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瘡癤案(杖瘡案同見)

石山醫案
一婦瘦長面紫,每遇春末夏初,兩腳生瘡,膿泡根紅,艱于行步,經水不調。邀予診視,脈皆濡弱近駛,兩尺稍滑。曰:血熱也。醫用燥劑居多,故瘡不瘥。令用東坡四神丹加黃柏,蜜丸服之,瘡不復作。(腳瘡)
外科發揮
一男子因瘡痛傷胃氣,少食作嘔,惡寒,以六君子湯加當歸,四劑稍愈;以十宣散加白術、茯苓、陳皮,數劑而膿成,針之;又以前散去防風、白芷,數劑而痊。(作嘔)
一男子焮痛發熱,脈浮數,以人參敗毒散四劑稍愈,更以當歸飲子數劑而愈。
一男子焮痛,寒熱便秘,脈數有力,以防風通圣散一劑稍愈;更以荊防敗毒散加黃芩、山梔,四劑而愈。(瘡疥)
一男子杖瘡,瘀血不腐,以大補之劑漸腐,更以托里健脾藥而斂。(杖瘡)
一男子損臂,出血過多,又下之,致煩熱不止,瘀肉不腐,以圣愈湯四劑少安;以八珍湯加五味子、麥門冬而安;更以六君子湯加芎、歸、黃芪,數劑而潰,又二十余劑而斂。(杖瘡)
外科心法
維揚 俞黃門,年逾三十,冬月鬢患毒,腫焮煩躁,便秘脈實。此膽經風熱壅上而然也。馬氏云:瘡瘍之證,熱壅而不利者,大黃湯下之。遂以一劑,便通瘡退。更以荊防敗毒散二劑,再以十宣散去桂加天花粉、金銀花,數劑而愈。太宗伯羅公,耳后發際患此,焮痛脈數,以小柴胡湯、桔梗、牛蒡子、金銀花,四劑而愈。
① 維揚:古地名,今江蘇省揚州地區。
趙州守,北方人,年逾四十,頭面生瘡瘍數枚,焮痛飲冷,積日不潰。服清熱消毒藥,不應。診其脈數,按之則實。予以防風通圣散,三劑頓退,又以荊防敗毒散而愈。又一男子,患在四肢,審其脈證,亦屬有余,以黃連解毒湯治之亦愈。(瘡瘍有余)
一男子,年逾四十,胃氣素弱,面常生瘡,盜汗發熱,用黃芪建中湯少愈,更以補中益氣湯而平。東垣云:氣虛則腠理不密,邪氣從之,逆于肉理,故多生瘡。若以甘溫之劑,實其根本,則腠理自固,即無他疾。(腫瘍不足)
開化吾進士,年三十,面患瘡,已潰作渴,自服托里及降火藥不應。予診其脈,浮而弱。丹溪云:潰瘍作渴,屬氣血俱虛,況脈浮弱。投以參、芪各三錢,歸、術、熟地各二錢,數服渴止。又以八珍湯加黃芪數劑,脈斂而愈。予治瘡瘍作渴,不問腫潰,但脈數發熱而渴,以竹葉黃芪湯治之;脈不數,不發熱,或脈數無力而渴,或口干,以補中益氣湯;若脈數而便秘,以清涼飲;尺脈洪大,按之無力而渴,以加減八味丸,并效。若治口燥舌黃,飲水不歇,此丸尤效。(瘡瘍作渴)
一男子,年逾五十,腋下患毒,瘡口不合,右關脈數而渴。此胃火所致,用竹葉黃芪湯遂止,再用補氣藥而愈。嘗治午后發渴,或發熱,用地骨皮散亦效。(瘡瘍作渴)
一男子,患瘡疥,多在兩足,午后痛甚,腿腕筋紫而脹,脈洪大。此血熱而然也。于紫處砭去毒血,更以四物湯加芩、連、柴胡、地骨粉、丹皮,服之而愈。如手臂有瘡,臂腕筋紫,亦宜砭之。老弱人患此作痛,須補中益氣湯,加涼血藥治之。(風熱)
一男子,濕熱下注,兩腿生瘡。以人參敗毒散加蒼術、黃柏服之,以金黃散敷貼。又一人患此,久而不愈,以船板灰存性一兩,輕粉三錢為散,麻油調貼,更以黃柏、知母、防己、龍膽草、茯苓、當歸、川芎、黃芪、白術,服之并愈。若人兩腿生瘡作痛,或遍身作痛,以當歸拈痛湯治之。
趙千兵,患兩腿生瘡,每服敗毒藥,則飲食無味,反增腫脹。此脾虛濕熱下注也,以六君子湯加蒼術、升麻、酒炒芍藥服之,以黃蠟、麻油各一兩,輕粉三錢,為膏貼之而愈。大凡下部生瘡,雖屬濕熱,未有不因脾腎虛而得之者。(濕熱)
北京劉鴻,腿生濕瘡,數年不愈,尺脈輕診似大,重診無力。此腎氣虛,風邪襲之而然,名曰腎臟風瘡。以四生散治之。彼不信,自服芩、連等藥,遂致氣血日弱,膿水愈多,形證愈憊。迨二年,復邀治,仍以前藥治之而愈。夫肢體有上下,臟腑有虛實。世之患者,但知苦寒之藥能消瘡毒,殊不知腎臟風因腎氣不足所致。當以蒺藜為君,黃芪為臣,白附子、獨活為佐使。若再服敗毒等藥,則愈耗元氣,速其死矣。(濕熱)
戶部韓老先生,山西人,左臂肘患一紫泡,根畔腫赤,大腸脈芤。予謂芤主失血,或積血。公曰:血痢未瘳 ,以芍藥湯二劑,更以人參敗毒散二劑,瘡痢并愈。(濕熱)
① 瘳(chōu抽):病愈。
文刑部用晦,伏闕 諫南尋受杖,瘀血已散,壞肉不潰。用托里之藥稍潰,而膿清。此血氣虛也,非大劑參、芪不能補。文君亦善醫,以為恐腹滿。予強之,飲食稍思。遂加大補劑,飲食日進,肉潰膿稠而愈。嘗治江翰林,姚、王、鄭三吏部,李、陳、姜三禮部,南、吳二刑部,皆與文同事者,先散其瘀血,漸用排膿托里之藥,俱愈。大叫號則傷氣,痛忍則傷血,此氣血之虛明矣。況脾主肌肉,脾氣受傷,飲食必減。血一冰則肌肉不旺,故必理脾,脾健肉自生。若非參、術、歸、芪之類培養脾土,則肌肉何由以生?然又須分病人虛實,及有無瘀血停積。蓋打撲墜墮,皮肉不破,肚腹作痛者,必有瘀血在內,宜以復元活血湯攻之。老弱者,四物湯加紅花、桃仁、穿山甲補而行之。若血去多而煩躁,此血虛也,名曰亡血,以獨參湯補之。有打撲墜墮稍輕,別無瘀血等癥,但是疼痛不止者,惟和血氣、調經脈,其痛自止。更以養氣血、健脾胃,無有不效。亦有痛傷胃氣作嘔,或不飲食者,以四君子湯加藿香、砂仁、當歸治之。若有瘀血,不先消散,而加補劑,則成實實之禍。設無瘀血,而妄行攻利,則致虛虛之禍。予戊辰年,公事居庸關,見覆車被傷者七人,仆地呻吟,一人未蘇。予俱令以熱童便灌之,皆得無事。予于壬申年,被重車碾傷,悶瞀良久復蘇,胸滿如筑,氣息不通。隨飲熱童便一碗,胸寬氣利,惟小腹作痛。吾鄉徐銀臺東濠先生,與復元活血湯一劑,便血數升許,痛腫悉退,更服養血氣藥而痊。大凡損傷,不問壯弱,及有無瘀血停積,俱宜服熱童便,以酒佐之,推陳致新,其功甚大。若脅脹,或作痛,或發熱煩躁,口干喜冷,惟飲熱童便一甌,勝服他藥。他藥雖亦可取效,但有無瘀血,恐不能盡識,反致誤人。惟童便不動臟腑,不傷氣血,萬無一失。嘗詢諸營操軍,常有墜馬傷者,何以愈之?俱對曰:惟服熱童便即愈。此其屢試之驗,亦明矣。又凡腫痛,或傷損者,以蔥搗爛,熱罨 之,尤妙。
② 伏闕:拜伏于宮闕下。
① 罨(yǎn掩):掩覆,敷。
夏鳳,北京人,因杖瘡,臀膝通潰,膿瘀未出,時發昏憒,此膿毒內作而然也。急與開之,昏憒愈盛。此虛也,以八珍湯一服少可。數服,死肉自腐,頓取之。令用豬蹄湯洗凈,以神效當歸膏涂貼,再以十全大補湯,兩月而愈。若更投破血之藥,則危矣。大抵杖瘡一癥,皆瘀血為患,宜速治療,淺者砭之,深者針之,更以活血流氣藥和之,內潰者開之,有腐肉取之,以壯胃生血藥托之,可保無虞。有傷筋骨而作痛者,以沒藥降圣丹治之。若牙關緊急,或腰背反張者,以玉真散治之,并效。(杖瘡)
馮氏子,患火瘡,驟用涼藥敷貼,更加腹脹不食。予以人參敗毒散加木通、山梔治之,外以柏葉炒為末,麻油調搽,漸愈。嘗用煮大汁上浮脂,調銀朱涂之,更效。若用涼藥,逼火毒入內,多致不救。(火瘡)
二三歲小兒,臂患毒焮痛,服解毒丸及搽神功散而消。嘗治便秘或煩躁,服五福化毒丹亦效。若膿成者,急刺去,用紙捻蘸麻油纴 瘡內,以膏藥貼之。若兒安靜,不必服藥。候有膿,取去,仍用纴貼。有小兒瘡毒不愈,或愈而復發,皆因母食炙煿辛辣,或有熱癥,宜先治母熱。就于母藥中,加漏蘆煎服,兒瘡亦愈。若小兒自患前癥,不能飲藥者,將藥加漏蘆,令母服之,其瘡亦愈。(小兒)
② 纴(rèn認):穿引。
一周歲小兒,先于頭患瘡疥,漸至遍身,久而不愈。飲四物湯加防風、黃芩、升麻,外搽解毒散,月余而愈。(小兒)
一小兒,頭面生瘡數枚,作癢,瘡痂積累,名曰粘瘡也。以枯白礬、黃丹末等分,麻油調搽,更飲敗毒散而愈。(小兒)
一小兒,頸面胸腹患水泡數枚,潰而成瘡,此風邪乘于皮膚而然也,名曰瘭瘡。飲荊防敗毒散,更以牛糞燒存性為末,傅之而愈。有瘭疽一癥,為患最毒,形如粟許,大者如栗,患無常處,多在手指,潰而出血。用南星、半夏、白芷末傅之。重者見骨,或狂言煩悶。(小兒)
一小兒,頭患白瘡,皮光且急,諸藥不應。名曰腦疳瘡,乃胎毒挾風熱而成也。服以龍膽丸,及吹蘆薈末于鼻內,兼搽解毒散而愈。若重者,發結如穗,腦熱如火,遍身出汗,腮腫胸高,尤當服此藥。(小兒)
一小兒,鼻外生瘡,不時揉擦,延及兩耳,諸藥不效。以蘆薈丸服,及搽松香、綠豆末而愈。(小兒)
滁州于侍御 ,髀 胛患毒痛甚,服消毒藥,其勢未減。即以槐花酒一服,勢隨大退,再以托里消毒之藥而愈。(槐花酒治驗)
③ 侍御:侍奉君主的人員。
④ 髀:大腿骨。
楊錦衣 ,腳跟生瘡,如豆許,痛甚,狀似傷寒。予謂獵人被兔咬腳跟,成瘡淫蝕,為終身之疾。若人腳跟患瘡,亦終不愈,因名兔嚙也。遂以還少丹、內塞散治之,稍可。次因納寵作痛,反服攻毒藥,致血氣愈弱,腿膝痿軟而死。蓋足跟乃二蹺發源之處,腎經所由之地,若瘡口不合,則蹺氣不能發生,腎氣由此而泄,故為終身大疾。況彼瘡先得于虛,復不知戒,雖大補氣血,猶恐不及,安服攻毒暴悍藥以戕賊之乎?(危證)
⑤ 錦衣:即錦衣衛,掌管刑獄、緝捕等事的官吏。
癘瘍機要
一男子遍身生瘡,膿水淋漓,晡熱口干,兩足發熱,形體消瘦,雜服風瘡藥,六年未愈,尺脈洪數而無力。此腎經瘡也,如小兒腎疳之癥。用加減八味丸,不半載而痊。
一男子遍身生瘡,似疥非疥,膿水淋漓,兩腿為甚,作癢煩熱,肢體倦怠,年余不愈。余以為腎經虛火,用加減八味丸而瘥。(類癥治驗)
一婦人膿水淋漓,發熱作渴,體倦惡寒,經水不調,久而不愈。此肝脾虧損而虛熱也,先用補中益氣湯加川芎、炒山梔,元氣漸復,更以逍遙散而瘡漸愈。(類癥治驗)
一男子遍身患小瘡,或時作癢,口干作渴。服消風散,起赤癢益甚;服遇仙丹,膿水淋漓,飲食無度,肌肉消瘦。尺脈洪數,左尺尤甚。余謂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為患。先用加減八味丸,其渴漸止;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肌肉漸生;佐以八珍湯加牡丹皮、麥門冬,百余劑而痊。二年后不節房勞,其瘡復作,惑于人言,又服消風散之類,其瘡復患。余仍用前藥,調治而痊。(續治諸癥)
一男子面赤作渴,而常患小瘡作癢。服祛風藥,遍身發赤;服花蛇酒,更發赤暈;遍行砭刺,又服消風散,發熱口渴,飲水不止。余謂肝經血虛而風熱也,用梔子清肝散及地黃丸料煎服,熱渴漸止,瘡漸結靨;又用八珍湯、地黃丸,瘡靨漸脫;又服月余,瘡漸愈。(續治諸癥)
一儒者素食膏粱,發熱作渴飲冷,患瘡,如大麻風,大便出黑血,服清熱祛風等寒藥益甚。余謂血分有熱火也,故寒之不寒。用四物二連湯以清熱涼血,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生水而熱退,又用柴胡梔子散調理而痊。(續治諸癥)
一儒者遍身生瘡瘙癢,膿水淋漓。自知醫,服八珍、荊、防之類益甚,脈洪大,按之無力。余謂此氣血熱也,用八珍湯加牡丹皮治之而愈。繼娶后兩足生瘡,久不愈,尺脈數而無力,余用地黃丸、八珍湯而痊。(續治諸癥)
一小兒因有食積,服克滯之劑,肢體生瘡似疥;服消毒之藥,發疙瘩,赤色作癢,膿水津淫。余先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山梔以補脾胃平肝木,赤癢漸消;又用四味肥兒丸、五味異功散治之而食積愈。(續治諸癥)
一小兒遍身患瘡,似疥作癢,肌體消瘦,發熱齦爛,口渴飲水,大便不實。此肝腎之癥也,先用地黃丸治之,又用大蕪荑湯而愈。后因飲食所傷,其瘡復焮,先用四味肥兒丸,后用大蕪荑湯而痊。(續治諸癥)
名醫類案
金州防御使崔堯封有甥李言吉,左目上瞼忽生一小瘡,漸大如鴨卵,其根如弦,恒偃 其目不能開。堯封飲之令大醉,遂與割去,瘡既破,中有黃雀飛鳴而去。 《聞奇錄》(諸蟲)
① 偃(yǎn掩):仰也。
一幼女患唇四圍生瘡,黃脂如蠟。用旋覆花燒灰存性,真麻油調搽,愈。又一孩滿面生瘡,用蛇蛻煅存性,香油調搽,愈。(面病)
《華佗別傳》曰:瑯琊有女子,右股上有瘡,癢而不痛,愈而復作。佗曰:當得稻糠色犬,系馬頓走出五十里,斷頭向癢。乃從之,須臾有蛇在皮中動,以鐵橫貫引出,長三尺許,七日愈。 《獨異志》(四肢病)
一女子十六歲,四腕軟皮處生惡物如黃豆大,半在肉內,紅紫色,痛甚,諸藥不效。方士教買水銀四兩,以白綿紙二張揉熟,蘸水銀擦之,三日愈。(四肢病)
有人患人面瘡,多在股上,其形似人面,有口眼,敷藥上即食之,與飲食亦然。一日將貝母末敷,即密口不受。遂拉之瘡口,數次遂愈。
江左有商人,左膊上有瘡如人面,亦無他苦。商人戲滴酒瘡口中,其面亦赤色,以物食之,亦能食,食多則覺膊內肉脹起,或不食之,則一臂痹。有善醫者,教其歷試諸藥,金石草木之類,悉無所苦。至貝母,其瘡乃聚眉閉口,其人喜曰:此藥可治也。因以小葦筒投其口灌之,數日成痂,遂愈。 《本事方》
有人患腳瘡,冬月頓然無事,夏月臭爛疼痛不可言。一道人視之,曰:爾因行草上,惹著蛇交遺瀝,瘡中有蛇兒,冬伏夏出,故疼痛也。以生蝦蟆搗碎敷之,日三四換,凡三日,有一小蛇自瘡中出,以鐵鉗取之,其病遂愈。 《摭青雜記》
一人左手無名指爪角生一小瘡,初起麻粒大,用小刀挑開瘡頭,血出如溺不止,一日長出肉瘤,如菌裹指,頂內開一孔,如眼目轉動。此疔毒也。以艾灸四十壯,不知疼痛癢,復烙之,剪去肉瘤,敷拔疔散,外以膏藥帖之,內服解毒,七日痊愈。
一人手足甲忽然長倒生肉刺如錐,食葵菜自愈。
荊州處士候又元,嘗出郊,廁于荒冢上,及下,跌傷其肘,創甚。行數百步,逢一老人,問:何所苦也?又元具言,且見其肘。老人言偶有良藥,可封之,十日不開,必愈。如言,及解視,遂落。又元兄弟五六人互病,病必出血,月余,兄兩臀忽病瘡六七處,小者如榆錢,大者如錢,皆成人面。 《酉陽雜俎》(四肢病)
正德間,神樂觀陸道士生人面瘡,在足外臁,瘡口似唇而有舌無齒,能言,且索食,但開口時必大痛垂絕,口閉復蘇,飲之以酒則四周皆紅,啖以脂膏亦能消爍,食畢則閉,疼乃稍可,但流膿血不止,每日一度或二度,其發無常,極受苦楚,貝母亦不能療,如是者一年。人問故,答曰:年十七時,夜與本房老仆忿爭,毆之死。房后地曠而風烈,吾師急聚薪焚之,天明無知者。今經十年,瘡自言仆也。忽七日不言,以為將瘥矣。有兄在牛首寺為僧,因往訪之,在寺幾半月,忽復言,痛絕尤甚,曰:我才出數日,汝即避我,使我尋之苦也。雖然,冤亦解矣。汝明日下山,遇一樵者,可拜求治之。明日,果遇樵者,懇焉。樵者厲聲怒曰:業畜!敢言我也。去,半夜療汝。忽不見。恍然回觀,夜夢金甲神人,胸掛赤心忠良四字,謂曰:藥在案上,可煎湯服。以左手持藥渣出水,西門外第二十家門首有婦人潑水者,即棄于道而返。覺起,視案有物,如亂發而無端者。 江云:如亂發者疑是青。遂如戒,果見婦人,棄之歸,瘡遂愈。自后屢探本婦,竟無他,不知此何故也。 《見聞紀訓》(四肢病)
皇祐中,學究任道腿間患一瘡,始發赤腫,復絕便變黑后,穴則有黃水出,四邊浮漿起,累治不瘥。醫王通看之,此瘡狹長,似魚臍下瘡也。遂以大針針四向并中,隨針有紫赤水汁出如豆汁。言此一因風毒蘊結而成,二因久坐血氣凝澀而至,三因食肉有人汗落其間也。道曰:某素好讀書而久坐此疾,數歲前,夏月道中,買豬脯味水飯,疑似人肉,食已,后得此疾。通曰:與誤食人汗不遠矣。以一異味散子,用雞子清調,敷其瘡,日三易,數日得愈。道堅求其方。通曰:止用雪元一味。自后累訪名醫,皆莫識雪元為何物。道因至許、鄭間,會醫郝老,曰:嘗記《圣惠》有一方治此疾,用臘月豬頭燒灰,以雞子清調敷,此方是也。雪元之名,非郝老博學多記,后醫豈不惑耶? 《名醫錄》
南豐市民嚴黃七兩足生瘡,臭氣潰膿,眾皆驅斥不容跡,出貨角器于村野,而旅舍又不容。至京,潛投宿于五夫人祠下。夜半,遭黃衣吏訶逐曰:何人敢以腐穢腳觸污此間?謝曰:不幸纏惡疾,無處見容,冒死來此。紛拿次,夫人出,抗聲令勿逐,且呼使前,曰:吾授汝妙方,用漏藍子一枚 本草又名野蘭,生干為末,入膩粉少許,井水調涂,當效。嚴拜謝,依而治之,果愈。 《類編》
陳斗巖治金臺僧嗣真,遍體生?癗歲久,藥罔效。陳曰:此太陰之經蘊風邪,風化為蟲病也。初猶未信,翌日,僧持瘡痂數片,內有蟲如虱,泣拜求治。乃教以百部、蛇床子、草烏頭、練樹葉煎湯一缸,令僧坐湯中浴一二時,落瘡痂蟲無數。一月凡數浴,僧遍體如白癜風狀而愈。(編者按:此案《名醫類案》列“瘡瘍”)
吳茭山治一男子,年近三十,病后遍發癤毒。醫以敗毒散久服,其毒遂收,惟有瘡瘍而已。忽一日食羊肉,遂嘔,過一夜,滿口發瘡,狀如膿窠,寒熱時作,羸瘦憔悴。諸醫皆曰:早間毒敗不盡故耳。仍行敗毒涼劑,渴熱轉生,越數旬,飲食減少。因請吳治,曰:脈浮無力,此乃虛陽,若用涼劑,不久危矣。遂用附子理中湯服之,少頃燥煩口開,舉家歸咎于附子。曰:此無妨。彼人虛甚,況熱藥熱服,故燥耳。仍進一服 ,此理可以貫通服藥之法。其癥遂安。連進二次,次早口瘡俱收,寒熱已定,病遂愈。此蓋虛陽染患,不可不察也。
趙子固先生母劉氏,年近八十,左足面一瘡,下連大指,上延外踝,以至肷骨,每歲輒數發,發必屢月,昏暮癢甚,爬搔移時,出血如泉,呻吟痛楚,殆不可忍,夜分即漸已,明日復然,每一更藥則瘡轉大而劇,百試不驗,如是二十余年。淳熙間,趙為大府丞,一夕母病大作,相對悲泣無計,困極就睡,夢四神僧默坐一室,旁有長榻,先生亦坐,因而發嘆。一僧問其故,先生答之以實。僧云:可服牛黃金虎丹。又一僧云:朱砂亦可。既覺,頗驚異,試取藥半粒強服之,良久腹大痛,舉家且悔,俄而下礧磈物如鐵石者數升,是夕瘡但徹癢,不痛而無血,數日成痂,自此遂愈。朱砂之說,竟不復試。先生因圖僧像如所夢者而記其事。金虎丹方出《和劑》,本治中風痰涎壅塞,所用牛黃、龍膽、膩粉、金箔之類,皆非老人所宜服,今乃服奇效,意此疾積熱臟腑而發于皮膚,歲久根深,未易蕩滌,故假涼劑以攻之,不可以常瘡論也。神僧之夢,蓋誠孝感所致。 《百一選方》
有人遍身生熱毒瘡,痛而不癢,手足尤甚,至頸而止,黏著衣被,曉夕不得寐,痛不可忍。有人教以石菖蒲三斗剉,日干之,舂羅為末,布席上,使患者恣臥其間,仍以衣被覆之,既不黏著,又復得睡,五七日間其瘡如失。后以此治患此者,應手效。其石菖蒲,根絡石生者節密,入藥須此等。 《本草衍義》(瘡瘍)
有婦人患臍下腹上,下連二陰,遍滿生濕瘡,如馬爪瘡,他處并無,癢熱而痛,大小便澀,出黃汁,飲食已減,身面微腫。醫作惡瘡治,用鰻鱺魚、松脂、黃丹之類藥涂上,瘡愈熱,痛愈甚。治不對,故如此。問之,此人嗜酒貪啖,喜魚蝦發風之物。急令用溫水洗拭去膏藥,尋 以馬齒莧四兩爛研細,入青黛一兩,再研勻,涂瘡上,即時熱減,癢痛皆去。仍服八正散,日三服,分散客熱。每涂藥得一時久,藥已干燥,又再涂新濕藥,凡如此,二日減三分之一,五日減三分之二,自此二十日愈。或問曰:此瘡何緣至此?曰:中下焦蓄風熱毒氣,若不出,當作腸癰內痔,乃須當禁酒及發風物。然不能禁,后果患內痔。 《本草衍義》
① 尋:旋即,不久。
一人遍身忽然肉出如錐,癢痛,不能飲食,名血擁。用赤皮蔥燒灰,水淋汁洗,內服淡豆豉湯,數盞而愈。
一人渾身生泡如甘棠梨,破則出水,內有石一片如指甲大,其泡復生,抽盡肌肉,不可治矣。急用三棱、莪術各五兩,為末,分三帖服,酒調下。
一人頂上生瘡如櫻桃,有五色,瘡破則頂皮斷。逐日飲牛乳,自消。
一人患此瘡,腳膝攣痛。有人取蝦蟆,治如食法,令食之 敗毒。而攣痛自愈。此亦偶中也。
又一人患此瘡,腳痛而腫。或令采馬鞭草,煎湯薰洗, 此方妙。湯氣才到患處,便覺爽快。后溫洗之,痛腫隨減。
一人患此瘡,愈后數年,通身筋骨疼痛。遇一道流問曰:神色憔悴,有病耶?曰:因瘡遍身痛也。道流曰:輕粉毒也。遂示一方,藥味不過數品,但每帖入鉛五錢,打扁,同煎服之,果驗。
江篁南治旃田張氏子,年二十余,因坐臥濕地,遍身發瘡如血風狀。醫與宣熱敗毒祛風之劑過多,瘡雖稍愈,而氣血侵損多矣,身發寒熱,步履艱難。秋間輿 來就治,脈濡弱,不任尋按,尪瘠 殊甚,腹內作膨作瀉,午后發寒熱,至五更汗出而退。初為滋補氣血兼扶脾清熱消導,二劑膨去瀉止,四服寒熱退。但脾傷氣虛,四肢無力,泄瀉時作,乃以參、芪、歸、術、陳皮、枳實、黃柏、麥冬等藥,出入加減,遣歸,二月而愈。因以煮酒水洗手足,致瘡痍復大發,脈浮細而數,初與防風通圣散二服,及與去風濕藥洗之,瘡痍漸瘳,繼與托里健脾清熱之劑,月余而安。(瘡瘍)
① 輿:轎子。
② 瘠(jí脊):身體瘦弱。
吳城一人腰間生一癤,膿中流出蛔蟲四條。醫亦甚駭,耳目所未經者。癤后自愈,不致傷生。楓橋瘍醫龔生目睹人小腹生癤,流出蛔蟲二條,俱長六七寸,后亦自愈。 《五湖漫聞》(瘡瘍)
房州虞候張進,本北方人,因送郡守還,逢道人,飲之酒,得其治癰疽方。文錄曹子病背瘡,醫不能療,聞進有此方,索之,進原無手訣,但以成藥敷之,旬日而愈。一兒五歲,鬢邊生瘡,繼而發于腦后,癥候可憂。亦以敷。進凡所用皆一種,不過三夕,二患皆平。其方但擇阿膠透徹者一兩,水半升煎令消,然后入虢丹一兩,慢火再熬,數數攪勻,俟三五沸乃取出,攤令極冷,貯瓷瓶中。用時以毛掃布瘡四面而露其口,如瘡未成則遍涂腫處,良久自消。切勿犯手,更無他法。一切惡瘡皆可敷,不特癰疽也。 《類說》(背癰疽瘡)
武昌張啟明,述其父治江西商人,背左偏中瘡起,根紅腫,頭白點,癢甚。張取蘄艾隔蒜灸三七壯,愈而不發。此上策也。(背癰疽瘡)
《濮陽傳》云:有一人患對口瘡甚急,遇方士,取鵝子初出時收黃不盡,死在殼內者,用新瓦焙干,為末,以好酒調服,愈。(背癰疽瘡)
程明佑治吳氏兒病,切其脈,告曰:病得之膏粱辛熱,令人患瘍,上擁頭面,氣充熱極,赤如渥丹 。詢之,尚乳也,所乳母病胃脘痛,飲燒酒。教之更乳母,以葛花濃煎,日飲之,越五日色淡,十日瘡盡。單藥獨行,取效速也。(赤丹)
③ 渥丹:百合科百合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直立呈星狀開展,深紅色。
江煥言:馮悅御藥服伏火藥多,腦后生瘡,熱氣蒸蒸而上,幾不救矣。一道人教灸風市穴十數壯,雖愈,時時復作。又教馮以陰煉秋石,以大豆卷濃煎湯下,遂悉平。和其陰陽也。陰煉秋石法,余昔傳之沈旸。大豆卷法,大豆于壬癸日浸井花水中,候豆生芽,取皮作湯使之。(丹毒)
保嬰撮要
一小兒鼻外生瘡,不時揉擦,延及兩耳;又一小兒視物不明,鼻內或癢或生瘡,用四味肥兒丸,并愈。(疳癥)
一小兒患之(瘡瘍),腫焮,敷服敗毒之藥,腫益甚,更作嘔,視其寅關脈青赤。此肝經風熱之毒,中氣復傷而然也。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升麻,再用補中益氣湯加白芷、桔梗而愈。
一女子十歲余,耳下連項赤腫,寒熱頭痛。恪敷鐵箍散。此少陽經火癥內作,非鐵箍散所能愈,余用梔子清肝散而愈。
一小兒所患同前,右關脈數,按之則弦,作嘔懶食。此肝木克脾土所致,用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茯苓、芍藥而愈。
一小兒患之,余謂稟肝脾氣滯,不信,用鐵箍散、犀角丸,而嘔吐少食,手足并冷。此脾胃復傷也,子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母用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而消。
一小兒缺盆患之,內外敷服敗毒之藥,發熱腫痛,按之則軟。此膿內潰也,喜其右腮白,左腮黃,乃脾胃相生,其病易愈。遂針出膿,用托里散而愈。
一小兒頭面患之,服清胃之藥,腫痛益甚。余謂毒氣熾盛,而瘀血不散也,用仙方活命飲,二劑而愈。后因傷食,朝寒暮熱,頭面仍患之,服降火之劑,口舌赤腫,手足并冷。余謂胃氣復傷而虛寒也,用五味異功散而愈。
一小兒頭患癤甚多,寒熱作痛,時季夏,乃形病俱實,先用人參敗毒加黃連、香薷一劑,其痛頓止;次用仙方活命飲末三服,大者出膿,小者自消。后食厚味復發,用清胃散、活命飲各一服而愈。
一小兒素食炙煿,不時患之,此膏粱積熱所致,用清胃、瀉黃二散將愈。又停食,服巴豆之藥,口舌赤爛,頭面生瘡,此胃氣復傷而內熱也,用人參安胃散而愈。(熱毒瘡瘍)
一小兒素有肝脾之癥,患癤甚多,用仙方活命飲二劑,腫痛頓退,又用四味肥兒丸、五味異功散加柴胡、升麻而愈。其時同患此癥,用犀角丸、化毒丹傷其脾胃者,俱致不起。
一小兒頭面患之,腫痛焮作。屬胃經熱毒,先用仙方活命飲末,次用清胃散而痊。后口舌生瘡,別搽末藥,腹痛重墜,作嘔不食,手足指冷。余謂脾胃虛寒,用異功散加升麻而痊。
一小兒十二歲,胸前患此,腫焮作痛,外敷鐵箍散,內服犀角丸,腹中寒痛。驗之膿已成,先用五味異功散,再用托里消毒散,膿自出,卻用托里散而愈。
一小兒臂患毒,漫腫微痛,敷鐵箍散,時欲嘔吐,胸腹痞滿,手足并冷。此脾氣虛寒也,證屬半陰半陽,鐵箍散乃純陽之藥,非其所宜,遂敷沖和膏,服六君、干姜而消。蓋小兒元氣易實易虛,用寒藥敷帖,逼毒入臟,而不能救者多矣。(熱毒瘡瘍)
一小兒脅間患此(瘡疥),寒熱如瘧,小便頻數。此稟肝火所致,先用柴胡清肝散,又用加味逍遙散而愈。后因乳母肝火動而復發,用加味逍遙散及八珍加丹皮、山梔,母子服之并愈。
一小兒腹間患此,發熱便血,面黃少食,或作嘔,或作瀉,手足時冷,右關脈弦數。此脾土虛弱,肝火為患,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山梔,益脾氣、清肝火,后用地黃丸,滋腎水、生肝血而愈。
一小兒腿內股患此,色赤不愈,發熱,面色或赤或青。此稟腎陰不足,而木火熾盛,先用柴胡梔子散以清肝心,后用地黃丸以補肝腎而愈。
一小兒肘間患此,作渴飲冷,右寸關脈數而無力。此胃經積熱,傳于肺經也,先用瀉黃、瀉白二散漸愈,后用五味異功散、四味肥兒丸而愈。
一小兒嗜膏粱甘味,先患背髀,后沿遍身淋漓。此飲食之熱,而傷脾血也,先用清胃、瀉黃二散而愈。但形氣怯弱,用五味異功散而元氣復。(胎毒瘡疥)
一小兒患此(瘡疥),小便頻數,左頰青色,或時目札 。此肝脾之癥也,先用五味異功散加當歸、升麻、柴胡,調補脾氣;又用九味蘆薈丸,清理肝火;末用地黃丸,滋腎水、生肝木而疥愈。后復發,不經意,兼兩目生翳,小便頻數,大便泄瀉。此肝邪侮脾而作也,用四味肥兒丸、五味異功散加蕪荑,脾氣健而肝病愈。
① 目札(zhā扎):兩眼不時眨動。
一小兒患此,面黃作渴,大便酸臭,腹脹青筋。此肝脾之癥,用五味異功散為主,佐以四味肥兒丸而愈。
一小兒患此,面赤作渴,心脈洪大。此心經之癥,內用柴胡梔子散,外用六仙散而愈。后驚悸發熱,疥焮作痛,先用導赤散二服,又用柴胡梔子散與子服,母服逍遙散而愈。
一小兒患此,大便酸臭,肚腹膨脹,手足時冷。此脾經之癥,用五味異功散、四味肥兒丸漸愈。后因母食炙煿,仍發,母服清胃散、黃連瀉心湯,子服一味甘草而愈。
一小兒嗜甘肥之物患之,或癢或痛,咳嗽飲冷。此脾胃積熱,傳于肺經,先用清胃散以治胃熱,少用瀉白散以清肺火,漸愈。出痘后仍患之,口干飲湯,用五味異功散兼大楓膏而愈。
一小兒年十五,遍身患此,腿足為甚,發熱飲冷,兩尺脈數洪,按之無力。此稟腎虛所致,用六味地黃丸而愈。后用心力學,復發尤甚,兼盜汗遺精,用地黃丸為主,佐以補中益氣湯、八珍湯而痊。
一小兒患此,發熱飲冷,痰涎上涌。此稟腎虛,用地黃丸料煎服,月余漸愈,又佐以八珍湯而愈。次年畢姻后,發熱唾痰,盜汗咳血,仍用前藥而愈。(諸疳瘡疥)
一小兒鬢患一瘡,腫赤作痛。余謂屬手足少陽經風熱,用柴胡梔子散。不應,診其母左寸關脈弦洪而數,即以前藥令母服之,兒遂愈。
一小兒十三歲,右頰患腫,作痛飲冷,脈沉實,重按則數,此積熱在臟也,當疏通其內。不信,乃泛服雜藥,兼敷寒涼,腫硬下頸內潰,復來請治,脈已無力矣。先用托里散二劑,針之,又二劑而膿始出,惡寒,少頃煩躁發熱,作渴痰喘。此潰后變癥,因氣血虛故也,先用當歸補血湯,二劑諸癥頓止;又用異功散加山梔,胃氣亦健;末用托里消毒散,瘡斂而愈。
一小兒右腮赤腫,余謂胃經有熱,先用瀉黃散二服,又用清胃散而愈。后復患之,敷石灰等藥,致傷其血,瘡不能潰,余先用活命飲,次用托里消毒散而愈。(頭面瘡)
一小兒頦間赤色,作渴,目睛白多,面常生瘡,睡而露睛。先君謂稟父陰虛,用地黃丸、補中益氣湯而愈,后出痘亦無虞。設不預為調補腎氣,則出痘之危,其可保耶?
一小兒四歲,太陽連眉不時作癢,或生小瘡。此屬膽經風熱也,先用地黃丸。次用柴胡梔子散,后專服地黃丸而愈。
一小兒面常生瘡,左頰赤腫,或睡中發搐,審其母素有郁怒,用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母子俱服而愈。
一小兒面白,時或變赤,生小瘡,兩足發熱,先君以為稟賦足三陰虛熱。不信,專服清涼之藥,后出痘,果黑陷而歿。(頭面瘡)
一小兒患前癥,痛癢不一,右腮鼻準皆赤,屬胃經有熱,審之果因母飲酒所致,先用清胃散,次用加味逍遙散治其母熱,兒敷大楓膏而愈。(頭面瘡)
一小兒先眉間作癢,搔即成瘡,延及頭面,敷立效散而愈。后因乳母怒氣,復癢作謅不安。此肝膽二經之熱也,兒用牛黃解毒丸,母用加味逍遙散而愈。(頭面瘡)
一小兒頭患瘡如癩,或作癢結痂,或膿水淋漓二年矣,作渴飲冷,發熱面赤。此稟心與小腸表里俱有熱也,先用導赤散二服,卻用活命飲、拔毒散漸愈;子又服牛黃散,母服逍遙散而愈。后因母食膏粱復發,用清胃散,母子服之,子又服活命飲而愈。
一小兒面生瘡,作渴飲湯,服敗毒散之藥,致吐不食,手足并冷。余謂脾胃氣虛復傷,而變癥虛寒也,先用益黃散而逆癥退,用異功散而瘡癥愈。(頭面瘡)
一小兒患前癥(眉煉),用柴胡清肝散,母子服之而愈。后因母不戒膏粱厚味,復發延及遍身,膿水淋漓,先用清胃散,次用柴胡梔子散,與母服,子用清金散、牛黃解毒丸而愈。
一小兒嗜膏粱厚味患之,漸及肢體,兩眉為甚,膿水淋漓,寒熱往來,內用清胃散、加味小柴胡湯,外敷立效散而愈。后眉間復發,兩目連札,小便白濁,將成肝疳,用四味肥兒丸、九味蘆薈丸而愈。
一小兒因乳母不戒七情厚味患此,延及遍身,久而不愈,母先用清胃散,次用加味逍遙散,子用牛黃散、解毒丸、立效散而愈。后兒食厚味,眉間作癢,搔破成瘡,或癢或痛,兩目連札,用四味肥兒丸,佐以加味清胃散而愈。
一小兒眉間作癢,破而成瘡,延及遍身,兩脅為甚,用味肥兒丸、立效散,母服柴胡梔子散、加味逍遙散而愈。
一小兒患此,服化毒丹,乳食不納,手足俱冷。此藥傷胃氣,用五味異功散與母服,兒亦時服三五滴,母又服加味逍遙散加龍膽草、漏蘆,兒癥漸愈。
一小兒患此,先延兩脅,后及遍身。此肝火乘脾也,診乳母亦有肝火,先用加味逍遙散加炒黃連數劑,卻去黃連,又二十余劑而痊。
一小兒患之,乳母惱怒,其瘡益甚,眉棱抽動,不經意,延及遍身,乳母甚怒,兒面色赤,驚悸咬牙,兼之發搐。此由心肝二經風熱所致也,用加味小柴胡湯、加味逍遙散而愈。(眉煉附癩頭瘡)
一小兒腮患瘡,作渴飲湯,飲食少思,服敗毒散益甚。余謂此胃經虛熱,先用七味白術散,次用五味異功散而渴止。后因母怒,兩腮赤腫,作渴發熱,用加味逍遙散治其母,兒患亦愈。(腮癰附耳癥)
一女子臂瘡,腫焮作痛,用仙方活命飲,痛止成膿;用加味八珍湯,而膿潰漸斂;用加味逍遙散與母服而痊。
一小兒因母食膏粱,臂瘡潰而作痛,脈洪數有力。用清胃散與母服,子服瀉黃散,漸愈;又用加味逍遙散,母子俱服而愈。
一小兒臂瘡,服敗毒散嘔吐腹脹作痛,手足并冷,用六君、姜、桂,諸癥漸退,飲食漸進,次用五味異功散而愈。(臂癰)
一小兒臂患瘡,敷寒涼之藥,腫硬不消,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薄、桂,及如圣餅,助其陽氣而消。
一小兒臂患瘡,腫硬作嘔,面色萎黃,飲食少思。此脾氣虛也,用六君子湯嘔止食進,又用五味異功散、如圣餅而消。
一小兒臂瘡,作痛不止,肌肉不生,先用托里消毒散而痛止,用五味異功散、托里散而肉生。
一小兒臂患瘡,久而不斂,肌肉消瘦,日晡體熱。此脾氣虛而不能生肌肉也,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五味異功散,諸癥漸愈,又用托里散、如圣餅而愈。
一小兒臂瘡腫痛焮赤,右腮赤色,敷服皆敗毒之藥。余謂:此肺胃二經之癥也,當用瀉黃、瀉白二散主之。不信,恪用前藥,泛擾諸經,虛癥蜂起而歿。(臂癰)
一小兒左脅生瘡,寒熱作嘔,右關脈弦數。此肝癥傳于脾也,先用柴胡清肝散,次用五味異功散,又用托里散,瘡斂而愈。其時同患是癥,專用敗毒者,俱致不起。
一小兒左脅下生瘡,漫腫色赤。此肝膽經形傷氣也,先用托里散、消毒散、加味小柴胡湯間服,腫漸減;又用托里消毒散、加味小柴胡湯,瘡潰而愈。(脅癰)
一小兒腹瘡,大便秘結,發熱飲冷。此熱蓄于里也。用內疏黃連湯一劑,大便通而痛止;又用清熱消毒散,內熱退而瘡愈。
一小兒腹患瘡,敷寒涼之藥,其腫益甚,腹中陰痛,手足并冷。此陽氣虛寒之癥也,余用回陽湯、抑陰散,而腫漸消,毒漸散,又用托里散而斂。(腹癰)
一小兒臀瘡潰而不斂,面色時赤。此稟肝腎陰虛,朝用八珍湯加五味子,夕用加減八味丸,諸癥漸退,又用托里散間服而愈。
一小兒臀瘡,久不收斂,肢體倦怠,晡熱作渴。此稟足三陰虛也,用五味異功散、加減八味丸漸愈,又用托里散而斂。(臀癰)
一小兒臂瘡潰而作痛,脈洪數而有力,緣乳母食厚味,胃經積熱所致,母服清胃散,子服瀉黃散,痛止,又母子服加味逍遙散而愈。
一小兒項患瘡,焮瘡作痛,左頰色赤。此膽經熱毒,母用仙方活命飲末,一服痛止,再服而潰。又用加味小柴胡湯、加味逍遙散,母子俱服而斂。
一小兒左脅腫痛,赤色而硬。此稟膽經熱毒所致也,子服活命飲,母服加味逍遙散而潰。復惡寒不食,腹脹吐酸。此脾氣弱而飲食停滯也,用六君子湯,脾氣漸健;用托里散,肌肉漸生。又嘔吐寒熱,面色青白。此脾氣虛而肝邪所侮也,用異功散加柴胡、升麻而安,又用異功散加當歸、黃芪而愈。
一小兒臂患瘡,赤腫作痛,服大黃藥,敷鐵箍散,腫痛頓消。余曰:此脾氣虛,瘡內陷不知痛耳,非毒退而內消也。遂朝用益氣湯,夕用異功散各數劑,色微赤,微腫。又用蔥熨法及托里散而瘡消。設或再用前藥,則患處得寒而愈滯,胃氣得寒而不生,多致不起矣。
一小兒臂瘡潰而作痛,瘡口色白,面赤飲湯。此稟腎膀胱陰虛也,朝用八珍湯,夕用加減八味丸,諸癥漸退,面色頓白,此熱退而真虛之色見也,用托里散、異功散而愈。
一小兒胸患瘡,作痛發熱,大小便秘。此邪在里也,先用大連翹飲一服,熱痛頓止,更以五味異功散加升麻、白芷而愈。
一小兒面患瘡,焮腫,發熱惡寒。此邪在表也,先用荊防敗毒散解其表邪,次用七味白術散固其胃氣而愈。
一小兒背患瘡,焮腫大痛,發熱飲冷,服敗毒之藥,其痛益甚。此膀胱經熱毒熾盛也,用活命飲加麻黃、羌活一劑,諸癥頓退;乃去麻黃、羌活,又二劑而膿潰;再用清熱消毒飲而瘡痊。次年腹患癰,焮腫作痛,大便不通,其熱雖劇,悉屬形病俱實,用活命飲加硝、黃一劑,大便即通,腫痛頓止,又用清熱消毒散而痊。(作痛不止)
一小兒臂患瘡,服消毒之劑,作嘔少食,腫硬不消,面色萎黃。此脾胃氣虛而藥復傷也,用六君、木香、干姜,更增腹痛,此虛甚也,以前藥入附子一片,諸癥頓退。后飲食停滯,作嘔不食,先用保和丸一服,次用異功散而愈。(作嘔不止)
一小兒手患瘡,作嘔流涎,面色萎黃。余謂脾氣虛寒,遂用六君、干姜、木香而嘔止,又用補中益氣湯而涎止,不數劑而瘡愈。(作嘔不止)
一女子臂患瘡出血,余謂血虛,用圣愈湯而愈。后因怒,復作如前,先用圣愈湯,又用加味逍遙散將愈。因惑于人言,別服降火之劑,吐瀉腹痛,余用異功散、圣愈湯而愈。
一小兒頭瘡出血,睡中發搐,審其母素有郁怒發熱,用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母服之而子自愈。
一小兒頭面生瘡出血,右腮赤色,口干飲冷。此胃經有熱,先用清胃散漸愈,又用加味解毒散而愈。
一小兒臀瘡出血,脈浮大,按之無力,右寸關為甚。此脾肺氣虛,不能攝血歸源,先用補中益氣湯而血止,又用托里散而瘡愈。
一小兒頭面生瘡,出血作痛,發熱飲冷。此胃經熱甚而血妄行也,先用仙方活命飲,諸癥頓愈;又用清熱消毒散,瘡口漸斂。(出血不止)
一小兒臀瘡久不生肌。余曰:臀屬膀胱,乃氣血難到之所,此稟腎虛而患者,當調補脾氣,滋養陰血。遂用五味異功散、地黃丸而痊。(肌肉不生)
一小兒腿瘡,久不生肌,腫痛色赤。此脾胃虛而濕熱也,用益氣湯加黃柏、防己漸愈,又用四君、柴胡、升麻而痊。
一小兒臀瘡,腐而作痛不止,肌肉不生,口干作渴,右關脈洪數。此胃經火盛之惡癥,先用竹葉黃芪湯二劑而痛止,又以四君子加升麻、白芷而愈。(肌肉不生)
一小兒腿內股患瘡,發熱不愈,診乳母肝脾血虛有熱,用異功散加柴胡、升麻,及加味逍遙散與乳母服,兒日服數匙,兩月余而愈。(發熱不止)
一小兒頭患瘡,小便不利,胸滿少食。此脾肺氣虛也,先用益氣湯,飲食頓進;又用八珍湯加五味子,小便頓利;末用托里散而痊。(小便不通)
一小兒兩脅胸間,或兩腿內側患瘡瘍,小便不利,或作或輟,診乳母肝脾脈洪數,母服加味逍遙散,子服梔子仁散加柴胡而痊。
一小兒臂瘡,服敗毒之藥,小便不利,腹脹作嘔。此胃氣復傷,陽氣虛弱而然耳。先用六君、姜、桂,一劑嘔脹頓止;再用異功散,小便如常;后用托里散而瘡愈。(小便不通)
一女子臂瘡,飲食少思,小便不利。余謂脾肺氣虛不能生化,先用四君、黃芪、當歸,小便尋利;又用五味異功散、托里散而瘡愈。(小便不通)
一小兒右頰患瘡,作渴飲冷,目黃唇裂。此脾胃實熱也,用瀉黃散而愈。后傷食作渴,遍身皆黃,少用瀉黃散,黃退而渴益甚。此熱退而真氣虛也,用白術散而痊。(作渴不止)
一女子面瘡,作渴飲湯面赤。此脾氣虛熱也,先用異功散,又用益氣湯而愈。(作渴不止)
一小兒面瘡,敷寒涼之藥,患處堅實,頭面俱腫。此脾胃受寒,血氣凝滯,而不能行耳。先用沖和湯、陰陽散,患處和軟,次用托里消毒散,堅硬頓消,又用托里散,瘡潰而愈。(敷寒涼藥)
一小兒面生瘡,寒熱頭痛,服大黃等藥,連瀉數度,手足并冷,瘡黯吃逆。余曰:此邪在表,誤攻其里,下多而亡陰也。后果歿。(服敗毒藥)
一小兒患瘡腫硬,或用針出血,寒熱嘔吐。乃胃氣虛而復傷也,用異功散而嘔止,用八珍湯而血止,用托里散而瘡愈。
一小兒項間患毒,膿成未潰,欲急刺之,不從,至脹痛始針出膿,用托里散而安。若及時用針,不用藥亦可也。
一小兒項間患毒,膿內潰脹痛。此脾肺氣虛,而不能外潰也。用大補湯四劑,針之,清膿滴瀝,發熱惡寒。用獨參湯四劑,膿涌泄,乃用大補湯、托里散而愈。東垣先生云:氣血壯實,膿自涌出。信矣。(用刀針法)
一小兒項瘡膿成不出,兩腮皆白。余曰:此肝膽經之癥,腮白乃肺經之色,金能克木,當急用針,并補脾氣。不信,竟歿。(用刀針法)
一小兒臂瘡,肉腐色紫,焮痛作渴,右關脈洪數。此胃火熾盛之惡癥,用竹葉黃芪湯而痛止,用四君、升麻、連翹、白芷、金銀花而愈。(五善七惡)
一小兒脅傷成瘡,膿清不斂,寒熱作渴。余朝用補中益氣湯培益脾氣,夕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肝血漸愈,卻用托里散、異功散,而肌肉自生。(腹破腸出)
一小兒傷手,腫不消,日出膿水少許,飲食不思,發熱惡寒,面色萎黃。此脾胃氣虛也,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月余漸愈。因飲食停滯,服克伐之劑,患處漫腫,更作嘔惡寒,余謂脾胃復傷,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治之而愈。(金木所傷)
一小兒傷內臁成瘡,色黯久而不愈。此肝脾氣血虛也,先用補中益氣湯,后用八珍湯加柴胡、升麻漸愈,再用地黃丸而痊愈。
一小兒傷臂成瘡,久而不愈,寒熱作渴,瘡口青白不合,膿水時流,先用參、芪、歸、術,寒熱漸愈;又用托里散,患處色和;再用十全大補湯而愈。
一小兒傷足成瘡,外敷寒涼藥,內服敗毒散,久不潰腐。余謂:至陰之處,血氣罕到,又服克伐之劑,所以難腐也,雖腐而不能斂也。遂用托里散加肉桂數劑,稍知痛而色漸赤,減桂又數劑而潰。因飲食過多,連瀉二日,乃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而瀉止,仍用托里散而愈。
一女子十五歲,傷手成瘡,日出清膿少許,日晡發熱。此元氣虛也,先用五味異功散加當歸、升麻,月余元氣漸復,乃用加味逍遙散及八珍湯、異功散而愈。
一女子十四歲,修指甲誤傷焮痛,妄敷寒涼及服敗毒之藥,遂腫至手背,肉色不變。余先用內消托里散,手背漸消;次以托里散為主,八珍湯為佐,服兩月余而愈。其時有同患,誤傷成瘡,不固元氣,專攻其傷者,俱致不起。(金木所傷)
孫文垣醫案
宜興令君鏡陽先生,上焦有浮熱,胃中有食積痰飲,平常好食熱物,稍涼即腹痛泄瀉,大便后,間有紅,又因勞心動火,頭面生瘡癤作疼,脈左數,右滑數,以元參、石斛、白芍藥各二錢,甘草一錢,天花粉、連翹、貝母各一錢,茯苓八分,薄荷五分,四帖,瘡癤皆愈。再以保和丸加姜連、滑石、紅曲,白術丸與服,半月全安。(卷五)
先醒齋醫學廣筆記
梁溪一婦人生癤臂上,服此半日,立出血膿愈。
連翹二錢 白芷二錢 甘菊一兩 紫花地丁五錢 白及二錢 粉甘草三錢 金銀花五錢 生地三錢 地榆四錢 皂角刺一錢 栝蔞根二錢 茜草三錢 鼠粘子一錢(腫毒)
陸氏三世醫驗
瘡癤燥補治驗
徐縣尊于秋末冬初,遍身生癤,大小不一,紅腫焮癢,黃水淋漓。延一外科療之,認為風熱,用防風通圣散,數帖不減。又一外科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用芩、連、山梔、生地等味,將十帖,痛癢膿濕益甚,且胃口日弱,飲食漸減,告假月余。鞠二府尊,悉其病狀,令人延予至縣,診視其脈,浮按微數,沉按中按皆緩而弱。徐公曰:瘡癢,非風熱,即心火,當無外此兩端。和一外科,以風熱治之而不效,又一外科,以心火治之而亦不效,何也?予曰:風熱大都為癮疹,未必為瘡癤,至瘡瘍之為心火,《內經》言之。第脈微弱為多,此元氣不足也。緩者濕也,數雖為熱,而微數不可純責之火。蓋據今日之癥,火為標,濕為本。而原當日得病之由,又濕為標,元氣不足為本。此必因乘虛汗出澡浴,濕漬肉腠,久而熱蒸,蝕為膿水,發為痛癢也。徐公喜曰:先生已照病情矣,乞處一方治之。因用蒼術、苡仁、茯苓燥濕為君,人參、白術、黃芪、甘草補氣為臣,連翹、蟬蛻清熱為佐,葛根、白芷走入陽明肌肉為使。二劑痛癢頓減,胃口稍開,十劑成痂而體復舊。
陸闇生曰:《內經》云:汗出見濕,乃生痱痤,王注曰:小者為痱,大者為痤。今瘡癤大小不一,正所謂痱痤也。汗出已為陽氣之不固,況乘虛乎?汗而澡浴正汗出,見濕也。先生熟于《內經》,故灼見病源如此。(卷之三)
冰壑老人醫案
朱子茪,谷道右邊發四瘡,先癢后痛而潰,陰囊之后,復添一瘡,庸工酒醉,乘硬繆刺之,共六穴矣。每穴泛出脂肉約二三分厚,膿血旦昔不止,兩浙瘍科,咸治遍,先生一見,即曰:此瘡余不經識,有識此者,愿師事之。仰臥兩年,居杭數月,無一效,肉削帖骨,辛巳夏月,尻 尾出蟲碗許,食漸減,八月終旬,先生診之云:不三日矣,遂舁 歸,得首丘
① 尻(kāo嵪):脊骨的末端。
② 舁(yú于):抬。
③ 首丘:亦作“首邱”。《禮記·檀弓上》:“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孔穎達疏:“所以正首而向丘者,丘是狐窟穴根本之處,雖狼狽而死意猶向此丘”。后以“首丘”比喻歸葬故鄉。
里中醫案
方禹修足瘡浸淫
相國方禹修,足瘡浸淫三載。服解毒藥、燥濕藥、清熱祛風藥。余曰:脈大無力,氣虛之候也。氣虛則下陷,服疏利藥,則愈下矣。以補中益氣加萆薢、蒼術服之,外用當歸白術膏和二妙散涂之,膿水漸干,更以六味丸加蒼術、黃柏,間服一年而愈。
脈訣匯辨
相國方禹修,足瘡浸淫,綿延三載。若解毒,若燥濕,若清熱祛風,靡不遍嘗,而勢不少衰。余曰,脈大無力,氣虛之候也。氣虛則下陷,日與疏利,有愈趨而愈下矣。以補中益氣加萆薢、蒼術服,外以當歸白術膏和二妙散涂之,膿水漸干,更以六味丸加蒼術、黃柏,間服一載而愈。(卷九)
薛案辨疏
庶吉士黃柏麟,發熱吐痰,口干體倦,自服補中不應,余謂此金水俱虛之癥,兼服地黃丸而愈。后背患癤,煩痛寒熱,彼因前月曾偕往視郭主政背疽,郭不經意,余決其殞于金旺之際,果符余言。已而郭氏妻孥 感其毒皆患惡瘡,柏麟所患與郭同,心甚恐。余曰:此小瘡也,憎寒發熱皆陰虛,舊癥果是瘡毒,亦當補氣血。余在第就以地黃丸料煎與服之,即睡良久,各癥頓退。自后常有頭面、耳目、口舌作痛,或吐痰眩暈之類,服前藥即愈。后任都憲督臨,法道出于蘇,必乘顧焉。
④ 孥(nú奴):古代妻子與兒女的統稱。
疏曰:此案之服補中,宜矣。然發熱吐痰口干,皆水虛之癥,應當補腎,徒然升提,何益哉?至瘡癤外癥,亦必補腎而安,甚矣。凡病不可不顧本也。若頭面、口舌、耳目不時作痛及吐痰眩暈等癥,又顯然水虛火炎之無疑也。(脾肺腎虧損虛勞怯弱等癥)
通府黃廷用,飲食起居失宜,兩足發熱,口干吐痰,自服二陳、四物益甚,兩尺數而無力,余曰:此腎虛之癥也。彼執服前藥,足跟熱癢,以為瘡毒,又服導濕之劑,赤腫大熱,外用敷藥,破而出水,久而不愈。又用追毒丹,瘡突如桃,始信余言,滋其化源,半年得瘥。
疏曰:此案以飲食起居失宜,足知其虛矣。所患兩足發熱,非腎水虧乎?口干吐痰,非脾氣虛乎?即口干吐痰非脾虛,兩足發熱屬腎虛也無疑。如之何用二陳、四物哉?四物不補腎,二陳復傷脾,寧不益甚乎?至于脈見兩尺數而無力,益見腎虛明驗,蓋不特水虛且火虛矣。奈何仍服前藥致腎益虧,而現足跟熱癢癥耶,即足跟是腎經所主,熱癢是虛火之征,不可謂非瘡毒即瘡毒也。而瘡毒豈無虛癥乎?乃必用外科諸法,以致變幻究竟,導濕之后,熱癢不退而反赤腫大熱;敷藥之后,膿血全無而反所出是水;及追毒之后,仍無膿血而反瘡突如桃。是皆腎虛之故,非急滋化源不能簡也,為外科者,可不知焉耶?(肝脾腎虧損下部瘡腫等癥)
府庠鐘之英,兩腿生瘡,色黯如錢,似癬者三四,癢痛相循,膿水淋漓,晡熱內熱,口干面黧,此腎虛之癥,用加味六味丸,數日而愈。此等癥候,用祛風敗毒之劑,以致誤人多矣。
疏曰:兩腿雖陰分,而生瘡色黯,不過濕熱之氣下流而已,而況膿水淋漓者乎?不知果系濕熱,當不止于如錢似癬者三四而已,所謂瘡為腎疳,于面黧更足征矣。雖然面黧不足征之,凡屬腎虛者,其瘡必經年累月涂抹而不除者,亦非定生于兩腿而已。(肝脾腎虧損下部瘡腫等癥)
臨證指南醫案
十九 瘡痍四肢偏多,長夏入秋,懶倦欲眠,干咳無痰,頗知味,聽納已少。此陽明胃陰,因熱致耗,即熱傷元氣之征。當與甘藥,養胃陰以供肺,如金匱麥門冬湯去半夏,加黃芪皮。
十八 脈不浮大,非關外風,初起右掌二指,已不屈伸,頭面身半以上,常有瘡泡之形,此乃陽明脈絡,內留濕熱,若非癘氣吸入,定然食物中毒,姑與宣解緩攻。
連翹 犀角 赤芍 酒煨大黃 荊芥 片姜黃
又 能食,二便通調,臟腑無病,初因膿瘡,瘡愈有泡,自面及肢體,至于右指掌屈伸皆痛,為脈絡留邪,以致隧道為壅。前方辛涼入血,先開后降,已得小效,今制清脈絡壅熱,藉酒力以引導,通復營衛,亦一法也。
銀花 連翹 犀角 生大黃 荊芥 丹皮 黃芩 川芎 當歸 澤蘭 羚羊角 大豆黃卷
用無灰酒十斤浸。
四六 血舍空隙,內風蠕動,外以熱湯泡洗,濕熱蒸襲肌竅,遂有裂膿流水,況周身漸加麻痹,陽脈亦衰。圖治之法,清營以熄內風,疏利濕熱以肅隧道,辛辣腥鮮勿進,尚可緩以計功。
制首烏 鮮生地 柏子仁 川斛 黑穞 豆皮 虎骨 蠶砂 黃柏 萆薢
熬膏。
吳 瘡痍之后,濕熱未去,壅阻隧道;水谷下咽,亦化為痰;中焦受病,故不知饑餓;痰氣上干,漸至喘悶矣;但服藥四十劑,純是破氣消克,胃陽受傷,痰氣愈不得去矣。
半夏 茯苓 紫老姜 炒粳米
又 瘡痍大發,營衛行動于脈中脈外,可免腹滿之累矣;第谷食尚未安適,猶是苦劣多進之故,胃陽未復,仍以通調利濕主之。
半夏 苡仁 金石斛 茯苓 澤瀉
十七 久熱瘡痍五六年,環口燥裂,溺澀莖痛。
鮮生地 熟首烏 丹皮 丹參 茺蔚子 銀花 地丁 紫草
共熬膏。(瘡瘍)
三四 初因嘔吐,是肝胃不和致病,故辛香剛燥愈劇。然久病,必入血絡,熱則久瘡不愈矣。夫木火皆令燥液,易饑易飽,間有嘔逆,斯胃病仍在,凡呆滯藥味,皆非對癥。
三角胡麻 冬桑葉 生首烏 杏仁 郁金 佩蘭葉 茯苓 苡仁
熬自然膏。
十五 身瘦久瘡,血分有熱,精通之年,最宜安養,脈象非有病。
生首烏 三兩 三角胡麻 一兩五錢,搗碎水洗 細生地 四兩 地骨皮 二兩 金銀花 二兩 丹皮 二兩 生白芍 二兩 生甘草 一兩
蜜丸,早服。
三九 脈來濡浮,久瘡變幻未罷,是衛陽疏豁,不耐寒暄 ,初受客邪不解,混處氣血,浸淫僅在陽分,肌腠之患,議升舉一法,氣壯斯風濕盡驅。
① 暄(xuān宣):溫暖。
人參 生黃芪 川芎 當歸 防風 僵蠶 蟬蛻 炙草 生姜 大棗(瘡瘍)
 風熱既久未解,化成瘡痍,當以和血驅風。
當歸 赤芍 川芎 夏枯草花 牛蒡子 制僵蠶
金 頭巔熱癤,未能泄邪,此身熱皆成膿之象,辛涼兼理氣血可愈。
連翹 犀角 銀花 丹皮 元參 生甘草 青菊葉(瘡瘍)
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寧波,二十五歲 面起瘍瘡,瘡愈頭痛,牙關不開。凡頭面乃陽氣游行之所,不容濁氣留著。外瘍既合,邪痹入骨骱 。散風藥僅走膚膜,上焦氣多,血藥無能為干上部之隧。
② 骱(jiè介):骨節間相銜之處。
角針 蜂房 淡豆豉 牙皂 甜瓜蒂 大豆卷(雜癥)
江陰,十六歲 十二年春夏發瘡,內因之濕,本乎脾胃,忌口可愈。
生真於術 一斤 白蒺藜 一斤
用糯薏苡仁十兩煎汁泛丸(雜癥)
五十八歲 愛飲火酒,酒毒濕熱,自腸胃經絡蒸搏肌腠,瘡痍遍及肢體,經年久蘊不解。法當用局方涼膈散,攻其無形之熱。(雜癥)
洄溪醫案
蘇州章倚文夫人,體質本弱,平時飲食絕少,忽患項毒,平漫不腫,痛輒應心。醫者謂大虛之證,投以峻補,毒伏神昏,奄奄一息,延余視之。余曰:毒無補理。瘡口不高,則以圍藥束之,飲以清涼養血之品,托毒于外,兼服護心丸,痛定而瘡根漸收。余暫歸,轉托一醫代治。醫者強作解事,曰圍藥不過金黃散之類,無益也,去之。用藥亦意為改易,以炫己能。瘡遂散大,血出不止,痛復甚而神疲。余再至大駭,詢之,乃知其故。醫者乃不復生議論,于是仍用前法,膿成食進,而后得安。蓋外科病不治者絕少,皆由醫之不得其道,所以動手輒誤,病變日增,而藥無一驗,即束手無策矣。(項疽)
續名醫類案
孫真人云:予以貞觀五年七月十五日夜,以左手中指背解著庭木,至曉痛不可忍,經十日,痛日深,瘡日高大,色如熟小豆色。常聞長者之論有此方,遂依治之,手下即愈,痛亦除,瘡亦即瘥,未十日而平復。楊炎南行方著其效云:其方取蒲公草,搗敷腫上。 (《千金方·序》)琇按:上二癥即世俗所謂木蛇咬也,張說似不然之。(卷十三·痛痹)
蘇子由面有瘡。高安丐者趙生,謂子由曰:君好道而不得要,陽不降陰不升,故肉多而浮,面赤而瘡。吾將教君碗水,以灌溉子骸,經旬諸疾可去。子由用其說,信然。惟怠不能久,故不能極其妙。 (《龍川志略》)(卷十六·面)
富家子唐靖,瘡發于陰,至爛人道。周守真曰:病得之欲泄而不可泄也。治法宜內服龍膽瀉肝湯,外以甘草末糝 之。 (《延壽書》)(卷十九·前陰)
① 糝(sǎn傘):涂抹,粘。
張通府耳后發際患腫一塊,無頭,肉色不變,按之微痛,彼以為痰結核,其脈軟而時見數。《經》云:脈數不時見,則生瘡也,非痰結。仲景云:微弱之脈,主血氣俱虛,形精不足。又云:沉遲軟弱,皆宜托里。遂以人參、白術、黃芪、當歸、川芎、炙草以托里,少加金銀花、白芷、桔梗以消毒。彼謂不然,內飲降火化痰,外帖涼藥,覺寒徹腦,患處大熱,頭愈重,飲食愈少。復請治,以四君子湯加藿香、炮干姜,數劑飲食漸進,膿成刺之。更以十全大補湯去桂及炙草,帖以豆豉餅,又月余而愈。(卷三十一外科·癰疽)
張子和在西華,寄食于夏官人宅,忽項上病,一病狀如白瘡,瘡腫根紅硬,以其微小不慮也。忽故人見邀,以羊羔酒飲,雞、魚、醢、蒜皆在焉。張以故人不能辭,又忘禁忌,是夜瘡大痛不可忍,項腫及頭,開口發狂言,目見鬼神。夏君甚懼,欲報其家。張笑曰:請無慮,來日當平。乃以酒調通經散六七錢,下舟車丸百余粒,次以熱面羹投之。上涌下泄,一時齊作,各去半盞。明日日中,瘡腫已平,一二日膿出而愈。(卷三十一外科·項癰)
姚應鳳診一人,項生瘡,求治,應鳳曰:是天蛇頭瘡,宿因也,三年頭當自落而斃。竟如其言。 (《仁和縣志》)(卷三十一外科·項癰)
胡氏子年二十余,生膿窠已一年,服藥無算,長臥床席,二三日間,昏暈數次。入其室,穢氣盈溢,膿血痛苦,仰臥不能轉側,兩手背皆瘡,不能診候。問其飲食惡心否?云:尚可飲食。曰:胃氣在,可生也。即以黃芪、白術、當歸、甘草、廣膠為主,佐以銀花、浮萍,煎之以酒,六劑瘡愈大半,二十劑而全愈。(卷三十五外科·膿疥)
翟立之素善飲,遍身疙瘩,搔起白屑,上體為甚,面目焮腫成瘡,結痂承漿,眼赤出淚,左關脈洪數有力。或作癘風治之,膿潰淋漓。此肝火濕毒,以四物湯加干姜、連翹、山梔、柴胡,一劑諸癥悉退,四劑全退。兩睛各顯青白翳一片,亦屬肝火,再劑翳去,乃用六味丸而愈。(卷三十五外科·疙瘩)
張子和治穎皋韓吉卿,自髀至足,生濕欬,大者如錢,小者如豆,癢則搔破,水到則浸淫,類蟲行襪,愈而復生,瘢痕成凹,十余年不瘥。張哂 之曰:此濕欬瘡也,由水濕而得,故多在足下。以舟車、濟川,大下十余行,一去如掃。
② 哂(shěn審):譏笑。
一省掾背項常有痤癤,愈而復生。張曰:太陽血有余也。先令涌泄之,次于委中髪針出紫血,病更不復作也。張君袞常,喜熱火烘灼其背及兩足,又食自死肉,久而兩足常生癤毒,愈而復生半月余。以清涼飲子下之,得紫黑血積于便中,去者月余,其積毒頓除,是知積熱毒致癰腫者如此。(卷三十五外科·瘡癤)
張仲安治凍瘡,用黃柏燒存性,研細,以雞子清調敷。破者,干糝上,神妙。
治暑月肌膚瘡爛,或因搔成瘡,多是大暑汗出,坐臥濕地,致肌膚多瘡爛汁出。有一乳母曰:此易瘥也。取干壁細土末敷之,隨手即瘥。(卷三十五外科·瘡癤)
張子和曰:麻先生妻,病足趾痛不可忍,酒調通經散一錢半,夜先吐,吐畢而痛減。余因嘆曰:向見陳五曾病此,醫以為小蟲傷,或以草上有毒物觸之,遷延數月,膿盡方已。今日觀方,可發大笑。
王思中治一人,患瘡疹,陰囊腫脹如斗升,不能跬步。王曰:此瘡蠱也。就外科劑中加麥稈四十九莖遂消。 (《吳江縣志》)
戊申之水,乃二百余年創見之變,人足浸水中,數日即皮破生瘡,痛不可忍。一法取水荊條煎水浴之立愈。 (《續金陵瑣事》)(卷三十五外科·瘡癤)
張子和治一男子被杖,瘡痛焮發,毒氣入里,驚涎堵塞,牙噤不開,粥藥不下,前后月余,百治無功,甘分于死。先以三圣散,吐青痰驚涎,約半大缶 。次以利膈丸百余粒,下臭惡燥糞又一大缶。復煎通圣散數錢,熱服之,更以酸辣蔥醋湯發其汗。斯須,汗吐交出,其人活矣。此法可以救冤人。(卷三十六·杖傷)
① 缶(fǒu否):盛酒漿的瓦罐。
小渠袁三,因強寇入家,傷其兩胻外臁,作瘡,數年不已,濃汁常涓涓然。但飲冷則瘡間冷,水浸淫而出,延為濕瘡,求治。張曰:爾中焦常有綠水二三升,涎數掬。袁曰:何也?張曰:當被盜時,驚氣入腹,驚則傷膽,病在少陽經也。兼兩外臁皆少陽之部,此膽之甲木受邪。甲木色青,當有綠水,少陽在中焦如漚,既伏驚涎在中焦。飲冷水,咽為驚涎所阻,水隨經而旁入瘡,故飲水則瘡中水出。乃上涌寒痰,汗如流水,次下綠水,果二三升,一夕而痂干,真可怪也。
王涇以高宗疾,奉御無狀,鞭背都市,流遠方。后歸,自言不曾受杖,嘗袒而示某,以背完瑩無癥,初不解其如何也。后見他醫言,杖皆有瘢,惟噬膚之初,敷以金箔,則瘢立消,意金木之性相制耳。 (《程史》載岳珂)(卷三十六·杖傷)
繆氏醫案
足筋不舒,為濕邪所阻,以致絡脈壅滯。今發瘡,即是濕邪疏泄處。
熟地 阿膠 桑葉 黑芝麻 當歸 真血余 石決明 甘菊 木瓜 絲瓜絡 新絳 牛筋 人乳粉 牛酥 白麻骨
用豬脊髓、阿膠烊化和丸。
錦芳太史醫案求真初編
治族弟繼萬下身瘡發案百七十四
瘡屬濕熱,舉世皆知,問及醫士,治總不越銀花、牛子、羌、防、獨活、蒼術、川樸、米仁、歸尾、赤芍、生地、丹皮、澤瀉以為通用,甚則進用黃柏、地榆、桃花,并或更用瘡藥,以為敷帖。治止如斯,有何考核維真,而令病無遁情,治無不效者乎?歲乾隆甲寅,族弟繼萬來余,詳述伊病自腰而下,患有瘡毒焮紅腫痛,而肛門尤甚,起坐甚艱。問及他醫,有云清熱利濕,及或搜風解毒;有云稻米、薏苡炆粥。紛紛持論,愿求一診以破其惑。余細診其肺口右寸,脈獨沉微,因向渠 問現在精神若何?答曰:氣倦無力。顯屬下墜無疑,速以玉屏風參用升提之藥,日服二劑,而氣自爾上升,氣升則血周流無滯,而瘡自不下見。書云下病上療,于此可證。是病日服二劑,至服五六十劑,而瘡始除。因嘆世俗庸醫,見病治病,活潑甚少,舉此以嘆治病之變,有不可拘如此。
② 渠:他。
氣盡下墜,凝結不升,蘊而為瘡為毒,理所應有。且下既實,則上必虛,故爾氣倦無力,明其理以治,而瘡與倦俱除。男省吾識。
垿山草堂醫案
陰虧濕熱之體,炎天輒發瘡疾。治以涼營化濕法。
生地 丹皮 茅術 黃芩 苡仁 豨薟草 阿膠 歸身 川柏 苦參 赤苓(瘰瘍)
吳門治驗錄
十全街
脈沉而緩,按之少力,陽明素有濕熱,因耳瘡過服涼劑,陽分益虛,故發熱惡寒,頭昏惡心,宜先與固表疏散為治。
生黃芪 一錢五分 防風 七分 蒸冬術 一錢五分 茯苓 三錢 澤瀉 一錢 紫蘇葉 五分 上黨參 三錢 大白芍 一錢五分,炒 炙甘草 五分 蒼耳子 一錢 生姜 一片
又 外感已清,耳瘡久而不愈,左脈虛滑,自是陰虛陽越,擬育陰潛陽法。
大生地 三錢 大熟地 五錢 炙龜版 四錢 炒牛膝 二錢 茯神 三錢 粉丹皮 一錢五分 澤瀉 一錢 蒼耳子 三錢 元參炭 一錢五分 炒山梔 二錢 炒赤芍 一錢 橘葉 十片
又 照前方加:
生地 二錢 鮮霍斛 四錢
每晨,空心開水送:
六味地黃丸 五錢
問:此癥由耳瘡腫痛,服專科藥不但耳瘡不愈,寒熱大作,諸癥業起,今始與固表疏散,繼用育陰潛陽,諸癥俱愈,耳瘡亦痊,豈專科徒負虛名耶?曰:《經》云腎開竅于耳,又云陽明之脈環耳前后。此人素有濕熱,積于陽明,又緣水不制火,上炎為耳瘡。若早用和陰疏散,原可不致他變,奈專科但知苦寒降火,以致火郁變生。今既疏解其郁,復育陰潛陽,以治其本,自然全愈。彼專科不過摭拾外科數方,不知虛實,不問經絡,一門涼瀉,遇實癥亦能見功,然欲以此,遂為治耳專門,恐難盡信也。(卷二)
王旭高臨證醫案
某 費心太過,中氣不足,濕熱內蘊。咽下至胸,常若空空,行動無力,臂發濕瘡。宜自安逸,防其心跳頭眩。
冬術 半夏 茯苓 陳皮 歸身 砂仁 黨參 香附 苡仁 萆薢 桑枝(虛勞)
回春錄
婺人羅元奎,丁亥夏卒發寒熱,旋即嘔吐不能立,自言胯間痛不可當。孟英視其痛處,焮赤腫硬,形如肥皂莢,橫梗于毛際之左。乃曰:此證頗惡,然乘初起,可一擊去之也。用金銀花六兩,生甘草一兩,皂角刺五錢,水煎和酒服之。 眉批:予每以此法治陽證瘡毒,莫不應手取效,真妙方也。一劑減其勢,再劑病若失。逾年患傷寒,孟英切脈,虛細已極。曰:此不可徒攻其病者,以陰分太虧耳。與景岳法,以熟地、當歸、酒炒白芍、炙甘草、橘皮、柴胡等藥,一劑而瘳。 此法予亦屢用獲效,氣虛者并可加參,但表藥止柴胡一味,猶嫌力微。
尚友堂醫案
家風地先生次孫后靷,滿頭生瘡,醫者用藥涂愈,未能宣托,遂至久熱不解,煩躁難安,命余診視。唇紅口干,舌端不時伸縮。余以導赤散立方,先生詰曰:月余之熱用導赤散何也?余曰:此瘡愈蓄熱之癥,先生又詰瘡生何處?余曰:必生頭上,頭為諸陽之會,《經》云:諸熱瘡癢,皆屬心火。心不可見而舌為心苗,心有熱故舌常伸縮。心為丁火,不可以瀉,惟瀉小腸丙火,則心火翕然下降。且大熱利小便,亦釜底抽薪之義。服一劑而熱減半,再服則熱退身安矣。次日先生授以札云:前日之藥,大有效驗,賢侄可謂眼明手敏,精而進之,可以救世,亦可以傳世,仍煩撥冗 至家,斟酌一方,以善其后云云。(治瘡愈久熱)
① 撥冗(rǒng宂幾):冗,忙也。意指百忙中抽出時間。
南豐陳姓子,兩足生瘡,腫如瓜瓠,皮白暈紅,潰流黃水,發熱則癢,搔破則痛。外科醫治,洗敷之藥,總是涼皮散血,所服之方,無非解毒滋陰。蔓延數載,體氣日薄。延余診之,六脈遲弱。余曰:此因寒濕浸淫,如木淹泥水之中,漸次腐爛。《經》所謂濕淫足疾,此瘡是也。法宜升陽除濕,陽旺濕去,瘡自結痂。若用寒涼瀉火,是猶惡濕居下,必致潰爛不已。依方調治,一月而痊。
服方:
黃芪酒炒三錢 黨參米炒二錢 白術土炒二錢 茯苓二錢 米仁炒二錢 小茴炒一錢五 桔梗一錢 蔓荊子一錢 五加皮二錢 白芷八分 破故紙二錢 陳皮六分
寒加附子、肉桂,濕加蒼術、煨姜、紅棗煎服。
洗方:
紫蘇葉五錢 白芷五錢 蒼術五錢 蛇床子五錢 川椒一錢 艾葉一兩 連根蔥一握,共煎湯,乘熱洗之,拭干掩藥。
掩皂藥:
黃丹灰炒一錢 石硫黃四錢 樟腦二錢 白芷一錢 爐甘石制二錢 龍骨煅一錢 枯礬八分此味研末另包,掩時斟酌,癢則加大,痛則減去,共研細末掩之。(治足瘡腫爛)
王氏醫案續編
濮嫗 于酷熱之秋,渾身生癤如疔,痛楚難堪,小溲或秘或頻,大便登圊 則努掙不下,臥則不能收攝,人皆謂其虛也。 未聞虛而生癤者。孟英診脈滑數,舌紫苔黃而渴。與白虎湯加花粉、竹葉、梔子、白薇、紫菀、石斛、黃柏。十余劑而痊。
② 嫗(yù欲):年老的婦女。
③ 圊:廁所。
王氏醫案三編
孫位申令正 ,左內踝患一瘡,外科敷割,雜治兩月,漸至瘡色黑陷,食減神疲,寒熱時形,痛無停晷,始延孟英診之。脈象弦細無神,曰:此營陰大虧之證,余于外科雖疏,然初起既無寒熱,患處亦不紅腫,其非火毒可知,并不流膿,虛象更著,始則攻散劫津,繼則溫托壅氣,妄施敷割,真是好肉剜成瘡矣。況病在下焦,素患肝郁,芪、茸、芎、歸,益令陽浮,兩腿不溫,豈為真冷?亟煎蔥湯將患處洗凈,切勿再行鉤割。以生附子杵爛帖涌泉穴引火下行,患處日用蔥湯溫洗。方用血余、當歸、冬蟲夏草、枸杞、牛膝、蓯蓉、豬膚、藕、白蒲桃干煎服。五劑寒熱全休,腿溫安谷,黑處轉紫,痛減脈和。旬日后紫轉為紅,陷處日淺,始令以珍珠八寶丹糝之。匝月 而肌生體泰。
④ 令正:舊時以嫡妻為正室,因用為稱對方嫡妻的敬詞。
⑤ 匝(zā咂)月:整個月。匝,環繞一周。
歸硯錄
金氏婦,自仲夏墮胎,迄今四月有余,惡露淋漓不斷,兩臀近復患瘡,渾身膚癢,脈數而弦,多藥罔效,亦為產后宜溫之謬說所誤也。用西洋參、銀花各二錢,生地、龜板各四錢,冬瓜皮三錢,梔炭、竹茹各一錢五分,白薇、青蒿、黃柏各一錢,甘草六分。不十帖愈矣。
慎五堂治驗錄
錢門塘徐靜卿夫人,余姨母也。庚辰八月,患形寒身熱,少汗,膚腠中如痧如斑,隱隱約約,其色如赭,而且癢,微有咳嗽。余曰:此疹也。即予輕宣經絡,兼開元府。得汗疹退,知饑加納。停藥二候,面、頸、胸、腋又發一種大者如蠶豆,小者如麻子,色白有膿,或出膿而散,或不出膿而隱。彼處醫家不識斯何病也。邀余決之。余一閱視,曰:此豌豆瘡也。究由肺失清肅,風熱濕毒蘊于太陰之絡而為疹。得清宣泄表,肺胃之令行而清肅下降,其邪無容留之地,遂潰溢出于肌腠之外。蓋肺主皮腠,胃主肌肉,若盜賊潰圍,而游騎無歸,則隨處作禍。面頸為陽明胃之部位,胸腋為太陰肺之分野,二經受病,故此處獨多也。即予銀翹、大黃、地丁、丹皮、羚角、土貝、枇杷葉、桑葉、牛蒡、人中黃、射干、綠豆等出入。數劑而起榻。寓醫黃墻朱梅坪外敷以金黃散,其腋處二粒經月余而始收全功。
一得集
杭垣陸點翁家,一傭婦,紹郡人,年五十余,尻骨之上,一節突起,腰間患瘡,潰久不斂。戊子春,就余診之。六部之脈,俱浮取空大,沉按無根,余知此癥不治,乃致意點翁,囑其婉言勸歸養息,病愈仍可復來。傭婦如言回家,醫治至秋似稍安而復來,點翁又邀余診,脈象如初。余曰脈仍無根,須防暴脫,果至初冬而歿。(卷下)
過氏醫案
婺源余君夷白文郎,患火珠瘡,自發內起竄至頭面,累累如貫珠,腫而封目,壯熱不退,二便如常 風火全在上焦。余為遍刺擠出膿血,用銀花敗毒湯加牛膝、車前引下之,復用生大黃、生南星研末,雞蛋清調作兩餅,敷兩足心,此導龍入海之法。越日而小便清者黃矣,腫消而病亦愈矣。
雪雅堂醫案
王宅太太 產后百日,外時患畏冷,內外戰振不堪,又或弦暈,經水時來時止,然不甚多,腹并不痛,不思食,右關弱小,左澀滯,關脈更沉澀不起,患右手脈癰,兩手指節間時生米粒小瘡,痛難名狀,應以肝經血郁論治。
醋香附 二錢 澤蘭 二錢 牛膝 二錢 當歸 二錢 醋川軍 一錢 桃仁 三錢 紅花 一錢 桂枝 一錢 赤芍藥 二錢 川芎 二錢 浙貝 二錢 甘草 一錢
服后腹略痛,肝經熱氣覺流入膀胱,小便下赤黃如米泔水者二次,第二劑去膝桂軍草四味,第四劑因不能食加蒼術、砂仁、半夏。
又 再診,各癥遞痊,仿易思蘭法以越鞠加減立局。
醋香附 三錢 川芎 錢半 神曲 二錢 蒼術 二錢 黑梔子 錢半 川貝 二錢 白芍 二錢 砂仁 錢半 炙黃芪 三錢 桔梗 二錢 當歸 三錢 桃仁 一錢
菊仙 面起瘡點,破則出水癢疼,時或咽痛,目紅口渴,心熱陽明血分郁熱,清營湯佐以解毒之屬。
鮮生地 五錢 淡竹葉 三錢 生石膏 三錢 元參心 三錢 川黃連 二錢 紫丹參 三錢 寸麥冬 三錢 杭丹皮 二錢 金銀花 三錢 連翹殼 二錢
醫驗隨筆
河埒口蔣姓遍發瘡毒,體無完膚形神消瘦。先生偕門人鄒致和同往,致和幼讀醫書,并在他處學習內外科五六年。始入房見其形狀,驚而卻走。先生用枯礬末數兩,麻油調敷遍體,兩星期而愈。繼有黃泥橋薛姓子病遺精,北門王醫用固澀補藥十余劑,不獨精不能固,遍體腫脹發瘡,濃水淋漓,兩手不能據箸,舌苔光絳。先生曰:此濕火灼陰也。用鮮首烏、黃柏、黃連、黃芩、丹皮等,外治同前法,濃瘡即愈,遺精亦止。后見其人氣體甚豐腴也。
曹滄洲醫案
幼 熱癤。蘊熱上亢,熱癤不一,當清化分利。
鮮生地 銀花 鉤勾 玉泉散  白蒺藜 桑葉 大竹葉 鮮蘆根(外瘍總門科)
俞 濕風瘡。濕風瘡延蔓,非清化不可。
桑葉 銀花 川萆薢 丹皮 連翹 赤芍 生米仁 澤瀉(外瘍總門科)
徐 瘡痍。營分積濕化毒,瘡痍遍體,煩躁溲赤,便通,危深。火如燎原,不易速效。
上川連 五分 銀花 三錢 滑石 四錢 清麟丸 三錢,絹包 丹皮 三錢五分 淡竹葉 三錢 赤苓 四錢 赤芍 三錢 生米仁 三錢 澤瀉 三錢(外瘍總門科)
陳 癤。熱癤滿頭,口渴,表熱,便溏溲少。內外同病,轉重可慮。
上川連 桑葉 枳殼 車前子 淡芩 丹皮 炙雞金 澤瀉 粉葛根 雞蘇散 大腹皮(外瘍總門科)
李 火癤。火癤疊竄,舌邊糙。陽明蘊熱上亢,時值火令,必須清營泄熱,以杜 瘍患糾纏。
① 杜:阻塞。
鮮生地 四錢,打 石決明 七錢,先煎 扁豆衣 三錢 銀花 三錢 丹皮 三錢五分 滑石 三錢 甘中黃 一錢,包 赤芍 三錢五分 白茅根 一兩,去心(外瘍總門科)
② 甘中黃:即人中黃,為甘草末置竹筒內,于人糞坑中浸漬后的制品,功能清熱涼血解毒,現已不用。
程 胎癩未曾斷根,小癤續竄不已。當清營泄熱。
鮮生地 三錢,打 羚羊角 七分,另煎透 通草 七分 銀花 三錢五分 甘中黃 一錢,包 淡竹葉 三錢五分(外瘍總門科)
季 肝火瘡,延蔓作癢。當平肝化濕,以解鴟張 之勢。
③ 鴟(chī吃)張:兇暴、囂張,像鴟鳥張開翅膀一樣。
石決明 一兩,先煎 川柏 三錢五分,鹽水炒 赤苓 三錢 陳皮 一錢 連翹 三錢 知母 三錢五分,鹽水炒 澤瀉 三錢 生米仁 四錢 丹皮 三錢五分 淡竹葉 三錢五分 甘菊瓣 三錢(外瘍總門科)
錢 濕風瘡。濕風瘡,延蔓作癢。當以清化分利法。
三妙丸 三錢,吞服 丹皮 二錢 粉萆薢 三錢 鮮生地 一兩 赤芍 二錢 豬苓 三錢五分 桑白皮 三錢 防己 三錢五分 澤瀉 三錢 地膚子 三錢五分(外瘍總門科)
蔡 濕風瘡。濕風瘡蔓延,癢甚多水,營分濕熱重,非清化分利不可。
三妙丸 三錢,包 桑白皮 三錢 銀花 三錢 粉萆薢 四錢 川柏 鹽水炒 丹皮 三錢 連翹 三錢 赤苓 三錢 知母 三錢,鹽水炒 赤芍 三錢 生米仁 四錢 澤瀉 三錢(外瘍總門科)
也是山人醫案
虞(十二) 兩目瘡瘍,綿延一載不痊,服羚羊角反劇,眼癖。
川連 四分 白甘菊 一錢 生甘草 二錢 夏枯花 一錢 桑皮 一錢五分 苡仁 一錢 土貝 二錢 連翹 一錢五分 茯苓皮 二錢
又 前方已服三帖,略效,再擬:
制軍 一錢五分 銀花 一錢 桑皮 一錢五分 夏枯花 一錢 丹皮 一錢 連翹 一錢五分 大貝 二錢 炒山楂 一錢五分 川楝子皮 一錢
又 前方又服三帖大效,又擬:
制軍 二錢 金銀花 一錢 川楝子皮 一錢 夏枯 花一錢 桑皮 一錢五分 黑山梔 一錢五分 大貝 二錢 連翹 一錢五分
張(二) 肺火。
桑葉 一錢 川貝 二錢 銀花 一錢 池菊 一錢 杏仁 三錢 連翹 一錢五分 羚羊角 一錢五分 黑山梔 一錢五分
又 瘡色已潰,尚未結痂,系肺熱未清。
桑皮 一錢五分 大貝 二錢 池菊 一錢 夏枯花 一錢 制天蟲 二錢五分 連翹 一錢五分 赤芍 一錢五分 銀花 一錢 地丁 一錢(瘡瘍)
邱(三一) 面目浮腫,左肢發瘡,此屬濕火,膚腠皆癢。
桑皮 一錢五分 豨薟草 二錢 銀花 一錢 制首烏 四錢 漢防己 一錢五分 連翹 一錢五分 米仁 三錢 池菊 一錢
又 兩次。
桑皮 一錢五分 川黃柏 一錢 池菊 一錢 夏枯花 一錢 漢防己 一錢五分 連翹 一錢五分 米仁 三錢 銀花 一錢
又 三次。
大貝 一錢 川萆薢 二錢 銀花 一錢 夏枯花 一錢 漢防己 一錢五分 羚羊角 一錢五分 池菊 一錢 米仁 二錢
王(十二) 氣火上升,唇口生瘡。
霜桑葉 二錢 池菊 一錢 丹皮 一錢五分 南花粉 一錢五分 連翹 一錢五分 生甘草 三分 赤芍 一錢五分 馬勃 五分(瘡瘍)
叢桂草堂醫案
龔姓女七歲,夏間頭頂生癤如貫珠,出膿后久不生肌,每三日必出膿一次,否則腫脹疼痛,乃以綠云膏帖之。每日洗換,不十日瘥。(卷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漯河市| 屯门区| 荆州市| 西乡县| 陕西省| 华容县| 布拖县| 简阳市| 栖霞市| 台湾省| 乐清市| 北碚区| 绥德县| 漾濞| 新巴尔虎右旗| 齐齐哈尔市| 宜章县| 会宁县| 东乌珠穆沁旗| 岳阳市| 盐边县| 吉首市| 新平| 固原市| 新蔡县| 洪湖市| 花垣县| 峨山| 册亨县| 庄浪县| 紫阳县| 平谷区| 乌苏市| 历史| 山东省| 景洪市| 隆化县| 同心县| 柳州市| 天气| 菏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