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學(稻盛和夫親自授權)
- (日)北康利
- 1746字
- 2019-07-31 11:06:34
“自由平等”的家庭環(huán)境
鹿兒島一到春天就會舉辦叫“木市”的集市。木市上除了擺放著一排排適合庭院栽種的樹木、花草的盆盆罐罐,還有賣鳥和點心的小鋪子,所以大人、孩子都很喜歡逛木市。
和夫也和母親紀美一起來到木市。當他發(fā)現有一家賣小白兔的鋪子后,便停下了腳步。紀美有種不好的預感,結果不幸被她料中。
“我要養(yǎng)小白兔!”
說完,小和夫便賴在貨攤前一動不動,非要買小白兔,怎么勸也不聽。
紀美拗不過他,只好屈服,但還是開出了一個條件:“那你一定要答應我自己喂養(yǎng)……”
心滿意足的和夫蹦蹦跳跳地帶著小白兔回家了。剛開始的幾天,他確實按照和母親的約定,跑到甲突川的堤壩上摘繁縷草,自己喂養(yǎng)小白兔。可是,沒過幾天,他就把約定拋諸腦后,不管不問了。就這樣,原本就很忙的紀美又多了一項喂兔子的任務。(加藤勝美《一個少年的夢》)
兔子的繁殖能力很強,沒多久兔子就添子添孫,滿院子蹦蹦跳跳了。家里還養(yǎng)了雞,在山上捉的繡眼鳥也關在鳥籠里。有段時間,家里還買了山羊,稻盛家的院子簡直變成了動物園。紀美原本還在后院開辟了一小塊菜地,沒想到后來全被踩壞了,辛辛苦苦種的蔬菜都變成了小動物們的美食。
當時,政府用獎勵的方式鼓勵國民多生孩子。那個年代還沒有生育率下降的問題,到處都是小孩兒。稻盛家也不例外,妹妹、弟弟相繼出生,稻盛家不知不覺變成了一個有四個男孩和三個女孩的大家庭。
他們分別是長子利則(1929年)、二兒子和夫(1932年)、長女綾子(1934年)、二女兒美智子(1937年)、三兒子豐實(1941年)、三女兒照子(1944年)以及小兒子阿實(1948年)。
和夫他們的名字都是父母反復查看起名書,仔細推敲出來的。據說,那本厚厚的起名書后來在戰(zhàn)火中被燒毀了。
稻盛家的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很好。大女兒綾子上小學時,一放學,利則和和夫總會去教室接綾子。那時候,和夫會徑直走到教室里,而大哥利則會在教室外面等。
然后,他們讓綾子在中間,三個人手牽手一起回家。
稻盛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也就是1939年(昭和1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了。兩年后,1941年12月7日(當地時間),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稻盛讀小學的時候應該是他們家日子最寬裕的一段時期了。
類似于現在的員工旅行,稻盛家會安排在店里幫工的大娘、大嬸們去櫻島采枇杷。當時的櫻島漫山遍野都是枇杷園。大家伸手從樹上摘下枇杷,先吃個夠,再把背包塞得滿滿的,滿載而歸。
到了盂蘭盆節(jié)和新年,稻盛全家還會一起去泡溫泉。鹿兒島縣的溫泉僅次于大分縣,排在全國第二。稻盛家附近就有不少溫泉。
他們最常去的是河頭溫泉,位于父親畩市的故鄉(xiāng)小山田。據說,那是島津齊彬開設的溫泉。孩子們只要聽父親畩市說“去河頭”,就會立刻歡呼起來。到了溫泉旅館后,父親一定會點上一份美味的壽喜燒,這應該是稻盛家最奢侈的享受了。
后來,稻盛一直特別喜歡吃牛肉蓋澆飯,經常出入有樂町的吉野家。稻盛家好像有愛吃肉的基因,即便是平日里極為節(jié)儉的父親畩市,偶爾弄到些肉,也先吃為快。到了晚年,父親最愛的便是牛排。綾子她們說,大概父親年輕的時候喜歡吃肉,可是想吃卻吃不到,這應該算作他飽嘗人生辛酸后給自己的一種補償吧。
不過,當時的牛肉很貴。逢年過節(jié),紀美就會把家里養(yǎng)的雞殺了,做幾道美味佳肴。她會將新鮮的雞肉做成刺身,然后做玫瑰壽司,再用剩下的雞骨頭熬高湯,燉大白蘿卜。這三道菜組成的“套餐”便是稻盛家最讓孩子們難忘的“媽媽做的菜”。
稻盛上小學二三年級時,曾去甲突川河灘那兒幫著哥哥殺雞。他掐住雞脖子,用腳卡住脖子,哥哥利則負責拔雞毛。
“記得那時我還小,總覺得把雞脖子掐得太緊,雞會很可憐,于是稍微松了松勁。沒想到,那只快被拔光毛的雞卻突然發(fā)瘋似的掙扎起來。我一緊張,手就松開了。結果,那只沒剩幾根雞毛的雞趁機逃跑了。大哥就急忙在后面追。”稻盛的童年不乏這樣的經歷。
“聽父母說,我是個特別活潑開朗的孩子。比如,親戚們聚在一起的時候,我常常會想辦法逗大家開心。”(稻盛和夫《人生與經營》)
稻盛之所以能養(yǎng)成這種活潑、開朗的性格,原因之一大概是他潛移默化地受到了家庭氛圍的影響。當年的鹿兒島,封建思想還很嚴重,一般家里都特別重視長子,但稻盛家卻完全沒有這種想法。
雖然家庭只能說是一個很小的世界,但稻盛在其中充分享受了“自由和平等”,茁壯成長。所以,長大以后,稻盛絕不容忍損害“自由和平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