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淀寺廟
- 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宣傳部 政協北京市海淀區委員會
- 1277字
- 2019-08-16 19:40:41
上方寺
上方寺位于海淀蘇家坨聶各莊西鳳凰嶺山麓,其原是古駐蹕山的南路。
上方寺坐落在山麓凹地中,海拔650米,面積5000平方米。該寺建于遼應歷十年(960),該古剎,曾以妙峰為名。寺坐西朝東,依山勢而建,原有大殿3重,據說為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圣殿。中心建筑兩側原應有配殿。大殿后建有覆缽式花崗石塔一座,寺前“香路”蜿蜒于石罅間,有“三道門”、“十八盤”等景觀;又有兩孔蓄水池,一方一圓并排鑿于山脊巖石上。寺后崖下,有石井2眼,水與井口相齊,稱為滿井,是當地名泉之一。據現存殘碑記,明天順至清道光三百余年中香火鼎盛,(據稱在鼎盛時期,有僧眾五百、騾馬千匹。)道光二十三年以后,由于山洪沖毀等原因,在民國初年時已成廢墟,當地百姓擇平地而種植農作物。對于它的殘毀,現在百姓中仍有“水沖上方寺,火燒下方寺”之說。寺已經荒廢,殿宇無存,石塔也僅剩下半部分。遺址中尚存石碑兩座,字多漫漶,難以辨認,還有明刻圓覺經石碣一塊,清代修寺碑一座,皆已仆地。這里山高澗深,林木蔥蘢,景色十分秀麗。遺址前的山谷中有明代塔一座,為覆缽式和尚靈塔。塔坐西朝東,背依高崖,前為深澗。塔全部由花崗巖砌筑而成,高6.1米。塔基平面呈“亞”字形。塔身原嵌有塔銘,塔前曾立有石碑,今塔銘和石碑皆已無存,但石塔保存尚好。
遺址北側,有元代磚塔,俗稱“玲瓏塔”。為金末元初當地禪師靈塔,約建于元中統年間(1260—1264)。塔坐西朝東,為五檐六角密檐式磚塔,高約9米,直徑1.5米,塔基為須彌座式,每面1.4米,上梟處飾磚雕斗拱,上枋裝飾著“卍”字圖案。須彌座上為三層磚雕仰蓮,仰蓮上為塔身,塔身正面鑲嵌著漢白玉塔銘,字已漫漶,其余各面飾磚雕窗扉。塔身各角上分別裝飾有一座五檐六角密檐式磚雕小塔。塔身之上為五層塔檐,各層檐下均有磚雕斗拱,塔剎為復瓣蓮花形磚雕寶頂。整座塔做工精巧,玲瓏別致,亭亭玉立于萬山蔥綠之中。2003年由區財政撥款,海淀區文物管理所主持進行了搶救性修復。
寺中殿前的那棵古老銀杏樹仍枝繁葉茂,生氣勃勃。樹的東面是塊約一畝的平地,盡端一塊三米多高的石崗橫向形成了一道南北屏障,在石崗上開鑿出蓄水池方圓各一,池口接近二米寬。石崗的西壁下端鐫刻著縱三行醒目大字:“上方院,應歷十年十月十日”陰文,楷書體,風格樸厚,圈以邊框線刻,上為三角形,下為方形,再下突出一小長方形,似東漢早期的尖首碑狀。觀此刻石文字,可以推斷在遼應歷十年(960),也就是北宋太祖趙匡胤的建隆元年已有上方寺了。然而對這一刻石的真偽一直有爭議。在幸存的明崇禎二年重修上方寺碑記中記:“上方寺者,口口普庵祖師禪院也,其于妙峰之下,創于胡元之日,……”參照現存元朝時期所建的玲瓏塔,可證元朝時期該寺已存在了。
1999年海淀區公布上方寺遺址為海淀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玲瓏塔
玲瓏塔坐西朝東,為六角五層密檐式磚塔,塔高約九米。六角形須彌式塔座,須彌塔座各面分別磚雕斗拱和“卍”字花飾。其上方由三層磚砌仰蓮承托塔身。塔身正面鑲嵌漢白玉塔銘,已無存,其他各面為磚雕窗扉。塔身各轉角處均設有一座五層六角形密檐式磚雕小塔。塔剎為復瓣蓮花形磚雕寶頂。此塔做工精巧,玲瓏別致,故稱玲瓏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