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發展歷史
心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起源于近代西方哲學,于19世紀末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在心理學成為獨立學科以前,就有很多古代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藝術家和醫生關注到了“觀念”“心靈”“欲望”和“人性”等心理學問題。在歐洲,心理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時代。亞里士多德曾就靈魂的實質、靈魂與身體的關系和靈魂的種類等問題從理論上進行了探討,而他的《論靈魂》也被認為是歷史上第一部論述各種心理現象的著作。
心理學的誕生和發展受到了近代哲學思潮的影響。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笛卡兒發明了唯理論哲學,認為某些心理現象如感知覺、想象和某些情緒活動都離不開身體的活動;而經驗主義代表——英國哲學家洛克則反對笛卡兒的觀點,他認為人的知識和經驗是靠后天獲得的,同時將經驗分為源自外界的外部經驗和源于自身的內部經驗。隨著哲學的不斷發展,哲學中的唯理論與經驗論的斗爭,漸漸就表現在現代心理學各種理論派別的斗爭上。
近代哲學為西方現代心理學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基礎,而現代心理學的實驗方法則直接來源于實驗生理學。實驗生理學的發展,特別是神經系統生理學和感官生理學的發展,對心理學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9世紀前,心理學屬于哲學范疇。19世紀中葉,人們開始引入實驗作為心理學的研究方式,使得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德國的韋伯研究出著名的韋伯定律。1860年,德國的費希納開創心理物理學,德國的艾賓浩斯開創記憶的實驗研究。1879年,德國的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心理研究,標志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實證研究方法的運用是這一學科成為科學的轉折點。在其后的一百多年里,心理學高度發展,學科體系也進一步得到了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