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檔案文獻的再次檢視

黃彰健、孔祥吉、汪叔子、王凡、姜鳴、歐陽躍峰諸先生的論述中,最重要的論點是當時都察院并無阻礙舉人上書的舉動。他們使用的方法可謂雄辯,即指出當時許多人上奏反對和約,都察院也代奏了許多應試舉人的條陳。孔祥吉的論著引用了軍機處《隨手檔》,汪叔子、王凡的論文也提及“俱有故宮檔案可稽”。為了驗證他們的說法,我將相關的檔案文獻再次檢視了一遍。

李鴻章于光緒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1895年3月19日)到達日本馬關后,反對議和的奏折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以下根據軍機處《隨手檔》、《早事檔》、《上諭檔》、《電報檔》、《洋務檔》、《收電》、《交發檔》、《宮中電報電旨》,將此一時期與議和、條約相關的上奏、代奏及電奏的情況,以收到時間為序,逐日地予以說明:

二月二十七日(3月23日),四品銜戶科掌印給事中洪良品奏“李鴻章父子在日擁有資本、條約請交王、大臣等公議折”。當日呈慈禧太后。

二月二十九日(3月25日),署理兩江總督湖廣總督張之洞電“聞倭要挾太甚請英俄相助”。張之洞電見軍機處《電報檔》光緒二十一年二月,《軍機處漢文檔冊》,第2042盒,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又,本書所引檔案凡藏于該館者,以下不再注明。該電次日呈光緒帝、慈禧太后。

三月初一日(3月26日),翰林院侍讀學士文廷式奏“和約難成請速定大計以抒天下之憤折”、“破除成見共習武事一年必有成效片”。當日呈慈禧太后。

三月初五日(3月30日),國子監司業瑞洵奏“敵情貪狡亟宜妥籌戰守折”。當日呈慈禧太后。

三月十二日(4月6日),翰林院侍讀學士文廷式奏“倭專攻臺請飭使臣據理爭論折”、“倭人條款不可輕許片”。當日呈慈禧太后。

三月十四日(4月8日),掌江南道監察御史張仲炘奏“臺灣必不可棄請電飭全權大臣折”,另有三片。當日呈慈禧太后。

三月十七日(4月11日),翰林院代奏“編修馮煦條陳時務折”、馮煦條陳正折見《軍機處錄副·帝國主義侵略類·中日戰爭項》,3/167/9112/19。“編修馮煦條陳可慮事務片”。二十七日呈慈禧太后。據當日軍機處《洋務檔》,軍機處給慈禧太后的奏片中稱:“本日翰林院代奏編修馮煦條陳時務折片各一件。正折六條計萬余言,篇幅甚長,臣等日內詳細閱看,再行呈覽。”二十七日《洋務檔》記:“三月十七日翰林院代奏編修馮煦折片各一件,臣等公閱畢,奉旨暫存。恭呈慈覽。”(《軍機處漢文檔冊》,第1904盒)查,軍機處當時正忙于討論李鴻章報來的日本要求割地之事,也來不及閱看此條陳。

三月二十日(4月14日),署臺灣巡撫唐景崧電“和議給予土地不可行”。唐景崧電,見軍機處《電報檔》光緒二十一年三月。該電次日呈光緒帝、慈禧太后。

三月二十一日(4月15日),翰林院代奏“編修丁立鈞、華輝、沈曾桐、黃紹第、檢討閻志廉條陳”;吏科掌印給事中余聯沅奏“倭人要款太甚萬難允許折”,另有三片。以上折片當日呈慈禧太后。

三月二十二日(4月16日),欽差大臣兩江總督劉坤一電“和約后患不堪戰而不勝尚可撐持”。該電次日呈光緒帝、慈禧太后。吏科給事中褚成博奏“割地議和倭索過巨折”,另有一片;三品頂戴掌江西道監察御史王鵬運奏“和約要挾已甚請回宸斷折”。褚、王折片當日呈慈禧太后,次日發下。

三月二十三日(4月17日),四品銜戶科掌印給事中洪良品奏“倭虜要挾請飭李鴻章回京專籌戰備折”。當日呈慈禧太后,次日發下。

三月二十四日(4月18日),山東巡撫李秉衡電“斷不允割地請決意主戰”;署理臺灣巡撫唐景崧電“工部主事統領全臺義勇邱逢甲誓死守御臺灣呈”。次日呈光緒帝、慈禧太后。

三月二十五日(4月19日),翰林院侍讀學士文廷式、侍講學士秦綬章、四品銜詹事府左庶子戴鴻慈、右庶子陳兆文奏“倭人要挾過甚請飭更正緩議折”(此四人皆是日講起居注官)。當日呈慈禧太后。

三月二十七日(4月21日),署理兩江總督湖廣總督張之洞電“和約后患不堪請令王、大臣會議補救并速向英、俄、德諸國訂立密約”。次日呈光緒帝、慈禧太后。

三月二十八日(4月22日),福州將軍慶裕、閩浙總督邊寶泉電“請速罷和議交各國駐京公使秉公剖斷”。當日呈光緒帝、慈禧太后。

三月二十九日(4月23日),翰林院代奏“編修李桂林等條陳”(有翰林院編修、修撰、檢討、庶吉士共83人)、“編修張鴻翊條陳”、“張鴻翊謹擬御寇急需片”;南書房行走陸潤庠、吳樹梅、陸寶忠、張百熙奏“請宣示和議條款折”;禮科掌印給事中丁立瀛、掌山東道監察御史龐鴻書奏“和議未可輕允請飭廷臣集議折”;上書房行走張仁黻、曹鴻勛、高賡恩奏“和議要挾難堪請飭廷臣會議折”;京畿道監察御史劉心源奏“漢奸把持和約要挾太甚切勿遽允折”、“和議難成請籌戰事片”;掌廣西道監察御史高燮曾奏“事勢危迫亟宜改圖折”、“聞西使請勿準和約片”;福建道監察御史裴維侒奏“請勿輕議割地折”,以上折片用封套存堂,次日發下,送恭親王,恭親王送回后于四月初一日呈慈禧太后,初六日由慈禧太后發下。

三月三十日(4月24日),山東巡撫李秉衡奏“和議條款尚須斟酌折”;郡王銜貝勒、領侍衛內大臣載濂、貝勒載澍、載潤、貝勒銜貝子奕謨、溥倫、鎮國公載澤、輔國公溥侗奏“條約難行請飭廷臣會議折”;給事中余聯沅等奏“新約悖謬請從速改訂折”、“請重賞殺賊片”,余聯沅等折片尚未檢出。又《宮中電報電旨》第38盒有一單:“……余聯沅等十四人封奏一件。三月三十日。”此單當屬當時進呈時所附。由此可見,余聯沅等條陳是由14人聯署的。以上折片當日送恭親王,恭親王送回后于四月初一日呈慈禧太后,初六日由慈禧太后發下。

四月初一日(4月25日),幫辦軍務四川提督宋慶電“兵非久練不足深恃”。該電次日呈光緒帝、慈禧太后。內閣代奏“侍讀奎華等條陳”(有內閣侍讀、中書共155人);翰林院代奏“編修呂佩芬、吳同甲條陳”;戶部右侍郎陳學棻奏“和約已成請諭示中外折”;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讀學士馮文蔚、翰林院侍講樊恭煦奏“和約要挾太甚萬難曲從折”;四品銜戶科掌印給事中洪良品奏“請力黜和議折”、“敬懇圣明獨斷片”,以上電報及折片當日呈慈禧太后,初六日發下。

四月初二日(4月26日),署兩江總督湖廣總督張之洞電“和約萬分無理請乞援強國”;河南巡撫劉樹堂電“和議要求過甚只可出戰”,以上兩電次日呈光緒帝、慈禧太后。理藩院右侍郎宗室會章奏“和議將成請飭廷臣會議折”、“請旨詢問諸將戰事有無把握片”;陜西道監察御史熙麟奏“請宣示和議以釋眾疑折”;河南道監察御史宋承庠奏“請更改草約折”、“請約英、法諸國援助片”,以上折片當日呈慈禧太后。

四月初三日(4月27日),署理湖廣總督湖北巡撫譚繼洵電“和約萬難允從請皇上皇太后西幸西安”;廣東巡撫馬丕瑤電“和約難允請聯泰西”,以上兩電次日呈光緒帝、慈禧太后。督辦軍務處代奏“詹事府左贊善貽谷等瀝陳和倭利害條陳”(共有官員26人、舉人27人);翰林院代奏“編修王榮商請勿和力戰條陳”、“編修楊天霖請暫緩批準和約條陳”、“編修黃曾源請權利害以維全局條陳”;翰林院侍讀學士文廷式、詹事府左庶子戴鴻慈奏“和約難就戰事尤當預防折”、“李瀚章、劉秉璋應早交卸片”、“都察院代奏公呈遲延請教責片”;文廷式后兩片見汪叔子編:《文廷式集》,中華書局,1993年,上冊,第69—70頁。其中參都察院片原件見《軍機處錄副·光緒朝·內政類·人事項》,3/98/5317/12。浙江道監察御史易俊奏“條約必不可允折”,以上折片當日呈慈禧太后,初九日由慈禧太后發下。

四月初四日(4月28日),江西巡撫德馨電“倭事密商英俄借兵襄助”,該電次日呈光緒帝、慈禧太后。鎮國公載澤奏“和約難行并請召見折”;輔國公溥侗奏“敬陳聽言之要折”;溥侗折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朱批奏折》,中華書局,1996年,第120輯,第622—624頁。國子監代奏“學正學錄劉鉅請必派重臣另議條約條陳”、“南北學肄業生曾炳熿等請罷和議條陳”(共有肄業生25人);國子監祭酒薩廉、陸潤庠、司業瑞洵、多歡、吳樹梅奏“使臣昏耄誤受敵欺懇請宸斷折”,另有一片;都察院代奏“吏部主事鮑心增等陳逆臣李經方叛父賣國請乾綱速斷條陳”(有吏、禮、兵、刑、工部司官12人)、“工部主事喻兆蕃、內閣中書楊銳、刑部主事吳思讓、吏部主事洪嘉與、戶部主事呂道象為燭奸防患條陳”、“臺灣京官戶部主事葉題雁、翰林院庶吉士李清琦、臺灣安平縣舉人汪春源、嘉義縣舉人羅秀惠、淡水縣舉人黃宗鼎為棄地畀敵泣呈效死條陳”,以上折片當日呈慈禧太后。

四月初五日(4月29日),浙江道監察御史李念茲奏“和議有可成之機設法維持折”,另有一片,當日呈慈禧太后。

四月初六日(4月30日),廣西巡撫張聯桂電“要盟難許堅持定見以戰布告天下”,該電次日呈光緒帝、慈禧太后。總理衙門代奏“章京舒文等條陳”;章京舒文等人條陳,詳見第二章第一節。翰林院代奏“編修楊天霖條陳”、“編修黎榮翰等條陳”(有翰林院編修、檢討共11人);都察院代奏“文俊鐸等湖南舉人、生員條陳”(57人)、“譚紹裳等湖南舉人條陳”(21人)、“春生等奉天舉人、生員條陳”(20人)、“林朝圻等四川舉人條陳”(11人)、“梁啟超等廣東舉人條陳”(80人)、“任錫純等湖南、江西舉人條陳”(43人)、“江蘇教職顧敦彝等條陳”(有江蘇、山東、湖北、江西教職、舉人共14人);內閣侍讀學士貴賢奏“和議貽害無窮須集議挽回折”;陜西道監察御史熙麟奏“請飭臣工會議以全和局折”、“和約有違公法之語入會議旨內片”;江南道監察御史鐘德祥奏“和議要挾不堪請力辟邪說折”,以上折片當日呈慈禧太后,二十二日發下。

四月初七日(5月1日),署理兩江總督湖廣總督張之洞電“請速與英、德、俄商辦襄助”;福州將軍慶裕、閩浙總督邊寶泉電“遼東臺灣萬不可棄”,以上兩電次日呈光緒帝、慈禧太后。山東巡撫李秉衡奏“和議要挾過甚萬難曲從折”、“李經方陰鷙險狠請勿假以事權片”;吏部代奏“郎中延熙等條陳”(有吏部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共32人)、“吏部候補主事王榮先、洪嘉與、鮑心增條陳”;都察院代奏“吉林京官總理衙門章京禮部候補郎中文瑞、工部員外郎魏晉楨條陳”、“福建京官禮部郎中黃謀烈等條陳”(共有六部、內閣、翰林院、光祿寺、國子監、侍衛處官員63人,另舉人88人)、“葛明遠等貴州舉人條陳”(110人)、“陳景華等廣東舉人條陳”(289人)、“程維清等江西舉人條陳”(121人)、“鄒戴堯等廣西舉人條陳”(115人);左都御史裕德、左副都御史壽昌、署左副都御史沈恩嘉奏“敬獻芻蕘折”;三品頂戴掌江西道監察御史王鵬運奏“倭人勢難持久情形折”;湖廣道監察御史陳璧奏“臺地礙難畀敵折”,以上折片當日呈慈禧太后,十三日發下。

四月初八日(5月2日),廣東陸路提督唐仁廉電“和約十不可允”,該電次日呈光緒帝、慈禧太后。都察院代奏“湖南岳州平江縣三品銜選用道李興漢條陳”、“二品頂戴按察使銜丁憂河南候補道易順鼎條陳”、“內閣中書陳嘉銘等條陳”(有內閣、翰林院、六部等衙門官員43人)、“吏部主事洪嘉與、工部主事喻兆蕃、吏部主事鮑心增條陳”、“禮部學習主事羅鳳華、兵部學習主事何藻翔條陳”、“廣西京官翰林院編修李驥年等條陳”(有翰林院、六部、內閣等衙門官員24人)、“福建京官兵部主事方家澍、侯官縣舉人陳衍、閩縣舉人卓考復、侯官縣舉人林旭、劉蘄、閩縣舉人葉大華條陳”、“湖北舉人國子監候補學正學錄黃贊樞等條陳”(有學正學錄、教諭、訓導、舉人等36人)、“汪曾武等江南舉人條陳”(53人)、“王等河南舉人條陳”(14人)、“錢汝虔等浙江舉人條陳”(37人)、“查雙綏等順天舉人條陳”(18人)、“周彤桂等山東舉人條陳”(120人)、“劉彝等四川舉人條陳”(26人)、“王昌麟等四川舉人條陳”(20人);翰林院侍讀學士準良奏“和議勢難遷就宜分籌戰守折”、“請布告各國聯絡結交速立密約借助友邦片”、“李鴻章辜恩負國請飭廷臣會議罪狀折”;詹事府右庶子陳兆文奏“和約垂成宜防后患請先將失事大臣特旨內召俾免牽制折”;四品銜戶科掌印給事中洪良品奏“祖制不可輕違和議理宜斥罷以免受敵欺而貽后患折”、“請飭沿海各督撫自行籌款購械以備攻剿片”,另片一件,以上折片四月初十日呈慈禧太后。

四月初九日(5月3日),督辦軍務處代奏“順天紳士兵部主事朱梁濟等條陳”(有六部、內閣、翰林院、詹事府官員50人,另舉人4人、生員2人);戶部代奏“學習主事劉寅浚條陳”、“候補主事鄧福初條陳”;都察院代奏“二品頂戴按察使銜丁憂河南候選道易順鼎條陳”兩件、“記名簡放副都統寧夏駐防奇克伸布、前四川三臺縣知縣陜西三原縣楊子文、陜西三原縣舉人孫炳麟、正白旗漢軍藍翎侍衛宋春華、覺羅教習三原縣舉人陳名揚條陳”、“戶部筆帖式世襲云騎尉翻譯舉人西安駐防裕端、河工保舉巡檢陜西蒲城縣附生封鑒圻條陳”、“常曜宇等山西舉人條陳”(61人)、“步翔藻等河南舉人條陳”(62人)、“河南舉人王崇光條陳”、“河南舉人南陽府鄧州張之銳、南陽縣張聘三、桐柏縣賀普霖、鄧州趙三奇、唐縣候選教諭李蘭馥條陳”、“四川舉人林朝圻、林朝澤條陳”、“四川舉人羅智杰、戴協中、蒲秉坤、羅意辰條陳”;國子監代奏“助教朱寯瀛等條陳”(有國子監官員10人);內閣學士宗室祥霖奏“條約斷難曲從請飭會議以挽危局”;國子監祭酒薩廉奏“立意主戰明黜和議三策折”;國子監司業瑞洵奏“請派大臣赴歐美密訂密約救目前之急折”,以上折片四月十一日呈慈禧太后,二十三日由慈禧太后發下。

四月初十日(5月4日),署理兩江總督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邊寶泉、署理湖廣總督湖北巡撫譚繼洵、江西巡撫德馨、山東巡撫李秉衡、署理臺灣巡撫唐景崧、廣西巡撫張聯桂電“請各國與日本商量展限數旬和議詳加斟酌”,該電次日呈光緒帝、慈禧太后。盛京將軍裕祿、吉林將軍長順、署理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恩澤、前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欽差大臣暫留辦理東三省練兵事宜定安、盛京副都統濟祿、吉林副都統沙克都林扎布、寧古塔副都統富爾丹、奉天府丞兼學政李培元電“倭人無理要挾奉省尚可力戰”;盛京將軍裕祿電“代奏遼東紳民房毓琛等聯名稟呈不愿置為化外”;廣東陸路提督唐仁廉電“可戰方略十項”,以上三電十二日呈光緒帝、慈禧太后。總統皖軍福建陸路提督程文炳奏“和議萬難曲從折”;四品銜戶科掌印給事中洪良品奏“請罷和主戰折”、“請乾綱獨斷誓勿言和片”;掌陜西道監察御史恩溥、掌陜西道監察御史曹榕、陜西道監察御史熙麟、掌湖廣道監察御史如格、湖廣道監察御史富通阿奏“和款尚未定議防御宜籌折”;江南道監察御史管廷獻奏“和款不可輕許折”,以上折片當日呈慈禧太后。

四月十一日(5月5日),前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奏“變通和約絕覬固本折”;都察院代奏“奉恩將軍宗室增杰等條陳”(有內務府、宗人府等衙門官員、候補官員13人,另舉人6人、生員2人)、“內閣中書王寶田、翰林院編修柯劭忞、戶部主事李經野、戶部主事賈鴻賓、刑部主事鄭杲條陳”、“刑部主事徐鴻泰等條陳”(有六部、大理寺等衙門司官28人)、“紀堪誥等直隸舉人條陳”(45人)、“趙若焱等河南舉人條陳”(21人)、“江西舉人羅濟美條陳”、“張等陜西舉人條陳”(81人);南書房翰林張百熙奏“和議要挾過甚不可輕許仍須亟籌戰備折”、“聯絡俄、法、英、德諸國令其各出師船片”、“風聞和約業已批準仍冀挽回萬一片”;掌廣西道監察御史高燮曾奏“海溢所以助年不宜因此消沮遽允和款折”、“海溢情形張皇入告請飭陳寶箴查復片”、“太后從未割地請將和約交太后審議片”;高燮曾附片一見《軍機處錄副·帝國主義侵略類·中日戰爭項》,3/167/9123/28。附片二,軍機處《隨手檔》未擬名,是我據該片內容所擬,見《光緒朝朱批奏折》第119輯,第864頁。浙江道御史李念茲奏“疆臣樞臣不足與謀吁懇宸衷獨斷罷斥前議折”、“王文韶報海溢請飭劉坤一馳往該處認真查看片”,李念茲后一片未檢出。以上折片,除依克唐阿折外,皆于當日呈慈禧太后。

四月十二日(5月6日),欽差大臣劉坤一電“展期換約觀釁而動”,該電次日呈光緒帝、慈禧太后。翰林院代奏“編修楊天霖條陳”;督辦軍務處代奏“尚書銜總統甘軍新疆提督董福祥條陳”;陜西道監察御史熙麟奏“三國電報不復和議可危直陳所見折”,以上奏折當日呈慈禧太后。

四月十三日(5月7日),理藩院尚書啟秀奏“請緩發約書折”,該折當日送慈禧太后。

四月十四日(5月8日),欽差大臣劉坤一電“請予俄、德、法土地款項以為我擊倭”;陜甘總督楊昌浚電“和約侵損太甚請從長計議”;護理陜西巡撫布政使張汝梅電“請速停和議嚴備戰守”,以上三電次日遞光緒帝、慈禧太后。陜西巡撫鹿傳霖奏“直抒管見但備采擇折”,該折未呈慈禧太后。

四月十五日(5月9日),署理山西巡撫胡聘之電“請另議和約速籌戰守”,該電收到時間據軍機處《收電》光緒二十一年四月份,見《軍機處漢文檔冊》,第2043盒。該電十七日呈光緒帝、慈禧太后。都察院代奏“江西舉人羅濟美條陳”、“張成濂等云南舉人條陳”(62人),以上條陳當日呈慈禧太后。

四月十七日(5月11日),三品頂戴掌江西道監察御史王鵬運奏“遼臺有克復之機請飭樞、譯各臣極力挽回折”,當日呈慈禧太后。

四月二十一日(5月15日),廣東巡撫馬丕瑤奏“強寇要盟權奸挾制民心不服折”、“聯英、法、俄三國片”,該折片未呈慈禧太后。

從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兩個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電奏的次數達到154次,加入的人數超過2464人次。由于四月初六日總理衙門代奏“章京舒文等條陳”未能檢出,不知其共有多少人簽名,又據《翁同龢日記》,稱有“五十六連銜”,此處只計算為1人次。若以56人計,當為2519人次。另,每次上奏、代奏,不管折片件數多少,均算為1次。又,各單項統計數為,上奏57次,參加者108人次;代奏71次,參加者2314人次;電奏26次,參加者42人次。署理臺灣巡撫唐景崧的電報最多,一日數電,意思也大體相同,因此我在上面僅錄兩電,其余各電也未計入統計數字。在各省,封疆大吏電奏反對者已過其半數;在京城,翰林院、總理衙門、國子監、內閣、吏部官員皆有大規模的聯名上書;舉人們的單獨上書也達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數達到了1555人次;舉人們參加官員領銜的上書為7次,加入人數為135人次。從檔案文獻中,可以聽到這支人數極其龐大的隊伍行進的聲音。為了行文及排版的方便,以上我將聯名上奏、上書者,凡9人以下直接列名,10人以上另編名錄,作為附錄。讀者可以從附錄中看到許多自己熟悉的名字。

盡管我花了許多時間在軍機處的各類檔冊中進行文件數量的統計,但我吃驚地發現,相關文件的內容,絕大多數卻已經發表。1932年故宮博物院編印《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991年中華書局出版《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甲午戰爭》第3冊,都是專業人員精編的檔案資料集。他們的工作態度相當敬業,以齊全為編輯主旨,且編排上大體以收到日期為序,查起來很方便。由于這兩部書今日并不難得,也沒有必要一一注明其出處。我僅將以上兩書尚未收入的檔案文獻,注明其檔號或其他發表的書冊。還需說明的是,上述檔案文獻,只有一折兩片現還未能檢出,這也是一個極低的數字。

檔案文獻的再次檢視,使我得出了兩點看法:

第一,反對和約的上奏、代奏及電報,已經形成了聲勢浩大的運動。其中最重要且最具影響力的,并不是進京應試的舉人,而是各級官員。由此再觀姜鳴的文章,其稱:

揆諸檔案,最早反對簽約的,不是舉人,而是大批現職官員。外省官員以封疆大吏為主……據不完全統計,京官中,反對簽約的宗室貴胄及二品以上大員有十余人;二品以下有奏事權的官員有50余人次;沒有奏事權的低級官員達575人次之多。顯然,各級官員才是反對馬關議和的最有影響的主體。

數字雖不準確,但他得出的結論卻是準確無誤的。當今的許多研究,只強調“公車上書”而很少甚至不提官員上書,有失于偏頗;而在一些研究中將公車與官員、與朝廷對立起來,那就失去了歷史的真實。

第二,當我閱讀這一批關于和約的上奏、代奏與電奏中,聽到的只是一邊倒的反對議和的聲音。眾聲喧嘩之中,只有一人同意與日本簽訂和約。此人是幫辦軍務、四川提督宋慶,他在電報中稱:

竊聞倭人逞其狡悍,無理要挾,既索巨款,復思侵地,為天下所切齒。內而廷臣言路,外而疆吏,紛紛力爭,莫不出于忠憤。況身在行間,敵愾之誓,不與共戴。惟御侮必在機先,尤當揣其根本。當日啟釁之初,未嘗準備,著著落后,致有今日之事,兵輪盡失,全洋無阻,津沽一帶,迫近畿輔,尤為可慮。慶等統率重兵,不能迅滅悍寇,為宵旰憂,雖膺顯戮不足盡其罪,不敢不將兵情賊勢冒死直陳。

他在敘述了一系列的失敗及其原因后,表示了態度:“兵非久練,不足深恃。今日之急,尤在料簡軍實,去腐留精,嘗膽臥薪,實事求是。慶一介武夫,愿與天下精兵舍身報國,成敗利鈍,非下愚所敢計。”宋慶電見故宮博物院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1932年,卷39,第7頁。宋慶作為前敵主將之一,在經歷多次敗仗尤其是田臺莊大戰的失敗之后,對戰爭的前景并不看好。他的話說得很委婉,沒有一句直言同意簽約,但基本意思卻是十分明確的,即主和。他的這種語言藝術正說明了當時的時尚。也有一些人在上奏中語氣言辭沒有那么激烈,如國子監祭酒陸潤庠等于三月二十九日(4月23日)上奏稱“和議條款,傳聞駭聽,請旨宣示中外,以安人心”,他們不相信李鴻章、清廷會同意如此屈辱條件的和約,只是要求“昭示中外”,“安服人心”。《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卷38,第23頁。與陸潤庠態度相同的,還有戶部右侍郎陳學棻和陜西道監察御史熙麟。陳學棻在四月初一日的上奏中稱:“今則和局已成矣,皇太后、皇上深仁厚澤,不忍糜爛其民,委曲求全以養天地之元氣……乃聞各部院指陳利弊,各省舉人詣都察院聯名條陳,不一而足。又聞臺灣紳民因有割以予倭之議,男婦老少痛哭憤激。”他提出的方法是“伏求朝廷即日將和議已成宣示中外,并約訂條目一一詳布,使天下之心皆釋然,于皇太后、皇上愛民順民之心無所疑懼,則浮議自息,隱患自消”(《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卷39,第4頁)。熙麟亦于四月初二日奏稱:“伏乞特旨昭示,俾天下先曉然于圣主之斷無意于棄地棄民,然后他款可徐圖也。”(戚其章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中日戰爭》,第3冊,中華書局,1991年,第118頁。以下簡稱《續編·中日戰爭》)但他們知道了條約的內容后,也立即改變了態度。陸潤庠等人于四月初四日再次上奏,要求修改條約,熙麟也于四月初六日上奏,提出“可舉民不肯從,勢難遽允,婉言以謝倭人”的方法(《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卷39,第27—28頁;卷40,第21—22頁)。陳學棻后來沒有再發表言論。

由此,當我讀完了相關的檔案文獻后,一次次復讀前引康有為的話:

初七夕,黃夜遍投各會館,阻撓此舉,妄造飛言恐嚇,諸士多有震動者。至八日,則街上遍貼飛書,誣攻無所不至,諸孝廉遂多退縮,甚且有請除名者。

隱隱地有著不真實的感覺。我從檔案文獻閱讀中感受到的氣氛,與此大不相同,可以說,當時有人公開出來表示同意和約,那才真是要冒很大的風險。“飛言恐嚇”、“遍貼飛書”等語,皆不知其所云。退一步說,即使是上書反對議和,與朝廷的決策有違的話,上書者也是不會受到指責的。我可以舉三個例子,其一是在四月初七日都察院代奏、禮部郎中黃謀烈領銜的條陳上簽字的,有軍機章京三人,即禮部員外郎郭曾炘、兵部主事張嘉猷、戶部郎中林開章;在四月初八日都察院代奏、內閣中書陳嘉銘領銜的條陳上簽字的,有軍機章京兩人,即戶部員外郎馮汝驥、刑部郎中郭之全。這些人身居樞要,熟悉政治內情,此事有無風險,他們又怎么會不知道?其二是翰林院編修王榮商,他在三月二十九日翰林院代奏、編修李桂林領銜的大規模聯名上書中簽字,又于四月初三日單獨上書,反對與日議和,提出“此次如果決裂,伏求皇上一意主戰,勿再遣使議和”。前折見《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卷38,第20—22頁;后折見同書卷39,第16—17頁。但這些并不影響他于四月十五日升為翰林院侍講。軍機處《早事檔》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十五日:“吏部又奏補翰林院侍講,奉旨‘依議’。”四月十九日:“翰林院代奏新授侍講王榮商謝恩事。奉旨‘知道了’。”(《軍機處漢文檔冊》,第2157盒)其三是吏部主事孫笥經,他在四月初七日吏部代奏、郎中延熙領銜的條陳上簽字,也不影響其于閏五月二十日添補為軍機章京額外行走。恭親王等奏片,光緒二十一年五月二十日,次日奉朱批:“知道了。”《軍機處錄副·光緒朝·內政類·其他項》,3/111/5722/54。毫無疑問,王榮商、孫笥經皆非因上書而升遷,但上書并不影響官員的仕途經濟,卻可以從以上三例中得到證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颍上县| 历史| 广河县| 原平市| 略阳县| 泰安市| 鄂尔多斯市| 石景山区| 青神县| 大厂| 靖西县| 岢岚县| 巴青县| 崇左市| 西宁市| 延长县| 福建省| 台东市| 衡水市| 天长市| 昌吉市| 大埔县| 视频| 富阳市| 通化市| 宁安市| 车险| 刚察县| 涟源市| 久治县| 垦利县| 红桥区| 和硕县| 垣曲县| 临漳县| 冷水江市| 双桥区| 共和县| 宾川县| 武陟县| 安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