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明疼痛學
- 艾登斌 謝平 許慧主編
- 2155字
- 2019-08-09 14:20:37
第六節 疼痛診斷的手段及注意事項
疼痛的定位與病變診斷須依靠詳細的病史采集、體格檢查、有關實驗室檢查與器械檢查,有的疾病還需經過動態觀察方能確定診斷。
1.病史采集
病史的采集是一個偵察性工作,取得患者信任十分重要,切忌先入為主、武斷以及輕率地決定。診視者必須首先確定事實,以后再尋找主要線索,同時注意患者可能隱瞞的某些癥狀,通過詳細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在全面、系統問診的基礎上,有重點地采集疼痛病史,然后進行歸納推理。這樣做對疼痛的診斷很有價值,臨床實踐中分析疼痛病史需注意以下幾點。
(1)疼痛的部位:
疼痛最明顯的部位往往是病變的所在。皮膚及皮下軟組織的外傷、炎癥或其他病變所致的疼痛,定位最為明確;深部器官或組織病變所致的疼痛,定位可較不明顯,甚至在其他部位,需特別注意。另外,有時患者可同時有幾處痛或者某一范圍內痛,則應看其范圍是否與神經支配的范圍相一致。
(2)疼痛的特點和伴隨癥狀:
疼痛的特點對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如酸痛多為肌肉組織的功能性疼痛,軟組織內血腫、膿腫及外傷后水腫為局部脹痛或跳痛,風濕痛多為游走性,神經痛為陣發性劇痛。再者,了解疼痛的伴隨癥狀在疼痛疾病的診斷中也有重要意義,如關節疼痛常伴有腫脹、晨僵者多為類風濕關節炎,疼痛伴有發熱者應考慮感染性疾病、風濕熱等,頭痛時伴頭暈、惡心、嘔吐、視物模糊、耳鳴等,頸痛伴手麻、腿軟、眩暈、心悸等。
(3)疼痛的誘發因素與起病情況:
許多疼痛性疾病有明顯的誘發因素,如功能性疼痛在潮濕、涼的環境中易發病。許多疼痛的出現或加重也有明顯的誘發條件及因素,如咳嗽、大便、憋氣時出現肢體放射性疼痛的病變多來自椎管;韌帶損傷及炎癥所致的疼痛在某種體位時常明顯加重,有時則有明顯的壓痛點或誘發點。疼痛在全身運動數分鐘之后出現而在休息后消失者,提示病因大概為缺血性或神經性;動脈粥樣硬化或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所致的間歇性跛行可使患者時走時歇;疼痛在皮膚受刺激時加劇或改變者,多起源于外周感覺通路或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應注意發病開始的時間,最初疼痛的情況,如有無外傷,外傷時的體位及部位等。
(4)疼痛的性質與強度:
疼痛的性質多種多樣,可為刺痛、刀割樣痛、燒灼樣痛、脹痛、絞痛、搏動性痛。疼痛強度可為隱隱作痛、鈍痛乃至電擊樣銳痛。疼痛的經過可分為周期性、間歇性、陣發性、持續性痛或持續性伴陣發性加重等。
一般來說,疼痛性疾病的預后取決于原發病本身,而往往不是疼痛的嚴重程度。但是疼痛程度逐漸加劇時應有所警惕,因為此常提示病情加重或惡化。
(5)牽涉痛放射的位部:
了解牽涉痛的放射部位有助于疼痛性疾病的診斷。如肝臟、膽囊疾病時,除患部發生疼痛外,還可在右肩出現牽涉痛,這是由于痛覺沖動從右膈神經反射至臂叢神經所致;心源性疼痛可反射至左肩背部疼痛。
(6)疼痛反應的個體差異:
疼痛的一個最重要方面是患者對它的反應,由于個體差異,機體的反應狀態或抗病能力亦有所不同,同一種疾病所致的疼痛在不同患者身上會有明顯不同的表現。如過度敏感患者對疼痛的描述往往是不準確的,同樣,一個信口說出的或者輕松地說出的“難以忍受”的痛,也是不確切的。所以,疼痛科醫師在進行診斷思維時,除應考慮一般病情規律外,還需要同時重視患者個體的全面反應狀態和特殊的病理生理變化。
2.體格檢查
在詳細詢問病史的基礎上,應養成全面系統檢查患者的習慣。臨床體格檢查應在望、觸、叩及測量的基礎上,重點突出運動功能與神經功能的檢查,即感覺、肌力、反射以及自主神經功能的測定等。
3.檢驗學診斷
在疼痛的診斷中,檢驗是必不可少的。檢驗項目的選擇應在認真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的基礎上,從臨床的實際需要出發,有目的、系統地選擇一些必要的檢驗項目,以明確診斷,如血、尿、便常規和紅細胞沉降率、抗“O”、類風濕因子,以及必要的HLA-B27、血尿酸等。
4.影像學診斷
醫學影像學診斷技術發展迅速,各種現代化的醫學影像診斷設備不斷推出并應用臨床。在影像診斷中,由于各自的成像原理和方法的不同,也就有各自的特異性和不足之處。所以應用影像診斷技術應全面了解各種設備的特點,相互補充,配合使用,如此,既能對疾病做出正確的診斷,又可避免增加患者不必要的負擔。最常用的影像診斷技術有X射線透視、X射線平片、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磁共振成像、超聲、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造影等,在疼痛診斷中可酌情選用。
5.鑒別診斷性神經阻滯
此方法是根據神經纖維的直徑不同,局麻藥阻滯其傳導所需濃度亦不同的理論而設計的。常用方法有:鑒別診斷性椎管內阻滯和局部阻滯。本法主要用來檢查疼痛來源,確定疼痛部位,如疼痛是來自骨骼還是肌肉、筋膜、內臟,是血管性還是神經性痛,是深部病變還是淺部病變引起的疼痛等。
6.肌電圖診斷
本法通過描記神經肌肉單位活動的生物電流來判斷所檢查的神經肌肉功能狀態,可檢查神經和肌肉疾患。
7.誘發電位診斷
誘發電位是代表中樞神經系統在特定狀態下產生的生物電活動,中樞神經及其傳導通路的異常可導致誘發電位特性的改變。如軀體感覺誘發電位可用于三叉神經痛、臂叢神經病變、頸椎病、脊髓損傷、脊髓小腦變性及腓骨肌萎縮癥等的診斷。視覺誘發電位可用于外傷性視神經萎縮、視神經不全萎縮、中毒性神經炎及視覺傳導通路壓迫性病變的診斷。腦干聽覺誘發電位則主要用于腦干腫瘤、多發性硬化癥及聽神經纖維瘤等的診斷。
(孫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