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胸部放射診斷學
  • 劉士遠 高劍波主編
  • 2591字
  • 2019-08-09 14:53:12

第五節 PET-CT及PET-MRI

PET-CT及PET-MRI能從功能和解剖學層面全面顯示胸部病變,作為CT及MRI檢查的重要補充。對肺癌的診斷、鑒別診斷、分期以及療效評估等均有較好的臨床價值,尤其對不確定性肺病灶的鑒別診斷意義重大。對縱隔淋巴結可精確定位和定性,還可觀察淋巴結的密度、直徑、與周圍組織的關系等。與CT檢查單純依據淋巴結大小判定其性質相比,PET-CT尚可綜合分析淋巴結的代謝變化,已成為肺癌臨床分析最方便有效且無創的影像學診斷技術。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序列在淋巴結性質鑒別診斷中有重要價值,近年來,隨著PET-MRI的推廣及應用,評價淋巴結表觀彌散系數與標準化攝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的相關性已成為研究的熱點,但其評估肺癌淋巴結轉移的優勢并不明顯。利用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和代謝的差異,可作為CT診斷肺間質纖維化等炎性病變的重要補充,有助于早期發現病變,并于疾病初期進行干預,亦可反映疾病活動程度,從而監測療效,提示疾病的預后。

PET-CT及PET-MRI的檢查費用較為昂貴,但其作為一種新興的影像檢查技術,優勢在于可以解決常規影像檢查技術難以完成的診斷難題,同時尚可利用其反映細胞活性的特性評估疾病的治療療效。隨著新的示蹤劑逐漸開發并應用臨床,以及藥物介入與PET-CT、PET-MRI相結合,有望在未來臨床應用中開拓新的思路。

一、PET-CT顯像

1.適應證

肺原發灶的診斷;指導穿刺活檢、肺癌分期、肺癌放療計劃;判斷肺癌術后復發;監測肺癌放、化療效果;指導肺癌治療決策。

2.優勢與限度

優勢:①綜合PET的功能信息以及CT的解剖位置信息;②早期發現病變;③定量評價病變的生物學特性;④預后預測、腫瘤良惡性鑒別、分級分期、療效判斷和監測復發;⑤全身的整體狀況評估,原發病灶的檢出和轉移與復發的診斷;⑥輻射量低,安全可靠。限度:呼吸動度對融合圖像的影響仍然沒有較好解決;對于腦內轉移以及空腔臟器腫瘤如胃癌、膀胱癌等診斷價值,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于直徑小于5mm的病灶不敏感,容易造成假陰性的結果。

3.顯像劑

最常用的顯像劑是18F-FDG,使用量為0.10~0.12mCi/kg,靜脈注射。11C-蛋氨酸是另外一個常用的腫瘤顯像劑,能靈敏反映腫瘤組織的氨基酸代謝及蛋白質合成的變化,是活性腫瘤組織細胞有效標記物之一。臨床檢查中11C-蛋氨酸的常用劑量時370~740MBq,靜脈注射。此外還有11C標記的組氨酸、亮氨酸、胸腺嘧啶脫氧核苷等,以及18F標記的雌激素類藥物,如18F-16α-氟雌二醇等顯像劑。

4.顯像方法

(1)18F-FDG顯像 1)受檢者準備:

檢查前至少禁食4~6小時。注射放射性藥物前安靜休息30分鐘,以臥位或半臥位休息為宜,避免走動。

2)顯像步驟:

①透射顯像:仰臥檢查床,經體位固定后行臟器或全身檢查,用于組織衰減校正。通過多束低能激光在體表標記,用于再次顯像時體位的精確重復定位。②發射顯像:顯像前固定患者體位,發射顯像的位置及視野應與透射顯像完全相同。③動態顯像:靜脈彈丸注射后,立即啟動連續動態采集程序,在影像采集的同時采集對比肘靜脈血樣本,用于計算腫瘤對18F-FDG的攝取率。④靜態顯像:靜脈注射后50~55分鐘行靜態影像的采集,每一斷面影像的計數應為1×108左右。⑤全身顯像:靜脈注射后50~55分鐘行全身顯像。當一個視野的采集達到一定的計數后,經計算機調控,結合床位移動,依次進入第2個視野,直至達到預定采集范圍。

(2)11C-蛋氨酸顯像 1)受檢者準備:

18F-FDG顯像,但患者在檢查前6小時內可進食少量蛋白飲食。

2)顯像步驟:

①透射顯像:同18F-FDG透射顯像。②發射顯像:顯像前固定患者體位,發射顯像的位置及視野應與透射顯像完全相同。③動態顯像:靜脈彈丸注射后,立即啟動連續動態采集程序,在影像采集的同時采集對比肘靜脈血樣本,用于計算腫瘤對11C-蛋氨酸的攝取率。④靜態顯像:靜脈注射后40~45分鐘行靜態影像的采集,每一斷面影像的計數應為1×108左右。⑤全身顯像:靜脈注射后40分鐘行全身顯像。當一個視野的采集達到一定的計數后,經計算機調控,結合床位移動,依次進入第2個視野,直至達到預定采集范圍。

5.影像處理

經放射性時間衰減校正及透射顯影的組織衰減校正后,通過適當的濾波處理和重建斷層影像,并制作矢狀位和冠狀位斷層影像以及三維立體影像。常規使用圖像融合軟件對采集的CT圖像和PET圖像進行融合顯像。臨床常用的半定量指標有腫瘤標準攝取值,定量指標有腫瘤攝取率。

二、PET-MRI顯像

1.適應證

判斷肺腫瘤是否累及鄰近結構(比如支氣管、胸壁、橫膈、縱隔等);是否伴淋巴結轉移;判斷肺結節或腫塊的特征,進行腫瘤分期,監測治療反應及腫瘤復發等。

2.優勢與限度

優勢:①安全性高,無電離輻射;②對早期病變、軟組織病變、淋巴結病變檢出率高,有利于腫瘤檢出、分期及療效評價;③MRI多種技術、序列有助于完善PET的代謝和功能信息;④一次性成像可同時采集疾病的形態和功能信息。限度:掃描時間過長、金屬禁忌、技術欠缺(比如PET/MRI設備的結構設計、PET探頭與MRI磁場兼容性等)、偽影繁雜等。

3.存在的問題

(1)PET探測模塊:

傳統PET的探頭采用的是光電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tube,PMT),由于磁場會使電子偏離原先的運動軌跡而導致PMT探測電子的損失,即使很微弱的磁場也足以改變PMT的增益,因此PMT在磁場中不能正常工作。目前研制的PET/MRI系統主要采用兩種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①保留傳統的對磁場敏感的PMT而調整PET和MRI系統的其他特性,此法采用3~5m長的光纖將磁場內閃爍晶體產生的光子傳輸至放置在磁場外的PMT和電子元件,通過將閃爍體晶體放置磁場中而所有PET數據讀取電子元件在磁場外,可將電磁場的互相干擾(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作用最小化;②采用對磁場不敏感的光子探測器,如雪崩光電二極管(avalanche photodiode,APD)代替傳統的對磁場敏感的PMT。

(2)孔徑大小的影響:

早期PET/MRI成像僅停留在PET與MRI圖像軟件融合層面。近期研制了一種70cm大孔徑磁體和緊湊型、快速高性能LSO晶體PET探測器,同時還開發了特殊的屏蔽系統來有效消除磁場對于PET數據處理鏈的干擾。為了獲得足夠充分的PET信號,相關的組件(例如線圈和掃描床)使用了低衰減材料,并且在MRI掃描的同時進行PET信號的衰減校正,增加了診斷結果的可靠性。

(3)線圈及掃描范圍的限制:

由于線圈及掃描范圍的限制,全身常規MRI檢查需對多個部位重新擺位和放置線圈。全景成像矩陣(total imaging matrix,TIM)技術實現了從頭頂到腳趾的全身MRI掃描,并能獲得高分辨率的圖像。TIM技術的特點是革命性的矩陣線圈概念,它允許在32個射頻信道中最多組合102個線圈元件,通過增長的并行接收鏈來形成全身成像矩陣、自動病床移動、自動線圈開關控制以及在線技術,無需患者或線圈重新擺位,數據一次采集完成,可提供極其準確和富含大量信息的全身MRI影像。

(郭華 高劍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二连浩特市| 北宁市| 怀仁县| 和田市| 罗田县| 寻甸| 绥芬河市| 和静县| 馆陶县| 云阳县| 连江县| 沂水县| 垫江县| 山阴县| 托克逊县| 崇文区| 宣武区| 新平| 旅游| 张家港市| 湘乡市| 泸西县| 南充市| 丽水市| 黄山市| 延津县| 洪江市| 岚皋县| 宜城市| 六盘水市| 新宁县| 台北市| 玉山县| 福清市| 祁东县| 清水县| 肇源县| 金坛市| 漳州市| 佳木斯市| 新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