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疾病1 毛細胞性星形細胞瘤

簡要病史
例1,女,2歲。嘔吐、行走不穩、雙手協調困難1月余。例2,男,14歲。間斷性惡心嘔吐2周。例3,男,2歲。間斷抽搐2次。例4,女,3歲。視路腫瘤術后再次出現視力下降。
CT與MRI所見
例1,CT增強掃描(圖1-1-1),后顱窩中線偏左巨大囊性腫物(?),呈水樣密度,CT值3HU左右,右側壁似見輕度強化(箭)。幕上腦室擴大。例2,T 1WI(圖-1-1-2A),后顱窩中線稍偏左囊實性腫物,后部為較低信號的實性(箭),前部為囊性低信號(?)、前部見菲薄囊壁(箭頭)。FLAIR圖(圖1-1-2B),病變后部為中高信號(箭),前部為稍高信號(?),灶周輕度高信號水腫帶(箭頭)。矢狀位增強T 1WI(圖1-1-2C),實性部分(箭)及囊壁(箭頭)明顯強化,囊性成分(?)無強化,第四腦室受壓、幾乎閉塞,幕上腦室擴大,小腦扁桃體下移。例3,軸位FLAIR(圖1-1-3),右額葉中央前回混雜高信號病變(箭),灶周輕度更高信號影環繞(箭頭),增強掃描前者明顯強化(未列出)。例4,T 2WI(圖1-1-4),雙側視神經后段及視交叉(箭)、視放射(箭頭)等及稍高信號腫物。
圖1-1-1
圖1-1-2A
圖1-1-2B
圖1-1-2C
圖1-1-3
圖1-1-4
最后診斷
均為毛細胞性星形細胞瘤。
病理與臨床特點
毛細胞性星形細胞瘤(pilocytic astrocytoma,PA)是WHOⅠ級星形細胞起源腫瘤,約占所有原發腦腫瘤5%~10%及兒童顱內腫瘤1/4或兒童后顱窩85%。其他星形細胞來源腫瘤包括毛黏細胞性星形細胞瘤、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室管膜下巨細胞性星形細胞瘤、低級別彌漫性星形細胞瘤、彌漫性腦干膠質瘤、間變性星形細胞瘤、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膠質肉瘤、大腦膠質瘤病。PA既往也稱幼年型PA、小腦囊性星形細胞瘤。鏡下瘤細胞呈長毛發狀,腫瘤因此得名,瘤細胞排列疏松與緊密相間,可見多形核、核分裂相及血管增生,腫瘤內血管壁透明樣變性為其特征。其他病理學特點包括Rosenthal纖維、嗜酸性小體及內含神經節細胞。好發于20歲前,臨床表現與其部位有關,包括頭痛、惡心、嘔吐、共濟失調、視力下降或喪失、腦神經腦神經麻痹等。預后良好。
CT與MRI特點
①部位及形態:小腦最常見(60%),其次為視路及下丘腦、丘腦、第三腦室,少數見于延髓及腦橋與大腦半球。幕下者兒童常見,60%~80%為囊腔+壁結節,但成人病例多為實性,占位征及瘤周水腫均較輕;②CT表現為邊緣清楚的囊實性或實性腫物,毛黏細胞性PA可并發出血。實性部分及囊壁多明顯強化及延遲強化;③囊性部位為T 1低或略高于腦脊液信號,T 2高信號,FLAIR信號不能抑制,無強化。實性部分及囊壁呈T 1等或稍低信號、T 2及FLAIR呈等或高信號,明顯強化,其病理基礎為血管內皮間隙較大;④其他:完全實性者占1/10,鈣化率10%~20%,腦室受壓產生梗阻性腦積水;⑤MRS顯示Cho及Lac峰增高,NAA下降,血容量降低或中等度增高,無擴散受限;⑥強化顯著者DSA顯示腫瘤染色。
鑒別診斷
①髓母細胞瘤:高度惡性,5歲以下兒童多見,小腦蚓部常見,實性為主,CT呈稍高密度,MRI為稍長T 1及長T 2信號,強化明顯;②室管膜瘤:幕下者見于第四腦室內,可向橋小腦角池及枕骨大孔塑形性生長;③血管母細胞瘤:也常見囊性病變加壁結節,壁結節強化顯著,但病人多為成人;④節細胞膠質瘤:多位于幕上腦實質,好發于青年;⑤非典型畸胎樣橫紋肌瘤(ATRT):多見于兒童小腦半球,體積更大,可見出血及壞死,擴散受限;⑥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幕上及青年多見,呈囊性或囊實性,壁結節常毗鄰腦膜,鄰近顱骨受壓侵蝕。
簡要討論
毛細胞性星形細胞瘤以囊實性為特征,好發于第三、四腦室周圍及視路,青少年多見,壁結節及實性部分強化明顯,無擴散受限,Cho及Lac峰增高,診斷時應充分考慮病人年齡、發病部位及強化特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波市| 嘉鱼县| 金山区| 临沭县| 北京市| 扬中市| 海门市| 张家界市| 罗平县| 石屏县| 黄陵县| 广东省| 铅山县| 厦门市| 错那县| 东山县| 于都县| 金沙县| 湄潭县| 含山县| 石泉县| 孝感市| 公安县| 准格尔旗| 渭南市| 乐陵市| 华亭县| 武功县| 高尔夫| 台前县| 东城区| 娄烦县| 盱眙县| 津市市| 南漳县| 东安县| 翁源县| 化德县| 安溪县| 乾安县| 文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