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堅韌不拔的意志
- 和善而堅定,輕松養育好孩子
- 眼鏡爸比
- 9286字
- 2019-08-07 18:07:14
所有堅韌不拔的努力遲早會取得報酬的。
——安格爾(法國)
別跟孩子做交易
孩子到底怕不怕打針,還真難說。當孩子在醫院剛出生時,被接生醫生注射第一支疫苗時,孩子甚至不會哭,通常只是在拔針時才哭一下。而后來,許多孩子到了醫院,還沒有開始打針就已經鬼哭狼嚎了。在打針的地方,常常是所有孩子都在哭,哪個孩子不哭倒好像對不起一起來打針的小伙伴了,于是干脆也哭吧。
小溪在前期打針時也會哭,有時還會拼命反抗。
兩歲的時候,我第一次帶她去打針。
前一天我告訴她,明天要去打針,她嚇得馬上要哭,我問她為什么還沒有打針就哭呢?她表示害怕,說打針疼。
我告訴她:“小溪,打針的確有些疼,打了針,可以少生病,這樣以后打針就少了,但是打針不是特別的疼,只是有些疼而已,如果你想做一個勇敢而堅強的孩子,就應該不怕打針,也不要哭,因為哭也沒有用,哭完還是疼。”
她想了想,答應了。這是給孩子做好一個鋪墊,讓孩子有心理預期。有些家長瞞著孩子,騙孩子去,結果孩子一到醫院發現要打針,就瘋狂地抗拒掙扎了。
第二天,我帶她去醫院的路上,告訴她:“待會看看有沒有非常勇敢的不哭的小朋友,你幫爸爸找一下。”
“好的!”小溪小聲說,顯然她還是害怕,但心情平緩了一些。此時,應該使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打針以外的地方。
到了醫院,因為是疫苗注射日,所以到處都是孩子,哭喊的孩子一片。門口有賣氫氣球的,氣球飄在空中,有米老鼠、唐老鴨、機器貓……我看到有的家長提前給孩子買了,也有的說如果愿意配合打針的話,就打完針再給孩子買。我們沒有買氣球,也沒有告訴小溪她要配合打針的話,我就給她買。之所以這樣,只是不想讓孩子認為這是一種交易,而是想讓孩子學會堅強。
看到那么多小孩哭,有的家長苦苦相勸,孩子還是不愿意;有的說,打完就買好吃的,好玩的;有的說,打針一點兒也不疼;有的說,你看人家比你還小,都打了……我只告訴小溪:“勇敢的孩子才是最棒的,我相信小溪是個勇敢的孩子,而且哭還是疼,因為哭也沒用。”
于是,小溪含著眼淚走到抽血的護士面前,我蹲下來,小聲地和她說:“小溪是個勇敢的孩子,把自己的手給阿姨吧!”
小溪緩緩伸出自己的小手,將自己的手交給了護士阿姨。護士應該是位年輕的母親,她一直有些煩的樣子,因為每個抽血的小朋友都像和她打架一樣。此時她突然看到這樣一個自己主動伸出手來的小朋友,倒是一下子放松了許多,原來緊鎖的雙眉慢慢舒展開來,繼而用非常溫和的語氣說:“來,小朋友,把小手給阿姨,一會兒就好了!”
抽完了血,盡管有眼淚在眼中,小溪也沒有哭出來。我立刻表揚她是個勇敢的孩子,問她疼不疼,她的回答是有些疼;問她是不是非常疼,她表示也不是非常疼。
出了醫院,我買了一個氫氣球給她作為禮物,告訴她,勇敢的小朋友應該獲得禮物,這個獎勵是事后的,而不是事先承諾的。
從此,再遇上打針,小溪慢慢地也不怕了。待她再大一些時,即使是掛吊瓶,也會勇敢地看著護士扎針,因為她明白:“哭也會疼,哭也沒用。”
早上起得了床
“寶貝,快起床,你看看都幾點啦?”
寶貝在床上翻了個身,非常氣憤,不理會大人。
“再不起來就掀被子啦,要遲到啦!”
孩子氣呼呼的,不理會大人,即使起來,也非常不爽,甚至流著眼淚,一種不起床沒有辦法的樣子,一種被逼迫而無可奈何的狀態。大人則不停地數落孩子——自己六點就起來為他做早飯了,他都這么大了還不理解父母的辛苦——一而再,再而三地叫孩子起床,從柔聲細語到正顏厲色再到暴跳如雷,直到最后的掀被子,險些動用武力。弄得每天早上就像打仗一樣,父母和孩子都不得安寧。
人生后三十年睡不著,前三十年睡不醒。
我想此刻正在讀書的大人們,大家都應該有過小時被大人叫醒的難受感覺吧,曾經的痛苦忘記了嗎?如果沒有忘記的話,為什么會重復這種做法去為難你的孩子呢?
其實孩子叫不醒不能怪孩子,因為這是由人的生理決定的。上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每天應該睡夠10個小時,如果晚上9點睡覺,第二天早上7點起來是比較適合的。但現在的家庭晚上9點睡覺常常是很難做到的,哪家的父母能9點就睡覺?
大人早些休息,為孩子早睡覺提供一個大環境。如果全家的燈都關了,孩子自然就睡下了,而且孩子通常都是缺覺的,孩子睡眠比成人要好許多。如果實在有事情要做,也應該等孩子睡著了,大人再起床做尚未做完的事情。
改變叫醒孩子的習慣。把“快起床,時間到了。”這樣的字句轉變成“孩子,你的大白兔一夜沒有蓋被子呀?!”聽到這話,他一般會起來看看他的大白兔。
“孩子,今天要不要上體育課,要穿運動鞋嗎?”聽到這話,他一般會睜開眼睛回想他的課程表。
“孩子,昨天爸爸夢見你長了雙天使的翅膀,飛了起來,你長了沒有呀?”他可能會起來檢查一下他有沒有長翅膀。
我們家還有一個叫醒孩子的方法——就是讓姐姐去叫醒妹妹,或是妹妹去叫醒姐姐,她們通常一邊叫“姐姐”“妹妹”,一邊親吻對方,當醒來的孩子,看到她喜歡的姐姐妹妹時,就會抱在一起,此時大人會說:“妹妹來看姐姐起床啰”“姐姐來看妹妹啰”,繼而孩子就高高興興地起床了。
讓孩子自己管理時間。一年級的時候,我送小溪上學。有時她拖延,我也不著急,讓她真正體會遲到或者即將遲到的匆忙感。有一天送她上學的時候,因為她在家逗留了不少時間,比平時晚了一些,快到學校的時候,她看到校門口的同學們不多了,明顯地緊張了起來。
“爸爸,今天是不是要遲到啦?”她緊張地問我。
“是要遲到了,不知老師在不在教室等著你呢?”
“啊,那我們快一些呀!”聽到老師可能在等自己后的小溪更擔心了。
“好的,我們快一些,以后你可以穿衣服快一點兒,洗臉快一點兒,這樣你就不會遲到了,我們明天開始速度快一些,爸爸叫你起床,你就馬上起來,好不好?”
“好!”小溪大聲回答,我們一路小跑向學校趕去,所幸沒有遲到。我相信這次經歷對孩子不無益處。
晚上的時候,我顯得不經意地問小溪:
“咦,小溪,今天早上怎么樣呀?有沒有遲到呀?”
此時小溪有些害羞地說道:“等我到時,全班只有兩個同學還沒有來,我進去一會兒老師就進來了。”
“噢,那就好。你看多險哪,要吸取今天的教訓喲,小溪以后早上再也不會賴床,洗臉、吃飯也會加快,對嗎?”
“對!”小溪認真地點頭。
晚上回來教導孩子,一定要和顏悅色并且用語要恰當,要掌握分寸,千萬不能責備孩子,否則孩子本來對自己行為的羞愧會演變成對抗,覺得大人在翻老賬羞辱她。
讓孩子自己控制時間,更能幫助孩子自己學會有效地掌控時間,讓孩子明白自己才是時間的主人。時間長了,孩子自己就會很好地安排起床時間。家長要把鬧鐘時間定在孩子起床的那個點,比如7點起床就是7點響,不能把鬧鐘定在6點半,等鬧鐘響后讓孩子再睡30分鐘,等到7點鐘才叫孩子起床。讓鬧鐘準時響,讓孩子按時起床。這樣不給孩子留出賴床和拖拉的工夫,反而會促使她改掉磨蹭的壞習慣,養成好習慣。
說完再見請立即轉身
早上送孩子去幼兒園,幼兒園的門口全是送孩子的家長,很容易看出,不同的家長表現的行為不同。
“媽媽,媽媽,我要回家!”
“媽媽,媽媽,不要走!”
常常聽到孩子這樣的哭喊聲,許多家長一步三回頭,有的家長站在門口,難過地看著孩子,不舍得離去。
我想說的是,將孩子送到學校或者幼兒園后,請立即轉身。原因很簡單,家長的軟弱導致了孩子的軟弱,家長的優柔寡斷造成了孩子的優柔寡斷,因為孩子一直在模仿家長。
曾遇到一位母親,孩子第一天上學,哭喊著不讓媽媽走,那位母親很心疼,就在教室外待了一天;第二天也是如此,第三天依然如此。
大家試想一下,結果會怎樣?
母親最終還是讓孩子能獨立上學了,但孩子的這段經歷可能成了一生中被同學嘲笑的話柄。同學常常嘲笑他不勇敢,上學還要媽媽陪著,孩子被別人嘲笑的時候,有時會漲紅著臉與同學爭吵,有時會低頭不語。一個在學校經常成為同學笑料的孩子,心靈受到的傷害是難以想象的,而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成績也就可想而知了。
小溪入園的第一天,因為需要請外婆去送,我就提前告訴外婆,送完就走,不要表現出戀戀不舍,否則孩子不能很快適應,從而讓孩子變得不堅強,總去尋求大人的幫助。實際上,外婆也是這么做的,外婆將她送到學校,小溪就被玩具吸引了,外婆便沒有逗留直接轉身回家了。
我們不能經常用成人的思維去思考孩子的問題,孩子即使有依戀大人、想媽媽的情況也屬于正常現象,但孩子就需要從小體會離別的感傷,也正是這樣的經歷,才可以讓孩子獨立成長。
吃完早飯才可以去上學
常常在上班的路上,看到年輕人一邊走路,一邊吃早點。也會看到年輕人買了早點,提在手上,想來可能是去公司后再吃。
在工作中,我也會遇到在辦公室吃早飯的人,能在辦公室吃早飯的人有一個共性——職務不高。我們有一個經驗,就是新招聘來的大學生,能吃完早飯來上班的,升職加薪的速度普遍都比較快。還有一個經驗,就是從來看不見高管會在辦公室吃早飯,他們都有堅持在家吃早飯的習慣。當這樣兩種不同習慣在職場相遇時,清早到公司,上司很難愿意和一個正在吃早點的人談工作,或許本來打算將工作安排給A,看到A正在吃早飯,于是給了B。久而久之,B的工作越來越多,動手能力越來越強,工作能力越來越強,而A的工作越來越輕松。當公司決定提一名主管時,領導是提拔A還是提拔B呢?如果公司決定辭退一個人,是辭退A還是辭退B呢?這就是懶驢效應,懶驢的結果不是被殺掉就是被賣掉。
培育孩子需要許多年,而真正的回報只有兩個:一個是健康的人格,另一個是步入職場后的工作成果。孩子的起跑線常常是從步入職場才真正開始,家長的所有投資都是希望孩子在職場獲得成功,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只是鋪墊,包括孩子在學校的成績。這個起跑線的好壞,是在孩子孩童時代就決定了的。
因為能堅持在家吃早飯的人,常常有著一個好的習慣,這個習慣叫自律。
此外,孩子在家吃完早飯去上學,還有許多好處。
首先,在家中比較衛生,這種衛生無論是食材、制作過程,還是碗筷,免去了外面塑料袋裝、紙包、灰塵污染等。
其次,能讓孩子體會生活。當清早孩子起床時,看到家長已準備好早飯了,知道家長起得更早是為自己準備早餐,會心生感激之情。
最后,孩子會充滿自信。孩子按時起床后,洗臉、刷牙、在家吃完早飯,收拾好一切后,高高興興地去上學,孩子的精神狀態會非常好。一個精神狀態良好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大家的喜歡,喜歡孩子的人越多,孩子就越有自信。
孩子不辛苦
“孩子上一年級,每天寫作業到9點,太辛苦了,其他事情就不要做了,他的任務是學習。”
“孩子真不容易,既要學習,又要上興趣班。”
“孩子每天晚上學習到十一二點,干脆不要上高中了,讀個職業學校就算了,還可以早點兒參加工作,早點兒掙錢。”
持這種觀點的家長,到底是孩子真辛苦,還是孩子被你認為辛苦?
一個孩子打3個小時籃球,還受了傷,他辛苦不辛苦?一個孩子玩10個小時游戲,眼睛都睜不開了,他辛苦不辛苦?
當一個孩子真正融入了學習氛圍之中,他從來不會覺得自己辛苦,他會從中汲取營養和快樂。反之,一個不愿意學習的孩子,他哪怕是做一點點的功課也會覺得自己辛苦。
美國政治家、物理學家本杰明·富蘭克林說:“我從未見過一個早起、勤奮、謹慎、誠實的人抱怨命運不好;良好的品格,優良的習慣,堅強的意志,是不會被假設所謂的命運擊敗的。”
家長的想法常常影響著孩子的想法,當我們家長總認為孩子辛苦的時候,孩子一定認為他或她是全世界最辛苦的小孩,當家長與別人訴說的時候,孩子會突然發現原來他過得如此辛苦,他原有的正能量會被負能量一點點的抵消掉。
讓孩子學會去贏
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
把一條大魚放進有許多小魚的水池里,大魚餓了就游上去捕小魚,沒有一只小魚能逃得過大魚的捕捉。過了一段時間,科學家用一個玻璃瓶罩住了大魚,再放進水池里。開始,當小魚在瓶子外面游來游去時,大魚就迎上去咬,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大魚的沖撞越來越少。最后,它完全絕望了,放棄了捕食小魚。
結果,當科學家取走了罩住它的瓶子后,備受打擊的大魚沉到了池底,一動也不動了。無論有多少小魚在它的身邊,甚至在它嘴邊游來游去,它都不會再張張嘴。最后,這條大魚就這么活活餓死了。
美國幼兒教育家凱茨在孩子的身上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他將這種現象稱為“習慣性愚蠢”。他說,很多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因為某些原因,逐漸產生對學習的懷疑,并因此喪失了自信心。在他人的眼里,就會覺得他們“越來越笨”了。
小溪在幼兒園的時候開始學習畫畫,有的時候她一邊畫一邊說太難了,根本就學不會,然后一副要放棄的樣子。
此時家長光在邊上鼓勵已不能解決問題,孩子會覺得大人的鼓勵是在欺騙她,因為她盡管努力依然不能畫出呀。這時,我們可以故意降低難度,比如對那幅圖的內容進行簡化,這個簡化不能是直接去掉圖中的東西,直接去掉東西孩子會看得出來。如果是一棵樹的話,我們可以用一根長棍來代替,一朵花可以用一個小圓圈來描述,偶爾再幫著畫一兩筆,幫孩子完成這幅畫,讓孩子有一定的成就感。
小溪在二年級的英語學習中,開始背英語單詞了,有一天,老師要求同學們背出pear(梨)、apple(蘋果)、potato(土豆)、orange(橙子)和pumpkin(南瓜)這幾個單詞。這么長的單詞,對于記憶力平平的孩子顯然是不容易背出的。如果孩子寫了很多遍,讀了很多遍依然不會的話,他會逐漸失去信心,而此時如果孩子記不住,強迫孩子記,繼而又被家長認為“笨”的話,那家長這些不經意的做法,就像是為孩子“套”了一個罩子,將孩子一步步推向“越來越笨”的境地。
我的做法是,讓孩子先記住幾個最簡單的單詞,默寫時從簡單的單詞開始,讓他很容易的就將第一個單詞寫出來,遇到比較復雜的單詞會給孩子一些提示,引導孩子將單詞寫出來,這樣能讓他在單詞拼寫中獲得成就感。
只要孩子能基本默寫出來(多一個字母少一個字母關系不大),就給予適當的鼓勵:“小溪,你看,通過你的努力,是可以默寫出來的,所以我們只要認真學習,不怕困難,就一定可以戰勝困難的,對了,你以前學的那個關于‘困難’的課文叫什么來著?”此時,大人假裝出想不出來的樣子給孩子看。
“困難如彈簧,你弱它就強,你強它就弱”小溪馬上就背了出來。
“對!我們以后遇到困難還怕不怕?”
“不怕!”
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地幫助孩子獲得成就感,不僅有助于孩子樹立自信,更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長。如果我們忽視孩子的成長規律和個體差異,過早地給他們傳授偏難的知識,確立過高的目標,任憑孩子如何努力卻總也達不到,每次嘗試都以失敗而告終,孩子會越來越沒有信心,表現也會越來越糟糕。在孩子的生活里,倘若他很少得到“贏”的感覺,最終,他可能就會變成一個笨頭笨腦又畏首畏尾的孩子。
家長要忍住總為孩子作主的行為
兩個孩子在一起爭奪同一個玩具,一個家長在勸說自己的孩子:“你比弟弟大,把玩具給弟弟玩,好不好?”另一個家長則說:“還給哥哥,改天媽媽給你買一個!”兩個孩子都不妥協,爭奪繼續,兩個家長都為孩子的行為生氣,甚至打了孩子,兩個孩子同樣覺得非常委屈,最終變成4個人都不愉快。
此時,沒有贏家,更沒有成功者。孩子認為家長幫著別人,家長則認為自己家的孩子太小氣。
其實,在這里我們不能怪孩子,因為孩子都有一種保護欲,擔心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拿走,又總認為別人的東西是更好玩的。家長應該做的事情,就是不要過多地參與孩子的矛盾,孩子的事情讓孩子自己解決。
一天,我們帶小溪去買衣服,兩件外套,一件黃色的,一件粉色的,穿到身上后,小溪自己非常猶豫,覺得兩件都漂亮。同一個款式當然不需要都買,因此讓她挑一個她自己喜歡的。其實,我和她媽媽都認為粉色的穿在她身上更漂亮一些。
然而最終,她決定買黃色的,我們都希望她去挑粉色的,理由是粉色的更漂亮一些,此時她又一次變得為難了。
這里,其實是我們家長犯了錯誤,錯誤的用自己的審美觀念來影響孩子了。更錯誤的是本來說好讓孩子自己決定的,卻又反過來干涉孩子。
為孩子決定的行為有幾個明顯的欠妥之處:
(一)讓孩子對自己的判斷力,對自己的決定能力產生質疑;
(二)讓孩子失去了成長機會,其實孩子即使決定失誤,也是孩子成長的機會,我們應該允許孩子犯錯,鼓勵孩子犯錯,因為每次錯誤,正是她提升自己的機會;
(三)讓孩子增加一些不滿的心理,覺得家長怎么老是反復;
孩子的命運應該由他自己主宰,他也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家長必須做的事情是事后要提醒孩子:你與別人爭奪玩具的行為對嗎?從中你獲得了快樂嗎?是玩一個玩具好,還是和大家一起分享快樂好?這是你自己選擇的東西,你應該承擔這個責任。
當星期天不知帶孩子去公園玩還是游樂場玩,向孩子征求意見時,孩子的回答是,都想去。但兩個地方位于不同的方向,而且要趕時間,于是大人會說,今天就去公園吧!
家長越心急,越容易替孩子做決策,這種決策多了,孩子自己的決策能力就弱了,這顯然不是家長想要看到的結果吧。
孩子,勇敢地參與競爭吧
一年級的第一個學期,剛上小學的小溪迎來了人生第一次校園運動會。小朋友們對于運動會的態度各不相同,有的小朋友積極報名參加,有的小朋友不愿意參加。其實即使是愿意參加的孩子也必須要參與學校的選拔,選拔后小溪入圍了他們班的決賽選手。參加接力賽,而且她是第一棒。
對于一個6歲的孩子來說,興奮伴隨著緊張,期待伴隨著忐忑。她擔心自己跑得不夠快,她期盼自己能拿第一名。
當發令槍響的時候,她顯然被槍聲嚇了一跳,下意識地向后躲了一下才出發,起跑已經慢了半拍,而對她們團隊來說更糟糕的是,后面兩個小朋友出現了接力棒掉棒的情況,其結果可想而知了。
面對這樣的一個成績,我們去安慰她,也讓她自己體會輸掉比賽的失落感,因為人生不可能總是順利,作為一個健康成長的孩子,經歷期待、失望、傷心、憂慮、喜悅等不同的心境對她來說是有好處的。而我們之所以積極地鼓勵她參與這場比賽,是因為這是一個參與良性競爭的機會。
2012年,倫敦舉辦第30屆奧運會,最重要的那句話,叫“影響一代人”。有記者提問:“體育如何影響一代人?”倫敦奧組委的一位官員回答:“體育教會孩子們如何去贏。”這個回答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沒有絲毫的亮點,但是他的下一句話卻讓我們陷入沉思:“同時,教會孩子們如何體面并且有尊嚴地輸。”
如果我們想去磨煉孩子的意志,那就應該告訴孩子,人生沒有失敗,只有暫時停止成功。而要想在人生中有所成就,你就必須勇敢地去參與競爭。
學習別人的優秀
美國《獨立宣言》起草者、美國第三任總統杰弗遜有一句名言——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老師。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常常會為取得一點成績而驕傲自滿。有時嘲笑別人成績不好,有時嘲笑別人還不會騎自行車,有時嘲笑別人還不會游泳。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每個孩子,一定有其缺陷或不足,沒有完美的孩子,因為從來就沒有完美的家長。
那為什么要孩子學習優秀呢?
目的是培養孩子謙虛,讓孩子從小就有虛心好學的精神,優秀從無止境。讓孩子知道自己不會的東西,并不代表別人都不會。
蘇格拉底曾說:“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一無所知。”故而我們即使面對人品再差的人都應該有學習的內容,至少可以從他或她身上看到人性的弱點,提醒自己不能成為這樣的人。
孩子生病時,需要堅強的是家長
小溪6個月大的時候,一天夜里總是哭,我們時而被她哭醒,當時大人也困得厲害,她就一個人一直哭。我半醒的時候,看著她一邊哭一邊玩手指,然后迷糊地睡著了。后來她又哭了起來,孩子媽媽告訴我小溪身上好熱,是不是發燒了。我量了一下體溫:39.2℃。
我們頓時睡意全無,立即起來去兒童醫院。
在候診的時候,我與她媽媽心急如焚,總希望醫生立即診斷小溪,但前面的隊伍前進的速度卻總是那么緩慢,那情景,怎一個急字了得。
終于看了醫生,醫生給小溪服了藥,大約過了10分鐘,小溪哇哇地吐了,把吃下的藥都吐了。于是我們又緊張地去問醫生,醫生平靜地說,那等半小時再吃一次。
一夜無眠。
恨不得自己發高燒,覺得孩子好可憐,而作為家長的我們卻愛莫能助。為此我甚至請了一天假,并讓在家休息的外公特地趕過來照顧孩子,但討厭的是孩子的發燒總是在反復。
這是小溪的第一次生病,讓我刻骨銘心。
6年后,老二小舒6個月了,我知道小孩到第6個月可能要發燒了。6個月時,小舒果然發燒了,巧合的是那天我自己也高燒39.2℃。小舒發燒后,我們全都沒有她姐姐患病時的那種緊張感,我只是認為,這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事情。
生病的孩子總是很可憐,因為不能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心聲,他們只能用哭聲來告訴大人他們的痛苦,此時孩子需要大人濃濃的愛,應該多抱抱,讓他們獲得溫暖和安全感。
兩個孩子在同樣的月齡生病,我的心態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在成長。
由于許多父母也非常年輕,而且中國的家長在做父母之前常常沒有接受過任何專業的指導和培訓,就直接上崗了,因而生平第一次遇到孩子生病時出現著急、緊張、恐慌的情緒是難免的,此時爺爺奶奶就應該站出來安撫父母,因為只有大人鎮定了,才能正確地判斷和應對困難。
孩子,無論你出身如何都應該努力
據統計,北大、清華的學生多來自老師、公務員和企業高管家庭。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劉云杉教授統計1978年至2005年近30年間北大學生的家庭出身時發現,1978年至1998年,北大學子來自農村的比例約占30%,而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農村子弟只占10%左右。
英國有一部紀錄片叫作《人生七年》,它是從1964年開始拍攝的紀錄片,采訪了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14個7歲的孩子,他們有的來自孤兒院,有的來自上層社會。此后拍攝組每隔7年采訪這些孩子一次,傾聽他們的夢想,暢談他們的生活。
來自上流社會的約翰和安德魯在7歲時就已經養成了閱讀《金融時報》《觀察家》的習慣,他們明確地知道自己以后會上頂級的私立高中,會進入牛津大學學習,再然后進入政壇。而中產階層的男孩7歲時就擁有自己的理念,如反對種族歧視,幫助有色人種。來自底層的男孩有人希望當馴馬師賺錢,有人希望能有機會見到自己的爸爸,而貧民窟里出生的保羅,甚至把“吃飽飯、少罰站、少被打”當成了自己的人生愿望。
49年之后,他們56歲。來自上流社會的約翰成了企業家并致力于慈善事業,安德魯成了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他們的孩子繼續接受著精英教育。中產階層的孩子中的大多數人依然是中產,也會有個別滑落到了社會的底層。底層社會的保羅成了泥瓦工,他們大部分人繼續在底層靠出賣勞動力為生。
圍繞著這個紀錄片,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意見。這個世界不相信弱者的眼淚,也不相信虛妄者的雞湯。在強弱懸殊的情況下,窮人只會越來越窮,而且還會一代一代地窮下去。這讓許多出身寒門的人幾近絕望,那作為平民的普通父母,會不會覺得所有努力都會付諸東流?
答案是否定的。
即便是在社會固化的年代,給我們仍留下了一條通道,就是努力!孩子需要努力,家長更應該努力,因為家長是孩子的老師與榜樣。
我曾告訴兩個女兒,孩子,我們不貧窮,你們的許多同學也并不貧窮,爸爸媽媽努力為你們創造好的學習環境是我們應該做的,只是生活都需要大家的努力,因為努力的孩子和努力的父母才讓人覺得幸福,也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
《人生七年》中并不是每個貧窮的孩子都是窮人,其中有一個叫尼克的貧窮小孩,他通過自己的奮斗變成了一名大學教授,而且現實生活中寒門子弟逆襲的例子更是數不勝數。我承認家庭條件好的孩子更容易成功,但我們絕不可以過早地給孩子下結論,絕不持有努力也沒有用的理念,應該讓孩子學會自強不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