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七節(jié) 腸 套 疊

一、前 言
腸套疊是指一段腸管及與其相連的腸系膜被套人與其相鄰的一段腸管內(nèi),引起腸內(nèi)容物通過障礙,被套人段腸管稱為套人部,外層腸管稱為鞘部。腸套疊多發(fā)生于小腸,臨床上表現(xiàn)為反復發(fā)作腹痛,急性起病者為持續(xù)性隱痛,陣發(fā)性加劇,亞急性、慢性病史者腹痛有緩解期,腹痛發(fā)作時常伴有嘔吐,可捫及腫塊,病情緩解時腫塊可消失。兒童腸套疊首選超聲檢查,而成人腸套疊首選檢查方法是X線稀鋇灌腸,但診斷困難;CT/MRI掃描具有特異的優(yōu)越性,可實現(xiàn)橫斷面及冠狀面掃描,配合增強掃描,既可顯示套疊情況,又可以明確病因。
二、相關疾病分類
嬰幼兒腸套疊一般認為主要與飲食改變和食物刺激、局部解剖因素等引起的腸道痙攣、回腸末端集合淋巴小結增殖肥厚有關,而器質(zhì)性病變導致者不到8%。對于年齡較大的小兒腸套疊的病因主要與繼發(fā)性因素有關,其中有腫瘤:如非霍奇金淋巴瘤、錯構瘤等,息肉病,腹腔手術后等。
成人腸套疊多為繼發(fā)性,由器質(zhì)性病變引起,以小腸套疊多見,常由良性病變伴發(fā),相較結腸套疊則更多由惡性病變繼發(fā)。按腸套疊方向,腸套疊可分為小腸-結腸型、小腸-小腸型、結腸-結腸型。引起成人腸套疊的病因眾多,良性病變有:平滑肌瘤、腺瘤、血管瘤、脂肪瘤、息肉、梅克爾憩室、炎性病變、術后粘連及腸動力性病變等;惡性病變有:腺癌、淋巴瘤、腸道間質(zhì)瘤、平滑肌肉瘤、轉(zhuǎn)移瘤、類癌等(表5-7-1)。
表5-7-1 腸套疊病因分類
三、影像診斷流程
成人腸套疊的特征性直接征象有:①“靶形征”:一般為同心圓狀,當套疊腸管長軸與CT掃描層面垂直時,腫塊內(nèi)可分辨出層樣結構,口服高密度對比劑時,中央套人腸管內(nèi)可見對比劑和周圍含有脂肪的腸系膜,外層則為鞘部腸管;②“彗星尾征”或“腎形征”:當套疊腸管長軸與CT掃描層面平行時,可出現(xiàn)“彗星尾征”,為套疊近端腸系膜血管牽拉聚攏所致,常與“腎形征”相伴出現(xiàn),“腎形征”為靶部游離緣與套人部近端腸管及腸系膜的CT斜切面圖像,其中游離的鞘部呈弧形圍繞套人部,狀若腎臟輪廓,而套人部近段腸管及腸系膜狀若腎蒂;③“漩渦征”:由于套人部腸壁明顯水腫、壞死或套人部腫瘤浸潤周圍腸系膜,而引起腸系膜血管受擠壓,引起靜脈回流障礙及靜脈血管擴張,套人部腸壁充血水腫、變硬,形成不完全性腸梗阻,套疊以上腸管蠕動增強,可引起腸管代償性擴張肥厚,可見腸系膜及血管糾集、迂曲,狀如漩渦。
腸套疊的間接征象:①腸壁增厚:增厚的腸壁邊緣模糊,提示血運障礙或腫瘤浸潤,套人部的腸壁明顯增厚伴腸壁內(nèi)出現(xiàn)氣泡,提示腸壁缺血壞死;②腸梗阻及腸管擴張,表現(xiàn)為梗阻平面以上腸腔擴張、積液,而梗阻平面以下的腸腔空虛、萎陷;如結腸內(nèi)未見糞、氣影,則提示為完全性腸梗阻;③鄰近腸系膜增厚,模糊;④腹膜后淋巴結腫大,提示腸套疊的病因可能為惡性腫瘤;⑤腹水。
成人腸套疊的聲像圖表現(xiàn)較具特征,超聲檢查于臍周、臍右上方橫切面掃描顯示“同心圓征”“靶環(huán)征”,外圓為鞘部,呈厚環(huán)形低回聲,表面光滑完整,中心圓為套人部,呈強回聲或強弱相間回聲,邊緣毛糙,為套人部腸管反折的漿膜及內(nèi)層黏膜相互重疊擠壓所致;縱切面掃查呈“套筒征”“臘腸征”,同樣為外低內(nèi)高回聲結構,一端可見橢圓形的套頭。兒童腸套疊聲像圖與成人相比,大體均呈同心圓征,但成人表現(xiàn)更似靶環(huán)征,且兒童腸套疊多發(fā)生于右下腹。
成人腸套疊相對少見,占全部腸套疊的5%。根據(jù)有無潛在性病因可分為腫瘤性(良性和惡性)、非腫瘤性和自發(fā)性腸套疊。80%~90%的成人腸套疊繼發(fā)于潛在性的腸道病變,接近65%患者由腫瘤引起,其中良性腫瘤多見。通過分析腫塊自身的特點,鄰近腸壁的改變,周圍網(wǎng)膜、腸系膜、腹膜及鄰近器官的改變有助于腫瘤性腸套疊病因的診斷。腸道廣泛炎癥等非腫瘤性病變也可引起腸套疊,非腫瘤性和自發(fā)性的腸套疊長度相對較短,近端環(huán)和鄰近腸管口徑大致正常,腸壁的擴張及伴有腸梗阻的情況相對較輕。文獻報道套疊長度短于3.5cm的患者,為短暫性腸套疊,具有自限性(圖5-7-1)。
圖5-7-1 腸套疊病因診斷流程
四、相關疾病影像學表現(xiàn)
1.小腸炎性病變(enteritis)
可導致腸套疊,炎癥段腸管黏膜水腫、凹凸不平,腸腔狹窄,腸壁增厚、僵直,慢性纖維化期腸管可呈縮窄改變,近段腸管可見擴張。增強掃描因黏膜下層水腫腸壁呈分層強化,慢性期腸壁因黏膜下纖維增生而增厚,腸壁中度均一強化(圖5-7-2)。
2.脂肪瘤(lipoma)
在小腸良性腫瘤中發(fā)病率居第二位,回腸發(fā)病率較高。鋇劑造影檢查中表現(xiàn)為邊界清楚的腸腔內(nèi)充盈缺損,加壓或腸管蠕動時,腫瘤形態(tài)可發(fā)生改變,稱為“形變征”,其位置也可發(fā)生改變,稱為“位移征”。
CT或MRI掃描對脂肪瘤的診斷有特殊的價值,可顯示腫瘤由特征性的脂肪密度或信號組成,其間混有纖維索條,通過調(diào)整適當?shù)拇皩?、窗位,可明確顯示腫瘤,MRI檢查運用脂肪抑制技術而致腫瘤呈低信號,增強掃描后腫瘤無強化。因此,脂肪瘤所致的腸梗阻,由于其CT/MRI上顯示為特異性的密度或信號,呈圓形或橢圓形均一脂肪低密度/短T 1長T 2脂肪信號腫塊,邊緣光滑(圖5-7-3)。
3.間質(zhì)瘤(mesenchymoma)
病灶多單發(fā),一般以向腔外生長為主,呈邊界清楚,類圓形較大腫塊,3~5cm的病灶以良性可能性大,大于5cm的惡性可能性增大;增強掃描不均勻強化為惡性可能性大,均勻強化一般為良性(圖5-7-4)。
圖5-7-2 小腸炎性息肉所致腸套疊
女,44歲。腹痛,腹脹人院。A~D.軸位、冠狀位T 2WI序列可見小腸增粗,腸壁水腫分層,內(nèi)見大范圍的小腸套疊。手術病理證實為回腸炎性息肉并小腸套疊
圖5-7-3 小腸脂肪瘤
女,46歲。間斷性右下腹痛1天余。A、B.軸位CT平掃示右下腹局部小腸擴張內(nèi)見腸管套人呈類圓形團塊,內(nèi)可見特征性的脂肪密度腫塊。手術病理證實為小腸脂肪瘤伴腸套疊形成
圖5-7-4 小腸間質(zhì)瘤所致腸套疊
女,54歲。反復腹痛半月人院。A、B.CT軸位平掃可見典型的“同心圓征”,冠狀位重建見“套管征”。手術病理證實為間質(zhì)瘤導致腸套疊
4.淋巴瘤(lymphoma)
多位于回腸末段,表現(xiàn)為腸壁環(huán)形顯著增厚,腸腔動脈瘤樣擴張,腸系膜若有多個淋巴結腫大,較大腫塊包埋腸管及腸系膜時,呈“三明治征”(圖5-7-5)。腫塊旁及腹膜后多見腫大淋巴結,增強掃描輕度強化。
圖5-7-5 小腸淋巴瘤所致腸套疊
女,66歲。反復腹痛人院。A~D.MRI多參數(shù)成像示回腸末端小腸套疊,套頭部小腸腸壁明顯增厚,DWI呈高信號,邊界清楚,手術病理證實為小腸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致小腸套疊
5.腺癌(adenocarcinoma)
原發(fā)性小腸腫瘤是發(fā)生腸套疊最主要的原因之一。Herbsnmn提出腺癌、淋巴瘤、平滑肌肉瘤和類癌是小腸惡性腫瘤最常見的四種基本病理類型,腺瘤、平滑肌瘤和脂肪瘤是小腸良性腫瘤最常見的三種主要基本類型。
腺癌是小腸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表現(xiàn)為腸壁局限性增厚致腸壁僵硬,腸腔內(nèi)見軟組織腫塊,但發(fā)生套疊時癌腫常顯示不明顯,必要時需進行增強掃描或加掃DWI序列輔助診斷。腺癌合并腸套疊的發(fā)生可能由于腫瘤向腔內(nèi)生長而使腸道不全梗阻,刺激腸管發(fā)生強烈收縮、痙攣、腸壁蠕動節(jié)律紊亂,而使腫瘤附近腸管套疊。其中以回盲部腺癌較易發(fā)生套疊(圖5-7-6)。
圖5-7-6 回盲部腺癌所致腸套疊
女,86歲。反復腹痛數(shù)天人院。A~D.MRI冠狀位T 2WI掃描示末端回腸套疊人盲升結腸,范圍較長,套頭部腸壁略增厚。手術病理證實為回盲部腺癌所致腸套疊
五、研究進展及存在問題
成人腸套疊多繼發(fā)于腸道占位性病變,腸套疊病因診斷時應首先重點觀察套疊頭部。螺旋CT在腸套疊原發(fā)病檢出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螺旋CT的MPR及STS-MIP重建等技術可較好地顯示腸套疊中存在的腫瘤性病變,但對于體積較小的占位檢出價值有限。另外,腸套疊發(fā)生時間的長短、部位及原發(fā)病灶的血供等情況均會影響腸套疊原發(fā)病因的檢出。故熟悉腸套疊的常見病因,掌握相關特異性征象,并進行MPR及STS-MIP重建觀察,有助于腸套疊的檢出和病因的鑒別診斷。超聲檢查能敏感顯示套疊腸管特有的形態(tài)學改變,多切面觀察鞘部及套人部腸壁,準確性高,且可實時觀察,但腸套疊只能根據(jù)病灶在腹腔內(nèi)的大體位置判斷是否為小腸套疊,詳細定位探查方法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曲林濤 高波)

參考文獻
1.Fujimoto T,F(xiàn)ukuda T,UetaniM,et al.Unenhanced CT findings of vascular compromise in association with intussusceptions in adults.AJR Am JRoentgenol,2001,176(5):1167-1171.
2.Huang BY,Warshauer DM.Adult intussusception:diagnosis and clinical relevance.Radiol Clin North Am,2003,41(6):1137-1151.
3.Lvoff N,Breiman RS,Coakley FV,et al.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self-limiting adult small-bowel intussusception identified at CT.Radiology,2003,227(1):68-72.
4.Rufener SL,Koujok K,McKenna BJ,et al.Small bowel intussusception secondary to Peutz-Jeghers polyp.Radiographics,2008,28(1):284-288.
5.卜學勇,任波,陳曉玥,等.多層螺旋CT在成人腸套疊診斷中的應用.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12):1840-1843.
6.郭萬亮,周珉,汪健,等.兒童急性腸套疊空氣灌腸治療及 X線分析.中華醫(yī)學雜志,2010,90(47):3359-3361.
7.紀建松,章士正,邵初曉,等.螺旋CT對成人腸套疊的診斷及臨床意義.中華醫(yī)學雜志,2007,87(16):1129-1132.
8.劉衛(wèi)平,李晨霞,牛晨,等.64層螺旋CT對成人腸套疊的診斷.實用放射學雜志,2013,29(8):1290-1292.
9.龍騰河,羅煥江,崔慧勤,等.多層螺旋CT診斷成人腸套疊的價值.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5,(7):531-533,5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安县| 东至县| 交口县| 特克斯县| 水城县| 永吉县| 安国市| 东平县| 清新县| 崇仁县| 武强县| 闸北区| 蚌埠市| 闸北区| 昌黎县| 锡林浩特市| 岑巩县| 聊城市| 微山县| 绥棱县| 洛川县| 依兰县| 桂阳县| 利辛县| 鄂托克前旗| 广安市| 和林格尔县| 榆林市| 辰溪县| 靖边县| 绥中县| 类乌齐县| 富源县| 大连市| 民和| 理塘县| 吉木萨尔县| 汤原县| 梓潼县| 广安市| 湄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