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邊緣系統

傳統上曾將大腦半球分為額、顳、頂、枕葉。近來,因顳葉癲癇、Alzheimer病和延期記憶功能等較新研究結果,對Broca所提出的邊緣葉有了新的認識,所以為了強調邊緣葉,將大腦半球分為6葉,即傳統分類的4葉再加上島葉和邊緣葉。Papez認為起源于海馬的神經通路經乳頭體、丘腦前核和扣帶回的中繼,返回海馬,形成一個與情緒的產生和表達有關的封閉環路,即所謂的“Papez”環路。1952年,Maclean用“邊緣系統”一詞來定義這個功能環路。邊緣葉和邊緣系統大概相仿,但新近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學者對二者的定義如下:邊緣葉及其有關的皮質下結構組成邊緣系統(圖2-1),這些皮質下結構包括杏仁體、乳頭體、隔區以及部分丘腦、下丘腦和中腦結構。形態學上,在大腦半球內側面環繞胼胝體周圍和側腦室下角底壁的結構,包括扣帶回、海馬旁回、海馬和齒狀回共同圍成邊緣葉。邊緣葉與隔區、視前區、海馬結構、杏仁復合體、上丘腦、丘腦前核、下丘腦、底丘腦的未定帶、基底前腦、中腦中央灰質及中腦被蓋部都有密切的上下行纖維聯系。端腦、間腦和中腦的上述結構組成一個功能性整體,即所謂的邊緣系統。
圖2-1 邊緣系統
模式圖側面觀
1.扣帶回(Cingulate gyrus) 7.顳極(Temporal pole)
2.隔區(Septal area) 8.第三腦室(Third ventricle)
3.杏仁體(Amygdaloid body) 9.穹隆腳(Crus of fornix)
4.海馬和齒狀回(Hippocampus and dentate gyrus) 10.穹隆柱(Column of fornix)
5.海馬旁回(Parahippocampal gyrus) 11.穹隆體(Body of fornix)
6.乳頭丘腦束(Mamillothalamic tract) 12.側腦室(Lateral ventricle)
注:大腦半球內側面的扣帶回、海馬旁回、海馬、齒狀回呈環狀圍繞胼胝體,共同構成邊緣葉。邊緣葉與前方的嗅球關系密切,且與隔區、視前區、下丘腦、杏仁體和海馬結構等有纖維聯系。上述結構共同構成邊緣系統,參與內臟調節、情緒反應、學習、記憶和性活動
對于邊緣系統的功能,傳統上認為與感情、情緒和內臟活動有關,可能還有調節自主神經和神經內分泌反應的功能。近來發現該區還與認知能力、近期記憶、學習和注意力有關。臨床上,該區多與神經精神異常、顳葉癲癇等疾病相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化德县| 会同县| 巫山县| 灌云县| 满洲里市| 广宗县| 政和县| 威远县| 博野县| 庆元县| 台山市| 靖远县| 长治市| 洛川县| 高陵县| 区。| 兰溪市| 靖边县| 松潘县| 北宁市| 遵化市| 黄梅县| 津南区| 江北区| 兖州市| 黔东| 桦川县| 灌阳县| 南皮县| 灌阳县| 林州市| 水富县| 都江堰市| 富平县| 孟津县| 高安市| 汝南县| 昆山市| 龙胜| 蓝田县| 大石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