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物役,不為名所累
現代社會中,很少女人為了實現自身的價值而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大多數女人的努力與拼搏不是為了名氣地位就是物質利益,可以說,這個世界真的就成了一個名利場。
其實生活里有很多東西是不必要的,有許多交往是無須的,衣食住行里的無窮無盡的攀比是可以就此打住的,女人完全可以以最恰當的方式,心平氣和地做必要的事情,從而給自己的生命騰出閑暇和空間,以那種特有的悠然和從容去打量生活和生活周圍的人和事,并以單純、簡明、樸素的方法去眷顧你的來路,尋一個恰當的歸途。
有這樣一個笑話,有一個人想在墻上掛一幅畫,趕快找來錘子、釘子,一釘,誰知墻上卻吃不住這個釘子。這時,有一個人告訴他,不如在墻上先打個小木板,然后把釘在木板上面,這樣一來,釘子自然就夠牢了。
于是,他放下釘子找木頭,找著以后,又感覺木頭太大了不適合。直到找一個覺得合適的木板,再去找斧子,找著后,覺得斧子好像也不行,得鋸;又去找鋸,找到鋸子以后,發現鋸子少了個手柄,又去找手柄;就這樣一輪一輪地,等到他把所有的東西都湊齊了以后,忘記自己今天要干什么了。
看了這個笑話,我們不禁會問自己:一味低頭追逐名利的我們是否已經迷失了自我,忘記自己的初衷。人生的許多惡其實肇始于欲望,生活里無端的攀比和無盡的計較,極容易在反復比照中折磨人,聽到滿世界喋喋不休抱怨的聲音,往往不由自主,自我膨脹,意亂神迷,危機四伏。一些念頭從心頭一閃,惡便有寄生之緣,在那些陰晦的地方潛滋暗長。我憑什么比他差?憑什么就這么點工資?憑什么住這樣的房子?憑什么沒有小車?憑什么……
這個世道不可能完全公平,個體的人是微弱,暫時也無法改變的。愛抱怨和計較的女人們,應該把名利看淡一些??鬃釉①澴约旱牡靡忾T生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物質生活如此清苦,顏回卻能以苦為樂,不為外界紛繁的現象所左右,保持一顆安貧樂道的心。
名利是一個社會的產物,如果離開了社會,根本就沒有這個名利的問題。愛比克泰德說:“努力從他人那里獲得能從他自己身上獲得的東西是愚蠢,而且是多余的。”不受物役,心智敞開,形為心役,而非心為形役。珍惜自己曾經有過的經歷和經驗,珍視自己擁有的東西,不要過于奢望自己沒有的東西,特別是非自己力所能及的東西。萬事萬物都是瞬息即逝,個人是多么渺小,而讓我們煩惱不安的觀念其實都是一些可以改變的意見。
在一條老街上有一位老鐵匠。由于很少有人使用打制的鐵器,他也順應市場改賣鐵鍋、斧頭和拴寵物的鏈子。
老鐵匠的經營方式與從前一樣——坐等客人上門,不宣傳,不促銷。人坐在門內,貨物擺在門外,不吆喝,不還價,每天按時準點收攤。人們無論什么時候從這兒經過,都會看到他在長椅上躺著,手里是一個破舊的收音機,身旁是一把紫砂壺。
就這樣,生意不好也壞。每天的營業收入剛好夠他日常開銷。年紀大了,他覺得自己不需要多余的東西,因此他非常滿足。這種平淡的日子直到發生一件事被打亂。
這天,一個文物商路過老街,意外看到老鐵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壺,那把壺看起來古樸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壺名家戴振公的風格。于是,文物商走過去,順手端起那把壺。
壺嘴內有一記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驚喜不已,隨即承諾以10萬元的價格買下它。老鐵匠聽到10萬元這個數字先是一驚,后又拒絕了,因為這把壺是他爺爺留下的,他們祖孫三代打鐵時都喝這把壺里的水。
壺雖沒賣,但商人走后,老鐵匠有生以來第一次失眠了。他轉不過神來:這把壺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為是把普普通通的壺,現在竟有人要以10萬元的價格買下它。
這之前,他都是躺在椅子上喝水,隨手把壺放到身邊的桌子上,閉目養神?,F在他卻一眼不眨地盯著它,盡管他的眼睛非常不舒服。
而且讓他無法忍受的是,當人們得知他有一個價值不菲的茶壺后,蜂擁而至,紛紛要求觀看,還有人來詢問多少錢愿意賣?甚至還有人在天黑的時候闖入門,試圖偷走這把壺。他的生活被徹底打亂了,他不知該怎樣處置這把壺。
當那位商人帶著20萬元現金第二次登門的時候,老鐵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來左右店鋪的人和前后的鄰居,拿起一把斧頭,當眾把那把紫砂壺砸了個粉碎。據說,老鐵匠還在賣鐵鍋、斧頭和拴小狗的鏈子,據說他已經100多歲了。
老鐵匠看似愚蠢地砸了一個價格連城的壺,其實他是明智的,換來了后半生寧靜的生活。真正做到了不受物役,不為名所累。經濟社會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時,使我們的內心變得越來越浮躁、不安。
內心的聲音一旦在這種繁忙與喧囂中被淹沒了。物的欲望在慢慢吞噬人的性靈和光彩,我們留給自己的內心空間被壓榨到最小,我們狹隘到已沒有“風物長宜放眼量”的胸懷和眼光。甚至開始患上種種千奇百怪的心理疾病,我們與其去求醫,去問診,不如在內心保持一份淡定。
因此,現代女性要想活得淡定,就需要不斷地為心靈除塵,自省、自責、自悟、自重……擦凈心靈,即是一種自我重塑,也是一種品德純化,既是對從前的一種跨越,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種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