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子宮
一、子宮解剖
胚胎時期中胚層來源的兩側繆勒管匯合形成了子宮體、子宮峽部、子宮頸和陰道上1/3 [5]。子宮位于盆腔中央,膀胱與直腸之間,下端接陰道,兩側有輸卵管和卵巢。成年人的子宮呈前后略扁平倒置的梨形,上端寬而圓突的部分為子宮底,位于小骨盆入口平面以下,朝向前上方。宮底兩側為子宮角,下端長而狹窄的部分為子宮。子宮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子宮體,子宮峽部和子宮頸。子宮正常姿勢是前傾前屈位,隨著膀胱的充盈,前傾角逐漸減小。少數可呈上下位甚至后屈位(圖1-1-1)。一般在盆腔中央,也可偏向盆腔一側。成年人子宮長徑為7~8cm,寬為4~5cm,厚為2~3cm。大小依年齡不同變化很大 [6]。嬰兒期子宮頸較子宮體長而粗,為2∶1,性成熟前期子宮壁增厚,成年婦女子宮頸與子宮體比例為1∶2,經產婦子宮各徑和內腔均增大,絕經后子宮萎縮變小,壁變薄。
子宮肌層由大量的梭形平滑肌細胞和備用于妊娠期的儲備細胞構成,非孕時厚為1.0~1.2cm。宮腔由內膜包繞,內膜由單層柱狀上皮和固有層組成。上皮內含較多分泌細胞和纖毛細胞。固有層較厚,血管豐富,并有大量分化較低的梭形或星狀細胞,稱為基質細胞。內膜上皮向固有層內深陷形成子宮腺。子宮底部及體部的固有層分為基層和功能層。基層較薄,位于內膜深部與肌層相鄰,無周期性脫落變化,幫助內膜修復。功能層含有較多分泌細胞和纖毛細胞。功能層淺、厚,自青春期起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發生周期性變化、剝脫和出血。妊娠時,胚泡植入功能層并在其中生長發育。
內膜周期性變化可分為三期,即增生期、分泌期和月經期。增生期又稱卵泡期,為周期的第5~14天。卵巢內卵泡開始生長發育,在生長卵泡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下,子宮內膜發生增生期變化。剝脫的子宮內膜由基底層增生修補,至月經期末內膜完全修復。固有層內的基質細胞分裂增殖,產生大量的纖維和基質。增生早期的子宮腺短,直而細,較稀疏。增生中期的子宮腺增多、增長并稍彎曲,腺細胞胞質內核糖體、粗面內質網、高爾基復合體增多,線粒體增大,胞質內出現糖原等。至增生晚期,子宮內膜厚2~3mm,子宮腺繼續增長且更彎曲,腺腔擴大。腺細胞頂部有分泌顆粒,核下開始有糖原聚集。當卵巢內的一個卵泡發育成熟并排卵,子宮內膜由增生期轉入分泌期。分泌期又稱黃體期,為周期的第15~28天。此時卵巢內黃體形成,在黃體分泌的孕激素和雌激素共同作用下,子宮內膜繼續增厚,可達5~6mm。此時的子宮腺進一步變長,彎曲,腺腔擴大。腺細胞的核下區聚積大量糖原,在切片中糖原被溶解而呈核下區空泡狀,進而糖原由核下區轉移到細胞頂部核上區,并以頂漿分泌方式排入腺腔,腺腔內充滿含有糖原等營養物質的嗜酸性分泌物。固有層內組織液增多呈水腫狀態。螺旋動脈繼續增長變得更彎曲并伸入內膜淺層。基質細胞繼續分裂增殖,胞質內充滿糖原和脂滴,稱前蛻膜細胞。妊娠時,細胞繼續發育增大變為蛻膜細胞。如未妊娠,卵巢內的月經黃體退化,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下降,內膜功能層脫落,轉入月經期。月經期為周期的第1~4天。由于卵巢黃體退化,雌激素和孕激素驟然下降,引起子宮內膜功能層的螺旋動脈收縮,從而使內膜缺血,功能層壞死。繼而螺旋動脈又突然短暫的擴張,血液溢入結締組織,并與內膜一起剝落經陰道排出。子宮內膜含有一種激活劑,它可使經血中的纖溶酶原轉變為纖溶酶,使纖維蛋白溶解,因此,月經血是不凝固的。在月經期末,內膜基底層殘留的子宮腺上皮就開始增生,使子宮內膜表面上皮逐漸修復并轉入增生期(圖1-1-2)。

圖1-1-1 正常子宮位置示意圖
矢狀位T2WI(A)顯示子宮(U)前屈位,子宮前傾角較大;隨著膀胱(B)的充盈,子宮前傾角減小;圖C為子宮(U)后屈位

圖1-1-2 子宮內膜月經周期性變化示意圖
卵巢排卵后,子宮內膜進入分泌期,子宮腺進一步增長,螺旋動脈繼續增長、彎曲。隨著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下降,進入月經期,功能層的螺旋動脈收縮,使內膜缺血,功能層壞死。繼而螺旋動脈又突然短暫的擴張,血液溢入結締組織,并與內膜一起剝落經陰道排出。固有層內的基質細胞分裂增殖,進入增生期,子宮腺從短、直且稀疏逐漸增多、增長并稍彎曲
子宮峽部連接宮體與宮頸,其內膜由單層圓柱狀上皮構成,不會發生周期性脫落。非妊娠期峽部厚僅5mm,肌肉組織較宮體少,但在妊娠期可以極度延伸,作為儲備為胎兒成長提供除宮體以外的生長空間。
子宮頸以陰道為界分為兩部分:陰道上方的子宮頸(約占2/3)和插入陰道部分的1/3宮頸,稱為子宮頸陰道部。子宮頸管腔細窄,管壁由外向內為外膜、肌層和內膜。外膜為纖維膜,肌層平滑肌少且分散,肌肉成分少于10%,這些肌肉多數是環狀排列的平滑肌。內膜形成許多縱行和斜行皺襞,皺襞之間的裂隙形成腺樣隱窩,內表面被覆圓柱狀黏液上皮,由少量纖毛細胞,大量分泌細胞以及柱狀細胞和基膜之間的儲備細胞組成,儲備細胞分化程度低,有增殖修復功能,慢性炎癥刺激易癌變。上皮纖毛向陰道擺動,可促使細胞的分泌物排出并流向陰道。子宮頸外口處圓柱狀上皮移行為非角化鱗狀上皮,為宮頸癌高發部位(圖1-1-3)。宮頸黏膜不發生周期性剝落,但其分泌物性質也隨卵巢周期發生變化。排卵時,雌激素作用下,分泌增多,分泌物黏稠度降低,有利于精子穿過。黃體形成時,孕激素抑制宮頸上皮細胞分泌,分泌物黏稠呈凝膠狀,使精子及微生物難以通過,起屏障作用。絕經后,宮頸變小,質硬,黏膜萎縮,腺樣隱窩及分泌減少。

圖1-1-3 子宮頸外口上皮示意圖
子宮頸外口處圓柱狀上皮移行為非角化鱗狀上皮,為移行帶,是宮頸癌高發部位
子宮由子宮和卵巢動脈供血,子宮動脈從髂內動脈發出,在腹膜后沿盆腔側壁向前內下方走行進入闊韌帶基底部,距子宮頸外側約2cm處跨越輸尿管達子宮側緣,分為上升支和下行支,上支較粗為子宮體支,沿子宮側緣迂曲上行,至子宮角處分為子宮底支、卵巢支和輸卵管支;下支又分為子宮頸支和陰道支。子宮動脈向子宮發出螺旋動脈,后者分布均勻,排列整齊進入子宮肌層。子宮內膜血管來自子宮動脈,從外膜穿入子宮肌層,呈放射狀分支,垂直穿入內膜,在內膜基底層發出基底動脈,呈螺旋狀在內膜淺層形成毛細血管網,毛細血管匯入小靜脈,穿越肌層回流至子宮靜脈,螺旋動脈對卵巢激素敏感。子宮靜脈及其屬支與其同名動脈伴行,并在相應器官及其周圍形成互相吻合的靜脈叢,引流入髂內靜脈。CT和MRI動脈期增強可顯示子宮動脈及其分支,甚至螺旋動脈;靜脈期可見較多位于子宮邊緣、迂曲增粗的靜脈血管,CT常顯示靜脈石(圖1-1-4)。宮體的淋巴管引流經闊韌帶至主動脈旁淋巴結,宮頸的淋巴直接引流至子宮旁及髂動脈旁淋巴結(圖1-1-5)。
子宮周圍的韌帶將其固定于盆腔內,主要包括:闊韌帶、圓韌帶、主韌帶和骶子宮韌帶,此外還有膀胱子宮韌帶等。子宮闊韌帶為子宮前后面的腹膜自子宮側緣向兩側延伸形成,維持子宮正中位;圓韌帶在闊韌帶前葉的覆蓋下向前外側彎行,主要維持子宮前傾位。闊韌帶、圓韌帶及其內的輸卵管、血管索、神經、淋巴及大量疏松結締組織,稱為宮旁組織,表現為子宮角向盆壁伸展的索帶狀結構,內粗外細,CT平掃和增強掃描密度均與子宮相仿,T1WI呈等低信號,增強后可見其內的血管。子宮動靜脈和輸尿管均從闊韌帶基底部穿過。子宮主韌帶亦稱子宮頸旁組織,是維持子宮頸正常位置的重要結構,與斑點狀宮旁靜脈叢混雜。骶子宮韌帶從骶骨前方弓狀繞過直腸至子宮峽部向后上牽引子宮,間接維持子宮前傾位。此外,膀胱子宮韌帶連接宮頸至膀胱后壁,對子宮的支撐作用很小,但它與骶子宮韌帶在評估宮頸癌的累及范圍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圖1-1-6)。

圖1-1-4 子宮動脈和卵巢動脈分布示意圖和MRI圖
圖A示子宮供血主要來源于起自髂內動脈的子宮動脈和起自腹主動脈的卵巢動脈;卵巢供血主要來源于卵巢動脈。圖B為橫斷位T1WI脂肪抑制增強掃描顯示宮頸旁大量彎曲強化的子宮動脈

圖1-1-5 女性盆腔淋巴引流示意圖
宮體的淋巴管引流經闊韌帶至主動脈旁淋巴結,宮頸的淋巴直接引流至子宮旁及髂動脈旁淋巴結;卵巢引流淋巴管,走行于腰大肌前,流入腹主動脈旁淋巴結,一些側支經過闊韌帶流入髂內和髂總動脈、腹主動脈淋巴結,也可沿著圓韌帶進入髂外血管和腹股溝淋巴結

圖1-1-6 盆腔韌帶結構示意圖(A,B)
子宮與直腸間及直腸與骶骨間有脂肪層相隔。膀胱上面的腹膜向后轉折到子宮前面,形成膀胱子宮窩;子宮后面的腹膜向下轉至陰道,返折至直腸前面,形成子宮直腸窩,是腹膜腔最低的部位(圖1-1-7)。正常情況下,盆腔內特別是子宮直腸窩可有少量生理性液體,液體有無、量的多少可隨月經周期發生變化。我們的MRI研究顯示 [7]:在排卵后,生理性積液量最明顯,出現率最高,可見于87%的健康育齡女性,經期前后出現率略多于半數。但在CT圖上這種少量生理性積液不易分辨,在窩內常見腸袢占據。

圖1-1-7 腹膜解剖示意圖
正常子宮矢狀位T2WI顯示灰線(黑箭頭)代表腹膜覆蓋的區域,子宮(U)前下方的為膀胱(B),兩者之間為膀胱子宮陷凹,后方為直腸(R),兩者形成的子宮直腸陷凹(五角星)為盆腔最低點
二、子宮影像學表現
子宮壁分外膜、肌層和內膜。子宮體、底部外膜為漿膜層。肌層由梭形平滑肌細胞和未分化的間充質細胞組成,非孕時厚為1.0~1.2cm,可分為外層和內層;外肌層呈縱形排列或圍繞血管交叉排列,內肌層肌纖維排列致密,稱為結合帶。內膜分基層和功能層,子宮底和體部的功能層內膜隨著月經期、增殖期及分泌期發生周期性增生和脫落,經前期明顯增厚,經后變薄(圖1-1-8)。

圖1-1-8 正常育齡期女性月經周期子宮變化
矢狀位T2WI顯示增殖期(A圖)和分泌期(B圖),從增殖期到分泌期子宮內膜增厚(白箭頭),并可見宮頸管內少量黏液,呈明顯高信號
子宮體的影像學表現隨年齡及激素水平的不同變化很大。CT平掃子宮呈紡錘形或橢圓形,邊緣光滑,密度均勻,平掃CT無法分辨子宮壁的層次,增強后動脈早期,外肌層明顯強化,結合帶及內膜密度較低。子宮周圍的靜脈叢增強后顯著強化,有時難與子宮肌層相鑒別,但是子宮周圍的脂肪可將兩者區分出來(圖1-1-9)。子宮體T1WI呈與盆腔肌肉與骨骼肌一致的均勻低信號,無法分辨各層結構。T2WI可清晰辨別出育齡期婦女的內膜層、結合帶和子宮肌層三層結構(圖1-1-1 0)。內膜呈高信號,其厚度隨著內分泌狀況及年齡的變化而改變:增生期為1~3 mm,分泌期為5~1 0 mm,在雌激素作用下分泌早期達到最厚,隨后由于孕激素的作用,內膜停止增厚,但內膜內的腺體和血管增多。內膜下是結合帶,即子宮內肌層,其肌纖維核漿比大,肌細胞密集,細胞外基質及水分少,T2WI上呈明顯低信號,隨經期周期變化結合帶厚度也發生變化,分泌晚期最厚,但各期差異不大,最厚不超過5 mm,局限性厚度大于1 2 mm,被認為是病理性增厚,但是子宮收縮也會造成結合帶局部增厚,可通過間隔幾分鐘后的T2WI復查鑒別 [8-10]。有學者認為結合帶可能在調節子宮收縮、運輸精子及維持早期妊娠中具有一定作用 [10,12]。外肌層為中等信號,分泌期時因含水量增加、血管增生而信號輕度增高,此時,結合帶信號最低,兩者界限最清楚,對比最鮮明。增強后外肌層明顯強化,結合帶由于組織致密、細胞外空間少所含造影劑較少,強化程度可較外肌層低,也可與之相同,內膜強化較弱。絕經后宮體縮小,而宮頸體積變化不大,CT呈等密度,M R I T1WI呈等信號,T2WI見子宮腔內高信號的內膜層,低信號的結合帶不明顯,與外肌層信號差別不大。增強后子宮肌層呈明顯強化,但強化程度不如育齡期(圖1-1-11)。動態增強掃描變化隨年齡及月經周期而不同。Ymashita等 [13]將正常子宮的動態增強特點分為以下三種類型:Ⅰ型:首先出現內膜和肌層之間的薄層強化,即內膜下強化帶,接著為子宮肌層的強化;Ⅱ型:快速出現結合帶的明顯強化;Ⅲ型:全肌層強化,主要是外肌層的顯著強化。育齡期婦女Ⅰ型、Ⅱ型和Ⅲ型強化分別為39%、15%和46%;絕經后比例分別為86%、0和14%。Ⅰ型多見于增生期,后兩種類型多見于分泌期或經期子宮(圖1-1-1 2)。

圖1-1-9 育齡期女性正常子宮CT圖
圖A和B為宮底層面平掃和增強,見子宮(U)呈橢圓形,密度均勻,強化明顯,宮腔(UC)呈略低密度,輸卵管與闊韌帶、圓韌帶和其內的血管索(A)呈索帶狀結構,沿子宮角向盆壁伸展;圖C為宮體層面,圖D為宮頸層面,宮頸(C)呈扁圓形,強化略低于宮體;圖E和圖F分別為冠狀位和矢狀位,內膜和宮腔(UC)分別呈倒三角形和條狀低密度區,宮頸(C)呈管狀,強化低于宮體(U),兩旁見條索狀和結節狀靜脈叢;V為陰道,R為直腸

圖1-1-10 育齡期女性正常子宮MRI圖
橫斷位(A)和矢狀位(B)T2WI顯示,子宮(U)前方為膀胱(B),子宮肌層(m)呈等高信號,結合帶(j)呈低信號,內膜及宮腔內液體(e)呈高信號
成年人子宮頸長約2.5cm,直徑3cm,上端與子宮體相連,下端深入陰道。陰道頂端的穹窿又將子宮頸分為兩部分:宮頸突入陰道的部分稱宮頸陰道部,在穹窿以上的部分稱宮頸陰道上部。宮頸中央的長梭形管腔稱宮頸管,其上端通過宮頸內口與子宮腔相連,下端通過宮頸外口開口于陰道。宮頸壁由黏膜、肌層和外膜組成。黏膜即子宮頸內膜,由覆蓋表面、分泌黏液的單層柱狀上皮和其下的固有層組成,上皮在固有層下陷成腺樣隱窩,即為子宮頸腺,能分泌黏液,腺口堵塞分泌液潴留致腺腔擴大即形成子宮頸腺潴留囊腫,又稱納博特囊腫(Nabothian cyst)。而宮頸外口到陰道穹窿為復層鱗狀上皮覆蓋;黏膜下為宮頸間質,由連接纖維構成;肌層由平滑肌(占10% ~15%)和豐富彈性纖維的結締組織構成(占85% ~90%);外膜為結締組織構成的纖維膜,被覆非角化復層鱗狀上皮。與子宮體不同,子宮頸的三層結構隨激素水平、年齡增長變化不大 [14]。

圖1-1-11 絕經后女性正常子宮
矢狀位多平面重建CT圖(A)顯示子宮體(U)體積縮小,宮頸(C)體積變化不大,子宮呈等密度;MRI子宮矢狀位T2WI(B)顯示子宮腔內見高信號的線狀內膜層(箭頭);矢狀位T1WI增強(C)顯示子宮肌層明顯強化;B為膀胱,V為陰道,R為直腸

圖1-1-12 正常子宮動態增強M RI
增強方式可分成三種類型:圖A為Ⅰ型,見內膜下強化帶,右側附件區為內膜異位囊腫;圖B為Ⅱ型,見早期結合帶的明顯強化;圖C為Ⅲ型,見全肌層明顯強化
橫斷位子宮頸呈圓柱狀,在相當于股骨頭水平、恥骨上方3cm層面,長軸位宮頸的形態表現不一。CT和T1WI均無法分辨子宮頸的分層結構。T2WI可分辨宮頸的三層結構:內層為高信號黏膜層,中間為極低信號的宮頸間質,外層為較松散的肌肉組織,呈中等信號,少數人不易顯示。增強后宮頸黏膜層明顯強化,易與輕度強化的宮頸基質相區別。有時可見中央極高信號的宮頸管內黏液,易因宮頸管阻塞導致黏液堆積形成納氏囊腫,T2WI顯示為邊界清晰的類圓形水樣結構。宮旁兩側脂肪中斑點狀影為輸尿管及子宮靜脈叢,也包含動脈、神經、淋巴和纖維組織,T2WI較CT及增強更易區分宮頸與子宮旁組織 [10,14](圖1-1-13)。

圖1-1-13 育齡期女性宮頸M RI圖
橫斷位T1W I(A)顯示宮頸C呈等低信號,與宮旁組織分界不清;橫斷位(B)和矢狀位(C)T2WI顯示宮頸外層為等信號肌層,中間層為低信號的纖維成分,中央為高信號黏膜及黏液。B為膀胱,R為直腸,U為宮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