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科學開發孩子的大腦:智商與情商發展指南
- (美)吉爾·斯塔姆 寶拉·斯賓塞
- 5944字
- 2019-08-14 18:25:52
關于本書
孩子真正需要的很簡單,就是ABC
每天都有很多家長提問,從這些問題可以看出他們多么在乎孩子是否能有個聰慧的頭腦和美好的未來:
要不要讀書給孩子聽?給孩子買什么樣的玩具?教孩子手語真的能提高智商嗎?讓保姆怎么做才能刺激孩子的大腦發育呢?孩子兩三歲,要開始學外語嗎?是所有電視節目都不能讓孩子看,還是有些不能看?要不要放古典音樂給孩子聽?
這些問題是近些年才引起關注的。雖然家長們總是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成功成才,但是因為我們一直以為智力是遺傳的,所以并不怎么關注孩子的智力,不會想到花點時間和精力做點什么來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直到近些年我們的觀念才有所改變。以前人們認為孩子的智力潛能是先天注定的,但現在我們知道實際上不是這么回事。
新技術的出現,使我們能親眼“看到”人腦內部是如何運行的。通過實際觀察,醫學界發現,大部分人的大腦功能都是在出生后逐步發育完全的,在嬰幼兒早期的經歷體驗極大地影響了他們將來的學習能力。
每個在新世紀出生的孩子,無論是先天缺陷兒還是哈佛神童,都應該有懂得孩子大腦發育基本規律的父母。掌握大腦發展規律,是掌握一切育兒知識的基礎,包括身體發育、社交情感發展、語言發展等。父母從一開始就關注孩子的大腦發育狀況,會對孩子將來的學業和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本書能幫你走出對早期大腦發育的認識誤區,揭開事實真相,介紹簡單有效的方法,培養孩子聰慧卓越的大腦。
首先,警惕夸大宣傳
我們生活在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時常有關于嬰幼兒大腦的科學研究新發現。前沿神經科學研究挑戰著一些舊觀念,同時讓一些不起眼的想法顯得更突出、更重要。對嬰幼兒心智發展的研究不再僅僅依靠行為觀察或對損傷腦組織的研究。關于大腦如何發展,我們現在有了明顯確鑿的證據。對于這些新發現,連科學家都感到驚訝,特別是發現大腦竟然這么早就開始獲取知識信息,比以前預想的早多了。
不幸的是,雖然這些新發現慢慢地傳到了孩子家長的耳朵里,但是正確的實際應用卻沒有跟上。在媒體新聞中隨處可見關于大腦科學最新研究成果的頭條消息。也許你在自己喜歡的早間新聞節目中看到了缺少母愛的羅馬尼亞孤兒院孤兒,或者注意到媽媽們在網絡群聊組里討論音樂與智商的關系。《時代》和《新聞周刊》都有關于嬰幼兒大腦的專欄故事。家長們都見過母嬰店里一堆一堆的產品,包裝或產品目錄上寫著“寓教于樂”“激發學習興趣”“開發大腦潛能”“好玩、益智”等字樣。教育娛樂一體,簡稱“教娛”(Edu-tainment)。“教娛”已成為一個產值達6億美元的大產業,其中1億多美元用于開發生產專供嬰幼兒“智力發展”的視頻和光盤。
問題是,標題名稱和廣告宣傳誤導性很強。我們目前為孩子做的很多事情,實際上并不能收到我們想要的效果。一方面,我們不一定知道為什么這樣做,也不一定知道這樣做有什么用,只知道很多家庭在這方面花了很多錢和精力。而另一方面,有些活動有明顯的效果,十分必要,但家長們卻忽視了,錯過了,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些活動的重要性。
對于這股智力開發的熱潮,我看到許多不同的反應。有很多家長急于跟上最新的健腦益智風潮,并為此焦慮不安,也有同樣多的家長對“大腦科學”“嬰兒大腦開發”之類的說法不以為然,不屑一顧。還有些家長仍然認為“都是基因決定的”,怎么跟孩子互動沒多大關系。經常有人問我:“關鍵是要上個好的幼兒園、學前班吧?”這樣的問題反映了一個普遍的看法:認知學習要到孩子上學的時候才開始。
不論家長是低估還是高估大腦發展的重要性,或者居于兩者之間,他們內心都有一種普遍的焦慮:“我做得夠不夠?對不對?孩子落后了怎么辦?斯塔姆博士,您說我該怎么做?”
找到準確、現實的答案對于家長們來說出奇的難。兒科醫師在提供喂食、睡眠、安全等方面的建議之外,沒時間再給你提供智力發展方面的建議。育兒指南之類的書不會重點講大腦科學知識,甚至根本就不涉及這個問題。雖然你可以在很多地方找到孩子成長發展的階段表,但這些內容強調的是孩子的身心變化,并不論及影響孩子身心成長的環境氛圍。新聞報道很難有時間、版面解釋實驗研究,更不可能解讀研究成果,提供可操作的實際建議,并幫你決定如何花時間、精力、金錢在孩子身上。雖然育兒方法和建議各式各樣,無窮無盡,但是像“為什么要這樣做而不那樣做”這樣必要的解釋卻很少見。你在那些“益智”小玩具和音樂燈光坐便器上讀到的產品說明,是廣告公司為了吸引眼球而設計的廣告詞,并不是理解大腦功能的神經科學家寫的。
大腦真相: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本書把神經科學從實驗室搬到育嬰房,能解答你的一些困惑,緩解你的一些擔憂。我將解釋科學家們如何發現了關于嬰幼兒的新知識,這些新知識對我們有什么意義,我們應如何應用這些科學知識,改變我們與孩子的互動交流方式。
科學告訴我們:
1.孩子真正需要的比你想象的更簡單。
2.要及早地滿足孩子的簡單需求,而且要有更好的一致性和持續性。
3.本書的建議完全在每位家長的能力范圍之內,無論你的家庭條件怎么樣。
4.事實上,這些建議就像學ABC一樣簡單。培養聰慧快樂的孩子的三大基石就是ABC:注意力(attention)、親子聯結(bonding)、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
我們進一步分析一下以上4點。
孩子真正需要的比你想象的更簡單
有些父母把大腦科學的新證據解讀為,只要你的育兒方法對了,照著做下去,孩子就能成為天才。這根本不是對科學發現的正確理解。科學數據并不支持孩子6個月大就看益智教育片,12個月大就玩兒童軟件,兩歲就學外語。事實完全相反,對于很小的孩子,他們將來的成功不是靠“學業”,而是看孩子是否喜歡保姆,看他聽過多少睡前故事,看你作為孩子的父母是不是只顧玩手機、看電視。沒錯,逗孩子玩比給孩子放幼教片更重要!
科學研究表明,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安排一些活動,鍛煉嬰幼兒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延長其注意力的集中時間,促使孩子與人建立更緊密的情感聯結,更好地與人交流互動——這些對孩子將來的成功都很重要。很有可能你現在就已經這么做了。
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我的一些建議簡單至極,但是不要認為簡單的東西就不重要!事實上,在神經科學領域很多最簡單的事實為大腦健康提供了最堅實的基礎。本書所有信息都根植于大腦科學的現有研究成果。
我想讓你認識到,科學告訴我們,很多事情很簡單,你完全做得到,而且能產生極好的效果,對孩子的智力發展十分重要。
要及早地滿足孩子的簡單需求,而且要有更好的一致性和持續性
簡單的事情至關重要,持續的關愛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孩子不需要識字卡,在人生的前3年,他們需要的是從充滿愛意的家庭中獲得持續優質的看護,這樣才能在幼兒園及以后的學習中脫穎而出。這聽起來好像太簡單、太普通了,跟成功沒有直接的關系。但事實確實如此。某些生理的器質性變化直接源自這樣一些基本要素:誰帶孩子,帶孩子的人文化素質、知識水平怎么樣,孩子日復一日的生活規律怎么樣,等等。沒有充滿安全感與關愛的良好基礎,日后的課堂學習就很困難。
以前,父母們最早也要從幼兒園開始,才會著重關注孩子的學習能力。到了20世紀60年代,像“開端計劃”這樣的早期干預項目獲得了成功,導致了從4歲開始學前教育的熱潮,但是考試成績差仍然是公立中小學的一大問題。為什么這么多學生表現這么差,不適應學校教育?是不是他們天生遲鈍,智商低?是因為管教缺失,還是因為家庭貧困?研究者們越來越感覺到,“學前階段”之前的那個階段更為關鍵。
適應學校教育,不是說已經學會了學校教的內容,不是說3歲能背字母表,4歲能從1數到100,5歲熟悉字母“A”的4個發音。家長們經常花很大的精力,讓孩子獲得這些技能,孩子沒學會,就憂心忡忡;學會了,就引以為榮。但是現實是,這些東西孩子以后一定能在課堂上學會,提前學會并沒有什么優勢可言。“適應學校教育”指的是,在來到幼兒園開始課堂教育時,孩子有一個準備充分的大腦——健康、活躍、得到滋養、敏于觀察、善于學習的大腦。
本書的建議完全在每位家長的能力范圍之內,無論你的家庭條件怎么樣
縱觀全書,我提供了許多生動具體的案例,讓你了解如何將科學知識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這些建議我稱為“聰明的主意”。別急,我不是推銷某種花哨的小發明、小程序,也不需要特別的課堂培訓。我的很多建議,很多家長已經自然地做了,比如給孩子唱歌,跟孩子說話。其他的就是一些游戲互動的簡單變化。所有的建議都需要一些最基本的設備:嬰兒必備用品、家用物件、常見的玩具——當然,還需要你的參與。
我會解釋這些活動有什么重要性,給你明確的理由,讓你放心地去和孩子進行這些活動。事實上你會發現,為孩子安穩健康地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環境,是多么簡單的事。
我的意見忠告不僅僅是針對家長們的。任何長期負責嬰幼兒看護的人都應該知道這些極為有用的信息。如果你的孩子某天需要由保姆、阿姨、托管人員看護,他們也應該掌握本書包含的信息知識。我強烈建議你與他們分享本書。
了解孩子的需要,就像你學ABC一樣簡單
3個統攬全局的概念是你和孩子日常互動的指導方針:注意力、親子聯結、交流能力。
注意力指的是運用大腦能量集中關注某事物的能力。近年的研究發現,早在孩子1歲時,其大腦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這種能力。面對面的互動和游戲能幫助孩子更好、更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然而,現在很多科技小玩意兒卻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占用了真實游戲互動的時間。電視、視頻游戲、電腦對兩歲以下的兒童有害無益。
親子聯結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安全感是大腦正常發育的基石。比如,現在我們知道,撫摸能釋放大腦化學物質,進而增強依戀關系。依戀關系影響大腦發育,這一發現意味著給嬰幼兒選擇托管服務,與為學前兒童選擇幼兒園和學前班不同,要考慮更多的因素。
交流能力包括理解話語,學習語言,還有一些影響日后讀書識字的活動。因為我們已經掌握了大腦運行的奇妙規律,所以現在你可以有很多方法進行“智力投資”,促進孩子語言和閱讀能力的發展。
在以上3個方面給孩子以足夠的支持,你將為孩子未來學業和事業的成功打下必要的堅實基礎。你可以形成自己的方法,持之以恒,積少成多,終將有所收獲。
本書的其他獨到之處
令人欣慰的是,前沿神經科學證明了許多基礎性的老式育兒方法是對的,科學研究的結果只是提升了這些做法的重要性。這是個好消息,希望能增強你的自信,減少你的焦慮、內疚。
讀到最后,你會發現本書還有以下與眾不同之處:
本書既講了做什么、怎么做,也詳細解釋了為什么這樣做。雖然我提出了很多促進大腦發育的建議和親子互動游戲方案,但是我要說,我不會做個必做事項計劃表,列出禁止事項,然后說只要照著計劃表去做,孩子的智商就能提高多少個點。這是不現實的,也不是科學的態度。
我想讓你理解,為什么孩子需要我提出的各種活動。我想讓你知道,是什么能讓孩子的大腦轉動起來。有了這些易學易記的大腦發育方面的背景知識,你就能更好地理解最新的信息,不被廣告宣傳迷惑,也能更理性地看待最新的風潮和同事、朋友、鄰居的觀點,自主決定怎樣分配時間精力,把孩子從出生帶到3歲。
我的建議和忠告根植于有關大腦發育和大腦運行規律的基本原則。新生兒的大腦喜歡與它所熟悉的東西相似的環境。我贊同兒科專家哈維·卡普(Harvey Karp)博士的說法,他把新生兒出生后的頭3個月定義為“第4妊娠期”。這個說法的意思是,新生兒的神經系統、消化系統、體溫控制系統等還不成熟,不能適應新的環境。在嬰兒剛脫離子宮的這個特殊的人生第一階段,父母要做的是創造一個模擬子宮的常規護理環境。卡普提出的5種撫慰啼哭嬰兒的方式(包裹、側臥、噓聲、搖晃、吸吮)實際上都是在模擬子宮內環境。從大腦發育的角度看,這些建議讓我們注意到,通過一些互動方式,我們可以慢慢地把孩子引入人體以外的世界。大腦習慣于熟知事物的這一理念,是他提出這些建議的依據!讓大腦清楚接下來會發生什么,這在每個人生階段都有平復心靈的效果。在一個幾乎所有事物都從未“見”過的全新世界,剛出生的嬰兒會懷念以前在子宮里“舒適”的日子,因此能適時地讓孩子感受到往日的舒適,不失為一個好主意。以前在子宮里,胎兒能毫不費力地:
獲取營養
維持體溫
聽到母體規律的心跳而得到安慰
隨母體運動
浸潤于溫暖安全的環境中
提供滿足孩子需求的良好環境,為下一個人生階段做好準備,這是本書后面提出的許多主張的基礎。大腦的主要功能是使我們保持活力,這一事實加上大腦其他的主要運行原則,能影響你在育兒方面做出的很多決定和選擇。大腦是:
生死攸關的人體器官
探尋規律模式的器官
喜歡輕松娛樂的器官
喜歡新奇事物的器官
盡力節省能量的器官
尋求意義知識的器官
在本書接下來的章節你將看到,深入了解大腦健康運行狀態,能為你提供內部參考教案——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我提出的方案是根據嬰幼兒認知發展階段構建起來的。也就是說,本書沒有你通常看到的那種根據身體發育階段(身高、體重等)來進行歸類的信息。我重點關注大腦神經網絡的發育成熟,有意聚焦于隨之而來的認知能力的階段性變化。所以,本書采用以下年齡段劃分:
新生兒期——從出生到6個月:這個階段,孩子的視力發展到成年人的水平;6個月時,視覺器官已發育完全,孩子稍加支撐就能坐立起來,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世界,這就使其學習能力產生了一個大轉變。
嬰兒期——6~18個月:這是語言初現的階段,這個階段會出現第一個詞、第一個短句并逐漸形成概念。聽覺系統快速發展,既提升理解能力,也促進表達能力。這也是交流互動擴大加深的時期。隨著交流的增多,孩子的個性就慢慢顯露出來。獨立行動能力(包括爬行和站立行走)開啟了一個新的可探索的世界,這在前一個階段是做不到的。
幼兒期——18個月到3歲:在這個階段,孩子不僅與大人交流,而且還與其他孩子在游戲小組里玩游戲,交流互動,這大大促進了孩子的認知發展,特別是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的發展。隨著孩子的經歷越來越豐富,他的概念和知識網絡越來越復雜。
最重要的是,我發現,雖然很多父母知道孩子在哪個年齡段要達到怎樣的水平,但他們不知道如何鼓勵促進孩子朝好的方向發展。因此,我的建議的重點不在于孩子在某個時間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而在于大人的行為表現,即你自己或者你的保姆能做什么,讓孩子在特定的年齡段達到相應的認知水平。
你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汲取本書的知識,可深可淺。本書在每章會講解一些新發現和基本原理,然后提出應用方法。如果你對這些新發現背后的實驗研究感興趣,還想了解更多內容,請參看附錄。參考文獻部分包括每章涉及的研究文獻資料。你也會發現更多關于大腦本身的信息資料,還有一些建議閱讀書目和資源網站的網址。
孩子的光明未來掌握在你手中
你可以根據對早期智力發展的全新理解,決定:
如何與孩子相處,回應孩子的需求。
展開什么樣的互動活動。
選擇什么樣的嬰幼兒托管環境。
你的選擇和決定將影響一個發展中的大腦,塑造一個真正健康、快樂、聰明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