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樞神經系統CT和MRI影像解讀(第2版)
- 全冠民 張繼主編
- 1391字
- 2019-08-09 14:40:39
疾病31 其他腦神經神經鞘瘤
簡要病史
例1,男,64歲。視物不清及口角歪斜10天。例2,男,35歲。頭暈、右側耳鳴、聽力下降2個月。
CT與MRI所見
例1,CT平掃(圖1-31-1A),右側頸靜脈空孔擴大(黑箭),局部及右橋小腦角區等密度腫塊(白箭),右側橋小腦角池增寬(?)。骨窗(圖1-31-1B)顯示右側頸靜脈孔擴大及骨質吸收(箭)。T 2WI(圖1-31-1C),病變呈較均勻稍高信號(箭頭),前外側伸入頸靜脈孔,右側橋小腦角池增寬(?),腦干受壓及少許斑片狀稍高信號(箭)。eADC圖(圖1-31-1D),病變呈稍低信號(箭)。例2,CT平掃骨窗(圖1-31-2A),右側內聽道擴大、骨質吸收(箭頭),右側顳骨巖部前方骨質破壞(箭),皮質輕度翹起。增強T 1WI(圖1-31-2B),右側中后顱窩、跨越顳骨巖部的花生狀腫塊明顯強化(箭),內見多發網格狀低強化區。

圖1-31-1A

圖1-31-1B

圖1-31-1C

圖1-31-1D

圖1-31-2A

圖1-31-2B
最后診斷
例1,頸靜脈孔區神經鞘瘤。例2,面神經鞘瘤。
病理與臨床特點
顱內神經鞘瘤也可見于其他腦神經,但均少見,發病率明顯低于聽神經瘤,以后組腦神經與面神經鞘瘤相對多見。
頸靜脈孔區神經鞘瘤來自后組腦神經(第Ⅸ~Ⅺ對),僅占顱內神經鞘瘤的2%~4%,包括:①舌咽神經鞘瘤(glossopharyngeal schwannoma),臨床表現似聽神經瘤;②迷走神經鞘瘤(vagal schwannoma),較舌咽神經鞘瘤更少見,壓迫腦干可致神經性高血壓;③副神經鞘瘤(spinal accessory nerve schwannoma),起自于脊神經副根,常伴神經纖維瘤病。
面神經鞘瘤(facial nerve schwannoma):可起源于面神經各段,主要癥狀為面神經麻痹。
其他腦神經鞘瘤更為少見,包括來自Ⅰ、Ⅲ、Ⅳ、Ⅵ對腦神經及舌下神經的神經鞘瘤,其中感覺或混合神經較多見,運動神經罕見。嗅神經鞘瘤可引起嗅覺喪失,較大者導致抽搐。動眼神經鞘瘤無癥狀或出現復視,以其腦池段多見,其次為海綿竇段,罕見于眶內段,一般小于0.5cm?;嚿窠浨柿霰憩F為復視和斜頸,腫瘤一般較小。外展神經鞘瘤罕見,多表現為復視,以橋小腦角池段最常見,其次為海綿竇及眶內段。舌下神經鞘瘤亦屬罕見,表現為舌半側麻痹,以顱內段最常見。
CT與MRI特點
①頸靜脈孔區神經鞘瘤:舌咽神經鞘瘤,各段均可發生,但以顱內段與管內段最多見。常為啞鈴狀自頸靜脈孔附近腦池、經頸靜脈孔向下沿頸動脈鞘延伸,延髓腹外側受壓;②面神經鞘瘤,以侵犯前膝段最常見:a.橋小腦角池段,與聽神經瘤很難鑒別,侵犯其迷路段時呈啞鈴狀,也可于面神經前膝段處向前突出、伸入中顱窩。b.膝狀窩段,呈圓形或管狀腫塊,明顯強化,面神經管擴大。c.鼓室段,腫塊向鼓室突出。d.乳突段及垂直段,腫塊突入鄰近的乳突小房,形似惡性腫瘤;③其他腦神經神經鞘瘤,均表現為等密度及稍長T 1長T 2信號腫塊,實性部分強化明顯,較大者也可見囊變及出血。運動神經來源的腫瘤較小、邊緣清楚。伴相應顱底孔道如眶上裂、舌下神經管擴大及骨質吸收,累及顱內外者呈啞鈴狀外觀。
鑒別診斷
①頸靜脈孔區神經鞘瘤:a.腦膜瘤,密度較高,信號較均勻,增強掃描明顯強化,伴腦膜尾征。b.頸靜脈球瘤,形態不規則,信號及密度更不均勻,可見流空信號,強化顯著。c.轉移瘤,有原發惡性腫瘤病史,伴骨質破壞,有時見頸部淋巴結轉移;②面神經鞘瘤主要需與聽神經瘤、腦膜瘤、鼓室球瘤鑒別;③其他腦神經鞘瘤。嗅神經鞘瘤需與嗅神經母細胞瘤(鼻腔-前顱底腫塊,強化明顯)、腦膜瘤(密度較高、信號近似腦皮質,可見腦膜尾征)鑒別。舌下神經鞘瘤需與后組腦神經鞘瘤鑒別。
簡要討論
其他腦神經來源的鞘瘤明顯較少,CT與MRI特點與聽神經瘤及三叉神經瘤相似,其特定發病部位有助于定性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