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金融理論與實務(第3版)
- 孟昊 郭紅
- 4033字
- 2019-12-05 11:31:08
第四節 國際收支調節
國際收支失衡是經常出現的狀態,如前文所述,失衡將對一國的內部和外部經濟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因此需要通過經濟自發的機制或政府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必要的調節,以保證一國國際收支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
一、國際收支失衡的自動調節機制
所謂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是指由國際收支失衡所引起的國內經濟變量的變動對國際收支的反作用機制。這種機制的存在,使得國際收支失衡在不借助外在干預的情況下,也能夠得到自動恢復,或者至少使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和。當然,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有其自身嚴格的作用背景,即只有在純粹的自由經濟中才能產生自動調節的效果,才能使國際收支自發地由失衡走向平衡。
1. 價格機制
當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該國國內貨幣市場貨幣供給增多,容易引起國內信用膨脹、利率下降、投資與消費相應上升、國內需求量增加,使本國物價與出口商品價格隨之上升,從而削弱了本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能力,出口減少、進口增加,國際收支順差逐步減少直至平衡。反之,當出現國際收支逆差時,導致國內市場貨幣供給量的下降,從而會引起社會總需求萎縮,必會帶來物價水平的回落,使本國出口產品具有相對價格優勢,促使出口增加和進口減少,有利于國際收支逆差的消除。這種通過國內商品價格的漲跌進一步改變貿易收支的機制即被稱為價格機制。
2. 利率機制
當一國國際收支發生逆差時,該國貨幣存量減少,銀根趨緊,利率上升。利率的上升表明該國金融資產收益率的上升,從而提升了對該國金融資產的需求,導致國內資本停止外流,同時外國資本流入該國以謀求較高利潤。因此,國際收支逆差由于資本和金融項目的日趨好轉從而走向平衡。當一國國際收支發生順差時,該國貨幣存量增加,銀根松動,利率水平逐漸下降。利率水平的下降導致資本外流增加,從而使得順差逐漸減少,國際收支趨于平衡。這種通過利率變化導致資本流動改變,進而影響國際收支的機制稱為利率機制。
3. 匯率機制
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本國外匯市場上外匯供給大于外匯需求,導致外幣貶值,本幣升值,本國出口商品以外幣表示的國際市場價格上漲,進口商品價格下降,因此出口減少、進口增加,貿易順差改善,國際收支趨向平衡。反之,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本國外匯市場上外匯供給小于外匯需求,外幣升值,本幣貶值,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下降,進口商品價格上升,出口增加,進口減少,貿易逆差得到改善,國際收支狀況趨向平衡。這種通過匯率漲跌影響進出口商品相對價格,進而改變貿易收支的機制稱為匯率機制。
4. 收入機制
當一國國際收支逆差時,國民收入水平會下降,本國貨幣供給量也會減少,這會引起社會總需求的下降,其中包括對進口產品的需求減少,從而外匯支出下降,貿易收支得到改善。同時,國民收入下降也會使對外勞務和金融資產的需求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改善經常項目收入和資本與金融賬戶收支,從而使國際收支狀況得到改善。
二、國際收支失衡的政策調節
由于國際收支不平衡不能完全依賴經濟體系的自動調節來恢復,因此,各國貨幣當局一般會主動采取適當的政策和措施來平衡國際收支。世界各國采取的各種各樣的政策和措施歸納起來有外匯緩沖政策、財政貨幣政策、匯率政策、直接管制以及國際經濟合作政策等。
(一)外匯緩沖政策
外匯緩沖政策是指運用官方儲備或臨時向外籌措資金,來消除國際收支的短期性失衡。一般的做法是建立外匯平準基金,具體操作如下:當一國國際收支逆差時,外匯供給不足,中央銀行動用本國外匯儲備,在外匯市場上用外幣購買本幣,使外匯供給加大,目的是消除國際收支不平衡所形成的外匯需求缺口;反之,當一國國際收支順差時,外匯供給過大,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用本幣購買外幣,消除國際收支不平衡所形成的超額的外匯供給。
通過這一政策來融通一次性或季節性的國際收支赤字,是一種既簡便又有益的做法,不僅能使本幣匯率免受暫時性失衡所造成的波動,而且也有利于達到本國經濟的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但外匯緩沖政策僅能解決國際收支的短期性失衡,因為一國的官方儲備畢竟是有限的,如果完全依靠外匯緩沖政策,將可能使該國外匯儲備枯竭。如果該國向國外借款來填補外匯儲備的不足,又會大量增加外債,反而加劇國際收支的逆差。
當面臨長期的巨額國際收支失衡時,一國政府通常將采取其他調整政策。但在調整期間,適當地運用這一政策作為輔助手段,可以為調整創造寬松的環境,使國內經濟避免因過于猛烈的調整所帶來的巨大波動。
(二)財政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一國調整經濟的重要手段,適當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使用同樣會對平衡國際收支起到重要的作用。
1. 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開支的增減和調整稅率的高低來實現國際收支調節,主要調節手段有支出政策與稅收政策兩種。
當一國國際收支逆差時,應采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即減少財政支出或提高稅率。具體表現為抑制公共支出和私人支出及社會總需求,使進口減少,國際收支趨于平衡;反之,當一國國際收支順差時,應采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即擴大政府支出或降低稅率,具體表現為增加公共支出和私人支出及社會總需求,使進口增加,國際收支趨于平衡,如圖1.1所示。同時需要注意的是,一國政府在平衡國際收支失衡時,不僅要考慮國際收支狀況,還需考慮國內的經濟情況,否則,國際收支得以改善,卻造成國內經濟的混亂而得不償失。

圖1.1 國際收支失衡的財政政策調節方法
2. 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金融政策)是西方國家最普遍、最頻繁采用的間接調節國際收支的政策措施。調節國際收支的貨幣政策主要手段是調節再貼現率、調節存款準備金率以及公開市場操作等。
當國際收支產生逆差時,政府可以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即中央銀行可以用提高再貼現率、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或在公開市場賣出政府債券等手段減少國內貨幣供應,提高利率,抑制國內總需求,從而增加出口、減少進口,以達到消除逆差、恢復國際收支平衡的目的。當國際收支產生順差時,則可以采用擴張型的貨幣政策來平衡收支。
采取財政和貨幣政策有助于扭轉國際收支的失衡,但也有明顯的局限性,因為它往往同國內經濟目標發生沖突。例如,為消除國際收支逆差,而實行緊縮性的財政金融政策,會導致經濟增長放慢甚至出現負增長,使失業率上升;當為消除國際收支順差,而實行擴張性財政金融政策時,又會加快物價上漲,導致通貨膨脹。因此,兩種調節政策必須合理配合,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三)匯率政策
匯率政策就是在國際收支失衡時,官方宣布本幣法定升值或法定貶值,以實現國際收支平衡。
在固定匯率制度下,當國際收支出現嚴重逆差時,可以實行貨幣法定貶值政策。本幣法定貶值,以外幣表示的本國出口商品價格降低,提高了本國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增加出口。同時,以本幣表示的進口商品價格升高,進口減少,從而改善國際收支。反之,則可以實行貨幣法定升值,以減少和消除國際收支順差。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匯率調整政策,是指一國官方公開宣布的法定升值與法定貶值,不包括國際金融市場上自發產生的匯率變動。
當然,運用匯率調整特別是法定貶值政策,是有其弊病的。因為一國貨幣對外貶值,也相當于另一國的貨幣要升值,從而會引起對方報復,引發貨幣戰。因此,調整匯率務必考慮左鄰右舍,避免摩擦。
匯率的調整在國際上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只有在會員國國際收支發生根本性失衡時才允許調整匯率。其判斷的標準是,在保持匯率不變的情況下,要恢復國際收支平衡就必須實施緊縮的財政或貨幣政策,但會造成國內失業加劇,國內經濟失衡;如果要維持充分就業,就要實施擴張性財政或貨幣政策,從而進一步使國際收支惡化。這時,國內均衡和國際均衡的矛盾無法協調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才允許會員國調整其匯率。
(四)直接管制政策
直接管制是指政府通過發布行政命令,對國際經濟交易進行行政干預,以使國際收支達到平衡。直接管制政策包括金融管制、財政管制和貿易管制等。
金融管制是從外匯使用方面限制國際經濟交易,如對出口結匯、進口換匯進行的外匯管制;財政管制包括關稅政策、出口信貸與出口補貼等“獎出限入”政策,如對出口免關稅,對進口收取高額關稅等;貿易管制是直接對進出口進行限制,是直接管制的重要內容,其主要措施包括對商品輸入實行進口許可證制和進口配額制,對某些商品輸出實行出口許可證制度等。
實施直接管制的好處在于措施有力,見效快,能按照本國的不同需要,對進出口貿易和資本流動給予區別對待。但是,直接管制的弊病也很大,它并不能真正解決國際收支平衡問題,只是將顯性失衡變為隱性,一旦取消管制,失衡仍會重新出現。此外,直接管制還可能導致黑市猖獗,資金流動受到阻礙;貿易管制也會造成保護落后、限制資源合理配置的弊病。直接管制還會促使官僚主義、行賄受賄現象的發生,在國際上還會影響到與之相聯系的國家的經濟利益,而有可能招致貿易伙伴的報復管制,而且它是非市場化的措施,會扭曲價格體系。因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貿組織均不提倡此方法。
視野拓展
推薦閱讀《21世紀經濟報道》2017年2月10日《促進國際收支向均衡收斂》一文,闡述了我國為促進國際收支平衡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證網轉載)。
http://www.cs.com.cn/sylm/zjyl_1/201702/t2 0170210_5173165.html
推薦觀看2014年4月16日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欄目視頻片段《解讀一季度金融數據:外匯儲備增至3.95萬億美元》(共35秒),思考國際收支是怎樣被調節平衡的。http://news.cntv.cn/2014/04/16/VIDE139760 6513921723.shtml
(五)國際經濟合作政策
國際經濟是相互關聯的,一國的順差往往是另一國的逆差,每個國家都會為平衡國際收支采取各種對策,但各自在單方面采取行動會損害他國的利益,而使國際經濟困難重重。因此,各國有必要加強國際經濟合作,從而在解決國際收支不平衡問題的同時,又不至于造成國際經濟秩序混亂。
國際經濟合作的具體措施包括推行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強區域內各種經濟政策的協調;完善、加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組織的職能和作用,幫助各成員國消除國際收支不平衡;完善、加強世界貿易組織的職能與作用,加強各國外貿政策的協調,提倡貿易自由化,消除貿易壁壘;加強各國金融信貸方面的合作等。
學習思考
簡述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機制。