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樞神經系統CT和MRI影像解讀(第2版)
- 全冠民 張繼主編
- 1445字
- 2019-08-09 14:40:37
疾病27 室管膜母細胞瘤
簡要病史
例1,女,18歲。頭痛2年、抽搐2次。例2,男,54歲。右下肢活動不利及間斷性右下肢抽搐6個月。右側肢體肌力與感覺均下降。
CT與MRI所見
例1,CT平掃(圖1-27-1A),左額葉稍高密度腫物(箭),邊緣分葉,內部及后部見囊性低密度(?)。CT增強掃描(圖1-27-1B),腫物的實性部分顯著及不均勻強化(箭),囊變區(?)輕度囊壁樣強化。例2,軸位與矢狀位T 1WI(圖1-27-2A,B),左額頂葉大腦鐮旁類圓形混雜信號腫塊(箭),輪廓清楚,最大徑4.0cm,灶周明顯低信號水腫(?)。T 2WI(圖1-27-2C),腫瘤呈不均勻稍高信號(箭),內見散在多發斑片狀更高信號,腫塊周邊多發扭曲條狀流空信號。灶周水腫呈高信號。矢狀位增強T 1WI(圖1-27-2D),腫瘤不均勻增強,邊緣不光整、呈多發分葉狀,瘤周水腫未見強化(箭)。

圖1-27-1A

圖1-27-1B

圖1-27-2A

圖1-27-2B

圖1-27-2C

圖1-27-2D
最后診斷
均為室管膜母細胞瘤。
病理與臨床特點
室管膜母細胞瘤(ependymoblastoma)是一種罕見的腦脊髓惡性腫瘤,兒童及青少年多見,2007年WHO分類中屬于神經上皮組織來源的胚胎性腫瘤,為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亞型,WHOⅣ級,2016年修正版中已刪除此名稱,歸屬于“CNS胚胎性腫瘤,NOS”中。以前認為是惡性間變型室管膜瘤,具有向室管膜細胞系分化的潛能。病理學檢查顯示腫瘤為境界清楚的肉瘤狀,血管豐富,鏡下主要由未分化細胞與室管膜母細胞構成的菊形團,胞核位于其基底部。電鏡下腫瘤細胞具有向室管膜細胞分化的特征。免疫組織化學染色S-100蛋白及GFAP(+)。發病年齡可從新生兒至36歲,中位年齡3歲,無明顯性別差異。本病常沿腦脊液途徑播散,類似于ETMR。惡性度極高,預后差。侵犯下丘腦結構可出現尿崩癥。
CT與MRI特點
①部位及形態:本病主要見于大腦半球,以雙側側腦室及額頂葉白質區常見,少數見于幕下腦實質、第四腦室、骶尾部。腦實質腫瘤與室管膜直接或間接相連。腫瘤一般單發,體積較大,呈邊緣分葉的團塊狀,境界清楚,占位效應明顯。瘤周輕度至中度水腫,有時為重度水腫。瘤內可見出血及鈣化。易出現腦脊液途徑播散及肺轉移。少數可跨越中線,侵犯對側大腦半球;②CT表現常為稍高或高密度大腫塊,由于生長迅速,常出現壞死及囊變,壞死區既可位于腫瘤中央、也可見于周邊部。文獻報道均可見鈣化,呈斑點狀,部分鈣化為顯微鏡下可見,CT僅表現為腫瘤密度較高。增強掃描實性及非鈣化部分明顯強化;③MRI上腫瘤信號不均勻,實性部分為稍長T 1及稍長T 2信號,FLAIR上信號近似腦皮質。囊變區為T 1更低及T 2更高信號、FLAIR低信號。部分腫瘤周圍可見增粗血管的流空信號。由于腫瘤細胞密集、核漿比較大、細胞外水分較少,因此常見擴散受限。增強掃描實性部分呈中度至明顯強化,形態為斑片狀、花環狀。
鑒別診斷
①主要是幕上PNET,兒童及青少年多見,好發于額葉,其次為頂葉、顳葉與枕葉,大而不均質、境界清楚的腫塊,邊緣有分葉。常可見囊變/壞死的低密度以及出血、鈣化的密度與信號,腫瘤實性部分輕到中度強化。病變無瘤周水腫或水腫較輕。MRS見丙氨酸及谷氨酸類化合物波峰增高;②室管膜瘤,兒童常見于第四腦室,成人則多位于鄰近室管膜的幕上腦實質,幕上腦室則以三角區多見,易囊變、壞死及出血,DWI呈等或稍高信號;③少突膠質瘤,年齡較大,累及皮層,鈣化粗大,伴鄰近顱骨侵蝕,腫瘤境界不清;④脈絡叢乳頭狀瘤,多見于兒童側腦室三角區,呈顆粒狀及細小分葉,強化顯著;⑤星形細胞瘤,可見于側腦室,密度及信號混雜,鈣化少見,實性部分明顯強化。
簡要討論
本病少見,其特點是幕上體積較大的腫塊,瘤周水腫相對較輕,腫瘤與室管膜有關,易囊變及壞死,密度及信號類似于ETMR,術前常誤診為其他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