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疾病22 胚胎發育不良性神經上皮腫瘤

簡要病史
女,15歲。頭痛、發作性抽搐3個月。外院CT顯示“右頂枕葉低密度病變”。
CT與MRI所見
T 1WI(圖1-22-1A),右側頂枕葉局限性低信號病變(箭),最大徑3.2cm,邊緣清楚,局部腦溝變窄。T 2WI(圖1-22-1B),上述病變為高信號,其內隱約見腦回狀影,灶周輕度高信號水腫(箭)。增強T 1WI(圖1-22-1C),病變無強化,內見彎曲線狀腦膜血管強化(箭)。DWI(圖1-22-1D),病變輕微擴散受限,周邊稍著(箭)。CBV圖(圖1-22-1E)示局部血容量下降(箭,L4,L6)。MRS(圖1-22-1F),Lac/Lip峰明顯增高(箭),NAA降低,Cho未見增高。
圖1-22-1A
圖1-22-1B
圖1-22-1C
圖1-22-1D
圖1-22-1E
圖1-22-1F
最后診斷
胚胎發育不良性神經上皮腫瘤。
病理與臨床特點
胚胎發育不良性神經上皮腫瘤(dysembryoplastic neuroepithelial tumor,DNET)屬于神經元與神經膠質混合腫瘤,WHOⅠ級,約占神經上皮來源腫瘤的1%及藥物難治性癲癇的87%。1993年WHO首次獨立分類。病理學特點為以腦皮質為基底的多發結節狀結構,局部腦體積膨大,80%伴腦皮質發育不良,因此也有作者認為DNET并非真性腫瘤。目前尚未發現與基因突變有關,但CD34染色陽性表明其與干細胞異常有關。鏡下顯示膠質神經元成分,多發少突樣細胞構成的柱狀或結節狀與皮質垂直,這些柱狀結構附近可見“漂浮”于白色黏液樣基質的神經元。免疫組織化學染色GFAP(+),MIB-1為0%~8%。DNET好發于兒童與青年,絕大多數于20歲前發病,以藥物難治性癲癇為特征,其他癥狀包括認知力下降,但一般無局部神經功能障礙。本病生長緩慢,幾乎不惡變。手術切除即可治愈,一般不復發。
CT與MRI特點
①部位:大腦半球皮質多見,其顳葉者近半數,其次為額葉,也可累及白質,甚至呈彌漫性分布;②形態:腫瘤一般單發,呈多個微小瘤灶聚集,大小可達數厘米,少數瘤體巨大。局部皮層增厚,腦回增粗。典型者為皮質或皮質下區邊界清楚、三角形假囊狀或泡泡狀腫物。鄰近骨質可受壓或侵蝕;③CT表現為皮層或皮層下低密度腫物,約1/5可見鈣化,一般無出血,鄰近顱骨常見扇貝狀受壓或內板變形;④MR檢查呈T 1低信號、多分葉狀或泡泡狀腫物,位于皮質或皮質下區,T 2呈明顯高信號,內見多個小囊或多發分隔。FLAIR序列上腫瘤信號稍高于腦皮質,約3/4病例病變周邊見環形高信號,具有一定特征性。但一般無瘤周水腫。鈣化及出血時可見T 2 ?及SWI序列低信號。增強T 1WI腫瘤無強化或輕微強化,且強化為結節狀或點狀、環狀。MRS無特異性,表現為NAA下降,但無Cho及Cho/Cr比值增高;⑤長期隨訪腫瘤大小及形態變化不明顯。
鑒別診斷
①局限性腦皮質發育不良(FCD),典型表現為局限性皮質增厚、皮質與白質界面模糊、腦回增粗、T 2/FLAIR輕度高信號,局部NAA及血容量下降;②神經節膠質瘤,灰白質均受侵,典型表現為囊+壁結節,壁結節可鈣化;③血管中心性膠質瘤,可見T 1高信號;④少突膠質瘤,病人年齡較大(40~60歲),常見粗大鈣化,腫瘤界限不清,增強掃描呈不均勻強化;⑤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見于青年,典型表現為囊+壁結節,壁結節明顯強化,且可伴鄰近腦膜增厚及強化;⑥神經節細胞瘤,腫瘤為囊性或囊+壁結節,實性部分明顯強化;⑦彌漫性星形細胞瘤,見于中青年病人,典型表現為邊界清楚的低密度及長T 1長T 2信號病變,少數可見鈣化,多不強化。
簡要討論
DNET為僅次于神經節膠質瘤、造成難治性顳葉癲癇的腫瘤,常為青少年發病,特點為皮質或皮質下多發結節狀或泡泡狀結構,呈楔形,無強化及灶周水腫,常伴皮質發育不良,T 2高信號及FLAIR序列病變周邊高信號環具有一定特征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曲县| 信阳市| 内江市| 通州区| 南京市| 黑山县| 无锡市| 长治市| 龙井市| 大石桥市| 呼伦贝尔市| 苍梧县| 崇阳县| 当涂县| 南投县| 轮台县| 余庆县| 永丰县| 根河市| 秀山| 蒙自县| 来安县| 定结县| 额济纳旗| 会宁县| 蒲江县| 通州区| 普兰店市| 新化县| 同江市| 玉林市| 措勤县| 红桥区| 廊坊市| 柘荣县| 吉首市| 中山市| 剑河县| 抚宁县| 乌拉特后旗| 株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