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案類聚(下冊)
- 盛增秀 陳勇毅 竹劍平 王英主編
- 4438字
- 2019-08-09 14:17:36
瘤案
校注婦人良方
一婦人素郁結,肩臂各腫如覆杯。余以為肝脾虧損,用加味逍遙散百余劑,元氣復而腫消。后因勞役怒氣,經行不止,服涼血之劑,其血如崩。余以為此因脾氣復傷下陷,而血從之,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加味歸脾湯而愈。(婦人流注方論第五)
名醫類案
狄梁公性好醫藥,尤妙針術。顯慶中,應制入關。路旁大榜云:能療此兒,酬絹千匹。有富室兒鼻端生贅如拳石,綴鼻根,蒂如筋,痛楚危亟。公為腦后下針,疣贅應手而落。其父母輦 ①千縑奉酬,公不顧而去。 《集異記》(鼻)
① 輦(niǎn捻):拉車。
一男子眉間一核,初如豆粒,二年漸大如桃。用清肝火、養肝血、益元氣而愈。(眉)
臨川有人瘤生頰間,癢不可忍,每以火烘炙則瘥止,已而復然,苦甚。一醫告之曰:此真虱瘤也,當剖而出之。取油紙圍頂上,然后施砭,瘤方破,小虱涌出無數,最后一白一黑兩大虱,皆如豆殼,中空空無血,與頰了不相干,略無瘢痕,但瘤所障處正白耳。 《丁志》
浮梁李生得背癢疾,隱起如覆盆,無所痛苦,惟奇癢不可忍,飲食日減,無能識其為何病。醫秦德立見之,曰:此虱瘤也,吾能治之。取藥傅其上,又涂一綿帶,繞其圍,經夕瘤破,出虱斗許,皆蠢蠕能行動,即日體輕。但一竅如箸端不合,時時虱涌出,不勝計,竟死。唐小說載賈魏公鎮滑臺日,州民病此。魏公云:世間無藥可療,惟千年木梳燒灰及黃龍浴水乃能治耳。正與此同。
處士蒯亮言其所知,額角患瘤,醫為剖之,得一黑石棋子,巨斧擊之不傷缺。復有足脛生瘤者,因至親家,為猘犬所龂 ②,正嚙其瘤,其中得針百余枚,皆可用,疾亦愈。 《稽神錄》(瘤)
② 龂(yín銀):牙根肉。同“齦”。
保嬰撮要
一小兒因乳母郁怒,臂前臁腫硬,皮色如常,日出膿水。乃脾肺之虛癥也,用加味歸脾湯、如圣餅,三月余腫漸消。后因母怒發熱,兒患處復腫,用加味逍遙散,母服二劑,兒日服杯許,赤腫漸退,仍以前藥久服而愈。
一小兒頭后患之,久不斂,目睛多白。此稟腎虛之癥,母子并服六味丸、補中湯,外以六味丸料加鹿茸作餅,熱熨患處,每日一次而斂。
一女子腿外臁一瘤寸許,色赤,破而血逆漂甚多,發熱作渴。先用當歸補血湯,渴熱漸愈;又用加味逍遙散,瘡口尋愈。
一小兒落草,大腿外股如指尖一塊,肉色如常,按之不痛。至數月誤觸破,出如粉漿,內股焮痛,寒熱如瘧,手足抽搐如急驚狀。此膿水出多,氣血虛而內生風也。先用異功散加鉤藤鉤二劑,又用八珍湯加鉤藤鉤而安,用托里散而痊。
一小兒二歲,項間自分娩有一核。余謂:但調治乳母,其兒自愈。彼欲速效,外涂牡蠣、硝黃之類,內服海藻、蓬術之類,脾胃復傷而歿。
一小兒九歲,項間患之。余謂:稟腎肝血燥所致,當滋水生木。不信,另用藥破之,膿水淋漓,仍服散堅之藥而歿。
一女子腿前腫一小瘤,作癢,搔破出蟲,如蚊而飛去,寒熱如瘧。乃肝經之癥,即虱瘤之類,用加味逍遙散而愈。又有一種發瘤,破開有發,屬腎經之癥也。(五瘤)
景岳全書
茲紀子,于三旬之外,忽于臀下、肛門前骨際皮里,生一小粒,初如綠豆許,不以為意,及半年,而如黃豆矣。又一年,而如皂子,復如栗矣。此時乘馬坐椅,皆有所礙,而漸而痛矣。然料此非敷藥可散,又非煎藥可及,使其日漸長大,則如升如斗,懸掛腰股間行動不便,豈不竟成廢物乎?抱憂殊甚。謀之識者,皆言不可割刺,恐為禍不小。予熟籌數月,莫敢妄動。然竊計,此時乘小不取,則日后愈大愈難矣,將奈之何?嘗見人臀股間受箭傷者,未必即處此之利害,不過如是,遂決意去之。一日,飲酒微醉,乘醉以柳葉針刺之,所出者,皆如豆腐白皮之屬,蓋即粉瘤也。刺后頓消,予甚快然。及兩日后,則腫如熱癰,予以會通膏貼三日,膿潰而愈,予又快然。不兩日又腫起,更熱更大,予則大懼大悔,謂瘤贅誠不可刺也。然而無奈,復以會通膏貼之,又三日而大潰,則潰出一囊如魚胞者,然后收口全愈。今愈后數十年,此間仍有一小竅,誠險證也。向非予之勇決,則此后不知作何狀。使開之再遲,則真有不可收拾矣。是以病不早治,則不知所終,此亦可為治病者之鑒。(外科鈐)
薛案辨疏
一男子素善怒,左項微腫,漸大如升,用清痰理氣而大熱作渴,小便頻濁,余謂腎水虧損,六味地黃、補中益氣而愈。亦有胸脅等處大如升斗,或破而如菌如榴,不問大小,俱治以前法。
疏曰:善怒肝病也,左項肝部也,肝之失職,腎虛不能養也。然腫大如升,此何物乎?誰不曰痰也、氣也、血也,其如清痰理氣而反增大熱大渴,小便頻濁者,香燥復傷其脾肺也,故既用六味壯水以生木,復用補中補土以生金也。或曰乙癸同源,故壯水以生木,若補土生金于木何益?曰:肝木之陰虛則肝木之氣強,而況素怒者乎?其肝氣未有不強,強則勢必克土,土無所生,而木寡于畏勢,終不得平,徒補水以生之無益焉,故六味后繼以補中,生之制之培之防之,而肝氣始得其平矣。雖不服清痰理氣以傷脾肺者,亦當如此培法。故又云亦有胸脅等處云云,但治以前法也。夫胸脅亦肝之部分,破之而如菌如榴,足以見其亦屬血燥火結,如前楊澤之癥,所論初非有形之氣血痰所結也。但前案雖先補中,而六味又兼以蘆薈,此案先六味而后補中,不用蘆薈。其緩急輕重之間,是在用者權之耳。(肝腎虧損血燥結核等癥)
洄溪醫案
蘇州一小童,背上腫大如覆碗,俯不能仰,群謂駝疾也。或戲余曰:君能治奇疾,若愈此,則我輩服矣。其父母以余為果能治也,亦力求焉。余實不知其中何物,姑以腐藥涂上,數日皮開肉爛,視其肉,如蚯蚓者盤結數條。細審之,乃背上之筋所聚也。余頗悔輕舉,急以舒筋收口丸散,外敷內服,筋漸散,創漸平,膚完而身直矣。此筋瘤之一種也。哄傳以余為能治駝疾,從此求治駝者云集,余俱謝不能,此乃幸而偶中。古人并無此治法。癸未入都,尚有人詢及者,余謝無此事而已,存此以識異。
雄按:洄溪神于外科,讀其所評《外科正宗》等書,已見一斑。是編列案僅十余條,然各大證治法略備,洵癰疽家赤文綠字 ①之書也,可不奉為圭臬哉。(筋瘤)
① 赤文綠字: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符瑞。謂江河所出圖箓皆為綠色,或用朱書刻于石碑上,故云。
續名醫類案
高陽民家子方十余歲,忽臂上生宿瘤,痛癢不可忍,醫皆不辨何癥。一日忽自潰,中有圓卵墜出,尋化為石。劉工部霖以一金售之,治膈病如神。 (《池北偶談》)(卷二十二·奇疾)
黃履素曰:予年三十時,臀生一小瘤,根細如線,而頭如豆大。越十年,漸大如荔,有妨跨馬。予有鑒于決瘤之說,不敢醫。常嘆曰:吾年若六七十,此瘤當如碗大,必妨行坐矣,奈何?既而嘆曰:七十即礙行坐,亦何妨?遂安意養之。及四十七歲時,偶擦傷瘤皮,水滲出不止。懼其成漏,乃延潘惠峰問之。云:欲去此瘤甚易,欲塞此漏甚難,瘤去則漏自塞矣。不得已,聽其治。潘以藥涂瘤,甚痛,其肉盡黑,少傾血出津津。予甚懼旦悔,不復求治,但求止血之藥。越宿,則黑肉已堅如石片,數日脫去,其根尚存如豆,水出仍不止,復商之潘。潘曰:不去其根,漏仍不可塞也。又以前藥點之,痛甚,肉黑如初。次日復點,凡三次。內服托里散,每劑用黃芪五錢。凡旬日,堅肉脫去,則根已平,仍服托里散,外用長肌收口藥,絕欲色勞,以漸收滿,肌肉完好。予之服藥,勤守戒慎者,而潘君亦可謂妙手矣。
張子和在西華,眾人皆訕以為吐瀉。一日,魏壽之與張入食肆中,見一夫病一瘤,正當目之上綱,肉眥色如灰李,下垂覆目之睛,不能視物。乃謂壽之曰:吾不待食熟,立取此瘤。魏未之信也。語其人,其人曰:人皆不敢割。曰:吾非用刀割,別有一術焉。其人從之,乃引入一小室中,令俯臥一床,以繩束其胻,刺乳中大出血,先令以手揉其目,瘤上亦刺,出雀糞立平。壽之大驚。張曰:人之有技,可盡窺乎?
一女子未嫁,年十八,兩手背皆有瘤,一類雞距,一類角丸,腕不能馴。向明望之,如桃膠然。夫家欲棄之。張見之曰:在手背為膠瘤,在面者為粉瘤,此膠瘤也。以髪針十字刺破,按出黃膠三兩匙,立平,更不再作。非素明者,不敢用此法。
一婦人年四十余,有癭三瓣。張令以咸吐之,三涌、三汗、三下,癭已半消。次服化癭之藥,遂大消去。夫病在上皆宜吐,亦自有消息之法耳。
一人眼皮下弦生一小瘤,初如米粒,漸大如豆,外科用攢針三四枚,翻轉眼皮,刺其內膜,少少出血。如此二三次,其瘤日縮,竟得盡消。
一人臂上生一瘤,漸大如龍眼,其人用小艾于瘤上灸七壯,竟爾漸消,亦善法也。或用隔蒜灸之,亦無不可。
一人腹上生一瘤,大如胡桃,治者以蛛絲捻成粗線,扎其根。數日其絲漸緊,瘤根漸細,屢易屢細,不十日竟脫落,誠奇法也。可見他線日松,惟蛛絲日緊,物理之妙,有當知者如此。然纏之亦宜早,若情勢既大,恐不宜也。 (方出焦氏《筆乘》,舊案已載其略。)
沈摳文幼嚙指甲,及長不能自禁,此肝火血燥也。又頸側常生小疣子,屢散屢發。又臂生一塊如綠豆大,若觸碎則如斷束縷,扯之則長,縱之則縮。后兩鬢發白點,求治。曰:子素肝病,此部亦屬肝膽經也。夫爪為筋之余,但行人身之側,正與嚙爪生疣等癥相應,須滋補腎水,以生肝膽,則諸癥自愈。與六味地黃丸服之,一年白點自退,瘤亦不生。
一男子小腹中一塊,不時攻痛,或用行氣化痰等藥不應。猶以為血鱉,服行氣逐血之劑,后手背結一疣子,漸長寸許,形如鱉狀,肢體間如豆大者甚多。彼疑鱉生子,今發于外,亦用行血,虛癥悉至,左尺洪數,關脈洪數而弦。謂腎水不能生肝木,以致肝火血燥而筋攣,用六味丸滋水生肝,三月而愈。(卷三十四外科·疣)
予兄奇峰生兩瘤,大如拳,僧傳一方,用竹刺將瘤頂上,稍稍撥開油皮,勿令見血,細研銅綠少許,放于撥開處,以膏藥貼之,數日即潰出粉而愈。 (《續金陵瑣事》)
錢國賓治山西神池百長張侄女,年十七,自八歲左手背生瘤,日大,已如鐘許,看系粉瘤可治。與一方,用巴豆、草麻子肉各四兩,大杏仁一兩,香油一斤二兩,血丹八兩,熬膏藥貼之,一日一換。其皮漸厚,旬日皮紅,半月皮破,出膿碗許,瘤消口平。(卷三十四外科·疣)
會溪黃元亮,文士也,年五旬頸生氣瘤。候其六脈沖旺,榮衛俱足,精神元氣亦厚,止肝部沉滯,氣結成瘤。錢告之曰:公無病人也,氣瘤結于頸下,不過不美觀耳,然無大害。書云:凡粉瘤、痰瘤、蠱瘤、石瘤、腿瘤、虱瘤、發疽瘤可治,凡氣瘤、筋瘤、肉瘤、肩瘤、癭瘤、血瘤、肋瘤、乳瘤、肘臂瘤不可治,治之破膜泄氣不救,宜絕此念,勿信庸愚,以輕性命也。黃拜謝而去。(卷三十四外科·疣)
垿山草堂醫案
肝郁絡滯,頑痰敗血,右胯結塊,其大如瓢,而不痛楚。年余根深,不能消去矣。
香附 川楝子 蔞仁 青皮 茯苓 歸身 炒延胡 乳香 橘核 川芎(瘰瘍)
馬培之醫案
眼胞屬脾,脾氣呆鈍,濕痰濁氣上升,滯于膜里,眼胞痰瘤數年,日漸腫大下垂,將來定須外潰,宜和榮化痰泄濁。
川芎 當歸 南星 桃仁 清半夏 僵蠶 茯苓 陳皮 海藻 大貝 元參 姜
痰瘤漸松,前方加白芥子、毛茨菇、荸薺。(眼胞痰瘤)
曹滄洲醫案
李 痰瘤。痰瘤漸平,爛皮風延蔓,頭暈不凈。宜再內外兩治。
桑葉 三錢五分 海藻 三錢五分 連翹 三錢 陳皮 一錢 丹皮 三錢五分 昆布 三錢五分 忍冬藤 四錢 石決明 一兩,煅,先煎 甘菊瓣 三錢五分 土貝 四錢,去心 絲瓜絡 三錢五分 澤瀉 三錢(外瘍總門科)
李 痰瘤,余毒不凈,宜守意增損。
歸身 三錢五分 海蛤粉 五錢,包 忍冬藤 三錢 赤芍 三錢五分 海浮石 三錢 絲瓜絡 三錢五分 土貝 四錢 白芥子 七分 陳皮 一錢(外瘍總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