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疾病50 幕上血管母細胞瘤

簡要病史
女,40歲。頭痛、間斷性抽搐1月。
CT與MRI所見
T 1WI(圖1-50-1A),左顳葉囊性腫物(箭),最大徑4.6cm,其中部見橫行條狀等信號影(箭頭),囊性部分為低信號。未見瘤周水腫。腫物外側靠近腦膜。T 2WI(圖1-50-1B),上述病變囊壁為低信號(箭),中部的分隔為厚度不均勻的低信號(箭頭)。FLAIR(圖1-50-1C),囊壁為低信號,囊液仍為高信號(箭)。增強T 1WI(圖1-50-1D,E,F),上述病變的中部結節樣分隔明顯及均勻強化(箭),囊壁與囊液未見強化(?)。
圖1-50-1A
圖1-50-1B
圖1-50-1C
圖1-50-1D
圖1-50-1E
圖1-50-1F
最后診斷
血管母細胞瘤。
病理與臨床特點
幕上血管母細胞瘤(supratentorial hemangioblastoma)少見,國內均多以個案形式報道,約占所有顱內血管母細胞瘤的5%~10%。病理學特點為毛細血管與基質細胞構成,后者為本病的腫瘤細胞,瘤細胞無間變,MIB-1<1。囊壁并非腫瘤組織,為受壓腦組織的膠質成分構成。囊液為腫瘤血管滲漏所致,并非腫瘤液化壞死或腫瘤細胞分泌形成,呈棕黃色。本病好發于20~40歲,男性稍多見。臨床表現無特異性,包括顱內壓增高及局部神經功能障礙,如頭痛、嘔吐、視力下降等,少數出現紅細胞增多,多發者可合并VHL綜合征。
CT與MRI特點
①部位及形態:幕上者罕見,常位于大腦半球,額頂葉多見,一般單發,少數為多發性。腫瘤邊緣清楚,以大囊+壁結節最常見,單純囊性病變及完全實性者少見。腫瘤常鄰近腦膜。瘤周可見輕中度水腫,水腫出現率高于幕下者;②CT平掃囊性部分為低密度,實性成分為等或略高密度,合并出血時表現為近地側高密度影,甚至可見液液平面;③MR檢查囊性部分為長T 1長T 2及FLAIR高信號,T 1信號略高于腦脊液,T 2/FLAIR均為高信號。實性成分或結節為T 1等信號、T 2稍高或等及低信號,FLAIR序列上壁結節為明顯高信號。由于囊內含血液成分,囊壁為T 2/FLAIR低信號。瘤內出血時可見T 1高信號及T 2/FLAIR低信號,SWI顯示為低信號。腫瘤周圍見迂曲流空信號。增強掃描腫瘤實性部分及壁結節顯著強化,囊壁一般不強化,囊+壁結節形成典型鉆戒樣外觀。鄰近腦膜者可見腦膜增厚及類似腦膜尾征樣表現。文獻報道少數單純囊性者可無強化或輕度囊壁強化。MRA顯示腫瘤周圍血管增多,并環繞腫瘤。
鑒別診斷
①毛細胞性星形細胞瘤,幕下較多,幕上者以視路、下丘腦多見,常見于兒童,累及視路者可見于神經纖維瘤病。若為囊+壁結節,FLAIR序列上壁結節為略高信號。囊實性者囊壁可見強化;②轉移瘤,可見中央壞死,瘤周水腫相對明顯,病變可多發,增強掃描呈明顯及不規則環形強化;③其他表現為囊+壁結節的疾病鑒別,如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見于青少年,伴鄰近顱骨受壓變薄,瘤周水腫不明顯)、神經節細胞瘤(占位征象及水腫不明顯,無或輕微瘤周水腫,可合并腦皮質發育不良)、神經節膠質瘤(壁結節常鈣化,僅半數可見強化)等;④腦膜瘤及血管周細胞瘤,常為實性及較均勻,增強掃描可見粗大腦膜尾征,鄰近顱骨增生或侵蝕。血管周細胞瘤為惡性、生長迅速,邊緣可見分葉征;⑤動靜脈畸形,占位征不明顯,一般無水腫,常見鈣化及合并出血;⑥海綿狀血管畸形,常見鈣化,CT與MRI上均可為爆米花狀,T 2?WI及SWI呈明顯信號。
簡要討論
本病少見,但與幕下血管母細胞瘤表現有類似之處,包括囊+壁結節型最常見、可見血管流空信號、FLAIR上囊液為高信號、壁結節與腫瘤實性部分明顯強化、腫瘤接近腦膜等,與幕下血管母細胞瘤比較,瘤周水腫更明顯。由于幕上者發病率較低,術前常誤診為其他囊性病變,尤其是囊+壁結節的腫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峨边| 鲜城| 广宗县| 宁安市| 南岸区| 遵义县| 兴宁市| 阿瓦提县| 曲周县| 镶黄旗| 邵武市| 广东省| 宜都市| 辉县市| 乐陵市| 罗山县| 临江市| 元江| 兴义市| 岑溪市| 青浦区| 永州市| 邳州市| 布尔津县| 呼伦贝尔市| 阜阳市| 两当县| 诸城市| 岑溪市| 东辽县| 永福县| 乌兰县| 利津县| 乌兰县| 七台河市| 纳雍县| 荥阳市| 宜川县| 崇明县| 长乐市| 澄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