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明疼痛學
- 艾登斌 謝平 許慧主編
- 6064字
- 2019-08-09 14:20:50
第十節 其他相關藥物
一、抗酸藥、抗消化性潰瘍藥、胃腸動力藥和止吐藥
(一)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藥物
1.抗酸劑
主要是一些無機弱堿,口服后能直接中和胃酸,可減輕或解除胃酸對潰瘍面的刺激和腐蝕作用。多為復方制劑,如胃舒平。抗酸劑具有價格低廉、制酸迅速和持久的優點。含鋁、鎂的化合物,可互相抵消便秘和腹瀉的副作用。
2.H2受體拮抗劑
外源性或內源性組胺作用于胃壁細胞膜上的H2受體,促使胃酸分泌增加。H2受體拮抗劑選擇性阻斷此作用,使胃酸分泌減少。目前,在臨床廣泛應用的有第1代的西咪替丁,第2代的雷尼替丁、拉福替丁,第3代的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第4代的羅沙替丁。羅沙替丁為長效品種,具有顯著且劑量依賴性地抑制夜間胃酸分泌和五肽促胃液素刺激的胃酸分泌作用,可減少消化性潰瘍患者胃蛋白酶總量。新近上市的乙溴替丁突破了前3代拮抗劑的局限性,除了拮抗組胺H2受體外,尚有黏膜保護作用,可促進胃黏膜層粘聯蛋白受體增加,提高黏液凝膠附著物的質量,增加胃黏膜的血流量和黏液層的厚度,同時具有更強的殺滅幽門螺桿菌的作用。
本類藥品效果可靠,不良反應較少,主要有消化系統反應,如惡心、嘔吐、便秘或腹瀉,尤其是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和尼扎替丁長期服用耐受良好。
3.質子泵抑制劑(PPI)
PPI的問世開辟了抗消化性潰瘍藥物新的作用途徑,使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不再是難題。此類藥物主要有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貝拉唑、依索拉唑、萊米諾拉唑等。
(1)奧美拉唑:
為第1個應用到臨床的PPI。奧美拉唑經腸道吸收后進入血液,很快分布到胃壁細胞分泌小管的高酸環境與酸結合,形成有活性的物質,與質子泵H +-K +-ATP酶的兩個巰基(—SH)基團發生不可逆的結合,抑制了酶的活性,從而導致酸分泌的抑制。本品作用強,止痛速度快,持續時間長,療程短,潰瘍愈合的時間比H2受體拮抗劑快。本品常用量20~40mg,qd,服藥2周潰瘍愈合率為70%,4周為81%,8周為93%。靜脈注射80mg/d,對消化性潰瘍出血療效顯著。
(2)蘭索拉唑:
于1992年在日本研制,為第二代PPI。其抑酸、細胞保護和促進潰瘍愈合效果優于奧美拉唑。對慢性潰瘍模型中醋酸所誘發的胃潰瘍,本品優于奧美拉唑和法莫替丁。
(3)泮托拉唑:
于1995年在德國上市,為新型PPI。因其具有選擇性高、與其他藥物并用不易發生相互作用、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應率低(為11%)、療效好等特點,被認為是一個長期或短期治療與酸相關性疾病很有前途的PPI。
本類藥品不推薦用于長期維持治療,對懷疑患有惡性腫瘤伴發胃潰瘍患者必須排除惡性病變后再應用PPI,以免誤診。
4.乙酰膽堿拮抗劑
值得一提的是哌侖西平(哌吡氮平),為新型抗膽堿藥。與阿托品相比,哌侖西平具有選擇性的抗膽堿作用,對胃壁細胞的M2-受體有高度親和力,而對中樞及外周其他M受體幾無作用,故應用一般治療劑量就能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很少有其他抗膽堿藥物對瞳孔、胃腸平滑肌、心臟、唾液和膀胱的副作用。其療效與西咪替丁相仿,優于甘珀酸鈉,與抗酸藥合用可明顯增強療效。臨床上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有明顯療效,一般服藥2周疼痛減輕,4周后癥狀得到迅速控制。
5.胃黏膜保護藥
長期以來,人們對潰瘍的研究重點放在攻擊因素和保護因素之間的不平衡上,后來才開始重視黏膜屏障、細胞保護因子、胃和十二指腸局部血液循環等抗潰瘍因素。
(1)米索前列醇:
又名喜克潰、Cytotu。前列腺素(PG)具有胃黏膜細胞保護作用,是一個胃黏膜極為重要的防御因子,能預防多種損傷因子所致的胃黏膜損傷。現已證實,十二指腸潰瘍患者黏膜中缺乏PG,于是人們開發了各種PG合成衍生物。米索前列醇即為其中之一。米索前列醇具有強大的細胞保護作用,所需劑量僅為抑制胃酸分泌劑量的1/100~1/10。米索前列醇療效似略低于西咪替丁,但對西咪替丁治療無效改用本藥仍有效,對非甾體抗炎藥引起的胃黏膜損傷有防治作用。
此類衍生物還有恩前列素(Enprostil)、羅沙前列醇(Rosaprostol)和奧諾前列素(Omoprostil)等。其中,恩前列素口服治療十二指腸潰瘍4周后愈合率為50%~80%,治療胃潰瘍2周愈合率為86%,與西咪替丁和哌侖西平相似,低于雷尼替丁,還可降低阿司匹林引起胃炎與糜爛及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生率。
(2)膠體次枸櫞酸鉍(CBS):
膠體次枸櫞酸鉍在酸性條件下能與潰瘍面蛋白質及氨基酸發生絡合作用而凝結成保護性薄膜,從而隔絕胃酸、酶及食物對潰瘍黏膜的侵蝕作用,促進潰瘍組織修復和愈合。膠體次枸櫞酸鉍能與胃蛋白酶發生螯合作用而使其失活,能促進黏液及PG的分泌,此外還有抗幽門螺桿菌作用。
(3)膠體果酸鉍:
為新型膠態鉍制劑,對黏膜的保護作用強于CBS,對幽門螺桿菌有較強的殺滅作用。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總有效率為98.6%,愈合率為86.6%。
6.胃動力藥
在消化性潰瘍病例中,如見有明顯的惡心、嘔吐和腹脹,實驗室檢查有胃潴留、排空遲緩、膽汁反流或胃管反流等表現,在給患者抑酸藥或胃黏膜保護藥的同時,應給予促進胃動力藥物,如多潘立酮、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往往能收到理想效果。
(二)止吐藥
常見止吐藥分為三類:
1.抗乙酰膽堿受體止吐藥,如伊托必利;
2.抗多巴胺D2受體止吐藥,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
3.新型的5-HT3受體拮抗劑,常用的有昂丹司瓊、格拉司瓊、托烷司瓊、帕洛諾司瓊、阿扎司瓊等。為強效、高選擇性的5HT3受體拮抗劑,對其他受體無拮抗作用,無錐體外系的副作用,不良反應極小。為目前最常使用的一類止吐藥。
二、抗腫瘤藥物
抗腫瘤藥種類繁多,根據藥物的化學結構和來源,抗腫瘤藥物可分為:
(一)烷化劑
包括氮芥類(氮芥、苯丁酸氮芥)、環磷酰胺(CTX)、異環磷酰胺(IFO)等,目前廣泛用于治療淋巴瘤、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對乳腺癌、肺癌有一定的療效。副作用:骨髓抑制、脫發、消化道反應,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癌,故使用時應鼓勵患者多飲水。
(二)抗代謝藥物
1.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劑
氟尿嘧啶又稱5FU。不良反應:用藥67天出現消化道黏膜損傷。例如口腔潰瘍、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瀉等,一周后引起骨髓抑制。
2.二氫葉酸還原酶抑制劑
甲氨蝶呤(MTX),一般用甲酰四氫葉酸(CF)解除MTX的毒性。不良反應包括口腔炎、潰瘍性胃炎、出血性腸炎甚至腸穿孔而死亡。
(三)抗腫瘤抗生素
放線菌素D、博來霉素等。博來霉素可引起皮膚反應,表現為色素沉著,皮炎、角化增厚、皮疹。還可引起肺組織的纖維化,用藥期間應注意檢查肺部。本藥臨床上可致高熱,一般用藥前30分鐘口服解熱鎮痛藥可緩解。
(四)抗腫瘤植物藥
長春新堿和紫杉醇等。長春新堿的不良反應為血液毒性、消化道反應、惡心、嘔吐、周圍神經毒性,表現肢體麻木、四肢疼痛、肌肉震顫。紫杉醇應注意過敏反應,用藥前詢問過敏史。用藥時應預防過敏反應的發生,使用中慢滴3~4小時,同時監測生命體征,發現過敏反應立即停藥。
(五)鉑類抗腫瘤藥
順鉑、卡鉑、奧沙利鉑等。順鉑常見消化道反應,腎臟毒性。其骨髓抑制、聽神經毒性均與劑量無關,故用藥前先檢查腎功能及聽力,并注意鼓勵患者多飲水或輸液強迫利尿。卡鉑的骨髓抑制較重,禁用生理鹽水稀釋,應使用葡萄糖稀釋,否則會引起比順鉑更嚴重的腎臟毒性。奧沙利鉑應注意外周神經毒性,表現為遇冷神經痙攣,所以患者在用藥一周內禁冷,以防喉痙攣引起窒息。
三、維生素類藥物
與疼痛治療相關的主要為B族維生素,主要用于神經病理性疼痛的輔助治療。
維生素B族有十二種以上,被世界一致公認的有九種,全是水溶性維生素,在體內滯留的時間只有數小時,必須每天補充。B族是所有人體組織必不可少的營養素,均為輔酶,參與體內糖、蛋白質和脂肪的代謝,因此被列為一個家族。
維生素B族包括維生素B 1、維生素B 2(核黃素)、維生素B 3(煙酸)、維生素B 5(泛酸)、維生素B 6(吡哆醇)、維生素B 12(氰鈷胺)、維生素B 9(葉酸)、維生素B 7(生物素)。維生素B族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單獨攝取任何一種或其中之數種,只會增加其他未補充維生素B的需要量,使攝取不足的部分因為缺乏而造成身體異常,這種現象叫維生素B族共融現象。
(一)維生素B 1
1.藥理特點
維生素B 1是糖代謝中輔羧酶的重要組成成分。主要維持碳水化合物的正常代謝,能增進食欲,維持神經正常活動。維生素B 1攝入不足時,輕者表現為肌肉乏力、精神淡漠和食欲減退,重者得腳氣病。主要累及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水腫及漿液滲出,臨床以神經型為主稱為干型腳氣病,以水腫和心臟癥狀為主稱為濕型腳氣病。以急性心臟病變為主者稱為腳氣性心臟病,重病者可引起心臟功能失調、心力衰竭和精神失常。
經口服給藥,在胃腸道主要是十二指腸吸收。吸收不良綜合征或飲酒過多可阻止該品的吸收。肌內注射吸收迅速。吸收后可分布于機體各組織中,也可進入乳汁,體內不貯存。血漿半衰期約為0.35小時。肝內代謝,經腎排泄。
2.臨床應用
用于預防和治療維生素B 1缺乏癥,如腳氣病,神經炎。
3.用法用量
(1)口服,一次10mg,一日3次。
(2)肌內注射。成人重型腳氣病,一次50~100mg,每天3次,癥狀改善后改口服;小兒重型腳氣病,每日10~25mg,癥狀改善后改口服。
4.注意事項
(1)推薦劑量的維生素B 1幾乎無毒性,過量使用可出現頭痛、疲倦、煩躁、食欲缺乏、腹瀉、水腫。
(2)遇堿性藥物如碳酸氫鈉、枸櫞酸鈉等可發生變質。
(3)大劑量肌內注射時,需注意過敏反應,表現為吞咽困難,皮膚瘙癢,面、唇、眼瞼水腫,喘鳴等。
(二)維生素B 6
吡哆醇是機體中很多酶系統的輔酶,參與氨基酸的脫羧作用、轉氨基作用、色氨酸的合成、含硫氨基酸的代謝、氨基酮戊酸形成和不飽和脂肪酸的代謝。幫助糖原子由肝臟和肌肉中釋放能量,參與煙酸的形成,氨基酸的運輸等。同時具有抑制嘔吐、促進發育等功能。缺乏時引起嘔吐、抽筋等癥狀。單純維生素B 6缺乏比較少見,一般伴有多種B族維生素攝入不足的表現,臨床有口炎、口唇干裂、舌炎、易激動、抑郁等癥狀。臨床上應用維生素B 6制劑防治妊娠嘔吐和放射病嘔吐。
維生素B 6在體內經磷酸化生成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二者都是氨基酸轉氨酶的輔酶,起轉移氨基的作用。磷酸吡哆醛還是某些氨基酸脫羧酶的輔酶,可促進各氨酸脫羧生成r氨基丁酸。后者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抑制性作用,是臨床上應用維生素B 6治療嬰兒驚厥和妊娠嘔吐的理論基礎。
維生素B 6缺乏癥并不多見,因為食物中含量極為豐富,人體需要量又不多。每天僅1.5~2mg即足夠用。但臨床上確實發現與維生素B 6有關的癥狀,它們主要表現在皮膚、神經系統和紅細胞生成幾個方面。
皮膚:人類食用缺乏維生素B 6的膳食并用吡哆醇對抗劑去氧吡哆醇,幾周內即可產生眼、鼻和口部溢脂樣皮膚損害伴有舌炎和口腔炎。服用吡哆醇后皮膚損害迅速消失。
神經系統:動物和人持續食用缺乏吡哆醇的食物,可引起驚厥發作、意識障礙,維生素B 6可防止或治療這些發作。人體的周圍神經炎伴有滑液腫脹和觸痛,特別是腕滑液腫脹(腕管病)是由于吡哆醇缺乏所致,用大劑量維生素B 6治療此綜合征可以好轉。
輔助治療抑郁癥:維生素B 6在體內以吡哆醛的形式成為氨基酸脫羧酶和氨基酸轉氨酶的組成部分,參與脂肪和氨基酸的代謝,其中包括5羥色胺的形成。其輔助抗抑郁的機制可能是:①維生素B 6是L芳香氨基酸脫羧化酶的輔酶,其可增加脫羧化酶的活性,而該酶可催化5羥色胺酸轉化為5羥色胺,從而達到抗抑郁的作用。②維生素B 6是L芳香化酶的輔酶,可增加其活性,而該酶可將內膜細胞產生并彌散轉運至顆粒細胞的雄激素轉化為雌激素而發揮抗抑郁作用。
皮下注射、肌內或靜脈注射,1次50~100mg,1日1次。若每天應用200mg,持續30天以上,可致依賴綜合征。
(三)維生素B 1 2
又稱鈷胺素,是人體內唯一含金屬的維生素。以輔酶形式參與體內一碳單位的代謝。可以通過增加葉酸的利用率影響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從而促進紅細胞的發育和成熟。維生素B 12還參與膽堿的合成,缺少膽堿會影響脂肪代謝,產生脂肪肝。缺乏時引起巨幼紅細胞貧血、神經系統損害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
維生素B 12是神經系統功能健全不可缺少的維生素,參與神經組織中一種脂蛋白的形成,維護神經髓鞘的代謝與功能。缺乏維生素B 12時,可引起神經障礙、脊髓變性,并可引起嚴重的精神癥狀,可導致周圍神經炎。
在疼痛治療中,維生素B 12作為消炎鎮痛液的組成部分,可以用于輔助治療神經疼,肌肉疼,關節疼,末梢神經炎,末梢神經麻痹及脊髓炎、脊髓變性等。
肌注,成人,一日0.025~0.1mg或隔日0.05~0.2mg。用于神經炎時,用量可酌增。肌注偶可引起皮疹、瘙癢、腹瀉及過敏性哮喘,但發生率低,極個別有過敏性休克,不宜濫用。痛風患者使用本品可能發生高尿酸血癥。治療巨細胞性貧血時,在起始48小時,宜查血鉀,以防止低鉀血癥。
四、酶類藥物
早期酶類藥物其應用以消化及消炎為主。近代已擴至降壓、凝血與抗凝血、抗氧化、抗腫瘤等多種用途。在疼痛治療中常用的酶類藥物有玻璃酸鈉和膠原酶。
(一)玻璃酸鈉
1.藥理特點
玻璃酸鈉為關節滑液的主要成分,是軟骨基質的成分之一。在關節腔內起潤滑作用,減少組織之間的摩擦,同時發揮彈性作用,緩沖應力對關節軟骨的作用,發揮應有的生理功能。關節腔內注入高分子量、高濃度、高黏彈性的玻璃酸鈉,能明顯改善滑液組織的炎癥反應,提高滑液中玻璃酸鈉含量,增強關節液的黏稠性和潤滑功能,保護關節軟骨,促進關節軟骨的愈合與再生,緩解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
玻璃酸鈉注入關節腔內24小時,即進入滑膜、軟骨表面和相鄰的部分肌肉組織以及肌間空隙,且在滑液、半月板及軟骨表面的濃度達到峰值。給藥72小時,在關節腔內的殘留量約為投藥量的10%,此時在血漿的濃度達到峰值,并且在肝、脾以及腎臟中均有分布,在以上臟器中的濃度可高于血漿濃度的26倍。給藥9天后,可發現極少量的代謝產物從尿中排出,絕大多數參加呼吸氧化產生二氧化碳而代謝。無論是單次給藥還是多次給藥,玻璃酸鈉在體內的清除速率是相同的。
2.臨床應用
骨性關節炎的治療藥物,用于膝骨關節炎、肩周炎等癥。
3.用法用量
用于膝骨關節炎時,在膝關節腔內注射;用于肩周炎時,肩關節腔內或肩峰下滑囊內注射。一次2ml(20mg),一周1次,5周一療程。
4.注意事項
(1)不良反應:關節腔內注射,個別患者注射部位可出現疼痛皮疹瘙癢等癥狀,一般23天內可自行消失,若癥狀持續不退應停止用藥進行必要的處理。
(2)使用前必須先和室溫平衡,關節腔注射使用時,要嚴格按照無菌操作。
(3)勿與含苯扎氯銨藥物接觸以免產生混濁;
(4)有關節積液時,應先將積液抽出,再注入藥物。
(二)膠原酶
1.藥理特點
注射用膠原酶為酶類藥,在生理ph和溫度下,具有水解天然膠原蛋白的作用。從而能溶解椎間盤突出的髓核和纖維環。在正常人體內就存在膠原酶,它的代謝途徑為一般的蛋白質代謝。
2.臨床應用
用于經保守療法無效的腰椎間盤突出癥。
3.用法用量
用氯化鈉注射液2ml溶解,椎間孔內硬膜外或椎間盤內注射一次1200單位。
注射方法:患者側臥,從脊柱后側旁進針,在X線電視屏幕透視下,針沿腰椎橫突插入L 4L 5或L 5S 1的椎間孔內硬膜外或椎間盤內注射。
4.注意事項
(1)部分患者可有腰痛加劇。必要時可注射鎮痛劑緩解。
(2)嚴重心血管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及妊娠婦女禁用。已知對本藥過敏者禁用。
(3)為防止過敏反應,在注射本品前應先靜脈注射用50%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釋的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5mg。
(4)必須由經過專業培訓的醫師使用。注射時,應嚴密觀察準確的注射部位,嚴禁損傷神經根及周圍組織。
(姜 敏 辛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