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胃黏膜皺襞增粗

一、前 言
胃黏膜皺襞增粗與否不僅與檢查方法和胃充盈狀態等因素有關,同時還受胃黏膜下層的厚度、胃黏膜肌張力、胃固有肌層厚度和張力以及胃腔擴張度等四個因素影響。如黏膜肌層收縮時皺襞高而厚,舒張時則低而薄。
通常胃黏膜皺襞增粗的判定標準如下:①黏膜皺襞形態分析:黏膜紋粗細不均,尤其是呈結節狀或瓦楞狀者;②黏膜皺襞走行分析:皺襞走行特別迂曲、胃體小彎側走行不平行且彎曲者、胃竇收縮時橫行者;③黏膜皺襞寬度分析:近小彎側黏膜較大彎側寬者、胃竇部黏膜較胃體部寬者、局部黏膜較其他鄰近黏膜紋寬者。以上情形均應判定為黏膜皺襞增粗。
二、相關疾病分類
胃黏膜皺襞增粗也可由多種需要鑒別的疾病引起,常見的病因有胃炎、胃潰瘍、靜脈曲張、門脈高壓性胃病、胃癌、急性胰腺炎、淋巴瘤,還包括相對少見的佐林格-埃利森綜合征、胃黏膜巨肥厚癥、腐蝕性胃炎、克羅恩病、結核、放射性胃炎、嗜酸性胃炎、淀粉樣變性、結節病等;總體可分為炎癥性、腫瘤性及其他(表3-1-1)。各種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皺襞增粗影像學表現類似,但很多病因同時又有其他的影像學表現。
三、影像診斷流程
胃黏膜皺襞增粗是由于各種病因所致的胃黏膜下層充血或血管擴張、炎癥、水腫以及黏膜層腺體的壁細胞增生(佐林格-埃利森綜合征)和胃小凹增生(胃黏膜巨肥厚癥)等引起。不同的病變所致的胃黏膜皺襞增粗可呈現不同程度的形態、走行和大小改變,而且通過分析黏膜下層增厚的情況,有助于分析黏膜皺襞增粗的病因,黏膜下層水腫密度和信號者,多提示炎癥或感染,黏膜下層呈軟組織密度或信號者,則提示腫瘤可能,胃底曲張靜脈團則提示靜脈曲張、門脈高壓(圖3-1-1)。
表3-1-1 胃黏膜皺襞增粗病因分類
圖3-1-1 胃黏膜皺襞增粗病因診斷流程
另外,胃黏膜皺襞增粗病變可伴隨著胃黏膜糜爛或潰瘍,常見病因有胃炎、胃潰瘍、胃癌、佐林格-埃利森綜合征、克羅恩病、結核、堿性胃十二指腸損傷等。糜爛是指小而表淺的線樣或圓形的潰瘍,氣鋇造影常表現為多發的黏膜水腫的透亮暈輪;糜爛多常見于幽門螺桿菌性胃炎、肉芽腫性胃炎(克羅恩病和結核)以及堿性胃十二指腸損傷等。當胃壁潰爛凹陷達到一定深度后被鋇劑充填,胃潰瘍X線切線位投影成像被稱為“龕影”。大多數胃潰瘍位于胃竇部或體部后壁,或者沿著小彎側,常見于胃潰瘍和胃癌,良惡性潰瘍的影像學診斷需要進行鑒別(表3-1-2),如良性胃潰瘍的黏膜皺襞光滑且延伸至潰瘍邊緣,而胃癌惡性潰瘍皺襞呈結節狀且截斷不能延伸至潰瘍邊緣。佐林格-埃利森綜合征則表現為胃、十二指腸甚至近端空腸的多發性潰瘍。
四、相關疾病影像學表現
1.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
胃炎是指各種不同原因所致胃壁黏膜層的炎性病變。可分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又分為胃體胃炎和胃竇胃炎,胃體胃炎癥狀較少,胃竇胃炎的癥狀較明顯,癥狀主要有上腹部飽脹、無規律腹痛、噯氣、反酸及惡心等消化不良表現。
表3-1-2 胃潰瘍良惡性特征鑒別
慢性胃炎X線鋇劑造影檢查表現為胃黏膜皺襞增寬、排列和走行方向異常。小彎側黏膜皺襞失去與小彎平行的特征,呈彎曲或交叉狀,充盈狀態可見小彎側胃壁高低不平。胃底和胃體大彎側胃壁邊緣更加凹凸不平,可呈息肉樣充盈缺損,但形態不固定,壁軟可蠕動;胃竇黏膜皺襞增粗,可致橫行皺襞增多(圖3-1-2)。幽門螺桿菌所致胃炎,胃竇部黏膜皺襞增厚可達1.0cm以上。當然部分胃炎患者鋇劑造影檢查也可沒有明顯陽性發現。
圖3-1-2 慢性胃炎
X線鋇劑造影檢查示慢性胃炎患者胃竇部黏膜皺襞略增粗,紊亂,胃竇部痙攣
2.胃潰瘍(gastric ulcer)
是指胃的慢性消化性潰瘍,好發于胃小彎角切跡附近。多為單發,多發者常見于胃竇部。主要癥狀為反復發作性上腹部疼痛,可放射至背部。胃潰瘍疼痛多在餐后0.5~2小時內,進食后疼痛可緩解。嚴重者可并發急性胃腸道出血,嘔血呈咖啡色,便血呈柏油樣。
胃潰瘍X線鋇劑造影檢查的直接征象是龕影,切線位示龕影凸出胃內壁輪廓之外呈乳頭狀、半圓形或錐形,邊緣大多光滑整齊,密度均勻,底部平坦(圖3-1-3)。良性潰瘍還可見黏膜線、項圈征和狹頸征等特征,鄰近黏膜皺襞增粗紊亂。幽門處潰瘍還可造成幽門狹窄和梗阻。胃潰瘍大多為良性,少數胃潰瘍惡變發展到后期可與潰瘍型癌表現相似,統稱為惡性潰瘍。
圖3-1-3 胃潰瘍
胃潰瘍患者可見外突龕影,切線位示龕影凸出胃內壁輪廓之外呈半圓形(白箭),邊緣光滑整齊,鄰近黏膜皺襞增粗紊亂
3.佐林格-埃利森綜合征(Zollinger-Ellison syndrome)
又稱胃泌素瘤,屬于胰源性潰瘍,可出現在消化道的多個部位,癥狀除腹部疼痛等消化性潰瘍癥狀外,常伴有腹瀉。佐林格-埃利森綜合征與壁細胞增生引起的胃酸分泌過多有關,X線鋇劑造影檢查表現為胃底和胃體黏膜皺襞明顯增粗、肥厚。另外,由于壁細胞高分泌,胃腔內常見大量液體積聚;胃酸過多又會刺激十二指腸皺襞也增大;同時患者多伴有多發潰瘍、75%的潰瘍位于胃部和十二指腸球部,25%位于球后部。
4.胃黏膜巨肥厚癥(Menetrier disease)
是由胃小凹黏液細胞增生所引起,主、壁細胞減少,導致胃酸分泌減少,胃液內大量蛋白質喪失而出現低蛋白血癥或水腫。多發生于胃底和胃體大彎側,多見于50歲以上老年人。
鋇劑造影可顯示黏膜皺襞極度增粗、增寬,可達1.5cm寬、3~4cm高,形成大而腫脹且無彈力的皺襞間隔深溝,扭曲呈“腦回”狀表現,加壓時其形態、大小和粗細均可改變。CT及MRI檢查可反映本病特征,可見顯著增厚的胃黏膜皺襞向胃腔內突入,巨大成堆的皺襞呈腫塊樣隆起(圖3-1-4),部分肥大胃皺襞頂端可見多個潰瘍。
圖3-1-4 胃黏膜巨肥厚癥
腹部MRI平掃軸位T 1WI、T 2WI顯示顯著增厚的胃黏膜皺襞并向胃腔內突入,巨大成堆的皺襞呈腫塊樣隆起
5.嗜酸細胞性胃炎(eosinophilic gastritis)
是以嗜酸細胞浸潤胃壁為特征的一種少見疾病。臨床癥狀與疾病部位和浸潤深度有關,侵入黏膜層常導致出血、蛋白質喪失和吸收不良,侵入肌層常導致胃梗阻,漿膜下浸潤可表現為嗜酸細胞性腹水。
嗜酸細胞性胃炎可侵犯胃的任何部位,但多以胃竇浸潤為主。黏膜和黏膜下層受浸潤時X線鋇劑造影表現為黏膜皺襞增粗;肌層受浸潤時,胃腔不同程度狹窄,胃壁稍僵硬,蠕動減弱。CT及MRI檢查示胃竇部胃壁增厚約1.0~1.5cm,浸潤至漿膜和漿膜下層時可見較多腹腔積液。有時可見嗜酸細胞性肉芽腫形成,向胃腔內突出。胃體小彎及角切跡部可見大而深的不規則腔外龕影,但無指壓跡和裂隙征。
6.放射性胃炎(radiation gastritis)
是由醫用放射性治療造成的胃腸道放射性損傷。常出現于胰腺癌Whipple手術后進行的放射治療,多見于胃空腸吻合區胃壁。
放射性胃炎的CT表現為胃壁對稱性增厚,黏膜面粗糙,可見到小潰瘍。放射性胃炎和潰瘍較一般消化性炎癥和潰瘍易引起穿孔。胃竇部被照射后可出現胃幽門區潰瘍或胃竇不規則收縮。
7.胃底靜脈曲張(gastric varices)
表現為門靜脈高壓所致的胃短靜脈和胃左靜脈末梢分支的擴張。胃底靜脈曲張常伴有食管靜脈曲張,若不伴有食管靜脈曲張,則是脾靜脈單獨閉塞的征象,最常繼發于胰腺炎或胰腺癌腫。目前胃靜脈曲張最常見的病因是門靜脈高壓。
X線鋇劑造影檢查可見黏膜皺襞增粗、扭曲,并無破壞征象,胃壁柔軟。靜脈曲張偶爾在胃底形成的分葉狀、邊緣光滑的腫塊,其大小和形狀具有一定的可變性,可伴有食管靜脈曲張。在CT上表現為胃底后內壁和后壁內一串邊界清楚的圓形或條狀軟組織密度影,增強后呈明顯強化(圖3-1-5)。
圖3-1-5 胃底靜脈曲張
腹部CT增強掃描示胃底壁內可見邊界清楚的圓形或條狀軟組織密度影,呈明顯強化
8.腐蝕性胃炎(corrosive gastritis)
由強酸、強堿等腐蝕性化合物進入胃內所致損傷。典型的食管損害是強堿劑引起,胃十二指腸則是被強酸劑所損害。胃十二指腸損害可分三期:急性壞死期(1~4天),潰瘍肉芽期(5~28天),瘢痕開始期(3~4周)。小腸內堿性消化液反流入胃,也可造成胃黏膜化學性損害,稱反流性堿性胃炎,主要發生于胃腸吻合術后。
在損害的急性期,影像學檢查可見胃皺襞增厚、水腫、潰瘍、胃無張力或因水腫、出血而出現胃壁充盈缺損等;急性期后可見胃竇和胃體進行性變形、狹窄呈一光滑的管樣輪廓或不規則的狹窄段輪廓。對于反流性堿性胃炎X線鋇劑檢查可見殘胃黏膜皺襞增粗、僵直,胃腸吻合口部可見息肉樣結節或潰瘍,吻合口常呈開放狀態且較寬大。
9.氣腫性胃炎(emphysematous gastritis,EG)
一種罕見的、由產氣細菌在胃壁內繁殖所致的胃壁含氣性蜂窩織炎。本病極為罕見且發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正常胃具有特殊的抗感染結構,包括良好的血液循環、適當的pH值及黏膜屏障。但當上述結構受破壞,胃腔內細菌可經胃壁內表糜爛或潰瘍面進入胃壁定居繁殖并產生氣體。致病細菌多為大腸桿菌、鏈球菌、腸桿菌及梭狀芽胞桿菌等。危險誘因有攝入腐蝕性物質、酗酒、惡性腫瘤或腹部手術史、胃腸炎、植物性糞石及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等。患者從發病到出現典型癥狀多為1周余,典型癥狀有發熱、畏寒、腹痛、腹瀉、惡心、嘔吐、偶有嘔血和黑便。
腹部X線平片常顯示與胃壁輪廓一致的小氣泡及斑點狀透亮影,尤其是胃底、胃體及大彎,且其不隨體位變化而改變。腹部CT和水溶性造影劑檢查并用有助于氣腫性胃炎的診斷,尤其是含氣較少的輕癥病例,CT可顯示胃黏膜皺襞增厚,胃壁內見多發串珠樣氣體密度影(圖3-1-6)。CT還有助于其與胃氣腫鑒別診斷,氣腫性胃炎存在感染、腹痛和嘔血等表現,X線檢查胃壁氣泡多樣化,尤其是斑點狀影;胃氣腫則缺乏以上臨床和影像表現,X線檢查呈囊狀、線狀。
圖3-1-6 氣腫性胃炎
腹部CT增強掃描示胃壁均勻增厚,胃壁內見串珠狀氣體密度影,胃腔內見胃液潴留
五、研究進展及存在問題
胃黏膜皺襞增粗是胃部疾病中的常見異常影像學征象,X線鋇劑造影及CT檢查是評價胃黏膜皺襞增粗的主要影像手段。多種疾病可引起胃黏膜皺襞增粗,然而皺襞增粗的影像學表現間缺乏特異性,影像診斷較為困難,但仔細觀察胃黏膜皺襞增粗的部位、范圍和程度以及黏膜下層的密度或信號等細節信息,有助于確定胃黏膜皺襞增粗的病因。尤其是MRI多參數成像對黏膜下層信息的顯示具有獨特的優勢,不同性質病變的黏膜下層信號不同,MRI軟組織分辨力較CT顯示清晰。但MRI一般不作為胃黏膜皺襞增粗病變檢查的首選,可作為重要的輔助檢查手段。

(曲林濤 朱建忠 高波)

參考文獻
1.Freeman HJ.Adult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and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s.World JGastroenterol,2008,14(44):6771-6773.
2.Gines A,Pellise M,Fernandez-Esparrach G.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large gastric folds at endoscopy and biopsies negative formalignancy:predictors ofmalignant disease and clinical impact.Am JGastroenterol,2006,101(1):64-69.
3.Jassen J.The impact of EUS in primary gastric lymphoma.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2009,23(5):671-678.
4.Kshirsagar AY,Jagtap SV,Kanojiya RP.Eosinophilic enteritis presenting as a rare cause for ileo-ileal intussusception.World JGastroenterol,2007,13(47):6444-6445.
5.Perri RE,Chiorean MV,Fidler JL,et al.A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computerized tomographic(CT)scanning as a screeningmodality for esophageal varices.Hepatology,2008,47(5):1587-1594.
6.Ross A,Kuppusamy M,Low D.Endoscopic management of post esophagectomy hemorrhagic radiation gastritis wit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and argon plasma coagulation.Gastrointest Endosc,2012,75(6):1285-1286.
7.Shifflet A,Forouhar F,Wu GY.Eosinophilic digestive diseases:eosinophilic esophagitis,gastroenteritis,and colitis.JFormos Med Assoc,2009,108(11):834-843.
8.Zhang L,Xie XY,Wang Y.Treatmentof radiation-induced hemorrhagic gastritiswith prednisolone:a case report. World JGastroenterol,2012,18(48):7402-7404.
9.呂瑛,于成功,李運紅,等.超聲內鏡對胃黏膜粗大皺襞性疾病的診斷價值.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1,28(3):138-141.
10.屈艷娟,田志雄,孫駿謨,等.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影像學表現(附4例報告).臨床放射學雜志,2003,22(10):856-85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碚区| 长丰县| 桂林市| 罗江县| 晋城| 禄丰县| 虎林市| 普兰县| 黄梅县| 漾濞| 封丘县| 平罗县| 无为县| 化州市| 大连市| 邓州市| 满城县| 长垣县| 平武县| 浦北县| 大兴区| 海城市| 大宁县| 西乌| 偏关县| 天长市| 泸溪县| 叙永县| 汕头市| 东乌珠穆沁旗| 本溪| 济阳县| 许昌县| 皮山县| 洛阳市| 安吉县| 三江| 虞城县| 洪洞县| 三穗县| 长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