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明疼痛學
- 艾登斌 謝平 許慧主編
- 1786字
- 2019-08-09 14:20:40
第五節 髖、股部檢查
一、髖、股部視診
主要觀察被檢查者的骨盆是否傾斜,腰椎有無代償性側彎,下肢有無屈曲旋轉畸形,兩側臀部是否對稱,有無腫脹、肌肉萎縮,髖關節活動度是否正常等。
髖關節正常的活動度:髖關節為多軸性關節,能做屈伸、收展、旋轉及環轉運動。屈曲:130°~140°;后伸:10°~30°;內收:20°~30°;外展:45°~60°;內旋:30°~45°;外旋:40°~50°。
二、髖、股部觸診
觸診主要是檢查髖、股部的壓痛點。
1.腹股溝部
該處的壓痛多見于急性化膿性髖關節炎、髖關節結核、髖部骨折等,有時高位腰椎間盤突出者也可出現腹股溝部壓痛。
2.股骨頭
腹股溝中點下方的壓痛提示股骨頭的病變。
3.股神經壓痛
股神經壓痛點在腹股溝中點外側,此處壓痛見于股神經痛、高位腰椎間盤突出癥等疾病。
4.大轉子
大轉子滑囊炎時,大轉子區域可有明顯壓痛。
5.大轉子頂端
該處的壓痛點位于腹股溝韌帶中點外、下方2.5cm處,髖關節結核、化膿性髖關節炎、大轉子滑囊炎等疾病可出現此處壓痛。
6.小轉子
股骨小轉子壓痛見于髂腰肌止點的炎癥等。
三、髖、股部的特殊檢查
1.髖關節承重功能試驗
被檢查者直立,先一側腿屈膝抬起,單腿站立,然后換另一側,注意觀察兩次站立時骨盆的升降變化。正常時單腿站立后對側骨盆上升。異常見于小兒麻痹后遺癥、先天性髖關節脫位、陳舊性髖脫位、股骨頸骨折、髖內翻畸形、股骨頭壞死等疾病。
2.髖關節屈曲攣縮試驗
被檢查者仰臥,腰部放平,先將一側下肢伸直,再將另一側下肢伸直,兩側交替進行,如果伸直過程中腰部離開床面,向上挺起,則為陽性。或者雙下肢伸直,將一側下肢屈髖、屈膝,大腿貼近腹壁,腰部貼近床面,如果另一側肢體自動離開床面,向上抬起,亦為陽性。陽性提示髖關節有屈曲攣縮,見于髖關節結核,髖關節炎,強直、類風濕關節炎,髂腰肌炎等疾病。
3.足跟叩擊試驗
被檢查者仰臥,雙下肢伸直。檢查者一手將其下肢抬起,另一手以拳叩擊其足跟,髖關節處出現疼痛為陽性,提示髖關節病變。
4.大腿滾動試驗
被檢查者仰臥,雙下肢伸直,檢查者以手掌輕搓其大腿,使之內外旋轉滾動。若運動受限、出現疼痛即為陽性。陽性見于髖關節炎癥、結核,股骨頸骨折,粗隆間骨折等疾病。
5.下肢短縮試驗
被檢查者仰臥,兩腿并攏屈髖、屈膝,兩足并齊,觀察兩膝高度,如一側低落為陽性,說明有肢體短縮。陽性見于股骨頸骨折、髖關節后脫位等疾病。
6.望遠鏡試驗
被檢查者仰臥,雙下肢放平伸直,檢查者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住膝部將大腿抬高30°,并上下推拉股骨干,出現松動感或抽動感,即為陽性。陽性主要見于嬰幼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7.蛙式試驗
主要用于嬰幼兒檢查,被檢查者仰臥,屈雙膝雙髖90°,檢查者使其雙髖作外展外旋至蛙式位,正常雙側肢體均能平落在床面,若一側或雙側肢體不能平落,即為陽性,是髖關節外展外旋受限的表現,可見于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8.髂脛束攣縮試驗
被檢查者側臥位,檢查者立于其背后,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住上側肢體踝部,使膝關節屈曲90°,髖關節先屈曲、外展,再后伸,然后放松握踝的手,肢體自然落下,正常時應該落在下側肢體的后方;若落在前方或保持上舉外展的姿勢,則為陽性,是髂脛束攣縮或闊筋膜張肌攣縮的表現。
9.髖關節過伸試驗
被檢查者俯臥,屈膝90°,檢查者握其踝部將下肢提起,使其髖關節過伸。如果骨盆亦隨之抬起,即為陽性,說明髖關節不能過伸,見于腰大肌膿腫、髖關節早期結核、髖關節強直等疾病。
10.菲爾普試驗
被檢查者俯臥,膝關節屈曲,大腿盡量外展,檢查者握其踝部逐漸將膝關節伸直。若大腿出現內收,即為陽性。見于股薄肌攣縮。
11.股骨大轉子位置的測量
(1)髂坐連線:
被檢查者仰臥,髖關節屈曲45°~60°,由髂前上棘至坐骨結節劃一連線,若股骨大轉子頂點恰在該連線上,說明正常,若大轉子在線以上,說明大轉子上移。
(2)布瑞安(Bryant)三角:
被檢查者仰臥,自髂前上棘與床面作一垂線,自大轉子頂點與身體平行劃一線與上線垂直,即構成一直角三角形,稱為布瑞安氏三角。對比兩側三角形的底邊,如果一側變短,說明該側大轉子上移。
(3)休梅克(Shoemaker)線:
被檢查者仰臥,雙下肢伸直,兩側髂前上棘在同一平面,從兩側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頂點分別連一直線,如果兩連線之延長線相交于臍或臍上中線為正常。若交于一側臍下,且偏離中線,說明該側大轉子上移。
(4)恥骨聯合橫線:
通過恥骨聯合最高點做一水平線,如果大轉子頂點在此線上為正常,若頂點高于此線,則該側大轉子上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