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質量影響的研究:機制、效果與結構演化
- 隨洪光
- 1649字
- 2019-12-13 12:08:08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直接投資活動空前活躍,國際貿易規模增長迅速,由此帶來的要素跨國流動為東道國的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甚至借此實現了全球矚目的高速增長。但是,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許多東道國的經濟增長質量卻并未得到改善。盡管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利用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以尋求外部增長動力的策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未能有效增強自身經濟實力、實現經濟的良性擴張。近年來,隨著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對外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過度依賴外部環境而導致經濟增長質量低下的弊病逐漸凸顯。拋開FDI和國際貿易助推下經濟高速增長的表象,對外經貿活動對東道國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逐漸受到廣泛關注。但對于該問題的研究尚未有成熟的理論框架和系統性的經驗結論。
關于FDI對東道國的作用,早期的數量觀點(Quantity Perspective)認為,FDI可被視為資本存量、管理經驗和相關技術的載體,無論是從新古典增長理論的資本投入視角來看,還是從內生增長理論的技術進步視角來看,廣泛引進和充分利用FDI都是促進東道國經濟增長的有效手段(Chenery and Strout,1966;Caves,1971)。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似乎也印證了這一判斷,一個經驗性的事實是,過去幾十年,在這些國家經濟崛起的過程中都伴隨著大量的FDI流入現象。
然而,經濟增長的數量擴張與質量提升并不一致,在分享外部經濟紅利的同時,部分高開放度發展中國家卻危機頻發,“外資依賴(Dependence on Foreign Capital)”現象引起了他們對FDI作用的重新思考。單純從數量擴張的角度顯然無法解釋FDI推動下高速度與低質量并存的增長困局(Growth Predicament),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轉而關注FDI對增長質量的作用。例如,Borensztein(1998)認為,現有研究高估了FDI的作用,考慮人力資本因素后,FDI僅在少數地區明顯提升了增長效率。Jallab et al.(2008)根據1970—2005年中東、北非國家的宏觀數據,檢驗了FDI與增長穩定性的關系,在利用系統GMM和2SLS方法控制內生性之后,發現FDI與經濟波動正向相關。更多研究可見Caves(1996)、Keller and Yeaple(2003)等。關于該問題的觀點可大致歸納如下:FDI帶來的資本形成效應能夠影響東道國的資金供給和配置,進而影響增長的效率和穩定性,并通過對R&D投入的間接作用影響增長的可持續性,同時FDI的大量流入也給東道國經濟帶來了不穩定因素。FDI的技術溢出效應使東道國利用外部技術路徑提高增長效率成為可能。FDI還可以通過對東道國知識的共享與反饋促進知識增長,并通過人力資本效應促進當地人力資本積累,為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保障。
目前相關研究主要存在兩個缺陷。一是大多數研究都從單一渠道出發,間接討論FDI對經濟增長質量某一方面因素的影響,如從技術溢出角度考察對增長效率的影響,而不是直接檢驗FDI對增長質量的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經濟增長質量包含眾多異質因素的概念,難以量化。二是現有研究很少考慮不同產業間經濟增長質量的差異性演化,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數研究所采用的是新古典的理論框架。盡管少數文獻結合新貿易理論的方法,考慮了企業異質性問題,但其關注的焦點仍然是穩定均衡狀態,無法刻畫FDI在增長質量行業結構動態演化中的作用。
鑒于此,本研究從演化經濟學的分析視角,建立理論模型分析FDI作用下行業增長質量的動態演化,嘗試構建和測度省級工業行業的增長質量指標,在此基礎上檢驗FDI對經濟增長質量的作用,包括FDI是否在整體水平上提升了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其作用機制如何?FDI是否促進了增長質量行業結構的升級?并試圖從行業特征角度分析FDI行業間作用差異的原因。
為了研究FDI對增長質量行業演化的作用,我們擬采用演化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即通過擴展Metcalfe et al.(2006)關于行業結構演化的研究框架,引入FDI因素,分析FDI對經濟增長質量以及質量行業結構演化的作用,從而為經驗分析提供理論基礎和可供檢驗的假設命題。
對于增長質量測度難題,我們將使用綜合指標評價方法,構建關于增長質量的綜合評價體系,包括增長效率、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三個方面的13個基礎指標;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進行降維,抽取主成分因素,合成經濟增長質量綜合指標,以及增長的效率、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三個分類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