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早期的人類——從素食者到擅長狩獵者

人類起源的初始

人類起源是我們始終在研究的課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非常關心的問題是,我們是否與猴子同祖。現代遺傳學的研究近來為此提供了重要線索。據研究,今天人類和大猩猩的遺傳基因有95%是相同的。這是否意味著人類是從大猩猩演變過來的呢?肯定不是。但是這個研究結果告訴我們,人類同大猩猩一定有過共同的祖先。

在研究人類早期祖先的歷史時,我們始終要認識到兩個事實:一方面,我們發現的遺物往往只是極少的骨骸。但是經過自然科學對這些遺骨的仔細分析可以辨認出早期人類不同的人種,并能對其生活空間、生活方式及其進化途徑等方面的情況得出結論。另一方面,我們不要為人類進化的發展過程曾有過多次重復而感到意外,一些人種的進化半途中斷了,而另一些人種的進化在一定時期內是平行的。如果有人期盼能得出一個今天人類進化有規則的單線譜系的話,那么他就要做好思想準備了,因為他所看到的是錯綜紛繁的多線譜系,即人類進化的譜系不是一棵獨干多枝的大樹,而更像是一片多干樹叢。

我們今天可以十分有把握地說,人類的搖籃在非洲。幾年前,在位于非洲中部的乍得湖(Tschad-See)盆地發現了我們最早的祖先〔所謂古猿(Hominiden)〕。但是對這一發現,今天學術界還存在爭議。其化石殘跡的斷代為距今700萬年。我們的祖先之一阿法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在300萬年前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和我們現代人的直接聯系是直立行走、頭骨面部扁平以及較大的腦容量等特征。它也可以用它的手做很多事,它的雙手已經變成通過觸覺來理解事物的器官。而且南方古猿已經擁有“手指尖的敏感”(即敏銳和細膩的觸覺)。它看起來同我們似乎有非常久遠的親屬關系。南方古猿是素食者,啃食樹葉和草類,因而需要一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咀嚼牙齒和強壯的咀嚼肌。正是這些因素塑造了其頭部形狀,使其同我們現代人有明顯的差別。因此,從外表上南方古猿看起來更像類人猿,而不像我們。

人類最早制造和使用的工具

自人類出現以來,食物的保障成為所有文化發展和生理進化的決定性動力。過去,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字面含義是南方的猿猴)以素食為主,而能人(Homo habilis,有能力的人)則開始越來越多地給身體增加蛋白質。當然,這時能人尚未超出進食動物尸體的階段。但就是他們在270萬年前邁出的這一步,對他們來說已經是相當大的挑戰了:怎樣才能從動物尸體上——盡管這比不上什么美味佳肴,但卻適合食用——取下適合入口的小肉塊呢?能人的牙齒不同于捕食動物,不夠強壯,不能直接從動物尸體上撕咬。能人為了切割肉塊,制造和使用了人類最早的石器,有學者在坦桑尼亞的奧杜威峽谷發現了這些石器,從時間上看這恰好是在人類從素食到覓食動物尸體這一過渡時期開始的,這一巧合絕非偶然。

這種用礫石簡單打制的石器,說明它們的制作者自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有能力認識問題,而且也有能力通過有目標的明確思考和有的放矢的行為來解決問題。雖然我們也清楚地知道,某些動物利用在自然界找到的一些物件來達到一定的目的,如大猩猩借助石頭砸開硬果。但是早期人類和它們之間決定性的區別在于,早期人類不是利用任意一些在自然界能找到的物件,而是有意地改變其形狀,擴展其特性,從而能更有效地使用它們。

憑借270多萬年前制造簡單石器的古猿,可以說人類首次作為會思考的生物出現了——成功地邁出了從猿到人決定性的一步。如果用極其概括和夸張的語言來描述的話,就可以說,從這一時刻開始,人類后來的歷史更多是不斷優化器物的歷程:新的石器加工技術使石器刃部更加鋒利,幾十萬年來利用高品質的、隨處可取的原材料——如骨料、犄角、木材等——不斷更新、創造更加得心應手的工具。工具的效率很久以后通過金屬采集和冶煉加工再次得到提高,而從20世紀開始,通過塑料的生產和其他全新材料的使用繼續得到優化。

然而,生產各種器具和工具的巨大進步都不是自然而然取得的,它們都是以人類計劃能力質的提高為前提條件的,而這種質的提高如果沒有人類大腦發育的相應健全是完全不可想象的。這種發育,我們在生活于距今200萬年至30萬年間的直立人(Homo erectus,直立行走的人)或匠人(Homo ergaster,工匠)的頭骨上才能確定,而這兩種人已經從尋覓食用動物尸體的覓食者完全轉變成捕食動物的獵人了。其結果是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更高質量的食物,其中包括大量新鮮的肉類。由此增加的油脂、蛋白質和磷促使人的大腦繼續明顯發展,進而又導致了更有效的武器和捕獵策略的逐步改進,最終使狩獵更加成功。獵捕動物變成了高度專業化的行為,如將野生動物群驅趕到懸崖下摔死或趕到谷底進行圍捕的大膽行為,就可以清楚地證實這一點。這樣捕獵的結果是肉食堆積如山,只有想辦法保存肉食,或晾干或熏制,這種捕獵方法才真正有意義。此外,猿人不僅食用動物肉類,而且敲骨吸髓,以獲取更多的營養。動物的筋、皮革和毛皮被做成衣服,或用來覆蓋簡易的居室。直立人和與其相類似的早期人類,以其進一步發展的思維能力完成了許多令人驚詫的技術革新。

早期人類從非洲向歐洲遷徙

肉類含量較高的食物使直立人或匠人的肌肉特別健壯發達,腿部肌肉尤其如此,直立人特別需要有力的腿腳。250萬年前,全球天氣變冷,氣候變得干燥,非洲的熱帶雨林面積縮小,同時大草原的面積逐漸擴大。人類同以往一樣要適應新的生活環境——這一次是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以便能夠繼續生存下去。空曠的草原環境迫使人類為了覓食每每要跑很多路。然而,也是憑借這雙健壯的腿腳,人類能夠離開非洲——靠兩只腳的力量能走多遠是多遠——向亞洲和歐洲遷徙。

在此期間,新的反響很大的考古發現讓我們可以將早期人類到歐洲的遷徙路線十分清晰地描繪出來。例如,我們知道,直立人是取道近東而不是經過直布羅陀到達歐洲的。作為從東方向歐洲遷徙的無聲證據,在格魯吉亞的德馬尼西(Dmanisi)發現的距今180萬年的匠人格魯吉亞種(Homo ergaster georgicus)的遺物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那里,人們找到了迄今在非洲以外所發現的最早的人類骨骼的化石和石器。

西班牙北部的阿塔普爾卡(Atapuerca)從時間前后順序上看是下一個遺址。在那里發現的前人(Homo antecessor,即“先驅者”或“走在前面的人”)生活在距今120萬至80萬年前,據說是匠人格魯吉亞種的后裔。如果這件事屬實,將是從東方向歐洲遷徙論斷的有力佐證。這種前人自此被視為最古老的歐洲人。他們身高大約1.7米,肌肉非常發達,牙齒有力,眉骨突出。他們生吃動植物食物,因為還不懂得用火。像阿塔普爾卡這樣的洞穴遺物對我們復原遠古人類歷史非常重要,因為在地層——相互疊壓的層狀沉積土層——中與氧氣隔絕,加上持續低溫,使得細菌未能分解前人的遺骨。

當時歐洲各地的氣候條件差異非常大。比如,十分靠北的中歐的氣候要明顯比地中海沿岸冷得多。那時的人回避這一區域,直到后來才移民到那里,因為那里寒冷,如果不懂得使用火就無法生存。我們所知道的,在北部這些區域里最早的人種是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其名稱因在海德堡附近的茂埃爾(Mauer)出土的人類化石遺物而得名。海德堡人生活在大約60萬年前,是在冰川時期的一個較長的溫暖期進入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的。他們屬于直立人晚期的一個人種,據稱是西班牙北部阿塔普爾卡前人的直系后裔。

武器和火的使用

海德堡人時代最為重要的考古發現可算是德國下薩克森州的舍寧根(Schningen)遺址出土的遺物。在冰川時期的一個湖畔,考古工作人員發掘出距今30多萬年前的石器、馬骨和木制品等。舍寧根遺址因出土了保存良好的木質標槍而聞名。標槍長1.8米至2.3米,重500克。這些人類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標槍加工異常精細,其長短和直徑都非常適合在空中飛行,這一點得到了后來用復制品所做實驗的證明。標槍重心在其前端三分之一處,這絕不是偶然的。由于這一特點,獵人可以非常輕松地將其投擲70米遠,在20米至30米內命中率十分高。這些標槍不但證實其制作者有計劃性、有抽象思維能力、經驗豐富、心靈手巧,而且由于它們同今天運動用的標槍非常相似,因此認為海德堡人和現代人擁有相似的運動能力這一點是非常肯定的。

舍寧根是一群善于狩獵的人的宿營地。用石頭砌的圓圈向我們提示這里曾是簡陋的住處,它是由木棍和猛犸的骨頭搭起的支架,上面覆蓋著毛皮和皮革。在這種只在一定季節內使用的臨時住地所發現的遺物顯示,人們在那里將采集來的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做成飯食享用。

除此之外,火堆痕跡證明當時的人類已經學會使用火。自從制造第一件石器之后,對火的控制是早期人類第二次根本性的革新。火的使用產生了多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對火的控制使得人類可以用火取暖,從而能向較冷的地區移民;另一方面,通過熏烤可以使大量的肉類便于儲藏;最后還有一個重要的效果,那就是肉類和采集到的植物等食品經過煮烤,更便于人類機體的消化和吸收。另外,火還可以起到保護作用,如使人類不受猛獸的侵擾。就是在圍捕狩獵時,也可以借助火的幫助恐嚇野生動物,讓它們朝著一定的方向奔逃。

火堆的重要意義還在于,它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中心——在這里很可能也形成了人類原始的語言。盡管這時人類尚不完全具備復雜語言表述的生理條件,他們之間的交流很可能還僅限于使用簡單的音節,再配加相應的動作和表情。但海德堡人由于咽喉發生了變化,最起碼已經可以更好地發聲,并較容易地控制呼吸,而這是類人猿不可能做到的。上述兩個功能是有語言能力的前提條件,但人類語言這時究竟發展到何種地步,我們尚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沒有某些原始語言的簡單會話交流,遠古人就很難共同進行圍獵,也不可能制造出像舍寧根出土的這樣完美的標槍來,更何況在群體中還要組織安排各項工作的分工。遠古人群分工協作的組織結構肯定已經形成,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造出高度專業化的狩獵武器或領頭圍獵,這些都是行家才能做的事。當時的宿營地也分成不同的工作區域。在一些區域遠古人分割處理獵物,在另外一些區域準備食物,還有一些區域是打制石器和削刮木制器具的地方。

屬于這個時期的遺物還有一塊來自德國圖林根州(Th ü ringen)比爾青斯勒本(Bilzingsleben)的上面刻有規則劃痕的骨頭。這是迄今所發現的人類最古老的裝飾品,其制作年代大約距今40萬年。我們之所以對比爾青斯勒本宿營地感興趣,也是因為在那里發現的人頭骨和其他人骨上找到了刻劃過的痕跡。這使我們不禁要問,是否可以依此猜測海德堡人已經開始有禮儀行為了呢?是否有禮儀性的吃人現象?如果將來的發現能證實這些推論的話,這將意味著在那時已經形成最初的禮儀和宗教傳統——這無疑是一個令人震驚的論斷。

在距今200萬年至30萬年這段時間內發生了決定性的變化,這些變化對人類今后的歷史具有深遠的影響。盡管目前各地的研究水平尚不均衡,但值得注意的是,實際上所有這些基礎性的創新都是在這段漫長歲月的后期實現的。

一代敏感的遠古祖先——尼安德特人

海德堡人的后繼者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的情況也十分相像,他們生活在距今30萬年到4萬年前。對他們的早期情況我們幾乎毫不了解。我們所知道的有關尼安德特人時代的創新——歐洲自身對人類進化的貢獻——幾乎都是在他們出現后的最后幾千年里發生的。

他們的名稱來自在德國杜塞爾多夫附近的尼安德特峽谷所發現的非常知名的人骨化石。這一人種分布于伊比利亞半島(Iberische Halbinsel)和近東之間,在非洲和亞洲未曾發現。他們的典型體貌特征是身形寬扁,身體粗壯,肌肉發達,前額低平,眉骨突出,鼻子碩大——幫助他們在寒冷的生活環境下加熱吸入的空氣,因而給他們帶來進化中的一大優勢——以及下顎微縮。

同海德堡人和其他晚期直立人相類似,尼安德特人也掌握了用火的本領。他們在宿營地蓋起簡易的住處,身穿毛皮衣服,由此適應在冬季寒冷地區的留居生活。尼安德特人同之前的更古老的早期人類一樣過著擅長狩獵和采集的游蕩生活。他們的獵物主要是馴鹿和野馬,另外還有歐洲野牛、長毛犀牛和森林象——這些動物都能提供異常充足的肉食。狩獵是一項非常危險的活動,這一點往往能通過尼安德特人的骨骼殘骸得到證實,男性遺骨上經常有骨折后重新愈合的痕跡。除此之外,尼安德特人還采集野生水果、野草籽、果實、漿果、橡子、蘑菇和根莖等。

尼安德特人時代的大多數創新看起來意義重大,但我們同時也發現,其革新程度卻不及直立人或海德堡人:他們選擇明顯較好的原料來制造石器。他們的燧石器比以前的古老器物打造得更加標準化,更加美觀。順便解釋一下,燧石是“火石”的專業名稱。除此之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尼安德特人遺址發現的遺物中首次出現了組合器物,這種器物是由多塊石刃借助瀝青的黏合作用鑲嵌在木柄上的。瀝青是人類最古老的黏合劑。尼安德特人的這些技術進步首先都可以當作工具質量改良看待,而實際上這些改良是在尼安德特人之前由更早的遠古人類成功完成的。

與此相反,對天堂的發現和對臨終經歷的揣摩是尼安德特人對人類早期文化史的根本貢獻,這可以認為是精神領域的革命。可以確定,在尼安德特人時代,人類首次埋葬死者。在法國的拉費拉希(La Ferrassie)甚至發現不止一具而是數具這樣被埋葬的尸骨,因為它們不是上下疊壓或者橫七豎八地被安葬,死者的后人很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知道安葬各個尸首的準確位置。也許這是在提示我們,埋葬地點——同今天的墓地一樣——甚至在地面上設有標志?無論如何我們可以說,在這里發現了第一批墓地的其中一個。發掘時對這塊墓地進行了非常認真仔細的清理,可以肯定的是,尼安德特人沒有在墓室中給他們的死者去“天堂的旅行”真正放置任何隨葬品。

即便在墓葬中沒有發現,但我們知道,尼安德特人很明顯已經將動物的牙齒和貝殼當作垂飾佩戴——這是人類最古老的首飾。尼安德特人具有突出的審美感,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許多加工優異的石器上觀察到,他們甚至收集像化石這樣的珍品。經過長期研究我們發現,尼安德特人具有針對他們的那個時代來說相對細膩的天性,而且對四周環境觀察得極其仔細。

尼安德特人的大多數創新如果沒有語言溝通是不可想象的。由此可以推斷,他們的語言能力應當是得到了顯著發展。他們的舌骨形狀已經同智人的十分相像。除此之外,最近從他們的骨骼中提取出了對語言十分重要的基因組FOXP2。

尼安德特人是怎樣從人類歷史上消失的,這個問題一直有爭議。但可以確定,從非洲遷移而來的現代人(智人,Homo sapiens)取代了他們。他們的滅絕很可能與一次巨大的天災有關,在距今3.8萬年前意大利南部有一次強烈的火山爆發。這次火山爆發噴射出的灰燼覆蓋了大半個歐洲。在很多地方的地層中,這一灰燼層恰恰將有晚期尼安德特人遺跡的地層同壓在上面的智人的地層隔絕開。這次災難所帶來的后果是,歐洲進入了一個尤為明顯的寒期。很顯然,尼安德特人御寒的能力不如他們的競爭對手現代人,這也加快了他們的滅亡。

無論如何,現代人取代尼安德特人發生在距今4.2萬年至3.2萬年之間。只有在西班牙,尼安德特人的一些群體的遺跡一直持續到距今2.7萬年前。現代人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要比尼安德特人強,而且他們游移能力強,能更有效地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正因如此,他們能在十分寒冷的情況下生活,就像今天生活在北極的因紐特人。另外,現代人在生理上性成熟比較早,因此多子。這就完全清楚誰在這場自然競爭中束手無策,只能甘拜下風:現代人在各個方面都比尼安德特人技高一籌。

最后還有一個問題,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是否在較長的時間內并存,或者是否他們的相互交替發生得很快。在這方面,古遺傳學對DNA(脫氧核糖核酸)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線索。研究結果證明,大約在距今8萬年前,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在近東肯定有過交配行為。晚期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同今天的歐洲人和亞洲人有某些重合,但與非洲人的不同,這一發現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目前對這一研究結果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從非洲來的智人肯定在近東同尼安德特人發生了聯姻關系。而當他們的后代繼續向歐洲和亞洲遷移時,他們的身上已經帶有被宣判滅絕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因此,在那里迄今保留了遺傳關系,而其中一部分可以追溯到尼安德特人。由此就引出了一個爆炸性的問題:今天,在我們這些歐洲人身上是否也潛藏了一部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呢?盡管將來的研究還要大范圍地擴展這方面的數據基礎,但目前很多因素可以佐證這一點。早期人類的歷史還遠遠沒有寫完,卻越來越令我們振奮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宁县| 克东县| 梁平县| 红原县| 洛浦县| 辛集市| 延吉市| 石门县| 洱源县| 泸西县| 积石山| 桂林市| 吉安县| 临武县| 金门县| 榕江县| 工布江达县| 河津市| 巴楚县| 临城县| 牡丹江市| 安岳县| 睢宁县| 英超| 资阳市| 金湖县| 北川| 富裕县| 麟游县| 宜春市| 玛纳斯县| 冷水江市| 洪泽县| 沛县| 龙岩市| 高要市| 富裕县| 老河口市| 策勒县| 内丘县| 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