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初版譯序
- 心、腦與科學(二十世紀西方哲學譯叢)
- (美)約翰·塞爾
- 2923字
- 2019-07-30 10:07:21
美國當代著名的分析哲學家約翰·塞爾1932年生于美國丹佛市,1949年至1952年就讀于美國威斯康星大學,1955年赴英國牛津大學留學。在牛津,他一邊在著名的日常語言哲學家約翰·奧斯汀的指導下研究語言分析哲學,一邊在牛津基督教堂學院任教。1959年獲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并于同年返美。以后,他一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曾擔任過哲學系主任、校長特別助理等職。現在,他是該校負有盛名的哲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
塞爾首先是一位以研究語言哲學問題著稱的分析哲學家。多年來他一直在潛心研究由他的老師約翰·奧斯汀提出的言語行為理論。在這方面,他的研究專著有《言語行為: 語言哲學方面的一篇論文》(1969)、《詞語與意義: 言語行為理論研究》(1979)和與丹尼爾·范德維肯合著的《非表現邏輯基礎》(1985)。此外,他還主編了《語言哲學》(1971)和《言語行為理論和語用學》兩本論文集,并撰寫了大量有關論文。他的這些研究成果,使他成為當今英美哲學界繼約翰·奧斯汀以來該研究領域里公認的權威。
隨著對言語行為理論研究的深入,塞爾越來越重視對這種理論背后更基本的哲學問題的研究。他認為,言語與人類的其他行為一樣是一種行為,對語言的哲學分析就是對人的行為進行一般分析的一部分,而在言語行為以及人類其他類型的行為背后更基本的東西是人心中的意向性。1983年出版了他的《意向性: 心的哲學方面的一篇論文》一書,該書把意向性問題作為當代分析哲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加以探討。對意向性問題的研究又導致他從更一般的意義上去探討人心的特性問題。在他看來,既然意向性行為是心理現象的一種表現,那么就表明語言哲學和行動哲學只不過是心的哲學這個更大領域中的一些不同的方面。心的哲學在當代英美分析哲學的各領域中是一個特別受到重視的領域。這不僅因為越來越多的分析哲學家認為曾被傳統分析哲學視為哲學首要問題的語言哲學問題可以歸結為心的哲學問題,而且還因為由于當代科學的發展引起的一系列新問題,像計算機能否思維、腦功能與意識現象的關系等問題也有待于心的哲學的回答。近20多年來,塞爾在心的哲學及其有關領域內發表了一系列論戰性的文章,這使他從一個分析哲學某一領域里的專家成為一個涉足廣泛、對許多哲學問題都比較敏感和富有挑戰精神的分析哲學家。
本書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塞爾對心的哲學問題以及與此有密切關系的幾個哲學問題的研究成果和哲學見解。它的初稿是塞爾在1984年英國廣播公司舉辦的里思學術系列廣播講座上的演講稿,經修改后,以《心、腦與科學》為書名于當年出版。本書在內容、篇幅和風格上基本上保持了演講稿的原樣。書中六章所探討的六個問題始終圍繞著一個主題展開,這個主題就是從哲學上去探討人類與周圍宇宙的關系問題。塞爾認為這個問題是一個被今天的許多哲學家有意回避的“大問題”,也是當代哲學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在他看來,回答人類如何與周圍宇宙統一的問題實際上就是一個如何把我們關于我們自己作為有意識的行為者的常識概念與我們把世界視作一個物理體系的科學概念統一起來的問題。他堅持認為,這種常識的概念和科學的概念不僅彼此是不矛盾的,而且是完全一致的。書中所探討的六個問題實際上就是從六個方面去說明和論證他的這一基本哲學立場的。前三章主要圍繞著心的哲學的中心問題即心身問題展開,這個傳統哲學難題在當代通常采取心腦關系問題的形式。在第一章,他從正面提出了解決心身問題的方法,并簡明地表述了他稱之為“樸素物理主義”和“樸素心理主義”的兩個觀點,堅持這兩個觀點的一致性是塞爾心的哲學立場的一個基本特征。在第二、第三章,塞爾從他的這種基本觀點和立場出發,駁斥了把計算機程序和硬件的關系等同于心腦關系的所謂“強人工智能”觀點和試圖在心腦之間插入一個信息加工層次的認知主義研究綱領。后三章,塞爾探討了三個與心的哲學密切相關的重要問題。所謂“行動哲學”是分析哲學中一個興盛的分支,其研究方向主要是從人的心理特性及其與身體特性之間的關系角度來分析人的行動結構。塞爾把人心指向外界事物的意向性視為貫穿在人的行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特性,以意向性概念為核心展示了一個具有一般意義的行動結構。社會科學的哲學在當前英美哲學界是一個爭論頗多的領域,塞爾在把他的心的哲學和行動哲學觀點應用到社會哲學問題上提出了他的獨到見解。他認為社會科學的概念具有一種“自我涉及”的性質,因此在自然科學概念與社會科學概念之間存在著一種“根本的中斷”;社會科學“涉及意向性的種種方面”,它研究的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種種意向性。最后,他向自由意志問題這個“典型的哲學之謎”提出挑戰。他以一種“修正的相容論”觀點試圖協調決定論與自由意志論之間的沖突,認為我們關于物理世界的科學概念與人們對自由意志的確信這兩方面都有著不可駁倒的事實,并主張“物理的決定論”與“心理的自由意志論”是能夠彼此相容的。
毫無疑問,本書是作者闡述自己哲學世界觀的一部重要著作。國外哲學評論家認為這本小冊子比作者以往任何著作都更廣、更深地表述了他的心的哲學觀點。[1]本書出版以來,受到英美哲學界的普遍重視。這首先是因為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一種試圖把常識與科學統一起來的哲學世界觀。這種世界觀不同于傳統分析哲學一貫主張的還原論的哲學立場,也不同于傳統二元論以及當代行為主義、功能主義的哲學立場。盡管塞爾的這種哲學立場并沒有得到分析哲學家們的一致贊同,但它畢竟是當代分析哲學對待哲學基本問題所持有的一種態度,它表明了分析哲學在不斷發展中的一種新動向。其次,塞爾在解決每個具體問題的過程中,使用了一些具有獨創性的論證方法。例如,在駁斥“強人工智能”觀點時,為了論證數字計算機永遠不可能具有心靈這一論點,他巧妙地舉了“漢語屋子”的例子。這個例子已成為當代西方哲學家們在討論有關問題時經常引用的一個經典例證。此外,在解決心身問題時,他提出了一種新的因果關系理論,以此來取代那種只能描述外在、分離事件的機械的因果模式;在評價認知主義理論綱領時,他使用了將“遵守規則”與“信息加工”兩個概念相類比的論證方法,等等。這些論證方法對豐富分析哲學的理論方法有著不可忽視的學術價值。當然,對本書所闡述的哲學立場和觀點有待于人們進一步作出評價。應該指出的是,站在塞爾所堅持的這種哲學立場上是否能夠正確地解決所謂人類與周圍宇宙關系的“大難題”,這個根本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本書也是作者力圖通俗地介紹他近年來研究成果的一次嘗試。作者對所涉及到的各種不同學術觀點盡量加以簡明、通俗地介紹,在與不同觀點的論戰中提出他自己的哲學觀點,作者采取這種敘述方法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當代英美哲學在這些領域里的理論現狀和發展趨勢。
本書中譯本附錄收入了塞爾的兩篇重要論文,一篇討論言語行為問題,另一篇討論意向性問題。兩篇論文比較典型地代表了塞爾對當代西方語言哲學和心的哲學有所貢獻的兩個方面,從這兩個方面讀者能更全面地了解塞爾的哲學思想。
1987年夏,當時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執教的江怡老師向我推薦了這本小書,并建議我將它譯成中文;在翻譯過程中,瑩珊給予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勵,在此一并致謝。
譯文不妥之處,懇請讀者指正。
楊音萊
注釋:
[1] 參閱《哲學評論》(Philosophical Review),1984,第1期,第129頁;《元哲學》(Metaphilosophy),1986,第2期,第1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