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體育與健康的內涵
本節介紹體育的演變:從萌芽到演進再到崛起;探尋體育的真諦:對完美永無止境的追求;介紹健康的要義:隨著社會的發展,健康要義的范疇不斷更新,涵蓋了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健康、道德健康等領域。
1.1.1 體育的演變
1. 原始體育的萌芽
原始人的生存環境極為惡劣,他們只能依靠自身的體力,憑借自己的智慧,同惡劣的生存環境進行較量,通過打獵、采集、捕魚等方式獲取生活所必需的食物(見圖1-1)。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在血和淚的教訓下,我們的祖先深深地懂得:強壯的身體是生活的前提。

圖1-1 原始人狩獵圖
死亡的陰影經常在頭頂盤旋,為了生存,更為了發展,原始人不得不學會了奔跑、投擲、攀登、爬越、泅水……這些行為既是勞動手段,又是基本生活技能,其中蘊涵了體育活動的萌芽。
由于生產力的局限,在原始社會專門的體育無法形成,也沒有專門的體育活動者。當時的體育往往與軍事活動、祭祀、生產、游戲等融合在一起,其所特有的運動手段和形式尚未完全“獨立”。原始社會的體育萌芽,從本質上而言,是由經濟狀況、生產狀況和實踐方式決定的,是在生存過程中簡單模仿所形成的。但毋庸置疑,體育自此萌芽,在原始的星光下和初綻的黎明中扎根、發芽,不斷成長。
2. 古代體育的演進
奴隸社會的體育,是在繼承原始體育萌芽狀態的前提下,在奴隸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體育的初級形態。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它已經和勞動初步分離,而與軍事、教育、宗教、禮儀以及統治階級的享樂生活緊密結合,并向著多樣化、復雜化和獨立化的方向發展。
這一時期,頻繁的軍事戰爭成為體育演進的重要動力。有文字記載的體育運動包括射、御、角力(見圖1-2)、兵器武藝、奔跑、跳躍、舉鼎、拓關、游水、弄丸(見圖1-3)、投壺、棋類活動等。

圖1-2 角力圖

圖1-3 弄丸圖
封建社會前期,從戰國到南北朝,體育蓬勃發展。就種類而言,體育運動的項目不斷增多,內容日益豐富,游戲、導引(見圖1-4)等普遍開展,其中以華佗所創的五禽戲(見圖1-5)最負盛名;就范圍而言,從皇宮到民間,從軍隊到學校,從城市到鄉村都有體育活動開展;就技術而言,角抵、蹴鞠等項目發展較快,逐漸向競技方向靠攏,出現了不少技藝高超的體育人才;就理論而言,體育專著在這一時期也開始涌現。

圖1-4 導引術

圖1-5 五禽戲
至隋唐五代,體育空前繁榮。體育項目呈現多樣化和規范化的特點,許多運動項目明確了規格型制,擁有了專職機構和專業人員,如蹴鞠(見圖1-6)、武術、角抵等;體育競技狀況空前興盛,規模宏大,運動技藝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體育運動蔚然成風,有馬球、蹴鞠、踏球、拋球等,其中以馬球(見圖1-7)和蹴鞠最為盛行;國際體育交流增多,一方面,唐代的技擊術在朝鮮半島的新羅廣泛流行,養生術、蹴鞠也傳入日本;另一方面,印度人、羅馬人的雜技和幻術從漢代起就不斷傳入中國,自唐代日本倭刀也為中國武林所重視。

圖1-6 唐代足球競賽示意圖

圖1-7 打馬球圖
封建社會后期,從宋、元、明、清到鴉片戰爭之前,一方面民間體育組織的出現,極大地推動民間體育的普及和提高;大量的體育資料被匯集成書,尤其是武藝、球類、養生導引方面的著述較多。另一方面,宋初的民族歧視壓迫政策和程朱理學的主靜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體育的進一步發展。
3. 近代體育的曲折
鴉片戰爭后,政局動蕩,戰爭頻繁,經濟薄弱。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西方文明涌入,歐美體育也大規模地傳入,中國傳統體育逐漸沒落。傳入我國的西方近代體育項目主要有體操、田徑、游泳、足球、籃球、排球、棒球、壘球、網球、乒乓球等。中國體育在戰火紛飛的社會夾縫中艱難生存,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缺乏必要的基礎和周期。
4. 現代體育的崛起
新中國成立以來,體育事業突飛猛進。群眾性體育運動廣泛開展,如火如荼,群眾性體育組織體系逐漸健全,自1995年起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競技體育碩果累累,1959年,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獲得了中國體育史上的第一個世界冠軍。2008年,更是成功舉辦了第29屆奧運會。學校體育穩步成長,從體育院系的建設到校園體育運動的推廣,從“健康第一”理念的倡導到“終身體育”理念的樹立,體育正在成為當代人的重要生活方式。
1.1.2 體育的真諦
體育在不同歷史階段和文化背景下被人為地賦予了不同的含義,但人本思想貫穿了體育發展的始終。在體育運動中,人居于中心的、首要的位置,人的發展和完善是直接的、最重要的目的,而由體育所帶來的名聲、榮譽、財富、地位,以及產業的發展、經濟的增長等,都是人在實現自我發展和追求自我完善的過程中所帶來的“副產品”。體育真正的偉大之處在于對完美永無止境的追求,它讓人類在強健身心、探索真理、開拓世界的過程中獲得了無限的發展空間。
在遙遠的古希臘時代,人們通過體育追求軀體之美、力量之美和精神之美。以體育的形式表達對神的敬意,并在肉體上和精神上無限地去接近正確、光明和真理。在古希臘神話中,神靈的移動瞬時完成,不需要時間,而人則無法達到,那么使用時間最少的人就是最為接近于神的人,成為神“在這大地蒼穹之中”的“榮耀的見證”。就這樣,人在體育鍛煉中,充分發展并不斷挖掘著自身的潛能,詮釋著體育的完美真諦。
從保守的維多利亞時代,體育便明確地承擔起道德的重任。運動員出現的道德過失,會被認為是整個體育界乃至社會的災難。英國公立學校中,通過體育教給男孩們所有統治國家時所需要的“男子漢”的品德:正直誠實、團隊合作精神、忠于偉大的事業。
體育不僅是要強身健體,也要塑造美好的品性。這也正是體育運動經久不衰的魅力之所在。體育是一種虔誠的追求——拼搏不息,永不滿足;體育是一種積極的態度——銳意進取,百折不撓;體育是一種文化的積淀——以人為本,重在參與。體育讓人類實現自我超越,走向“臻于至善”的完美境界。
1.1.3 健康的要義
“健康(Health)”是當今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互聯網的中文搜索引擎下,“健康”的相關條目數以千萬計,可見人們對健康的關注程度極高。
有健康的人,便有了希望;有希望的人,便有了一切。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說:“如果沒有健康,智慧就不能表現出來,文化無從施展,力量不能戰斗,財富變成廢物,知識也無法利用。”思想家蘇格拉底曾說:“健康是人生最為可貴的。”培根指出:“健康的身體是靈魂的客廳,病弱的身體是靈魂的監獄。”馬克思認為“健康是人的第一權利”,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指出:“健康地生存是人生的第一需要。”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始終圍繞健康主題,提出“健康就是金子”(1953年),“健康的青年——我們最好的資源”(1985年),“良好的健康是社會、經濟和個人發展的主要資源,也是生活質量的重要部分”(1986年),“健康地生活——皆可成為強者”(1988年),“健康是基本人權之一,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基礎”(1997年)。健康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在一定的歷史范疇內,健康與特定的社會、環境、經濟、文化、倫理道德等密切相關。人們對健康內涵的認識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演進和深化。
在古代,人們對生命活動的認識極為膚淺,對健康的認識僅僅局限于沒有疾病。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醫學的進步,人們能夠使用各種儀器檢測、發現身體的生理變化,健康被視為“器官發育良好,體質健壯,體能充沛”。毋庸置疑,這種建立在生理基礎上的生物醫學模式是一種巨大的進步,但它忽視了人的心理因素和社會屬性。20世紀30年代,美國健康教育學者指出:“健康是人們身體、心情和精神方面都自覺良好、活力充沛的狀態。”由于不良情緒、精神創傷、惡劣環境等導致的“現代病”越演越烈,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新的健康概念:健康不單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而是軀體的、精神的健康和社會幸福的完善狀態(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mental,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20世紀末,世界衛生組織又把道德修養納入了健康的范疇。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健康的10個標志如下。
(1)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而不感到過分緊張。
(2)處世樂觀,態度積極,樂于承擔責任,事無巨細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
(5)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6)體重得當,身材均勻,站立時頭、肩、臂的位置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
(8)牙齒清潔、無空洞、無痛感,牙齦顏色正常,不出血。
(9)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10)肌肉、皮膚富有彈性,走路輕松有力。
《從混沌到有序》中這樣描述:科學不是一個“獨立變量”,是嵌在社會之中的一個開放系統,由非常稠密的反饋環與社會連接起來,它受到外界環境的有力影響,它的發展是因為文化接受了它的統治思想。由單一的生理健康觀,到涵蓋生理、心理、社會層面的三維健康觀,再到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健康和道德健康的全面健康觀,健康理念不斷變革。隨著科技的發展,環境的改變,健康觀也會被賦予新的內涵。正如杜波斯所言:“尋求健康是一個不斷進行和適應性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總能達到或總能保持的靜止狀態,即健康意味著不斷適應變化不定的生物和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