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解決績效問題,你就是管理之王
企業存在的目的是為股東創造價值,而想創造價值,就必須要產出“績效”。績效是什么?簡而言之,就是員工工作成果和目標間的比較。員工工作成果高于目標,表示績效優良;工作成果低于目標,則代表績效不好,此時便需要通過領導針對績效問題找出解決之道。
企業領導有兩項最重要的任務,一是領導員工,達成組織所賦予的績效目標;二是培養員工,提升他們的績效潛力。然而,有許多領導——尤其是新手領導,他們尚未熟悉公司賦予他們的新角色,腦袋一時半會轉不過來,還在用過去自己身為“明星員工”的角度去思考判斷問題,認為“能力即績效”,把自己基層員工時期的能力與需求投射在下屬身上,給予不合適的例行性、制式化培訓,若收不到成效,則將其歸咎于員工的能力不足,要求替換員工。但是我們應該明白,在沒有因材施教、對癥下藥的情形下,再多的培訓、換再多的員工都是徒勞,久而久之,公司也會越來越吝于投資員工培訓,形成惡性循環。
事實上,若要員工展現工作績效,“能力”只是其中一環,而另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則是“動力”。當企業提供了支持員工績效表現的合適環境時,員工的工作成果就能越逼近甚至超越績效目標。只是什么是“合適環境”?怎樣才能創造如此的環境?其中因素往往錯綜復雜,剪不斷、理還亂,如果只看到問題的表象,便無法系統性地找出癥結所在,進而提出改善方案。
我曾經在美國兩所公立大學擔任教授,也任職過IBM、AT&T、安德森咨詢公司(Anderson Consulting)、德科電子(Delco Electronics)及禮來公司(Eli lilly and company)的績效顧問。我在美國發展的數年中發現,歐美國家在“績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上,已逐漸將其獨立成一門企業管理的重要學科,稱為“人力績效技術(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 HPT)”,它是一套能系統性解決員工績效問題的方法、流程或策略,目的是改善員工的績效表現,達成組織的績效目標,而這基本上也是歐美企業中高層領導的必修學分之一。然而,我們普遍對人力績效技術感到陌生,一直以來都難以落實有效的績效管理,太多企業把問題單方面歸納為“人才不足”所致,殊不知人才如食材——再新鮮的食材,如果遇到三流手藝的師傅,依舊做不出能端上桌面的好菜。這也是我著手撰寫這本書的原因。
本書將我20多年來在學術理論上的研究與業界實踐上的經驗融合,并且參考臺灣企業特色,整理出一套適合臺灣企業領導的實用系統方法,協助身為領導的你(或將來希望成為領導的你)進行人力績效診斷與改善。為了讓大家能更快速且簡易地學習人力績效技術的知識與技能,我在每個單元的論述前,會以經驗老到的績效顧問“老王”為故事主角,提供輕松幽默的故事及對話,期使大家能夠快速掌握各個觀念與方法重點,在實務運用中快速上手,成為企業中成功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