的主體是金融風險監管的實施者。根據監管主體的法律性質不同,大致有政府監管機構和行業自律組織。政府監管機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由官方機構承擔監管職責;另一類則是由民間機構或私人機構接受政府授權從事監管。

金融風險監管的客體是指金融監管的對象,包括金融活動和金融活動的參與者。金融機構是金融機構的主要對象,如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投資基金、信托投資公司等。

金融風險監管的手段是指監管主體為了實現監管目標而采用的方法,是監管的具體體現。監管主體主要采取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以及經濟手段對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種類、定價、供應、交易以及金融機構的準入、經營、退出等進行監管。

(二)現代金融風險監管體制發展的新變化

隨著近年來經濟、金融全球化趨勢的逐漸加強,尤其是全球性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越發提高,影響范圍越加寬廣,程度越發深重,改革和重構監管體制已成為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現代金融風險監管體制在發展過程中呈現一系列新的變化趨勢。

1.政府監管和自律監管趨于融合

根據監管主體的不同,金融風險監管體制可以分為政府型監管體制和自律型監管體制。政府型監管體制是指政府積極參與金融風險監管,設立專門的監管機構,并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要求各金融機構嚴格遵守,而行業自律只起到輔助性的作用。自律型監管體制是指政府除了進行某些必要的國家立法之外,較少直接對金融市場進行規范。市場管理主要是依靠行業自律,金融機構也通過自我約束予以配合。

政府型監管體制的優勢在于監管機構超脫于金融活動的當事人,且具有公信力,能夠公平、公正、公開地發揮其監管作用,保護社會公眾的利益,但政府型監管體制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劣勢:現代社會的金融結構日益復雜,金融工具、交易方式不斷創新,金融市場的不確定因素增多,監管難度相應增大。政府既要加強監管,又不能過分干預市場,往往處于兩難境地。

行業自律型監管體制的優勢在于它比政府更熟悉本行業的具體實際情況,但它也同樣存在劣勢:缺乏強有力的公信力和執行手段、容易從本行業的利益出發而忽視其他各方的利益。

在金融風險監管的不斷發展過程中,政府型監管體制和行業自律型監管體制出現了逐漸融合的趨勢。兩種體制同時發揮作用,并及時溝通,力求更有效地發揮金融監管效果。

2.外部監管和內部控制相互促進

外部監管主體不再是一味地從外部施加管制而是更加注重促使金融機構強化內部控制制度,提高自我監控水平。金融監管機構對金融機構的內控制度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要求其建立完善的內控機制和制度,具體包括建立科學的企業治理結構、獨立于權威的內部監察機構、業務職能部門明確的風險控制分工以及彼此相互制約關系、謹慎的授信審批制度或分級授權制度、嚴格的會計控制制度、有效的內部監察與稽核制度以及合理的員工管理制度。

3.分業監管向統一監管轉變

分業監管是根據金融機構及其業務范圍的劃分,由多家專業監管機構分別進行監管。統一監管是指一家機關機構承擔監管職責,將金融業作為相互連續的整體進行統一監管。雖然目前大多數國家仍然實行分業監管,但是受到混業經營的影響,實行完全分業監管的國家呈現出逐漸減少的趨勢。

4.功能性監管理念對機構型監管理念提出挑戰

傳統的機構型監管是以金融機構的類別作為標準劃分金融機構的,而功能型監管是根據金融產品的特定功能來確定該種金融產品的監管機構。功能型監管能夠有效地解決混業經營中金融創新產品監管的歸屬問題,避免出現監管真空。


案例分析


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原因分析


一、雷曼兄弟公司及其破產事件

(一)雷曼兄弟公司

雷曼兄弟公司是為全球公司、機構、政府和投資者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務的一家全方位、多元化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雄厚的財務實力支持其在所從事業務領域的領導地位,并且是全球最具實力的股票和債券承銷與交易商之一。同時,公司還擔任全球多家跨國公司和政府的重要財務顧問,并擁有多名業界公認的國際最佳分析師。公司為在協助客戶成功過程中與之建立的長期互利的關系而深感自豪(有些可追溯到近一個世紀以前)。

由于雷曼兄弟公司的業務能力受到廣泛認可,公司因此擁有包括眾多世界知名公司的客戶群,如阿爾卡特、美國在線時代華納、戴爾、富士、IBM、英特爾、美國強生、樂金電子、默沙東醫藥、摩托羅拉、NEC、百事、菲利普莫里斯、殼牌石油、住友銀行及沃爾瑪等。這個擁有一個半世紀的投資銀行是華爾街的“巨無霸”之一,同時還享有“債券之王”的美譽。但是公司卻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中,走到了破產的地步。

(二)雷曼兄弟公司破產過程

雷曼兄弟公司在2008年6月16日發布的財務報告顯示,第二季度(至5月31日)公司虧損28.7億美元,是公司1994年上市以來首次出現虧損。雷曼兄弟公司凈收入為負6.68億美元,而前年同期為55.1億美元;虧損28.7億美元,合每5114美元,前年同期則盈利12.6億美元。雷曼兄弟公司首席執行官理查德?福爾德(Richard Fuld)馬上采取相應措施。通過發行新股募得60億美元資金,并且撤換了公司首席財務官和首席營運官,6月16日,雷曼兄弟公司股價有所反彈,但股價已經累計下跌了60%。9月9日,韓國產業銀行(KDB)收購雷曼兄弟公司的談判中止,雷曼兄弟公司股價重挫45%。9月10日,雷曼兄弟公司公布第三財季業績報告以及數項重組戰略方案,雷曼兄弟公司第三季度巨虧39億美元,創下該公司成立158年歷史以來最大季度虧損。第三季度雷曼兄弟公司已減值高達78億美元房地產抵押證券敞口,全年總計減值172億美元,占相關資產總額的31%。財務報告公布之后,雷曼兄弟公司股價應聲下挫7%。雷曼兄弟公司股價從年初超過60美元,跌至7.79美元,短短9個月狂瀉近90%,市值僅剩約60億美元。在從外部投資者獲取資金的努力失敗后,雷曼兄弟公司正式宣布出售其所持有的英國市場上的住宅房地產抵押證券的投資組合,并期待交易在幾周內完成。同時,雷曼兄弟公司計劃在2009年一季度剝離250億~300億美元的商業房地產(commercial real estate)投資組合,使其獨立為一家公開交易的公司,以期在這場金融危機中生存下來。9月14日,由于美國政府拒絕為收購提供保證,美國銀行、巴克萊銀行等潛在收購者相繼退出談判,擁有158年歷史的雷曼兄弟公司面臨破產。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宣布將申請破產保護。雷曼兄弟公司聲稱,破產的僅是母公司,旗下的經紀業務和投資銀行部門均不在破產之列。公告稱,雷曼兄弟公司依照美國銀行破產法第十一章,向紐約南部的聯邦破產法庭提起破產保護。雷曼兄弟公司所有從事經紀業務的分支機構及雷曼兄弟公司的子公司,包括Neuberger Beman an Holding和LLC等子公司,均不受此影響,將繼續正常交易和營業。

二、原因分析

(一)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的背景環境

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閉產生于由次貸危機導致的美國金融危機,反過來又加劇了這場動蕩。若要分析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的原因,就要了解美國的次貸危機,而資產證券化又被喻為次貸危機的“溫床”。

1.資產證券化帶來的潛在風險

資產證券化是將缺乏流動性但具有穩定現金收入流的資產匯集起來,通過結構性重組及信用增級將其轉變為可以在金融市場上出售和流通的證券。然而隨著資產證券化的衍生層次越來越多,信用鏈條被越拉越長。例如,從最初的房屋抵押貸款到最后的CDO等衍生產品,中間經過借貸、打包、信用增持、評級、銷售等繁雜階段,整個過程設計有數十個不同機構參與,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非常突出。一旦市場情況逆轉,將會給中間參與各方帶來重大損失。

2.次貸危機導致的金融動蕩

從2000年起,美國政府利用低利率及減稅政策,鼓勵居民購房,以此來拉動經濟增長,從而帶動美國房地產大漲。在激烈的競爭面前,金融機構不惜降低住房信貸者準入標準,大量發放次級貸款。隨后,金融機構將這些貸款出售給投資銀行,投資銀行打包成次級房貸債券進行出售。房價上漲時,風險不會顯現,然而隨著美國聯邦利率上升,房地產市場逆轉,房價開始下跌。利率大幅攀升使很多貸款人無法按期償還借款;同時,住房市場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于是,引發次級抵押貸款機構虧損或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

(二)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的內在原因

除了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之外,美國獨立投資銀行的營運模式和雷曼兄弟公司經營的主要業務,資產結構都是導致其破產的原因。

1.高杠桿經營

不同于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不經營儲蓄業務,也就沒有穩定的資金來源。投資銀行的主要的資金來自債券市場和銀行間拆借市場。據統計,國際前十大投資銀行的財務杠桿比率在2007年達到了30倍左右的高比率。雷曼兄弟公司的財務報表顯示,自2007年7月次貸危機開始,其財務杠桿率(總資產/總股東權益)仍然在20倍以上,2007年8月31日其杠桿率為30.3倍,在2008年2月底達到了31.7倍的高峰,直到2008年8月31日,這一比率才降至21.1倍。以30倍的財務杠桿率為例。在資產價格上漲情況下,只要賺1%就相當于賺到股本的30%的收益,而一旦價格下跌導致虧損3.3%,即意味著破產。2007年夏天到現在,美國住房市場價格已經下降了20%,商業房產的價格的降幅稍小,持有大量相關資產的雷曼兄弟公司的資本金很快就被不斷貶值的資產所侵蝕。資本金的不足過度舉債以及監管的放任最終使雷曼兄弟公司在這場危機中沒有堅持下來。

2.高風險業務占主導地位

在華爾街,雖然美國大型證券公司和投資銀行都經營債券業務,但五大投資銀行各有分工,雷曼兄弟公司是以債券和債券衍生品為主要業務方向的。2006年,雷曼兄弟公司居次級債券承銷商之首,大約占全美抵押債券市場份額的11%,2007年上升到12.1%,成為華爾街打包發放住房抵押貸款證券最多的銀行。次貸危機爆發后,由于次級抵押貸款違約率上升,造成次級債金融產品的信用評級和市場價值直線下降。雷曼兄弟公司持有的債券總額在2008年第一季度是6394億美元,占總資產的比重達到82.4%,第二季度是5167億美元,占總資產比重達到80.8%。雷曼兄弟公司為這類資產計提的減值大幅影響了雷曼兄弟公司的利潤。最終,這一曾經是雷曼兄弟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拖垮了雷曼兄弟公司。對固定收益類業務的過分依賴使雷曼兄弟公司在整個金融環境極不利的情況下難以脫身。

3.難于消化的垃圾資產

首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第三級資產。第三級資產是最難估價的資產,因為這類資產基本上是無法在市場上進行交易的,它的市場價值是根據一系列假設建立模型計算出來的,通常是些經過多次打包和分割后的衍生產品。雷曼兄弟公司第二季度末持有的第三級資產有413億美元,其中房產抵押和資產抵押債權共206億美元。這400多億美元的資產在市場總體情況惡化、信用降低的情況下價值下跌,給雷曼兄弟公司帶來減值損失,從而影響雷曼兄弟公司的利潤,同時因為在市場上難以找到買家,又無法變現。雷曼兄弟公司的股東權益僅有263億美元,第三級資產成了無法消化的“垃圾資產”。

三、啟示

(1)合理選擇運營和管理模式。企業應運用波特的五種力量和SWOT等先進的科學方法進行環境分析,根據環境分析和企業愿景、使命進行戰略選擇,確定戰略目標,以戰略目標為導向,確定適合本企業的運營模式和管理模式。

(2)完善風險管理系統。風險管理是中國企業實現戰略目標,保持盈利、發展和履行社會責任強有力的保證。企業要從戰略高度認識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并實施三維度的綜合評價,即權衡企業在增長、盈利及風險之間的平衡。目前,企業吸收、消化先進的風險管理理論,落實《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等法規要求,完善風險管理制度,構建科學風險管理機制,防止權力繞過制度,合理利用風險管理工具來識別、評估和管理風險,并對風險管理的效果進行監控,十分必要,十分迫切。

(3)優化風險預警體系,使危機管理成為常態。企業應該完善預警理論,選擇預警工具,吸引與培養風險預警管理人才,優化預警體系,使危機管理成為常態。


思考題


一、名詞解釋

金融風險 信用風險 市場風險 操作風險 國家主權風險 匯率風險 利率風險戰略風險 法律風險 金融風險監管 監管成本論 監管失靈論

二、問答題

1.金融風險的含義是什么?它會對經濟產生哪些影響?

2.金融風險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分析我國金融風險的產生有哪些特殊的原因。

3.金融風險管理的發展大致分為哪些階段?

4.簡述《巴塞爾協議》是從哪些方面管理金融風險的。

5.金融機構監管和目標和原則是什么?

三、討論題

現代金融風險監管體制發展出現了哪些新變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山县| 延边| 罗田县| 嵊泗县| 枣强县| 广昌县| 玉屏| 海宁市| 中阳县| 余干县| 衡山县| 尚志市| 汉阴县| 葫芦岛市| 什邡市| 司法| 富锦市| 辉县市| 阳春市| 阿勒泰市| 和硕县| 灵宝市| 涟水县| 林周县| 遵义县| 蓝山县| 大关县| 横峰县| 颍上县| 绥芬河市| 武陟县| 北安市| 安仁县| 汽车| 屏边| 海兴县| 娱乐| 永和县| 龙州县| 万年县| 临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