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人篇 選準人
不同職位需要不同個性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人才,是事業之根本。爭天下者必先爭賢,得賢者必得天下。一個國家如此,一個組織亦然。因此,管理者應該不拘一格地選拔和使用人才。
1.主管人才的識別
相對于成員來說,主管是組織內某一方面的管理專家,是直接的管理者;相對于上司來說,他們又是下屬和助手。主管這種特殊的角色,使得在聘用他們時,必須進行綜合考慮、慎重地權衡。無論多大的公司,主管與經理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都是很重要的。
主管要成為經理的得力助手,首先必須與經理在性格上相投。主管要能夠理解經理的感情變化,不能有被人使喚或命令的怨氣,更不能認為自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下屬面前顯示不可一世的傲氣,也不可以在單位內部搞宗派,不把經理放在眼里,甚至架空經理。主管確實應有一定的權力,但不能以為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不需與經理通氣、匯報。
另外,主管要有輔佐經理開拓經營領域的能力。在選用主管的時候,最好選擇能發揮經理長處的人。作為經理的助手,要有能夠彌補經理短處的長處,有時候要能夠代替經理處理某方面的重大問題。
2.推銷人才的識別
推銷人才的選擇對企業來說是件相當重要的事。在選擇時,不妨有意識地從下面幾個方面衡量一下,看看被選擇的對象是否具有這些素質。一個書生氣十足的人是不可能具有這些素質的:他要有豐富的推銷經驗,有相當高的受教育程度,還要有出色的智力。
選擇推銷人才時,還要注意這幾方面:被選擇的對象要安心于推銷工作,能夠吃苦耐勞,以保持這一職位員工的穩定性。否則,如果經常更換推銷員,那將永遠是由一個新手來做推銷工作,就會對企業造成極大損失;被選擇的對象應具有很強的事業心,把辦好企業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而甘愿吃苦,即便從每天清晨8點登門拜訪第一個主顧起,一直跑到晚上10點,他也毫無怨言;被選擇的對象還要具備對企業忠誠的素質,他應該是一個忠誠老實的人,而且他要憑著這種忠誠去感動他的推銷對象;被選擇的對象還要善于表達,措辭要準確。
選擇好了推銷人才以后,就要抓緊時間對他們進行培訓。要通過培訓,使他們克服一些“天然素質”的不足,如過分體貼同情顧客,說話辦事缺乏彈性,不樂意做推銷工作等。推銷教育專家高曼說,選擇推銷員時,首先應深入分析公司到底需要何種類型的人才來擔當此任,并觀察哪些人擁有此種人才的特點和條件。他說,他開設了一個訓練推銷員的公司,公司在日內瓦,在那里受培訓的是來自各個國家的大約8000個大企業的幾十萬名推銷員。可見,對推銷人才,不但要重“選拔”,也要重“培訓”。
優秀的人才會說話
辯論有用道理取勝的,有用言辭取勝的。用道理取勝的,先區分黑白是非的界限,再展開論述,把幽微深奧的部分講清楚后,再講明全部道理。用言辭取勝的,離開主題和本質,雖然從細枝末節駁倒了對方,卻把主旨給弄丟了。
偏才之人,才能見解有相同的,有相反的,也有相互間雜的。相同的就相互融合,相反的就相互排斥,相互間雜的就相互包容。因此,善于與人談話的人,常選擇對方喜歡的話題來交談,一旦發覺對方不感興趣,就馬上切換話題;如果不是很有把握,也不隨意反詰對方。不善于談話的人,往往說些模棱兩可、無關痛癢的話題,如此一來,雙方很難進行深入融洽的交流,漸漸因尷尬而中斷話題。善于講述道理的人,一句話就能講清一件事或幾件事。不善于講述道理的,100句話有可能也講不清一件事。
通過論辯,可以判斷一個人的才學高低及真假。管理者在量才用人時,如果能制造機會,引發一場爭論,讓大家唇槍舌劍一番,自己從旁觀察,就很容易衡量出各人的才學。
1.說得別人心悅誠服與說得別人啞口無言的人
有的人在與人論辯時,總是擺事實,講道理,道理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說得人心服口服,不能不服。這種人思路清晰,看問題能抓住本質,反應也快,而且態度從容,不緊不慢,有娓娓道來之勢,為人做事有理有據有節,分寸把握良好。這種人穩健大方,從從容容而能機巧變通,可擔大任。
另有一種人,在爭論中也能取勝,往往說得人家啞口無言,或者說得別人拂袖而去,不愿再跟他爭論。這種人多是靠言辭的犀利尖銳而戰勝對方的。他們目光犀利,能迅速抓住他人講話的漏洞反駁,窮追猛打讓對方手忙腳亂。他們文辭采飛揚,妙語如花,取勝的同時又能博得旁人的一些歡笑和點頭。但因以對方的不足為立論點,不能正確全面地陳述自己的觀點,因此對方雖敗而不服。
后面這種人機智敏捷,反應迅速,活潑伶俐,一張巧嘴能把錯說成對,黑說成白,盡管對方知他無理,卻在一時之間駁不倒他。但要注意他輕浮不穩的毛病,當心聰明反被聰明誤,應引導他們學會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工作與思考,培養浩然正氣,方可大用。
2.善于尋找話題與不善于與人打交道的人
與人交談時,如果大家見解相同或相近,就如河水流向大海,彼此融洽。如果意見相左,爭了幾句就負氣而去,或者彼此模棱兩可,談得不冷不熱,不親不近,談話則漸漸因尷尬而止。善于與人交談的人,當發現彼此觀點相悖時,會立刻轉換話題,用巧妙的方式不斷試探,或采用迂回技術,逐漸找到對方感興趣的話題,慢慢地回到主題上去。
這種人富于機智,容易得到大家的好感,而且意志堅定,善于思考和察言觀色,千方百計去實現自己的計劃,敢說敢做,且有力量堅持到成功。
不善于與人交談的人,說話往往處于被動位置,公式化的一問一答,或者說些模棱兩可的應酬話;一旦說到他感興趣的話題上,立刻像變成另一個人似的,滔滔不絕,侃侃而談,甚至會激動起來,仿佛于寂寞山中遇到知音,聽者也能從中得到許多有用的東西。
后一類人對生活有激情,他們苦苦鉆研自己的興趣所在,會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他們不喜歡熱鬧,而愛清靜獨處,生活欲望也比較清淡。
3.善于講清道理與不善于講清道理的人
善于講清道理的人,往往說一不二,是精明強干的人物。不善于講清道理的人,講話稀里糊涂又抓不著關鍵,說了半天也講不明事情的原因和經過,或者永遠打擦邊球,說不到本質上去。這種人思路不清晰、頭腦混亂,難以擔當重任,不宜委派重要事務給他們。
不以個人好惡為標準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凡成就大業的領導者無不以“江山社稷用人為先”為準則,從而因用人而興——齊桓公重用管仲,成就了一番春秋霸業;秦始皇任用韓非、李斯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劉備以“隆中對”識得諸葛亮,而得“三分天下”之勢;朱元璋憑借自己的真誠感動了心如死灰的落魄士子劉伯溫,使他終歸自己帳下……偉大的成就來自于正確的用人。真正智慧的管理者在用人時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唯才是舉,而不是根據個人的好惡。
在用人中,有很大一部分管理者通常會不自覺地抵觸比自己優秀的人,傾向于選擇比自己差一點點的員工為自己的下屬。用比自己差的人不僅方便管理,并且非常安全。招聘下屬以自己的好惡為衡量標準;提拔副手,同樣喜歡找能力比自己差的人。
還有一部分管理者,往往習慣感情用事,看到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便不再注意這個人其他方面的素質,從而將其當成人才。這樣做的結果往往使此管理者形成自己的“人才小圈子”,由于考核不到位,致使很多人渾水摸魚進入團隊,而真正適合的人才卻被錯過了。
只有聰明的管理者才懂得知人善任的重要性,他們在用人過程中懂得識才重才,不以個人的好惡來看人,這樣的管理者往往會得到下屬的尊重和追隨。例如美國IBM公司的總裁小沃森就是這樣的一個典范。有一天,一位中年人闖進小沃森的辦公室,大聲嚷嚷道:“我還有什么盼頭!銷售總經理的差事丟了,現在干著因人設事的閑差,有什么意思?”
這個人叫湯姆,是IBM公司“未來需求部”的負責人,他是剛剛去世不久的IBM公司第二把手柯克的好友。由于柯克與小沃森是對頭,所以湯姆認為,柯克一死,小沃森定會收拾他。于是決定破罐破摔,主動辭職。
沃森父子以脾氣暴躁而聞名,但面對故意找茬的湯姆,小沃森并沒有發火,他了解湯姆的心理。小沃森覺得,湯姆是個難得的人才,甚至比剛去世的柯克還精明。雖說此人是已故對手的下屬,性格又桀驁不馴,但為了公司的前途,小沃森決定盡力挽留他。
小沃森對湯姆說:“如果你真行,那么,不僅在柯克手下,在我、我父親手下都能成功。如果你認為我不公平,那你就走,否則,你應該留下,因為這里有很多機遇。”
后來,事實證明留下湯姆是極其正確的,因為在促使IBM做計算機生意方面,湯姆的貢獻最大。當小沃森極力勸說老沃森及IBM其他高級負責人盡快投入計算機行業時,公司總部響應者很少,而湯姆則全力支持他。正是由于他們倆的攜手努力,才使IBM免于滅頂之災,并走向更輝煌的成功之路。
后來,小沃森在他的回憶錄中說了這樣的話:“在柯克死后挽留湯姆,是我有史以來所采取的最出色的行動之一。”“我總是毫不猶豫地提拔我不喜歡的人。那種討人喜歡的助手,喜歡與你一道外出釣魚的好友,則是管理中的陷阱。相反,我總是尋找精明能干、愛挑毛病、語言尖刻、幾乎令人生厭的人,他們能對你推心置腹。如果你能把這些人安排在你周圍工作,耐心聽取他們的意見,那么,你能取得的成就將是無限的。”可見,做一個不以個人好惡為用人標準的管理者,是一種最明智的選擇。人才與廠房設備等資源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會思考、有感情。管理者只有知人善任,人才才會感恩圖報。
選才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通過相貌、表情、表象來了解人,是“識人”的一種輔助手段。但是,如果把它絕對化,把“識人”變成以貌取人,就會錯看人才,乃至失去人才。東漢末年,東吳國君孫權號稱是善識人才的明君,但卻曾“相馬失于瘦,遂遺千里足”。周瑜死后,魯肅向孫權力薦龐統。孫權聽后先是大喜,但見面后卻心中不高興。因為龐統生得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加之龐統不推崇孫權一向器重的周瑜,孫權便錯誤地認為龐統只不過是一介狂士,沒什么大用。
魯肅見孫權看不中龐統,于是提醒孫權,龐統在赤壁大戰時曾獻連環計,立下奇功,以此說服孫權。而孫權頑固不化,最終把龐統從江南逼走。魯肅見事已至此,只好轉而把龐統推薦給劉備。誰知,愛才心切的劉備,也犯了同樣的錯誤。他見龐統相貌丑陋,心中也不高興,只讓其當了個小小的縣令。有曠世之才的龐統,只因相貌長得不俊,竟然幾次遭到冷落,不能得到重用。后來,還是諸葛亮向魯肅了解了他的真才后極力舉薦,才委以副軍師的職務。晉代學者葛洪曾經深有感觸地說:“看一個人的外表是無法識察其本質的,憑一個人的相貌是不可衡量其能力的。”有的人其貌不揚,甚至丑陋,但卻是千古奇才;有的人雖儀表堂堂,卻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草包,如果以貌取人,就會造成取者非才或才者未取的后果。
可見,相貌美丑與人的思想善惡和能力大小并沒有必然的聯系。人雖貌丑卻有德有才,則不失為君子;人雖貌美而無德無才,卻只能是小人。不能以相貌論英雄的道理,主要是告誡領導者識才要注意透過表象看本質。下面的例子從另外的角度進一步說明了這個問題。
西漢時期,漢文帝曾問田叔:“天下之士,誰是賢良忠臣?”田叔回答是云中郡守孟舒。文帝說:“邊敵入侵,孟舒沒有堅守住城池,還戰死了好幾百士卒,我已經罷免了他的官職,他怎么能算是賢良忠臣呢?”田叔說:“當時,孟舒率軍已奮戰幾晝夜,疲憊不堪,故在敵軍發起進攻時,孟舒不忍再令將士迎戰。士兵見其如此寬厚仁愛,無不感動,爭先恐后登城殺敵,奮不顧身,視死如歸,所以,陣亡的人很多呀!”文帝聽到這兒,不禁慨嘆道:“孟舒賢臣!”重新召孟舒為云中郡守。
春秋時代,孔子被困于陳蔡國境之間,七日沒有進食。弟子顏回討到些米來煮飯。飯熟了,孔子看到顏回從鍋里抓飯吃。當顏回把飯端來時,孔子假裝沒看見剛才的事,說:“我方才睡著,夢見先君,他說只有清潔的食物才可送給人吃。”
顏回知道老師是在懷疑自己偷飯吃,便稟明老師:“剛才是柴灰落進鍋里,挑不出來,棄之可惜,學生就把那點臟了的飯抓來吃了。”孔子這才發覺錯怪了自己的學生,慨嘆道:“人們都相信自己的眼睛,看來眼見也未必都實啊!”
古今中外有很多事例都告訴我們:善于知人用人者,都是從人才的本質特征中去考察,而不是只看表面現象。凡在知人用人上的失誤,都是只注意人才的一些表面,對于其人的德才卻沒有深加考察,從而埋沒甚至遺棄和傷害了真正的賢能之人。
留意發現潛在的人才
識才,不僅要看到那些鋒芒畢露者,更要注意尋找那些暫時默默無聞和表面上平淡無奇,而實則很有才華和發展前途者。顯露的人才如同人人關注的上林之花,錦繡燦爛,蜚聲世間,都欲得而用之。潛在人才則有如待琢之玉,似塵土中的黃金,沒有得到公眾的認可,沒有表現出自己的價值,如果不是獨具慧眼的識才者是難以發現的。
千里馬之所以能在窮鄉僻壤、山路泥濘之中,鹽車重載之下被發現,是因為幸遇善于相馬的伯樂。千里馬如果沒有遇到伯樂,恐怕要終身固守在槽櫪之中,永無出頭之日。許多潛在人才都是被“伯樂”相中,又為其創造了一個展示才華、發展成長的機會,才獲得成功的。
企業家如果想較多、較好、較快地識別和發現潛在人才,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聽其言識其心志。潛在人才都是尚未得志的人,他們在公開場合說假話、官話的極少,他們的話絕大多數是在自由場合下直抒胸臆的肺腑之言,是不帶“顏色”的本質之言,因而更能真實地反映他們真實的思想感情。
(2)觀其行識其追求。任何一個人一旦進入了自己希望扮演的角色,就會為了保住角色而多多少少帶點“裝扮相”,只有一般人中的人才,他們既無失去角色的擔心,又不刻意尋找表現自己的機會,所以,他們的一切言行都比較純樸自然。企業家如果能在一個人才毫無裝扮的情況下透視出他的真跡,而且這種真跡又包含和表現出某種可貴之處,那么大膽啟用這種人才,是十分可靠的。
(3)析其作辨其才華。潛在人才雖處于成長發展階段,有的甚至處在成才的初始時期,但既是人才就必然具有人才的先天素質。或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膽略,或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可貴品格,或有“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之舉,或有“雛鳳清于老鳳聲”的過人之處。
(4)聞其譽識其才。善識人才者,應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不受表面現象左右。對于已成名的人才,不應當跟在吹捧贊揚聲的后面唱贊歌,而應多聽一聽反對意見;對于未成名的潛在人才所受到的贊譽,則應留心在意。這是因為,人大多受“馬太效應”影響,人云亦云者居多。大家說好,說好的人越發多起來;大家說壞,說壞的人也會隨波逐流。但當人才處在潛伏階段,“馬太效應”與其毫不相干;再者,別人對其吹捧沒有好處可得。所以,其稱贊是發自內心的,是心口一致的。領導者如果聽到大家對自己一名普通的下屬進行贊揚時,一定要引起注意。
總之,既是人才,就必然有不同常人之處,否則就稱不上人才。一位善識人才的“伯樂”,正是要在“千里馬”無處施展拳腳之時識別出他與一般“馬匹”的不同,如果“千里馬”已在馳騁騰躍之中表現出英姿,何用“伯樂”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