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樞神經系統CT和MRI影像解讀(第2版)
- 全冠民 張繼主編
- 1393字
- 2019-08-09 14:40:48
疾病49 幕下血管母細胞瘤
簡要病史
例1,女,65歲。頭痛1個月,頭痛、嘔吐1周。例2,男,53歲。言語不清,走路不穩3月。例3,女,54歲。頭暈、言語不清,偶有飲水嗆咳。
CT與MRI所見
例1,CT平掃(圖1-49-1A),小腦蚓部囊性低密度灶(箭),囊壁為等密度,界限不清,灶周斑片狀低密度。第四腦室受壓。矢狀位T 1WI(圖1-49-1B),病變呈囊+實性不均勻信號結節(箭),小腦扁桃體輕度下移。T 2WI(圖1-49-1C),病變呈混雜囊狀及不規則高信號,其后部多發流空信號(箭),灶周輕度長T 2信號水腫。矢狀位增強T 1WI(圖1-49-1D),病變后部的結節顯著強化(箭),前上方的囊性部分未見強化(箭頭)。例2,增強T 1WI(圖1-49-2),右側小腦半球類圓形腫物,明顯強化(箭頭),其右側及前緣迂曲條狀與結節狀強化影(箭)。例3,矢狀位增強T 1WI(圖1-49-3上圖),右側小腦半球后上緣近小腦幕處結節狀強化影(箭),未見灶周水腫。2年后復查增強T 1WI(圖1-49-3下圖),病變明顯增大,并囊變、環形強化(箭)。其T 2WI顯示為高信號,周圍多發流空信號(未列出)。

圖1-49-1A

圖1-49-1B

圖1-49-1C

圖1-49-1D

圖1-49-2

圖1-49-3
最后診斷
均為血管母細胞瘤。
病理與臨床特點
血管母細胞瘤(hemangioblastoma)又稱毛細血管性血管母細胞瘤,屬于腦膜來源不明腫瘤,WHOⅠ級。本病為成人最常見的后顱凹原發腫瘤,約占所有顱內腫瘤1%。一般單發,合并von Hippel-Lindau(VHL)綜合征時可多發,VHL綜合征還包括視網膜血管母細胞瘤、胰腺或腎囊腫、腎細胞癌、嗜鉻細胞瘤。腫瘤好發于幕下,大腦半球與脊髓少見。腫瘤邊緣清楚,60%左右為囊性、40%為實性,組織學上由網狀毛細血管樣管腔構成,其間隔為所謂間質細胞,這些間質細胞即腫瘤細胞。壞死少見,但囊變及出血并非罕見。免疫組織化學NSE、GFAP及S-100(+)。好發于30~65歲,合并VHL者較年輕。男性較多見。臨床表現包括頭痛、共濟失調、惡心、嘔吐、眩暈以及局部神經功能障礙,另外,本病還可因為分泌紅細胞生成素導致紅細胞增多(發生率約20%~40%)。
CT與MRI特點
①部位及形態:可見于中樞神經系統任何部位,但絕大部分位于后顱窩,小腦半球約占80%,其次為小腦蚓部(15%),腦干少見(5%)。典型表現(約60%)為囊+壁結節,壁結節為實性,位于近軟腦膜處,囊壁光整。約40%為完全實性。病變可從很小到較大腫塊。瘤周可見輕中度水腫;②CT平掃呈囊性低密度及等密度壁結節,囊壁薄,一般無鈣化。瘤周水腫為低密度。增強掃描壁結節顯著及均勻強化,囊內無強化,部分為塊狀實性均勻強化。偶見囊壁環形增強。CTA顯示增粗的供血動脈;③MR檢查腫瘤囊性部分呈T 1低信號及T 2高信號,FLAIR序列為低或高信號(囊液內蛋白成分較高),囊液無強化,但囊壁若為腫瘤組織,則可見環狀強化。壁結節及實性腫瘤為T 1等或稍低信號及T 2高信號。T 2 ?WI與SWI顯示腫瘤內出血信號。瘤周圍可見流空信號,瘤周輕中度水腫。DWI上腫瘤囊性部分為低信號;④極少數病例腫瘤的壁結節位于囊壁外,甚至與囊壁分離,此時必須增強掃描方能發現病變,切除強化的結節才能治愈本病。
鑒別診斷
①毛細胞性星形細胞瘤,也可為囊性病變加壁結節,但病人為兒童(5~15歲),囊壁有強化;②轉移瘤,尤其是富血供轉移瘤如腎癌,臨床有原發瘤病史,顱內常為多發病變,實性居多,瘤周水腫較明顯;③腦膜瘤,與腦膜關系密切,增強掃描可見腦膜尾征,CT密度較高,T 1WI與腦實質信號近似,T 2WI為中等或稍高信號;④神經上皮囊腫,少見于幕下,增強掃描無強化。
簡要討論
本病具有典型好發年齡及影像學表現時診斷不難,若完全實性、多發及環狀強化則需與其他疾病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