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2 體育競賽的組織編排

本節將闡述體育競賽的組織工作,包括賽前的準備、賽中的管理和賽后的匯總。具體講解田徑競賽和球類競賽的編排,田徑競賽的編排包括準備工作、競賽日程編排、競賽分組編排、編印秩序冊、記錄公告編排等;球類競賽的編排方法有淘汰法、循環法、混合法等。

3.2.1 體育競賽的組織

1. 賽前準備工作

(1)確立組織方案。組織方案既是各項籌備工作的依據,又是保證運動會高效、順利運行的先決條件,一般包括競賽的名稱、性質、目的、任務、意義、規模、組織機構、經費預算、工作步驟等。

(2)擬定競賽規程。競賽規程是競賽工作的法規性文件,具體指導比賽有計劃、有秩序、科學、合理地進行。其主要內容包括:競賽名稱、目的、時間、地點、項目、比賽方法(運動員資格要求,每人限報項數,每項限報人數等)、競賽規則、參賽資格、名次錄取、獎勵辦法、報名方式、注意事項等。競賽規程應由主辦單位提前下發到各參賽單位。

(3)構建組織機構。競賽組織機構的設置既要符合競賽規模,又要盡量精簡,還要職能劃分明確(見圖3-1)。競賽組主要負責裁判、編排記錄、成績公布、運動員資格審核等工作。政宣組主要負責思想教育、宣傳報道、安全保衛等工作。會務組主要負責經費計算、物質供應、公共關系、食宿交通、醫療救護等工作。

圖3-1 競賽組織機構職能劃分

(4)制訂工作計劃。根據組織方案和職能分工,各部門應制訂具體詳細的工作計劃,包括階段、時間、工作內容、要求、進度、負責人等。運動會的各項工作應按照計劃流程有條不紊地推進。

(5)落實賽前工作。主要包括:組織裁判實習、檢查場地器材、確保后勤服務等工作。

2. 賽中管理工作

競賽期間,組織與管理工作較為繁重:開幕式、閉幕式的安排,比賽時間的把握,賽場秩序的控制,突發事件的處理,競賽成績的公布,裁判隊伍的管理,頒獎儀式的設計等,其成效直接影響著賽事的順利進行。

3. 賽后匯總工作

競賽結束后,組織工作的主要任務有:編印并發放成績冊;財務結算;賽后總結;將相關文件和資料整理歸檔等。

3.2.2 田徑競賽的編排

1. 編排準備工作

田徑競賽編排前的準備工作包括:審校報名表;編排運動員名單和比賽號;統計各項目參賽人數、兼項人數、各代表隊參加人數;選聘仲裁及裁判人員;編制競賽相關表格(見表3-1、表3-2、表3-3、表3-4、表3-5)等。

表3-1 田徑運動會報名表

表3-2 徑賽檢錄表和終點記錄表

表3-3 女子運動員兼項統計表項目

表3-4 田徑運動會成績記錄表

表3-5 田徑運動會競賽日程安排表

2. 競賽日程編排

編排競賽日程時,應準確把握田徑競賽規則,詳細了解本次比賽的競賽規程,如比賽時間(包括天數和每天的賽時)、項目、錄取方法、場地器材、參賽人數等情況,在統籌全局的基礎上,尋求最佳方案。

(1)合理控制賽次間隔和比賽時間

賽次間的時間間隔是為了保障運動員的適當休息和調整,其最低標準是:200米及200米以下各項目為45分鐘,200米以上至1 000米各項目為90分鐘,1 000米以上各項目不在同一天舉行,全能各單項為30分鐘,田賽的及格賽和正式比賽之間應間隔一天,第一天的最后一項與第二天的第一項之間應間隔10小時。

各項目比賽時間的估算,如表3-6所示。

表3-6 各項比賽時間估算

注:不同項目換項或同項目換組時需增加5~10分鐘;跨欄跑的每組用時不含擺撤欄時間,擺撤欄需增加5~10分鐘;同一項目,女子組用時較長,男子組用時較短。

(2)科學減少兼項沖突和各類干擾

兼項的一般規律為:100米和200米,200米和400米,400米和800米,400米和400米欄,800米和1 500米,3 000米和5 000米,5 000米和10 000米,100米和跳遠,跳遠和三級跳遠,100米和4×100米接力,400米和4×400米接力,推鉛球和擲鐵餅等。為減少兼項沖突,應盡量將相關項目分開編排。

此外,還應盡可能減少自然環境、場地器械等對比賽的干擾。例如,撐桿跳高要考慮陽光的照射方向且比賽時間較長,一般應在上午進行;同一時間,不要安排兩個田賽長投項目(鐵餅、標槍、鏈球),以免造成場地交叉,增加裁判工作的困難并易導致傷害事故。

(3)全面考慮整體賽程和實際需要

① 某些性質相近的項目要注意先后順序,距離應由短到長。例如,先100米后200米,先800米后1 500米,先5 000米后10 000米,先鉛球后鐵餅,先跳遠后三級跳遠等。

② 徑賽中不同組別、性別的同一徑賽項目,最好銜接安排,以便于裁判工作和場地器材的布置。

③ 短距離競賽項目,若賽次較少,應盡量安排在一單元或一天內結束。

④ 跨欄項目,一般安排在各單元之首尾,抑或長距離跑之后;不同項目的跨欄,不可連排。

⑤ 每個單元的比賽中,盡量安排徑賽和田賽同時結束,還要盡可能地避免某些場地出現“冷場”。

⑥ 決賽項目和觀賞性較強的項目應分開編排,使賽場氣氛始終保持熱烈活躍。

⑦ 全部比賽臨近結束時,可安排長距離項目或適當減少比賽項目,以便于計算總成績和舉行閉幕儀式。

3. 競賽分組編排

(1)徑賽項目

① 徑賽項目分組的方法。蛇形法:若有報名成績,可采用蛇形法分組。例如,有6條跑道,男子100米參賽23人,先按運動員成績高低排序,然后按蛇形排列,把運動員分別編入各組。

斜線法:若無報名成績,且人數較多,可采用斜線分組法。將參加該項的運動員卡片(或號碼)按單位依次上下排列,再按斜線通過的卡片(或號碼)分組。例如,男子100米預賽21人,按成績取前8名參加決賽,6條跑道,分4組,如表3-7所示。

表3-7 斜線分組法

第一組 1001 2004 3008 5002 6002 7008

第二組 2002 3002 4009 6001 7007

第三組 3001 4003 5007 7005 1006

第四組 4001 5003 6003 1003 2005

② 徑賽項目分組的注意事項。應根據各項目的參賽人數、賽次、錄取方法、跑道數(直道、彎道)以及裁判員的情況等,進行分組。

每組人數應盡量均衡,避免同一單位的運動員排在同一組里(尤其是預賽時)。

按名次錄取分組時,應把成績優秀的運動員分別編排在各組內;按成績錄取分組時,可將成績較好與較差的運動員搭配分組,也可把成績較好的運動員相對集中地編在一組內(一般排在第二組或第三組)。

不分道的徑賽項目,按成績相近的原則分組,每組人數不宜過多,一般在15人以內。通常把成績較好的運動員集中在第一組。

初賽時,按照隨機原則,進行組次和道次抽簽(不分道的項目則是起跑位置抽簽),排出各組比賽順序和各組中每位運動員的比賽道次。復賽時,800米及以下距離的分道項目,每組運動員均分兩次抽取比賽道次——列前4名的運動員抽取第3、第4、第5、第6跑道;列后4名的運動員抽取第1、第2、第7、第8跑道。只有6條分道時,成績較好的前3名抽第2、第3、第4道,后3名抽第1、第5、第6道。

溫馨提示

還可以按照成績進行道次分配,以8條跑道為例,由內向外排列,直道項目為:4、5、3、6、2、7、1、8,彎道項目為:3、2、4、5、6、7、8、1。

(2)田賽項目

田賽項目的比賽一般不分組,比賽的次序在裁判長監督下由大會隨機抽簽排定。

報名人數較多(≥18人)時,一則可在正式比賽前舉行及格賽,由大會根據參賽運動員的水平規定一定的標準,明確地寫入秩序冊,不達標者,沒有資格參加正式比賽。二則可分組進行比賽。各組的比賽場地、氣象、風向等條件必須基本相同。若條件允許,遠度項目可分組在不同的場地同時進行前3輪比賽,取成績最優的前8名運動員合并成一組再進行后3輪比賽。高度項目在不同場地分組比賽時,每次橫桿提升高度應相同,淘汰一定人數后,再合并為一組繼續比賽。

(3)全能項目

如表3-8所示,男子十項全能和女子七項全能運動必須在連續的兩天內按規定的順序賽完。

表3-8 全能比賽順序表

全能項目的分組、分道和排序方法,與徑賽、田賽各單項相同。但最后一項,應根據前幾項積分

進行分組,成績最低的運動員為第一組,依此類推,成績最高的一組運動員為最后一組。

全能的每一個單項,均應單獨進行抽簽。田賽項目的比賽順序,除第一項由編排人員在監督之下抽簽確定,其余各項均由運動員當場抽簽排定。

4. 編印秩序冊

秩序冊一般包括下列內容:封面(運動會名稱、主辦單位、競賽日期);目錄;競賽規程、競賽須知、補充通知;組織委員會人員名單;辦事機構及工作人員名單;技術代表、技術官員、仲裁委員、裁判員名單;代表隊名單(運動員姓名、號碼對照表);競賽日程;各項目參賽運動員名單及人數統計;分組名單;相關紀錄和等級標準;比賽場地平面圖等。

5. 記錄公告編排

接收、審核各項比賽成績,發布成績公告和后繼賽次錄取名單,記錄得分和獎牌數目、統計破紀錄的項目、人數、人次等。

3.2.3 球類競賽的編排

球類競賽的編排方法較多,基本有淘汰法、循環法和混合法。應根據參賽隊(人)數、項目特點、比賽時間、裁判數量、場地設施等因素選取適宜的編排方法,以達到揚長避短、相得益彰的效果。

1. 淘汰法

淘汰法是指參加比賽的隊(人)在比賽過程中失敗一次或兩次之后,即失去比賽資格,連續獲勝的隊(人)繼續參加比賽,直至最后決出優勝者。

淘汰法包括單淘汰和雙淘汰,多用于參賽隊(人)較多、賽期較短的情況。一般大球(籃球、排球、足球等)項目較少單獨使用,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則采用較多。其優點是:比賽場數少,需用時間短,同時可使比賽逐步形成高潮。其缺點是:合理性差,機遇性強;除第一名外,不能準確地確定其余名次;參賽者鍛煉機會較少,不利于互相交流和學習。

編排淘汰賽時,需計算比賽場數、比賽輪數和比賽輪空數。

單淘汰法比賽場數=參賽隊(人)數-1;

雙淘汰法比賽場數=參賽隊(人)數×2-2

若參賽隊(人)數=2x,則比賽輪數=x;若2x<參賽隊(人)數<2x+1,比賽輪數則按2x+1(號碼位置數)計算。例如,13個參賽隊(人),則按16(24)個隊計算,比賽為4輪。

比賽輪空數=號碼位置數-參賽隊(人)數,如13個參賽隊(人),輪空場數=16-13=3

① 單淘汰

各參賽隊(人)按編排的順序進行比賽,失敗一次就被淘汰,即為單淘汰。

例1:8個隊的單淘汰賽可按圖3-2所示編排。

圖3-2 8個隊單淘汰賽

第二輪為復賽,失敗的兩隊(人)可補賽一場,決定第三、第四名,也可并列第三名。

第三輪為決賽,產生第一名與第二名。

例2:13個隊的單淘汰賽可按圖3-3所示編排。

圖3-3 13個隊的單淘汰賽

輪空位置均在第一輪,使第二輪的隊(人)數正好是2的乘方數。

根據輪空位置表(見表3-9)得出1、9、16這3個號碼為輪空位置,凡抽到1、9、16號的隊(人)第一輪輪空,直接進入下一輪比賽。

表3-9 輪空位置表(該表適用于128隊以下)

注:輪空位置表的使用方法為:按比賽所需輪空數,逐行由左向右依次摘出小于或等于號碼位置數的號碼,這些號碼即為輪空的位置號碼。

例3:9個隊的單淘汰賽可按圖3-4所示編排。

圖3-4 9個隊的單淘汰賽

參加比賽的隊(人)數稍大于2的乘方數時,若采用輪空,則空位太多,可以用“搶號”的方法解決。即以最接近的小于隊(人)數的2的乘方數作為號碼位置數。兩個參賽隊(人)爭奪一個號碼位置數,勝者繼續參加比賽,負者淘汰。

為避免優秀隊過早相遇,應采用“種子(隊)”位置安排法。如有輪空機會,一般“種子(隊)”優先輪空。

確定“種子(隊)”可以通過協商,也可以按照往屆賽事的成績和排名。選擇“種子(隊)”的數目一般是2的乘方數即4、8等,在編排中易于均勻分布。以技術水平的高低排列“種子(隊)”序號,實力最強的為1號。“種子(隊)”應在競賽規程中作出明確規定,并經過一定會議的討論認可。

如圖3-5所示,第1號種子應在上半區的頂部,第2號種子應在下半區的底部,第3號種子在下半區的頂部,第4號種子在上半區的底部,第5號種子在第2個1/4區的頂部,第6號種子在3個1/4區的底部,第7號種子在第3個1/4區的頂部,第8號種子在第一個1/4區的底部。

圖3-5 種子(隊)位置

單淘汰法只能確定冠軍與亞軍,增加附加賽則可以通過每輪勝者與勝者、負者與負者的比賽進一步排出前8名的順序,具體編排如圖3-6所示。

圖3-6 附加賽編排方法

② 雙淘汰

參賽隊(人)在單淘汰賽失敗后,另行編排進行比賽,再次失敗的則被淘汰(失敗兩次)。最后,只失敗一次的隊可以參加決賽,并有可能獲得冠軍。

雙淘汰的編排方法較之單淘汰大大減少了比賽勝負的偶然性。

例如,8個隊的雙淘汰賽可按圖3-7所示編排。

圖3-7 8個隊雙淘汰賽編排方法

決賽時,如果1勝,則1為冠軍,3為亞軍;如果1敗,則1與3都只敗一次,所以應舉行補賽(如虛線所示),勝者名次在前。

2. 循環法

循環法是指參賽隊(人)按一定的順序與其他隊逐一對陣,按全部比賽的勝負場數計算各隊得分,并確定名次。

循環法包括單循環、雙循環和分組循環3種方法,一般用于參賽隊(人)數較少,比賽時間較長的情況。其優點是:能夠較合理地確定各個名次;鍛煉機會較多,有利于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其缺點是:比賽場次多,所用時間長,并需要具備一定的場地器材設備條件。

(1)單循環

所有參加比賽的隊(人)均能相互比賽一次,最后按各隊積分和得失分率(得失分率=得分/失分)排列名次。

單循環賽時,需計算比賽場數和比賽輪數,并編排輪次表(賽程)。

比賽場數=參賽隊(人)數×(參賽隊(人)數-1)/2

循環賽中,每隊(人)均出場比賽一次,稱為“一輪”。若參賽隊(人)數為偶數,則比賽輪數=參賽隊(人)數-1;若參賽隊(人)數為奇數,則比賽輪數=參賽隊(人)數。

球類比賽輪次的編排通常采用固定輪轉法。第一輪采用“U”形排除,之后每輪比賽均把1號位置固定不動,其余號碼按逆時針方向移動一個位置。抑或末尾位置固定不動,其余號碼按順時針方向轉動。

無論參賽隊(人)數是偶數還是奇數,都應按偶數編排。若為奇數時,要將其配成偶數,可以在最后補一個“0”號。與“0”相遇的隊(人),即輪空。

例如,6個隊或5個隊的單循環賽賽程可按表3-10所示編排。

表3-10 單循環賽輪次表輪次

(2)雙循環

編排方法與單循環一樣,但所有參賽隊(人)均需相互比賽兩次。最后按各隊在全部比賽中勝負的場數和得分的多少排列名次。

雙循環比賽的場數、輪數和比賽時間均是單循環的倍數。

(3)分組循環

全部比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將參賽隊(人)分成若干組(注意將種子隊分別編入各個小組),各組按單循環進行比賽。第二階段按名次分組,同名次為一組,仍按單循環決出總名次。

3. 混合法

混合法是將淘汰法與循環法配合使用的方法。一般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分組淘汰法,第二階段則采用循環法;抑或相反,第一階段為分組循環法,第二階段采用淘汰法。

例如,12個隊采用混合法比賽,取前8名。先分組循環,后交叉淘汰。

第一階段:先以蛇形法分組,將參賽隊平均分為A、B兩組(如下),各組分別進行循環賽決出名次。

第二階段:按小組名次進行交叉決賽(見圖3-8)。A1與B2,B1與A2進行比賽,勝者決第1名和第2名,負者決第3名和第4名;A3與B4,B3與A4進行比賽,勝者決第5名和第6名,負者決第7名和第8名(見圖3-9)。

圖3-8 交叉決賽1

圖3-9 交叉決賽2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肃北| 龙泉市| 上蔡县| 昭觉县| 河曲县| 隆安县| 巩留县| 固阳县| 榕江县| 贞丰县| 吉木萨尔县| 定陶县| 梓潼县| 淮阳县| 洞头县| 绥中县| 沭阳县| 平阴县| 新余市| 双城市| 库尔勒市| 庆城县| 浦北县| 舟山市| 龙游县| 岳普湖县| 锡林浩特市| 凤翔县| 静安区| 东乌珠穆沁旗| 清水河县| 张家港市| 茶陵县| 行唐县| 望谟县| 斗六市| 洪江市| 壤塘县| 二手房| 霍州市| 固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