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樞神經系統CT和MRI影像解讀(第2版)
- 全冠民 張繼主編
- 1377字
- 2019-08-09 14:40:41
疾病35 非典型性與惡性腦膜瘤
簡要病史
例1,男,61歲。頭暈及右側肢體無力5天。例2,女,8歲。頭痛、惡心、嘔吐10天。例3,男,35歲。頭痛、頭暈、視物模糊半年。
CT與MRI所見
例1,CT增強掃描(圖1-35-1A),右顳葉不規則環形強化腫物(箭),界限不清,占位效應顯著。T 2WI(圖1-35-1B),右顳葉腫物呈等-高信號混雜(箭),灶周大片高信號水腫(?)、累及同側基底核與內外囊,右側大腦中動脈前移。冠狀位增強T 1WI(圖1-35-1C),腫物呈不規則花環狀強化(箭),局部腦膜輕度增厚。例2,壓脂T 1WI(圖1-35-2A),右側前中顱窩分葉狀低信號腫物,邊緣清楚,內見塊狀及斑片狀高信號(箭),T 2WI為高及低信號混雜(未列出)。冠狀位增強T 1WI(圖1-35-2B),病變呈不均勻、明顯強化,內見多發條紋狀改變,腫塊部分邊緣模糊(箭頭),鄰近腦膜增厚(箭),病變緊貼海綿竇右側壁。例3,矢狀位增強T 1WI(圖1-35-3),左額部不規則厚壁花環狀強化腫物(箭),鄰近顱骨信號不均勻及顱外軟組織增厚(箭頭)。

圖1-35-1A

圖1-35-1B

圖1-35-1C

圖1-35-2A

圖1-35-2B

圖1-35-3
最后診斷
例1,非典型腦膜瘤。例2,惡性腦膜瘤伴出血。例3,惡性腦膜瘤,伴鄰近顱骨侵犯。
病理與臨床特點
非典型腦膜瘤(atypical meningioma,AM)是指組織學表現不典型的腦膜瘤,WHOⅡ級,約占腦膜瘤總數的4%~8%。鏡下腫瘤細胞形態不規則,鄰近腦實質及腦膜浸潤,每10個高倍鏡視野間變細胞≥4個,細胞密度及核漿比增大,瘤內可見壞死,MIB-1指數>4。組織學類型包括脊索樣型與透明細胞型。好發于較年輕病人,兒童腦膜瘤更具有侵襲性。男性稍多。AM預后不良,術后復發率高達25%~30%。
惡性腦膜瘤(malignant meningioma)也稱間變型腦膜瘤,WHOⅢ級,約占腦膜瘤的1%~3%。組織學上腫瘤細胞間變明顯,間變指數>20,可見怪異形胞核,組織學類型為乳頭狀與脊索樣型。男性較多見。預后不良,術后復發率高達50%~95%,平均生存期低于2年。
CT與MRI特點
非典型腦膜瘤:
①部位及形態:常位于大腦凸面及鐮旁,顱底較少見。腫瘤易侵犯鄰近腦實質及顱骨,并可穿透顱骨侵入頭皮軟組織。瘤周水腫常見;②CT表現為稍高密度腫物,形態不規則,無或很少鈣化,鄰近顱骨者常見骨質侵蝕;③MR檢查顯示腫瘤邊界不清,與腦實質之間界面模糊,常無腦脊液間隙。DWI顯示擴散受限及ADC值明顯降低。灌注成像顯示CBV增大。MRS可見丙氨酸(ala)波峰增高;④CT與MR增強掃描顯示腫瘤明顯及不均勻強化,鄰近腦膜增厚,但腦膜尾征常較小及模糊。
惡性腦膜瘤:
形態不規則,特點為蘑菇狀腫塊、侵犯顱骨及并發顱外軟組織、靜脈竇。
鑒別診斷
非典型腦膜瘤:
①典型腦膜瘤,常需根據病理學檢查鑒別。一般來說,典型腦膜瘤形態較規則、邊緣光整,密度及信號相對均勻,鈣化較清楚,增強掃描強化較均勻,腦膜尾征較粗大;②腦膜轉移瘤,常有原發瘤病史,伴顱骨破壞及腦實質、柔腦膜轉移灶;③惡性腦膜瘤,影像學上難以與本病鑒別;④腦膜肉瘤,常體積較大,邊緣相對光整。
惡性腦膜瘤:
①非典型腦膜瘤,影像學上與本病難以鑒別;②轉移瘤,同上;③腦膜肉瘤,僅根據影像學所見也不能鑒別;④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常見于幕上深部腦白質,易出血,增強掃描呈不規則花環狀強化;⑤血管周細胞瘤,邊緣清楚,可見血管流空信號,強化較明顯而均勻。
簡要討論
非典型性與惡性腦膜瘤的特點是以大腦凸面多見,形態不規則,密度及信號不均勻,常見壞死,強化不均勻,硬膜尾征較短而不規則,鈣化少見,易侵犯鄰近顱骨及顱外軟組織,僅根據影像學征象常難以鑒別兩者并與其他惡性腫瘤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