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案類聚(下冊)
- 盛增秀 陳勇毅 竹劍平 王英主編
- 2391字
- 2019-08-09 14:17:32
丹毒案(流火案、風癉案同見)
外科發揮
一男子患丹毒,焮痛便秘,脈數而實,服防風通圣散不應,令砭患處,去惡血,仍用前藥即愈。
一小兒腿患丹如霞,游走不定,先以麻油涂患處,砭出惡血,毒即散;更以金銀花散,一劑而安。
一小兒患之,外勢雖輕,內則大便不利,此患在臟也,服大連翹飲,敷神效散而瘥。
一小兒遍身皆赤,砭之,投解毒藥而即愈。
一小兒遍身亦赤,不從砭治,以致毒氣入腹,遂不救。(癍疹)
外科心法
吳刑部靜之子,甫周歲,患丹毒,延及遍身如血染。予用磁鋒擊刺,遍身出黑血,以神功散涂之,查春田用大連翹飲而愈。王國戚子,未彌月,陰囊患此,如前治之而愈。金氏子,不欲刺,毒入腹而死。河間云:丹從四肢起,入腹者不治。予嘗刺毒未入腹者,無不效。(小兒)
名醫類案
唐與正治侄女,年數歲,得風癉 ①疾,先發于臆,迤邐 ②延上,赤腫痛癢。醫以上膈風熱治之, 亦不遠。不效。唐診之,曰:是肝肺風熱盛極耳。以升麻、羌活、荊芥、鼠粘子、赤芍藥、淡竹葉、桔梗、干葛八物治之,自下漸退而腫聚于頂,其高數寸,雖飲食寢處無妨,而疾未去也。唐母吳夫人曰:此女乳母好飲熱酒,至并歠 ③其糟,疾殆因是歟?唐方悟所以至頂不消之由。思之,惟干葛消酒,且能療火毒,乃以先方加葛三倍,使服之,二日腫盡去。 《夷堅志》(風癉)
① 癉(dān單):古同“疸”。
② 迤邐(yǐ lǐ倚里):緩行貌。
③ 歠(chuò輟):飲,喝。《說文》:“歠,飲也”。
保嬰撮要
一小兒因母飲燒酒,其子身赤如丹毒,三日間皮膚皆潰,煩躁發熱,飲冷作渴。令飲冷米醋,即日并安,卻服金銀花、甘草末而愈。(傷食發丹)
先醒齋醫學廣筆記
莊斂之艱嗣,辛酉幸舉一子,未及三月,乳婦不善撫養,盛暑中擁衾 ①令臥,忽患丹毒,遍游四肢,漸延腹背。斂之倉皇來告,予曰:兒方數月,奈何苦之以藥。急以犀角,絞鮮梨汁磨服。斂之問故,予曰:犀角能解心熱,而梨汁更能豁痰,且味甘,則兒易服。別疏一方,用荊芥穗二錢半,鼠粘子二錢,懷生地四錢,牡丹皮一錢五分,元參三錢,栝蔞根三錢,薄荷葉一錢,竹葉百片,麥門冬 去心四錢,生甘草三錢,連翹三錢,貝母 去心三錢,生蒲黃二錢。令煎與乳婦服之,乳汁即湯液矣。斂之依法治之,一日夜,赤者漸淡;再越日,丹盡退。后卒以乳婦不戒,患驚風而殤。(幼科)
① 衾(qīn侵):被子。
錦芳太史醫案求真初編
治廣信府鉛山縣湖坊鎮胡敬元之子赤游丹毒案三十九
歲乾隆己酉,余因公在于鉛山縣城,時有湖坊鎮胡敬元之子,身犯赤游丹毒抱于余視,渠云是斑。余曰:是赤游丹毒也。蓋丹赤如丹砂,游于上下,痛不可言,非若傷寒之斑,皮紅成片,初如蚊咬之跡,后則錦紋燦爛。但其發有微甚,勢有重輕,輕者細如蚊跡,或先紅而后黃,重者成粒成片,或先紅而后赤。輕者只在四肢,重者乃見胸腹。輕者色淡而隱,重者色紫而顯。若見黑斑,或自利,或短氣,或二便秘結,則死。 此言非斑之比。又非若痧初起不見,必在肩背、頭項、臂膝灣處,刮之見有紅點者,但其未見之先,必有猝倒腹痛之癥。 此言非痧之比。更非若疹則有風疹、麻疹、瘡疹之別。在風疹者,發多搔癢,且有疙瘩之腫,見有厚塊,但顆粒分明,不如丹之一片不分;麻疹則發熱即出,其出則在皮膚之中,摸之而不礙手,并出或即見沒,其頂尖而不長,其形小而勻凈,出則有形無汗;瘡疹則夾于瘡中,碎如粟米,在于皮膚之外,按之礙手。三疹俱宜升托解毒,不可竟用補劑。 此言非疹之比。若在水痘,出之明凈似水,易出易靨, 此非水痘之比。并非等于露丹,初如水痘在面,其痘腳微紅,次至頭項,有類丹砂,而非丹砂。 此非露丹之比。若云等于丹火纏腰,亦只在腰而發則不及于周身。 此非丹火之比。等于天花泡,只是形如湯蕩作炮,一破即是漿出成瘡,此是風邪毒氣客于皮膚,傳于血氣而成。 此非天花泡比。故丹之紅是屬一片,塊若云頭,顆粒不分。丹防毒氣入腹入腎,故丹發在于腹,出于四肢者易治,發于四肢,而入腹者難治。治法看有兼表之癥,須用辛平發表之藥;看有兼里之癥,須用清涼清里之藥。均須磁針砭出惡血。看紅者輕,紫者重,黑者死矣。至血出不紅不黑,須用牛羊肉片,遍帖紅暈處,微干再易。若肉片不干,換如意金黃散,用藍靛清汁調敷。服藥看癥更換。發于一二日間者,身熱腹軟,熱退身涼,砭處肉活,哺乳如常者生,反是則死。此正是丹形象。今觀是兒形亦是丹,但丹出未久,只在一二日內,尚可以醫,始用防風一錢,荊芥一錢,薄荷一錢,連翹一錢,赤芍一錢,銀花一錢,生地一錢,升麻三分,干葛八分,山甲六分,蛇蛻五寸,蟲蛻五個,乳香五分,沒藥五分,靈仙八分,油菜子一錢,使其速速投服,外于患處速用磁針砭出惡血,按方進用牛肉片敷帖,干則再易方是。越二日其父依余所言,其藥進服三劑,觀其丹毒已散,四肢似有散勢,而貼處砭處皆活,于此知古所論不虛,但當隨癥活潑,看毒在表在里,善察兼癥之為治耳。
分別斑痧與疹之癥,總與赤游丹癥有別,不可草率妄治。侄紹音。
曹滄洲醫案
孫 流火。傷于濕者,下先受之,濕潰肌膚,郁蒸化熱,左足背紅腫焮熱,漸成流火。當清化主之。
桑白皮 三錢 銀花 三錢 防己 三錢五分 滑石 四錢 丹皮 三錢五分 連翹 三錢 絲瓜絡 三錢 赤苓 三錢 赤芍 三錢 生米仁 四錢 粉萆薢 四錢 桑枝 一兩 白茅根 一兩,去心(外瘍總門科)
沈氏醫案
有壯年人患腰痛,在腎穴處,不能行走,初起一邊,后至兩邊及中間,又后在兩腿上灣,作陣而痛,有時停止,此流火痛也。
黃柏 木通 連翹 蔞仁 枳殼 山梔 黃芩 香附 花粉 加酒炒嫩桑枝
阮氏醫案
葉 脈洪數,舌苔黃膩。癥由風邪夾穢,感觸內熱上攻,以致唇舌腫痛;外越皮膚發為丹毒;煎熬肌肉作癢;內兼食積濕壅氣不宣暢,故胃膈疼痛。治宜辛涼清熱,佐以消導積滯。
牛蒡子 一錢半 蘇薄荷 八分 香白芷 八分 府杏仁 一錢半 連翹殼 一錢半 荊芥穗 八分 炒僵蠶 八分 廣郁金 八分 炒枳實 八分 制川樸 八分 川通草 八分
又 表邪丹毒均已清楚,但內積未消,樞轉不靈,上不納食,下不大便,再進通和三焦法。
冬瓜仁 二錢 火麻仁 二錢 炒谷芽 二錢 制川樸 八分 藿香梗 一錢 金銀花 二錢 炒枳實 八分 川通草 八分 苦杏仁 二錢 栝蔞實 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