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經濟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

經濟法所維護的競爭是建立在公平競爭原則基礎之上的,其旨在實現競爭的有序、有效,這也是公平競爭原則的基本內涵和體現。

一、經濟法的概念

經濟法是國家從整體經濟發展的角度,對具有社會公共利益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管理和調控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以經濟民法的方法、經濟行政方法、經濟勞動方法調整平等的、行政管理性的、勞動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經濟法具體包括企業法、公司法、企業破產法、合同法、證券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稅法、商標法、專利法、票據法、會計法、審計法、統計法、勞動法、社會保障法、民事訴訟法等法律制度。因此我們認為,經濟法調整的并非單一的經濟關系,其“社會本位法”“利益和資源分配法”和“經濟發展法”三方面共同構成其本質屬性。

二、經濟法的基本原則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如圖1.1所示。

1. 公平競爭原則

競爭是人類文明社會賴以發展的動力源泉,也是市場機制發揮其“看不見的手”的功能的基本要件。因此,以維護市場機制有效運轉為重點的經濟法應當將競爭的合理運行納入自己的調控范圍,借以充分發揮競爭之積極功效,抑制甚而消滅其消極作用,即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公平競爭原則具體表現在主體地位平等、交易機會均等、權利義務對等諸方面。

2. 適當干預原則

適當干預是指國家或經濟自治團體應當在充分尊重經濟自主的前提下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一種有效但又合理謹慎的干預。

圖1.1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

適當干預作為經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貫穿于經濟法的立法、執法和司法全過程。在立法上強調適當干預,就是要在規則的制定上盡量平衡國家和市場二者的位階,充分發揮他們各自的功效,實現“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的有機結合。而在執法、司法中體現適當干預原則,則是要求國家在進行干預時,應當謹慎從事,準確地行使自由裁量權,并保障權力行使的合規性與合目的性,進而充分調動和激發市場經濟主體之積極性與創造性,促進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3. 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

責權利效相統一原則,是指在經濟法律關系中各管理主體和公有制經營主體所承受的權(力)利、利益、義務和職責必須相一致,不應當有脫節、錯位、不平衡現象存在。其核心是主體的責權利相一致,同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我們經濟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終極目的。因此,效益既是責權利的起點,又是責權利的終點,也是檢驗責權利的設置和制衡機制是否正確得當的實踐標準。

三、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經濟法調整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而且其調整對象同其他部門法的調整對象是有所區別的,如圖1.2所示。

圖1.2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1. 宏觀調控關系

宏觀調控是指為了實現經濟總量的基本平衡,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總體活動的調節和控制。在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出現過不同程度的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經濟總量的不平衡、結構不合理、經濟秩序混亂等問題,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宏觀失控所造成的結果。市場調節雖然能夠解決一部分經濟問題,但對于這些涉及全局性的經濟關系是無能為力的。因此,市場經濟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宏觀調控關系由經濟法調整有助于發揮宏觀調控的長處,彌補市場調節的缺陷,防止經濟中的總量失衡和結構失調,更好地把國家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

2. 市場主體調控關系

企業是市場最主要的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市場主體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市場主體為了滿足自己生存和發展的需求,也要對其內部機構及成員的行為進行必要的管理。這種管理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企業為謀求發展,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而這個外部環境,靠某一個經濟個體是無法創造的,這就需要國家通過經濟政策和經濟法律、法規為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二是對企業內部機構的設置及其職權、財務、會計管理等進行必要的干預,實現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完善其計劃、生產、勞動、質量、成本、財務等管理體系。

3. 市場準入

市場準入是國家對具體市場主體進行管理的開端。在高度專業化社會分工基礎之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主要通過市場獲得,作為交易對象的商品和服務通常具有高度的專業性和技術性特征,同時經營者也需要具備相應的資信、能力和經營條件。如果某種產品和服務的經營者不具備從事該項產品生產和服務提供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和能力,而被準予進入市場,無疑是對消費者和用戶的不負責任,最終將導致消費者的利益受到損害。國家通過經濟法律、政策的辦法建立市場準入制度,對一些特殊的經濟部門,例如電信業、銀行業、保險業等進行不同程度的進入市場的限制,通過經濟法律的手段,對市場進行干預,確立準入條件。

4. 市場秩序調控關系

市場經濟必須以市場秩序作為條件,因此,世界各國都利用強有力的法律手段,頒布、實施了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用以保護、建立、有序的國內市場及國際市場秩序,以完善市場規則,維護市場秩序。

5. 勞動和社會保障關系

從一定意義上說,現代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是工人階級長期斗爭的結果。19世紀后半期,工人運動風起云涌,罷工、游行、示威、起義此起彼伏,嚴重危及資產階級政權的穩定。資產階級為了緩和階級矛盾,維護自己的統治,保護資本家攫取高額的剩余價值,在工人階級斗爭面前,總是采取鎮壓和安撫兩種政策,勞動和社會保障正是安撫政策的一種具體措施。經濟法對其調整有助于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保護勞動者的基本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促進經濟發展。

相關案例

經濟法視角下的食品安全事故

2013年5月9日,山東濰坊農戶使用劇毒農藥“神農丹”種植生姜,被央視《焦點訪談》曝光,引發全國輿論嘩然。中國農業大學理學院院長周志強教授表示,濫用神農丹會造成生姜中農藥殘留超標,還會對地下水造成污染。2010年媒體報道,使用過神農丹的黃瓜,曾致安徽13人中毒。近十年,我國有關食品安全的事件層出不窮,如“紅心鴨蛋事件”“多寶魚事件”“福壽螺致病事件”“大閘蟹致癌事件”等。為此,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法規政策,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通知》《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然而效果尚不理想。2012年,“地溝油產業鏈”“明膠果凍”“速成雞”等事件的發生說明我們的食品安全仍舊是個大問題。

點評:“毒奶粉”“速成雞”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提醒我們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經濟法律制度,才能減少或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田县| 泰来县| 乐昌市| 綦江县| 南和县| 开平市| 海盐县| 临沭县| 通州区| 阳朔县| 衡东县| 上饶县| 祁东县| 闽侯县| 淅川县| 神农架林区| 沙雅县| 蒙山县| 枣强县| 吉木萨尔县| 宁强县| 高州市| 图木舒克市| 孝昌县| 通化县| 大新县| 怀集县| 靖江市| 天峻县| 平阳县| 兰坪| 青铜峡市| 普安县| 宝清县| 株洲县| 苗栗县| 郴州市| 黄骅市| 宜宾县| 望都县| 文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