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企業學華為:華為經營管理實踐之啟示
- 楊家誠
- 1904字
- 2019-08-20 17:43:28
3.1 華為組織結構變革的四個階段
華為的公司性質比較復雜,可以說它是傳統企業、生產型企業,也可以說它是互聯網企業。華為的業務類型非常多,覆蓋面也比較廣,有基礎設施建設之類的B2B業務,也有云服務之類的B2C業務。歷經近30年的發展,華為幾經轉型,取得成就無數,其成功的秘訣就在于其組織結構一直以客戶為中心,不斷地順應市場變化和公司發展而變革。從直線式到矩陣式,從重裝旅到陸戰隊,華為的組織變革一直都沒有停止。
在新時期,隨著技術發展、消費升級,大量機遇顯現了出來。創業、跨界,這些頻發的事件無一不說明客戶在產品價值鏈中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從終點轉移到了起點。以客戶為中心進行產品設計、研發、生產,成為企業成功的關鍵。在此階段,無數新企業崛起,無數“舊”企業倒下。這里的“舊”指的不是時間,而是思維、觀念與模式。
現如今,瞬息萬變一詞已不足以形容市場變化之快。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只有更靈活,對市場變化做出快速響應;更開放,及時引進新思維、新模式對戰略進行調整;將與客戶之間的關系拉得更近,才能更好地存活。但國內很多大型企業,在經歷了多年的發展之后,規模龐大、組織冗雜、決策效率低、靈活性差、官僚主義盛行,難以有效地應對市場變化。在市場競爭中不得不長期處于下風。
對于這一問題,很多企業都有所意識,只是遲遲找不到革新時機而已。在企業快速發展期,沒有時間進行改革;在企業受組織結構拖累進入發展緩滯期之后,又沒有能力和精力進行改革。對于這些企業來說,組織架構是跟著業務走的,只要組織架構能為業務服務,這個組織架構就是沒有問題的,即便組織架構上有無數冗余人員和崗位。
華為顯然不是這些企業中的一員。華為有非常超前的危機意識,能對市場環境、產業環境變化做出了有效的預判,能率先對組織結構進行改革,保證了其在行業中的領先地位。華為的組織結構變革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2002以前,華為采用直線式組織結構,集權化、專業化、規劃化程度很高。在直線式管理結構中,華為上設公司綜合辦公室,下設中研總部、市場總部、制造系統、財經系統、行政管理系統。其中,財經系統下設財務部、投融資部、認證部和審計部。
任正非任公司綜合辦公室的最高領導,二級系統的主管人員在其部門內擁有絕對或完全職權,三級部門主管對其下屬有直接管理權。部門員工的工作事宜只能反饋給自己的直接領導,不能越級上報。
借助這種級別分明、權利歸屬明確的直線式組織結構,無論是從上往下部署任務、傳達命令,還是從下往上反饋工作、提出意見都非常方便、快捷,幫助華為安全地渡過了創業危險期,完成了原始積累,為其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個階段:2003年,為了對市場變化做出快速反應,華為的集權結構開始朝著產品線結構轉變;
★第三個階段:2007年,華為在全國的地區部改革為七大片區部,各片區部下設20多個地區部,決策中心向一線靠近;
★第四個階段:2010年,以客戶為中心,華為革新組織架構,設立企業、消費者、運營商三大業務BG;2014年,成立產品與解決方案組織,與三大業務BG并行,以應對ICT行業的技術融合之勢。
現如今,華為的矩陣式組織結構已經形成,企業信息能夠實現全方位快速傳播。在這個矩陣結構中,橫向是區域組織,縱向是四大業務群。區域組織負責支持、監管各個業務中心的活動,為各業務中心經營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服務;業務群下設經營管理團隊,根據客戶需求規律明確發展目標,設定考核標準,確立企業的管理運作機制。
華為的這種矩陣式組織結構,無論是橫向的區域組織,還是縱向的業務群,都不是各自為政的,而是層層嵌套、相互影響的。在業務和能力的雙重驅動下,華為才能實現穩步前進。
和所有的公司組織結構相同的一點是,華為的最高權力機構也是股東會。華為執行員工持股制度,股東會中的股東非常少,只有2名——任正非和工會,而華為的持股員工卻高達79,563人。同時,工會受制于員工持股代表會,員工持股代表會由51名持股員工代表和9名候補持股員工代表組成。
股東會下設董事會,在董事會的作用下對公司運營進行監督、指導,參與公司重大戰略和關鍵業務的決策。董事會下設委員會,分別是人力資源委員會,財經委員會,戰略與發展委員會,審計委員會。除審計委員會外,其他三個委員以月為周期召開例會,審計委員會以季度為周期召開例會。在各委員會召開例會時,可以根據需要邀請專家參加。
在華為的矩陣式組織架構中,最高決策組織是經營管理團隊,該團隊成立于2005年。在華為,經營管理團隊擁有最高級別的經營決策權,其主席由各高管輪值,采取集體議事的方式對某項事務進行決策。從2011年開始,經營管理團隊開始下沉,滲透到了各業務BG中。也就是說,華為四大業務BG都成立了自己的經營管理團隊,來對各項事務進行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